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常见中药材混乱品种的鉴别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1
1.猫爪草
正品药材为毛茛科植物小毛茛 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 的干燥块根。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块根呈纺锤形,常3~9个簇生,形似猫爪,长3~10mm,直径2~3mm,顶端有黄褐色残茎或茎痕,根末梢尖如爪状。表面黄褐色或灰黄色,久存色泽变深,微有纵皱纹,并有点状须根痕和残留须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空心或实心,粉性。气微,味微甘。其药材横切面显微鉴别特征:表皮细胞切向延长,黄棕色,有的分化为表皮毛,微木化。皮层为20~30列细胞组成,壁稍厚,有纹孔;内皮层明显。中柱小,中柱鞘为1~2列薄壁细胞;木质部、韧皮部各2束,间隔排列。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本省南陵县曾将同属植物肉根毛茛 Ranunculus polii Franch. ex Hemsl. 的干燥根误作猫爪草收购使用。其原植物与猫爪草主要区别特征:须根伸长,全部肉质增厚呈圆柱形;茎下部偃卧,节上有时生根。基生叶为3出复叶,小叶卵状菱形,一至二回3深裂达基部,末回裂片披针形至线形;小叶柄光滑,长1~3cm;叶柄长2~6cm。茎下部叶与基生叶相似;茎上部叶无柄,叶片2回3深裂,末回裂片线形。瘦果长圆状球形,长2~3mm。产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其药材性状特征:须根,每条根呈长圆柱状,稍弯曲,通常2~6个簇生,长15~50mm,直径1~3.5mm,顶端有黄褐色残茎或茎痕,根末梢略粗大而圆钝。 表面黑褐色,有纵皱纹。质稍韧,断面灰白色至淡黄白色,实心。本品与猫爪草植物亲缘关系极近,但是否与猫爪草功效相同,尚待进一步研究。
2.白头翁
正品药材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 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el 的干燥根。其药材鉴别特征:呈类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长6~20cm,直径0.5~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皮部易脱落,露出黄色的木部,有的有网状裂纹或裂隙,近根头处常有朽状凹洞。根头部稍膨大,有白色绒毛,有的可见鞘状叶柄残基。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
本省部分地区曾将毛茛科植物白头翁 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el的干燥地上部分或带根全草作白头翁药用。
本省部分地区曾将蔷薇科植物委陵菜 Potentilla discolor Bge.、翻白草Potentilla chinensis Ser.的干燥根或带根全草混作白头翁药用。二者与白头翁来源、功效不同,应视为白状翁的混乱品种。
本省芜湖等地菊科植物祁州漏芦 Stemmacantha uniflora (L.)Dittrich 的根混作白头翁药用。祁州漏芦与白头翁来源、功效不同,应注意鉴别。
以上白头翁正品及混乱品种的原植物检索表:
1.花单生于花葶顶端;花药黄色,花丝白色。叶三全裂,中全裂片三深裂;末回裂片较宽
………………………………………………………………………………………………白头翁
1.花组成聚伞花序或为头状花序。
6.头状花序单生于茎顶;花冠紫红色…………………………………………………祁州漏芦
6.数朵至多朵花组成聚伞花序;叶缘有锯齿或裂片;叶下面密被白色或灰白色绒毛或绵毛。
7.基生叶有小叶2~4对,叶缘有圆钝锯齿…………………………………………翻白草
7.基生叶有小叶5~15对,叶缘羽状中裂;花茎被稀疏的短柔毛及显著的白色绢状长柔毛
……………………………………………………………………………委陵菜
3.藁本
正品药材为伞形科植物藁本 Ligusticum sinense Oliv.或辽藁本 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干燥根茎及根。其药材鉴别特征:藁本的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圆柱形,稍扭曲,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棕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有纵皱纹,上侧残留数个凹陷的圆形茎基,下侧有多数点状突起的根痕及残根。体轻,质较硬,易折断,断面黄色或黄白色,纤维状。气浓香,味辛、苦、微麻。辽藁本与藁本主要区别特征:较小,根茎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柱状,有多数细长而弯曲的根。
本省部分地区常以伞形科植物泽芹 Sium suave Walt.或骨缘当归 Angelica cartilagino- marginata(Mak.)Nakai var. foliosa Yuan et Shan 的干燥地上部分作为藁本药用。习称山藁本、土藁本、草藁本。
泽芹药材鉴别特征:茎呈圆柱形,长60~100cm,直径3~15mm;节明显。表面绿色或棕绿色,有多数纵直纹理及纵棱;质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白色或黄白色;皮部薄,木部狭,髓部大,其间布满小孔,上部茎中间为大形空洞。叶为一回羽状全裂,似一回羽状复叶,小羽裂片多破碎,完整者呈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叶柄呈管状,基部呈鞘状抱茎。手搓叶片,有清香气,味淡。本植物与藁本不同属,化学成分与藁本不同,不宜充作藁本药用。
骨缘当归原植物主要鉴别特征:茎圆柱形,叶柄长10~15cm;叶片卵形至矩圆状卵形,长7~20cm,一至二回三出羽状深裂, 未回裂片宽卵形矩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10cm,基部下延渐成翅状叶轴,边缘有密锯齿,齿缘骨质。 复伞形花序叉状分枝,无总苞片,小总苞片少数,线形;伞辐10~12;双悬果椭圆形至卵圆形,长2~3.5mm。其药材主要性状特征:参见原植物特征。本植物与藁本不同属,化学成分与藁本不同,不宜充作藁本药用。
4.川贝母
正品药材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暗紫贝母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甘肃贝母 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n.或梭砂贝母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 的干燥鳞茎。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其药材鉴别特征: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3~8mm,直径3~9m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青贝呈类扁球形,高4~14mm,直径4~16m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炉贝呈长圆锥形,高7~25mm,直径5~25m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本省部分地区曾以同属植物一轮贝母 Fritillaria maximowiczii Freyn 的干燥鳞茎混作川贝母药用。其药材鉴别特征:鳞茎呈圆锥形或卵球形。高4~12mm,直径4~8mm。表面浅黄色或浅黄棕色。顶端渐尖,基部突出多数鳞芽。一侧有浅纵沟。质坚硬,难折断,断面胶质。气微,味淡。
