紫穗槐根的紫外光谱法鉴别
【摘要】 目的 研究用紫外光谱法鉴别紫穗槐根与其混淆品。方法 取紫穗槐根19个样品及其2个混淆品,用紫外光谱法测得吸收度比值作为鉴定的依据。结果 紫外光谱显示,紫穗槐根有2个共有峰,其吸收度比值范围在 1.452~1.648之间,而混淆品不在此范围。结论 用吸收度比值范围可鉴别紫穗槐根及其混淆品。
【关键词】 紫穗槐;紫外光谱;吸收度比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dentification of roots of Amorpha fruticosa L.and their confusion roots by UV Spectrometry. Methods The absorbance ratio of 19 roots from Amorpha fruticosa L. and 2 confusion roots were measured by UV spectrometry and used as the evidence of identification. Results The absorbance ratio of the two mutual peaks in ultraviolet spectrum of roots of Amorpha fruticosa L. were measured (1.448~1.625),but the ratio of the confusion roots wasn't in this range. Conclusion UV Spectrometry could be used to identify roots of Amorpha fruticosa L. and their confusion roots.
Key words:Amorpha fruticosa L.;ultraviolet spectrum;absorbance radio
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为豆科(Leguminosae)紫穗槐属多年生落叶灌木。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分布。紫穗槐属植物全世界约25种,原产北美,我国引入栽培的只有紫穗槐 1种[1]。紫穗槐的叶和果实做肥料及饲料,中医偶用其叶和花痈肿、湿疹、烧烫伤;国外在80年代对紫穗槐的研究以化学成分研究为主,并报道其化学成分有保肝、抗病毒的功效[2?5]。因其根的混淆品较多,而通过其性状难以鉴别[6]。结合我们曾运用紫外光谱法对紫穗槐的果实和叶子进行的鉴别[7],本研究对紫穗槐根及其混淆品通过紫外光谱进行鉴别。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试剂及样品
日本岛津UV?265FW自记式分光光度计;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所有紫穗槐正品经专家鉴定为Amorpha fruticosa L.的根。
1.2 实验方法
取紫穗槐根的干燥粗粉(40目)0.2 g,分别加入环己烷、氯仿、丙酮、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甲醇、水各20 ml,密塞,浸泡24 h,滤过,分别取滤液2 ml置10 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备用。以相应的溶剂为空白对照,测定紫外光谱。
通过不同溶剂组法对紫穗槐根进行紫外光谱鉴别,显示同一样品的不同溶剂提取液其紫外光谱不同(见表1)。其中正丁醇提取液在265 nm和296 nm下吸收峰特征较明显 (见图1,1);从其它溶剂提取液的紫外光谱特征峰不明显 (见图1,2~8)。因此对正丁醇提取液分别在265 nm和296 nm下分别测定其吸收度值。表1 不同溶剂提取紫穗槐根紫外光谱比较
2 结 果
在辽宁省内各地采集的紫穗槐样品确定A296和A265的比值及在同样条件下测得其混淆品的吸收度比值结果见表2。辽宁省各地的紫穗槐根各有2个共有峰,分别在265 nm和296 nm处。紫穗槐根吸收度比值范围为1.452~1.648,而混淆品不在此范围。
3 讨 论
紫外光谱法是利用中药所含组分的不饱和程度及含量的差异,由化合物的结构所确定,混合物的紫外光谱具有加和性。由于各物质的成分存在差异,不同物质间可以根据其紫外光谱的峰型、峰位、峰间距、峰-峰强度等各种特征性加以区分鉴别。紫外光谱组是一种多溶剂紫外光谱综合鉴别法,对于不只一个吸收峰的化合物,可用在不同吸收峰处(或谷)测得的吸收度比值作为鉴别的依据。本研究运用此法对紫穗槐根进行紫外光谱鉴别。表2 紫穗槐根及混淆品的A265/A296比值结果
紫穗槐根与其混淆品的紫外光谱差别比较明显,本研究利用紫穗槐根在265 nm和296 nm处吸收度比值范围与混淆品的差别,从数值依据上鉴别了紫穗槐根与其混淆品。本鉴别方法简便,快捷,很容易区别紫穗槐根及其混淆品。
【】
[1] 侯宽昭.种子植物科属词典[M].北京:出版社,1982:300?308.
[2] 李坤,刁云鹏,姜泓,等.紫穗槐果实提取物的保肝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24(2):272?273.
[3] 吴征镒.新华本草纲要(第二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91?92.
[4]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辞海[M].3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861.
[5] 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资源志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548.
[6] 邓厚群.正确鉴别香花槐[J].蜜蜂杂志,2006,3:29.
[7] 刁云鹏,舒晓宏,甄宇红,等.紫穗槐果实和叶子的紫外光谱指纹图谱研究[J].生物医学进展,2007,7(7):1091?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