5.大黄
正品药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 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 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其药材鉴别特征:根茎直径3~10cm。新横断面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取本品的粉末0.2g,加甲醇2ml,温浸10分钟,放冷,取上清液10μl,点于滤纸上,以45%乙醇展开,取出,晾干,放置1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不得显持久的亮紫色荧光(检查土大黄甙)。
本省常见的大黄伪品主要有:①华北大黄 Rheum franzenbachii Münt.。其药材根茎直径1~5cm;新横断面无星点,在紫外光灯下显紫色荧光。②河套大黄Rheum hotaoense C. Y. Cheng et C. T. Kao。其药材根茎直径1.5~4cm;新横断面无星点,在紫外光灯下显紫色荧光。③藏边大黄 Rheum emodi Wall.。其药材根茎直径1~5cm;新横断面在日光下显蓝灰色,在紫外光灯下显紫色荧光。④天山大黄 Rheum wittrochii Lundstr.。其药材根茎直径2.5~4cm;新横断面无星点,在紫外光灯下显紫色荧光。
6.延胡索
正品药材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 Corydalis yanhusuo W. T. Wang 的干燥块茎。其药材鉴别特征:呈不规则的扁球形,直径5~15mm。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网状皱纹。顶端有略凹陷的茎痕,底部常有疙瘩状凸起。质硬而脆,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气微,味苦。取本品粉末2g,加0.25mol/L硫酸溶液20ml,振摇片刻,滤过。取滤液2ml,加1%铁氰化钾溶液0.4ml与1%三氯化铁溶液0.3ml的混合液,即显深绿色,渐变深蓝色,放置后底部有较多深蓝色沉淀。另取滤液2ml,加重铬酸钾试液1滴,即生成黄色沉淀。
本省常见延胡索混乱品种为同属植物伏生紫堇 Corydalis decumbens(Thunb.)Pers.的干燥块茎。又名夏天无。其药材鉴别特征:呈类球形、 长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5~20mm,直径5~15mm。表面灰黄色、暗绿色或黑褐色,有瘤状突起和不明显的细皱纹,顶端钝圆,可见茎痕,四周有淡黄色点状叶痕及须根痕。质硬,断面黄白色或黄色,颗粒状或角质样,有的略带粉性。无臭,味苦。取本品粉末2g,加0.25mol/L硫酸溶液20ml,振摇片刻,滤过。取滤液2ml, 加1%铁氰化钾溶液0.4ml与1%三氯化铁溶液0.3ml的混合液,即显浅绿色至绿色,放置后呈蓝绿色,无沉淀。另取滤液2ml,加重铬酸钾试液1滴,亦无沉淀。
7.巴戟天
正品药材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 Morinda officinalis How 的干燥根。 其药材鉴别特征:呈扁圆柱形,略弯曲,长短不等,直径0.5~2cm。表面灰黄色或暗灰色,具纵纹及横裂纹,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质韧,肉厚易剥落,断面皮部厚5~8mm,紫黑色或蓝紫黑色,易与木部剥离,木部坚硬,黄棕色或黄白色,直径1~5mm。无臭,味甘而微涩。
本省部分地区曾以同属植物羊角藤 Morinda umbellata L. 的干燥根及根皮混作巴戟天药用。其药材鉴别特征: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短不等,直径0.8~1.5cm。表面黄棕色、灰黄棕色或灰黄色,具不规则皱纹及粗纵皱纹,并有深陷的横断裂纹,有的皮部断裂露出木部,质坚硬,断面皮部厚1~3mm,淡紫色,木部直径3~7mm,放射状,黄棕色。无臭,味甘甜、后涩。
8.三七
正品药材为五加科植物三七 Panax pseudo-ginseng Wall. var. notoginseng(Burk.)Hoo et Tseng [ Panax notoginseng(Burk.)F. H. Chen ] 的干燥根。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少数皮孔及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形似“猴头”。体重,质坚实,用力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横断面皮部常呈铜绿色,习称“铜皮”;木部质硬如铁,习称“铁骨”,有微呈放射状排列的纹理。气微,味苦而后回甜,并带有类似人参味。老药工有“猴头三七,铜皮铁骨”之说。筋条呈圆柱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8mm,下端直径约3mm。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白色,
边缘灰色。其药材显微鉴别特征:本品粉末灰黄色。淀粉粒甚多,单粒圆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4~30μm;复粒由2~10余分粒组成。 树脂道碎片含黄色分泌物。梯纹、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5~55μm。草酸钙簇晶少见,直径50~80μm。
本省常见的三七混乱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菊三七:菊科植物菊三七 Cynura segetum(Lour.)Merr.。产于华东、中南、及西南各省区。其干燥根在我省部分地区混作三七药用。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拳形或类圆形块状,长3~6cm,直径约3c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全体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突起物大小不等,顶端有时可见明显的茎基或芽痕,下部有细支根或断痕。质坚硬,断面灰黄色,并见维管束放射状排列,呈菊花心。气无,味微苦。其根横切面显微鉴别特征:木栓组织5~7列扁平细胞组成;皮层薄壁细胞圆形或多边形,间隙明显;维管束外韧形,2~3轮环列,呈同心圆放射状,单个外韧型维管束呈圆锥形。韧皮部细胞排列紧密,外侧呈弧状;木质部导管多列,呈径向延长,射线细胞径向排列;髓明显;薄壁细胞内含大量菊糖。本品虽有活血消肿功效,但与三七相比,差异很大,应视为三七伪品,禁止混用。
②藤三七:落葵科植物落葵薯 Anredera cordifolia(Tenore)Var Steenis。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云南、广西。其干燥块茎及珠芽在我省少数地区曾混作三七药用。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块茎类圆柱形,稍扁或弯曲,长2~7cm,直径1~3cm。珠芽呈不规则的块状。全体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瘤状芽突起,有的有被折断芽留下的疤痕。栓皮稍厚而粗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具粉性。经水煮后干燥者,断面黄棕色,角质样。气微,味微甜,嚼之有粘性。其块茎横切面显微鉴别特征:木栓层9~12列细胞,皮层狭窄,内侧散有少数类梭形纤维状石细胞,壁较薄,木化,壁孔明显,单个或2~3个成群;维管束外韧型,呈稀疏环形排列;韧皮部及木质部均狭窄,形成层成环,呈压缩状;髓占大部分,其中散有小形维管束。薄壁组织中有多数较大的圆形粘液细胞,薄壁细胞中含有淀粉粒。本品亦有活血消肿功效,但与三七功效差异很大,应视为三七伪品,禁止混用。
③假三七:我省还有部分地区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将小莪术药材混充三七出售。莪术与三七为两种不同药材,二者功效根本不同,应视为三七假药,予以取缔。
9.柴胡
正品药材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红柴胡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 的干燥根。前者主产于我国北部地区、质地较硬,习称北柴胡、硬柴胡。后者在我国南方亦产,质地较软,习称南柴胡、软柴胡。其药材鉴别特征: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cm,直径3~8m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片状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南柴胡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紧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本省安庆、芜湖等部分地区曾以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红柴胡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 的干燥茎叶充作柴胡药用,习称春柴胡。又称竹叶柴胡。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全草通常长20~30cm。多为基生叶。柴胡叶片呈线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5~12cm,宽5~16mm,先端长浙尖,中部宽,具5~9条平行脉;红柴胡主要区别为叶片线形或狭线形,宽2~6mm。据最近研究结果,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 根中的皂甙含量为柴胡茎、叶的5.8 倍;根中的挥发油含量为柴胡茎、叶的3.3倍。由此可见,柴胡应以根入药。
10.银柴胡
正品药材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 var. lanceolata Bge.的干燥根。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本品根呈类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0cm,直径1~2.5cm。表面淡黄色或黄白色,有扭曲的纵皱纹及支根痕,具孔状凹陷,习称“沙眼”,从沙眼处折断有粉沙散出,并可见棕色裂隙。顶端有密集的疣状突起的茎痕,习称“珍株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其药材横切面显微鉴别特征:木栓细胞数列至10余列。皮层较窄。韧皮部筛管群明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射线宽至10余列细胞。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以射线细胞中为多见。其药材理化鉴别特征:取本品粉末1g,加无水乙醇10ml,浸渍15分钟,滤过。取滤液2ml, 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亮蓝微紫色的荧光。
我省部分地区常见的银柴胡混乱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灯心蚤缀 Arenaria juncea Bieb.。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根头部残留多数长2~3cm的细圆柱状根茎;根圆锥形,长10~20cm,直径1.5~2cm,表面灰棕色,上部有多数密集的细环纹;质松脆,断面皮部白色,木部黄色,多裂隙。味略苦辛。其根横切面显微鉴别特征:韧皮部和木射线薄壁细胞含较多草酸钙簇晶及少量砂晶。
②蝇子草 Silene fortunei Vis.。又名野蚊子草。 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根头部有的削平,有的有残留茎枝;根圆锥形,长10~20cm,直径1~2cm,平直或扭曲,表面具纵皱,纵皱上可见横向线形突起。质坚硬,折断面坚实致密;味略甜。其根横切面显微鉴别特征:韧皮部和木射线细胞中有稀疏散在的簇晶;木质部导管不规则散在,有木纤维群,纵切面观纤维末端狭尖或呈叉状。
③旱麦瓶草 Silene jenisseensis Willd.。 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根头部有少数细小疣状突起;根细圆柱形,长通常5~10cm,直径5~10mm,表面略具纵纹,黄色或黄棕色;质较脆。味微辛。其根显微鉴别特征:横切面观,韧皮部和木射线细胞均含较大量的草酸钙簇晶。
④丝石竹 Gypsophila oldhamiana Miq.。又名霞草。 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根圆柱形或圆锥形,长10~15cm,直径2~4cm,商品多已除去棕色外皮,但纵皱的凹陷处有残余外皮而形成棕、白色相间的纹理。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可见异型维管束2~3轮;苦涩味明显。
⑤窄叶丝石竹 Gypsophila licentiana Hand.-Mazz.。其药材性状特征:根细圆柱形,长4~6cm,直径5~10mm,表面深棕色至灰棕色,粗糙,多横向的皮孔样突起,栓皮较厚而易剥离;质较坚硬,折断面可见异型维管束;味苦涩。其根横切面显微鉴别特征:中柱具异型构造,有1~2轮外韧维管束,束间薄壁细胞含大量草酸钙簇晶。
以上6种银柴胡正品及混乱品种药材检索表:
1.横断面无异型维管束。
2.薄壁细胞含大量砂晶;味略甜………………………………………………银柴胡
2.薄壁细胞含大量草酸钙簇晶;味淡或涩。
3.质坚硬,味微甜而后涩,木质部可见木纤维……………………………蝇子草
3.质较松脆;味淡而不涩;木质部无木纤维。
4.根圆锥形,直径1.5~2cm,表面灰褐色,多细环纹,根头部尤甚 ………
…………………………………………………………………………灯心蚤缀
4.根圆柱形,直径0.5~1cm,表面黄色,具纵纹 …………………旱麦瓶草
1.横断面有异型维管束。
5.有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表面粗糙,多横向皮孔样突起,并具纵纹;根细,直
径0.5~1cm;味苦涩 …………………………………………………窄叶丝石竹
5.已除去外皮,但纵皱的凹陷处有残余外皮而形成棕、白色相间的纹理;根粗,
直径2~4cm,苦涩味较强…………………………………………………丝石竹
11.石斛
正品药材为兰科植物铁皮石斛 Dendrobium candidum Wall. ex Lindl.、霍山石斛 Dendrobium huoshanense G. Z. Tang et S.J.Cheng、黄花石斛 Dendrobium tosaense Makino、金钗石斛 Dendrobium nobile Lindl.、黄草石斛 Dendrobium chrysanthum Wall. ex Linkl.、马鞭石斛 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环草石斛 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 的干燥茎。
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
(1)鲜石斛: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约30cm,直径4~12mm。表面黄绿色,光滑或有纵纹,节明显,色较深,节上有膜质叶鞘。肉质,多汁,易折断。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粘性。
(2)干石斛:①环草石斛呈细长圆柱形,常弯曲或盘绕成团,长15~35cm ,直径1~3cm,节间长1~2cm。表面金黄色,有光泽,具细纵纹。质柔韧而实,断面较平坦。无臭,味淡。②马鞭石斛呈长圆锥形,长40~120cm,直径5~8mm,节间长3~4.5cm。表面黄色至暗黄色,有深纵槽。质疏松,断面呈纤维性。味微苦。③黄草石斛长30~80cm,直径3~5cm,节间长2~3.5cm。 表面金黄色至淡黄褐色,具纵沟。体轻,质实,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嚼之有粘性。④耳环石斛呈螺旋形或弹簧状,一般为2~4个旋纹,茎拉直后长3.5~8cm, 直径2~3mm。表面黄绿色,有细纵皱纹,一端可见茎基部留下的短须根。质坚实,易折断,断面平坦。嚼之有粘性。⑤金钗石斛呈扁圆柱形,长20~40cm,直径4~6mm,节间长2.5~3cm。表面金黄色或黄中带绿色,有深纵沟。质硬而脆, 断面较平坦。味苦。
其药材横切面显微鉴别特征:
环草石斛、黄草石斛的表皮细胞1列,扁平,外被鲜黄色角质层。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大小近似,有壁孔,散在多数外韧型维管束,略排成3~4圈。维管束外侧纤维群新月形或半圆形,其外缘薄壁细胞,有的含类圆形硅质块,木质部有1~3个导管较大。含草酸钙针晶细胞多见于维管束旁。
马鞭石斛 表皮细胞扁圆形,外壁及侧壁增厚,木化,有层纹。
耳环石斛 木质部导管大小近似。含草酸钙针晶束细胞多见于近表皮处。
金钗石斛 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大小较悬殊。维管束细胞略排成7~8圈。
本省部分地区将兰科植物戟叶金石斛 Ephemerantha lonchophylla(Hook. f.)P. F. Hunt et Summerh. 的干燥茎混作石斛药用,称有瓜石斛。 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茎呈圆柱形,节明显,多分枝,每一分枝顶端膨大为压扁状纺锤形的假鳞茎,俗称为“瓜”,长3~4cm,3~10mm,有深纵纹。其功效与石斛不同,系石斛伪品,应注意鉴别。
以上石斛原植物及其混淆品种分类检索表:
1.植物体无假鳞茎。
2.茎高15cm以下。
3.茎高3~7cm;唇瓣阔菱形,长与宽近相等,中央无紫红色斑;药帽扁球形,
前缘有流苏状分裂………………………………………………………霍山石斛
3.茎高10~15cm;唇瓣卵状狭倒卵形,长约17mm,宽约8mm;药帽圆球形……
……………………………………………………………………………黄花石斛
2.茎高常超过15cm,高达60~120cm以上。
4.茎稍扁形;花白色带淡紫色;唇瓣边缘全缘…………………………金钗石斛
4.茎圆柱形或棍棒形。
5.花淡紫色或粉红色;唇瓣圆形,黄色,边缘具流苏;茎下垂……环草石斛
5.花淡黄绿色或金黄色。
6.花淡黄绿色,唇瓣窄匙状倒卵形,近上部中间有一长圆形胼胝体及紫红
色斑,边缘波状……………………………………………………铁皮石斛
6.花金黄色。
7.伞形花序近无梗,具2~6朵花,唇瓣近扇形,唇盘上有2个紫色斑
块,边缘具流苏…………………………………………………黄草石斛
7.总状花序有梗,具2~8朵花;唇瓣近圆形,唇盘上有一圆形紫色斑
块,边缘具复流苏………………………………………………马鞭石斛
1.植物体有纺锤形假鳞茎……………………………………………………戟叶金石斛
12.络石藤
正品药材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藤 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Lindl.) Lem. 的干燥带叶藤茎。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本品茎呈圆柱形,弯曲,多分枝,长短不一,直径1~5mm;表面红褐色,有点状皮孔;质硬,断面淡黄白色,常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展平后叶片呈卵状椭圆形或宽倒卵形,长1.5~9cm,宽0.7~4cm;全缘,略反卷,上表面暗绿色或棕绿色,下表面色较淡。革质。气微,味微苦。其茎横切面显微鉴别特征:木栓层为棕红色数列木栓细胞;表面可见单细胞非腺毛,壁厚,具壁疣。木栓层内侧为石细胞环带,木栓层与石细胞环带之间有草酸钙方晶分布。皮层狭窄。韧皮部薄,外侧有非木化的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全由木化细胞组成,导管类圆形,单个稀疏。在木质部的内方尚有内侧形成层及内侧韧皮部。髓部木化纤维成束,周围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方晶。但髓部常破裂。
本省络石藤的混乱品种有以下2种:
①夹竹桃科植物石血 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 Lindl.) Lem. var. heterophyllum Tsiang 产于西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②桑科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产于华东、华南和西南。
以上数种药材性状鉴别检索表:
1.叶互生,革质,顶端钝,背面叶脉网状突起,形成许多小凹窝……………………………薜荔
1.叶对生。
2.异型叶;叶片常呈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茎枝和节上常生有不定根……………………石血
2.不为异型叶;叶片近革质,卵状椭圆形或宽倒卵形;茎枝和节上无不定根…………络石藤
13.通草
正品药材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 Tetrapanax papyrifer(Hook.)K. Koch 的干燥茎髓。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本品呈圆柱形,长20~40cm,直径10~25mm。表面白色或淡黄色,有浅纵沟纹。体轻,质松软,稍有弹性,易折断,断面平坦,显银白色光泽,中部有直径3~15mm的空心或半透明的薄膜,纵剖面呈梯状排列,实心者少见。无臭,无味。其药材横切面显微鉴别特征:全部为薄壁细胞,椭圆形、类圆形或近多角形,外侧的细胞较小,纹孔明显,有的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5~64μm。
我省部分地区曾将旌节花科植物中国旌节花 Stachyiurus chnensis Franch.或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 Helwingia japonica(Thunb.)Dietr 的干燥茎髓混作通草药用。药材习称小通草。中国旌节花的药材性状鉴别特征:呈圆柱形,长30~50cm,直径0.5~1cm。白色或淡黄色。表面无纹理。体轻,质松软, 捏之能变形,有弹性,易折断,断面平坦,无空心,显银白色光泽。水浸后有粘滑感。无臭,无味。青荚叶与中国旌节花药材形状相似,主要区别特征:表面有浅纵条纹。质较硬,捏之不易变形。水浸后无粘滑感。小通草功效与通草相似而稍逊,有清热利尿、下乳的功能,可用于小便不利,乳汁不下,尿路感染。内服常用量为3~4.5g。据药
理研究表明,青荚叶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而旌节花利尿作用不明显。 14.海风藤
正品药材为胡椒科植物风藤 Piper kadsura(Choisy)Ohwi.的干燥藤茎。其药材鉴别特征:本品呈扁圆柱形,微弯曲,长15~60cm,直径0.3~2cm。 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有纵向棱状纹理及明显的节。节间长3~12cm,节部膨大,上生不定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皮部窄,木部宽广,灰黄色,导管孔多数,射线灰白色,放射状排列,皮部与木部交界处常有裂隙,中心有灰褐色髓。气香,味微苦、辛。
本省安庆等部分地区曾将松萝科植物节松萝 Usnea diffracta Vain.或长松萝Usnea longissima Ach.的叶状体混作海风藤药用。其药材呈丝状、须发状,缠绕成团。本品与海风藤植物来源、化学成分、药效等均不相同,不可混作海风藤药用。
15.五加皮
正品药材为五加科植物五加 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 W. Smith 的干燥根皮。其药材鉴别特征:本品呈不规则卷筒状,长5~15cm,直径4~14mm,厚约2mm。外表面灰褐色,有稍扭曲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内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灰白色。气微香,味微辣而苦。
本省安庆、芜湖等地曾以萝摩科植物杠柳 Periploca sepium Bge.的根皮混作五加皮入药。其药材鉴别特征:呈卷筒状或槽状,少数呈不规则的块片状,长3~10cm,直径1~2cm,厚2~4mm。外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栓皮松软常呈鳞片状,易剥落;内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较平滑,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黄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苦。其功效与五加皮相似,但有毒性,服用过量可使人先震颤,后麻痹,心肌兴奋,最后引起死亡。其内服量为3~6g。不可久服或服用过量,以免中毒。因其毒性大而疗效不及正品五加皮,建议取缔使用。
16.秦皮
正品药材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 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 [ Fraxinus obovata Bl. ] 、白蜡树 Fraxinus chinensisRoxb.、尖叶白蜡树 Fraxinus szaboana Lingelsh. [ Fraxinus chinensis Roxb. var. acuminata Lingelsh.]或宿柱白蜡树 Fraxinus stylosa Lingelsh. 的干燥枝皮或干皮。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枝皮呈卷筒状或槽状,长10~60cm,厚1.5~3mm。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间呈斑状,平坦或稍粗糙,并有灰白色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有的具分枝痕。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平滑。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无臭,味苦。干皮为长条状块片,厚3~6mm。外表面灰棕色,具龟裂状沟纹及红棕色圆
形或横长的皮孔。质坚硬,断面纤维性较强。水试:取本品,加热水浸泡,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见碧蓝色荧光。其药材横切面显微鉴别特征:木栓层为5~10余列细胞。栓内层为数列多角形厚角细胞。皮层较宽,纤维及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成群。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及纤维束组成的环带,偶有间断。韧皮部射线宽1~3列细胞;纤维束及少数石细胞成层状排列,中间贯穿射线,形成“井”字形。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
本省部分地区曾将胡桃科植物核桃楸 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 的干燥树皮混作秦皮药用。其药材鉴别特征:树皮外表浅灰棕色,平滑而稍有细纵纹,皮孔少,圆形突起状,浅棕色,有明显的猴面状大型叶痕,内表面暗棕色,有细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气微,味微苦。组织粉末中有大型草酸钙簇晶。水浸液呈浅黄色或棕色,无荧光。本品不含香豆精类成分,而含胡桃醌及大量鞣质。其功效与秦皮不同,应视为秦皮的伪品或误用品。
17.密蒙花
正品药材为马钱科植物密蒙花 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 的干燥花蕾及其花序。其药材鉴别特征:本品多为花蕾密聚的花序小分枝,呈不规则圆锥状,长1.5~3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密被茸毛。花蕾呈短棒状,上端略大, 长3~10mm,直径1~2mm;花萼钟状,先端4齿裂;花冠筒状,与萼等长或稍长,先端4裂,裂片卵形;雄蕊4,着生在花冠管中部。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辛。
本省部分地区曾将瑞香科植物结香 Edgeworthia chrysantha Lindl. 的干燥花蕾及头状花序混作密蒙花药用。其药材鉴别特征:花蕾多散生或由多数小花结成半圆球形的头状花序。直径1~2cm。表面密被淡绿黄色而有光泽的绢丝状毛茸。总苞片6~8枚。花梗粗糙,多呈钩状弯曲。单个的花蕾呈短棒状,长0.6~1cm,为单被花,筒状,直径约4mm,先端4裂,内有雄蕊8枚,排成2轮。子房1室,胚珠1枚。质脆,易碎。气微,味淡。
18.八角茴香
正品药材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 Illicium verum Hook. f. 的干燥成熟果实。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本品为聚合果,多由8个骨突果组成,放射状排列于中轴上。骨突果长1~2cm,宽3~5mm,高6~10mm;外表面红棕色,有不规则皱纹,顶端呈鸟喙状,上侧多开裂;内表面淡棕色,平滑,有光泽;质硬而脆。果梗长3~4cm,连于果实基部中央,弯曲,常脱落。每个骨突果含种子1粒,扁卵圆形,长约6mm,红棕色或黄棕色,光亮,尖端有种脐;胚乳白色,富油性。气芳香,味辛、甜。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本品粉末红棕色。内果皮栅状细胞长柱形,长200~546μm,壁稍厚,纹孔口十字状或人字状。种皮石细胞黄色,表面观类多角形, 壁极厚,波状弯曲,胞腔分枝状,内含棕黑色物;断面观长方形,壁不均匀增厚。果皮石细胞类长方形、长圆形或分枝状,壁厚。纤维长,单个散在或成束,直径29~60μm,壁木化,有纹孔。中果皮细胞红棕色,散有油细胞,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本省部分地区曾将以下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误作八角茴香药用:
①莽草(披针叶茴香)Illicium lanceolatum A. C. Smith。②大八角(野八角)Illicium majusHook. f. et Thoms.。③短柱八角 Illicium brevistylum A.C. Smith 。④红茴香 Illicium henryi Diels。⑤多蕊红茴香 Illicium henryiDiels var. multistamineum A. C. Smith 。以上5个混乱品种均有毒。应注意鉴别。
八角茴香及其混乱品种原植物分类检索表:
1.心皮常为8枚,聚合果多为八角形,饱满,骨突顶端平直,无锐尖头…八角茴香
1.心皮7~14枚,聚合果多为10~13角形, 骨突顶端尖,有尖头。
2.花被片15~21片;叶、果均较大……………………………………………大八角
2.花被片10~15片;花梗长10~50mm。
3.雄蕊14~20枚;花柱长0.8~1.2mm……………………………………短柱八角
3.雄蕊14枚以下;花柱长2~3.3mm。
4.心皮10~13枚;雄蕊6~11枚 ……………………………………………莽草
4.心皮7~8(~10)枚。
5.雄蕊11~14枚,骨突果瓣宽4~6mm…………………………………红茴香
5.雄蕊16~28枚,骨突果瓣宽6~9mm……………………………多蕊红茴香
以上八角茴香及其误用品药材检索表:
1.聚合果具7~9个骨突果,直径不超过4cm。
2.聚合果直径3~4cm,骨突果宽1cm以上,先端钝尖或钝,果皮较厚……………
………………………………………………………………………………八角茴香
2.聚合果直径2.5~3cm,骨突果宽1cm以下,先端锐尖呈喙状,果皮较薄。
3.骨突果宽4~6mm……………………………………………………………红茴香
3.骨突果宽6~9mm………………………………………………………多蕊红茴香
1.聚合果具10~14个骨突果,直径4cm以上。
4.果皮较厚,单一骨突果呈小艇状,长1.8~2.3cm,宽1.5~1.8cm,先端急尖,
不弯曲………………………………………………………………………短柱八角
4.果皮较薄。
5.单一骨突果呈小艇状,长1.5~2cm,宽8 ~12mm,先端有一向后弯曲的钩状
尖头……………………………………………………………………………莽草
5.单一骨突果呈不规则广锥形,长1.6~2cm,宽4~6mm,先端长渐尖,略弯曲
呈长喙状,喙长3~7mm……………………………………………………大八角
19.川楝子
正品药材为楝科植物川楝 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其药材鉴别特征:本品呈类球形,直径2~3.2cm。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少数凹陷或皱缩,具深棕色小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成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粘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纵棱,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粒。气特异,味酸、苦。
本省部分地区曾将楝科植物楝 Melia azedarach L. 的干燥成熟果实混作川楝子药用。其药材鉴别特征:果实呈长椭圆形,长1.5~2cm,直径1~1.5cm。表面淡黄棕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多皱缩,具深棕色小点。顶端钝圆,微下陷,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果肉松软,淡黄色,带粘性。果核呈圆形,质坚硬,一端平截,一端尖,有5~6条纵棱,内分5~6室,每室含黑褐色扁椭圆形种子1粒。气特异,味酸、苦。本品有小毒,具舒肝行气止痛,驱虫的功能。可用于胸胁、腹脘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20.山楂
正品药材为蔷薇科植物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或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ar. major N. E. Br.的干燥果实。其药材鉴别特征:为圆形片,皱缩不平,直径1~2.5cm,厚2~4mm,外皮红色,具皱纹, 有灰白色小斑点。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中部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但核多脱落而中空。有的片上可见短而细的果梗或花萼残迹。气微清香,味酸、微甜。
本省部分地区曾将蔷薇科植物野山楂 Crataegus cuneata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混作山楂药用。其药材鉴别特征:本品呈类球形,直径8~14mm,有的压成饼状。表面棕色至棕红色,并有细密的皱纹,顶端凹陷,有花萼残迹,基部有果梗或已脱落。质硬,果肉薄。气微,味微酸涩。本品有行气散瘀,收敛止泻的功能,可用于治疗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血脂症。内服常用量为9~12g。
21.地肤子
正品药材为藜科植物地肤 Kochia scoparia(L.)Schrad.的干燥成熟果实。其药材鉴别特征:呈扁球状五角星形,直径1~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具膜质小翅5枚,背面中心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梗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剥离花被,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长约1mm,黑色。气微,味微苦。
本省部分地区曾将同科植物藜 Chenopodium album L. 的干燥成熟果实混作地肤子药用。其药材鉴别特征:胞果呈扁平五角形。直径1~2mm。外面的宿存花被呈黄绿色,紧抱果实。顶端5裂,基部中央有果柄残基,可见放射状排列的5条棱线,不具翅。内藏果实1枚,果皮薄膜状,半透明,易剥落。种子圆形,具黑色光泽。气微,味微苦。
22.马兜铃
正品药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 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 或马兜铃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马兜铃,后者习称南马兜铃。其药材鉴别特征:北马兜铃蒴果长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3~7cm,直径2~4cm。上端平截,中央微凹,有花柱残痕。果柄细,长2~6cm。表面暗绿色或黄棕色,有平直纵棱6条为腹缝线,果实成熟时由此开裂成6果瓣,果柄亦分裂为6条,各与一果瓣相连,每果瓣中央有一条波状弯曲的背缝线,从此处分出多数横向平行的波状细脉。果实6室,中隔灰白色,有棕色横向脉纹。每室内有多数平叠排列的种子,呈倒三角形,长6~10mm,宽8~12mm,边缘有翅,淡
棕色;果瓣上部种子长略大于宽,中部种子的种仁呈横向椭圆形。气特异,味微苦。南马兜铃蒴果呈球形或长圆形,基部钝圆,长2~3.5cm,宽2.3~3cm,果柄长2.5~4.5cm。背缝线的纵棱略平直。果瓣上、中部种子均宽略大于长,种仁心形。
本省部分地区曾将百合科植物百合 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ex Miellez var. viridulum Baker、野百合 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ex Miellez、大理百合 Lilium taliense Franch. 及麝香百合 Lilium longiflorum Thunb. 的干燥果实混作马兜铃药用。其药材主要鉴别特征:果实具纵棱线6条,成熟后由顶端3瓣裂,3室;果柄粗短,不开裂;种子卵形,似瓜子或半圆形,具透明的翅。其功效与马兜铃根本不同,不宜混用。
马兜铃及其混淆品原植物分类检索表:
1.多年生缠绕性草本;根细圆柱形;蒴果成熟后6瓣裂;6室,果柄细长,随果实
开裂而分裂;种子不具透明的翅。
2.叶片三角状广卵形;花通常2~8朵聚生于叶腋;花被基部膨大成球形,向上
收狭呈一长管,管口处扩大呈漏斗状,檐部一侧极短,另一侧渐扩大成舌片,
舌片卵状披针形,顶端长渐尖,具延伸成线形而弯曲的尖尾…………北马兜铃
2.叶片三角状狭卵形、卵状披针形或近三角形,中部以上常成窄长方形,中部以
下常突然外展,成为心形叶基的两个宽阔耳部;花被管上部渐扩展成喇叭状,
侧渐扩大成舌片,舌片宽大,顶端渐尖,无尖尾…………………………马兜铃
1.多年生直立草本;具鳞茎;蒴果成熟后3瓣裂,3室,果柄粗短;种子具透明的
翅。
3.花被片向外反卷;雄蕊向四面张开;叶条形;花被片蜜腺两边无乳头状突起…
………………………………………………………………………………大理百合
3.花喇叭形,花被片上部外弯;雄蕊上部向前弯。
4.叶披针形,花被筒外面带绿色;蜜腺两边不具乳头状突起…………麝香百合
4.花被筒外面带紫色;蜜腺两边具乳头状突起。
5.叶片披针形至条形………………………………………………………野百合
5.叶片倒披针形至倒卵形……………………………………………………百合
23.小茴香
正品药材为伞形科植物茴香 Foeniculum vulgare Mill. 的干燥成熟果实。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本品为双悬果,呈圆柱形,有的稍弯曲,长4~8mm,直径1.5~2.5mm。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色,两端略尖,顶端残留有黄棕色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时有细小的果梗。分果呈长椭圆形,背面有纵棱5条,接合面平坦而较宽。横切面略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有特异香气,味微甜、辛。
本省部分地区曾将伞形科植物莳萝 Anethum graveolens L.的干燥成熟果实充作小茴香药用。其药材鉴别特征:果实呈扁平卵状椭圆形,顶端具微突起的柱头残基。长3~5mm,宽2~3mm,中间褐绿色,两侧淡褐色,背面有明显的3条纵棱(小茴香则有明显的5条纵棱),两侧有宽翅。气微香,味辛。本品小茴香来源、功效不同,应视为小茴香的误用品。
24.牛蒡子
正品药材为菊科植物牛蒡子 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其药材鉴别特征:本品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无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本省部分地区曾将同科植物大鳍蓟 Onopordon acanthium L. 的干燥种子充作牛蒡子药用。其药材鉴别特征:表面纵脉间有明显细密的横皱纹。二者来源不同,不可混用。
25.乌梅
正品药材为蔷薇科植物梅 Armeniaca mume Sieb. [ Prunus mume(Sieb.)Sieb. et Zucc. ]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其药材鉴别特征:呈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3cm。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种子扁卵形,淡黄色。气微,味极酸。取干燥果肉1.5g,加乙醇15ml,研磨后滤过,取滤液2ml,于水浴上蒸干,加入新配制的吡啶-醋酐(3:1)液约3ml,显紫檀色。
本省常见的乌梅伪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蔷薇科植物杏 Armeniaca vulgaris Lam.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其药材鉴别特征:果实近球形,有细柔毛,核扁球形,表面平滑,沿腹缝线有深沟;种子扁球形。取干燥果肉1.5g,加乙醇15ml,研磨后滤过,取滤液2ml,于水浴上蒸干,加入新配制的吡啶-醋酐(3:1)液约3ml,显橙红色。
②蔷薇科植物野杏 Armeniaca vulgaris Lam. var. ansu(Maxim.)Yu et Lu.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其药材鉴别特征:果实类圆形或扁球形,灰棕色、黑棕色或棕褐色,果肉质硬而薄,与核易剥离或不易剥离。味酸、涩。果核扁圆形,表面较光滑或为细网状。腹缝线较宽,边缘锋利而有深沟。取干燥果肉1.5g,加乙醇15ml,研磨后滤过,取滤液2ml,于水浴上蒸干,加入新配制的吡啶-醋酐(3:1)液约3ml,显橙红色。
③蔷薇科植物李 Prunus salicina Lindl.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其药材鉴别特征:果实类圆形或椭圆形,灰黑色至红黑色,果肉薄而皱缩,质硬,紧贴果核,味酸、涩。果核椭圆形,表面可见网状纹理及细圆点状窝孔。基部略偏斜,不对称。取干燥果肉1.5g,加乙醇15ml,研磨后滤过,取滤液2ml,于水浴上蒸干,加入新配制的吡啶-醋酐(3:1)液约 3ml,显淡黄色。
④蔷薇科植物桃 Amygdalus persica L. 干燥近成熟果实或果肉。其药材鉴别特征:果肉呈不规则团块状,略呈长方块状,厚约1mm,灰黑色,表面皱缩,有毛茸。残存的果核椭圆形,较大,基部对称,表面具纵沟,窝孔较深。取干燥果肉1.5g,加乙醇15ml,研磨后滤过,取滤液2ml,于水浴上蒸干,加入新配制的吡啶-醋酐(3:1)液约3ml,显淡黄色。
26.木瓜
正品药材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 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 的干燥成熟果实。其药材鉴别特征:本品多呈纵剖对半的长圆形,长4~9cm,宽2~5cm,厚1~2.5cm。外表面紫红色或红棕色,有不规则的深皱纹; 剖面边缘向内卷曲,果肉红棕色,中心部分凹陷,棕黄色。种子扁长三角形,多脱落,质坚硬。气微清香,味酸。
本省部分地区曾以同属植物?楂 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充作木瓜药用,习称“光皮木瓜”。其药材鉴别特征:果实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多纵剖成2~4瓣,长4~9cm。外表面红棕色,平滑无皱纹,或稍粗糙。剖面果肉显颗粒性。种子多数,密集,呈扁平三角形。质坚硬而重,气微,味微酸、涩,嚼之有沙粒感。本品有解酒化痰、和胃止呕、止痢的功效,显然与木瓜不同,应区别使用。
27.瓜蒌子
正品药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 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中华栝楼(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 的干燥成熟种子。 其药材鉴别特征:栝楼呈扁平椭圆形,长12~15mm,宽6~10mm,厚约3.5mm。 表面浅棕色至棕褐色,平滑,沿边缘有1圈沟纹。顶端较尖,有种脐,基部钝圆或较狭。种皮坚硬;内种皮膜质,灰绿色,子叶2,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中华栝楼(双边栝楼)较大而扁,长15~19mm,宽8~10mm,厚约2.5mm。表面棕褐色,沟纹明显而环边较宽。顶端平截。
我省部分地区曾以同科植物王瓜 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Ser.)Maxim.的干燥种子混作瓜蒌子药用。其药材鉴别特征:略似螳螂头状或十字形,中部隆起一宽带,俗称“玉带缠腰”,两侧各具一扁圆形空室。长9~12mm,宽10~14mm,厚6~8mm。表面粗糙,灰棕色至黑棕色,有小颗粒状突起。种皮破开后可见3室,两端室内中空,各有1孔,中间一室较大,内有2片长方形子叶。气微,味淡。
28.决明子
正品药材为豆科植物决明 Cassia to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其药材鉴别特征:略呈四棱状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似马蹄形,故名马蹄决明。长3~7mm,宽2~4mm。表面绿棕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泽。一端较平坦,另端斜尖,背腹面各有1条突起的棱线,棱线两侧各有1条斜向对称的浅棕色线形凹纹或宽广的浅黄棕色带。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子叶2,黄色,呈“S”形折曲并重叠。气微,味微苦。
本省部分地区曾将同属植物望江南Cassia occidentalis L.的干燥成熟种子混作决明子药用。其药材鉴别特征:种子呈扁圆形,一端具突尖,长3~5mm,宽2.3~4mm,厚1~2mm。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四周有薄膜包被,两面平,中央有1椭圆形凹斑。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淡。本品又称圆决明,功效与决明子不同,不可混用。
29.菟丝子
正品药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 Cuscuta chinensis Lam. 的干燥成熟种子。其药材鉴别特征:呈类球形,直径1~1.5m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 具细密突起的小点,一端有微凹的线形种脐。质坚实,不易以指甲压碎。气微,味淡。
我省部分地区曾以同属植物金灯藤 Cuscuta japonica Choisy的干燥成熟种子混作菟丝子药用。其药材性状特征:种子形体较大,直径2~3cm。表面黄棕色,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不整齐的短线状斑纹。味淡。沸水煮之不易破裂。
30.沙苑子
正品药材为豆科植物背扁黄芪(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 Br.ex Bunge 的干燥成熟种子。其药材鉴别特征:种子呈略扁的圆肾形, 长2~2.5mm,宽1.5~2mm,厚约1mm。表面光滑,褐绿色或灰褐色, 边缘一侧微凹处具圆形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子叶2,淡黄色,胚根弯曲,长约1mm。无臭,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我省部分地区混作沙苑子药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华黄芪 Astragalus chinensis L. f.的干燥成熟种子。 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种子呈肾形而饱满,长2~2.8mm,宽1.8~2mm,表面暗绿色或棕绿色。种脐长条形。
②紫云英 Astragalus sinicus L.的干燥成熟种子。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种子呈斜方状肾形,两侧压扁,长3~3.5mm,宽1.5~2mm。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种脐长条形。
③猪屎豆 Crotalaria pallida Ait.[ Crotalaria mucronata Desv.] 的干燥成熟种子。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种子呈三角状肾形,一端较宽,圆截形而下弯成钩状,长2.5~3.5mm,宽2~2.5mm。表面黄绿色或淡黄棕色。种脐三角形。
④田皂角 Aeschynomene indica L. 的干燥成熟种子。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种子呈肾形或长椭圆形,长3~3.5mm,宽2~2.5mm。表面棕黑色或黑色。种脐长圆形。
以上5种沙苑子正品及混用品原植物检索表:
1.雄蕊10,2体(5+5);花梗与总花梗有粘质;荚果有6~10荚节;羽状复叶有
小叶41~61片,闭合;一年生半灌木状草本…………………………………田皂角
1.雄蕊10,合成单体或为2体(9+1);花梗与总花梗无粘质;荚果无节;小叶不
闭合。
2.叶为3小叶复叶;总状花序有花20~50朵;雄蕊10,合成单体;矮小灌木……
…………………………………………………………………………………猪屎豆
2.叶为奇数羽状复叶,有小叶7~25片;花序有花3~9朵;雄蕊10,2体
(9+1);草本;荚果比花萼大;茎长而明显。
3.柱头被簇毛;茎平卧;荚果背腹压扁,狭长圆状椭圆形,两端锐尖…………
……………………………………………………………………………背扁黄芪
3.柱头无毛;荚果瓣厚,革质;花瓣外面无毛。
4.花萼筒下部具2片小苞片,果熟时脱落;果颈明显露出花萼之外;翼瓣明
显较旗瓣短;花序总状;茎直立………………………………………华黄芪
4.花萼筒下部无小苞片;果颈不露出花萼之外;二年生草本;子房无毛或被
疏毛;花5~10朵,组成伞形总状花序;茎匍匐……………………紫云英
31.酸枣仁
正品药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 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spinosa(Bge.)Hu ex H. F. Chow 的干燥成熟种子。其药材鉴别特征: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5~9mm,宽5~7mm,厚约3mm。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一面较平坦,中间有1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稍凸起。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端有细小凸起的合点。种皮较脆,胚乳白色,子叶2,浅黄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我省部分地区曾将同属植物滇刺枣 Ziziphus mauritiana Lam. 的干燥成熟种子混作酸枣仁药用。其药材鉴别特征:呈扁圆形或类扁卵形,长4~8mm,宽4.5~7.5mm,厚2~2.5mm。背面微鼓,有的中间略显钝纵棱;腹面略平坦,边缘隆起,中间具宽约1mm的纵棱;两侧微凹陷,顶端具呈鸟嘴状而色较深的合点,下端具凸尖。表面棕黄色至棕红色,有光泽。解剖显微镜下观察:有的具黄色或棕黄色斑点。种皮硬脆,种皮脱落处呈淡粉色。剥去种皮可见淡粉色或类白色、略呈胶质状的胚乳;子叶2片,淡黄色,油润。气微,味淡。本品与酸枣仁来源、化学成分及功效不同,应视为伪品。
32.石莲子
正品药材为睡莲科植物莲 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干燥成熟果实。其药材鉴别特征:果实呈椭圆形,两端略尖。长15~18mm,直径8~13mm。表面灰棕色至灰黑色,平滑,有白色霜粉,顶端有圆孔状柱迹或残留柱基,基部有果柄痕。质坚硬,不易破开,破开后内有一粒卵形种子,种皮黄棕或红棕色,不易剥离,子叶两瓣,淡黄白色,显粉性,中心有一暗绿色大胚芽,即莲心。气弱,子叶味微甜,胚芽味苦,果皮味涩。
本省部分地区曾将豆科植物喙荚云实( 南蛇勒 )Caesalpinia minax Hance的干燥成熟种子混作石莲子药用。其药材鉴别特征:种子呈圆柱形或长圆形,两端钝圆。长12~22mm,直径7~12mm。表面乌黑色,少数棕色或黑棕色,有光泽,基部有珠柄残基,其旁有小圆形的合点。质极坚硬,不易破开。种皮厚约1mm,外层黑色,平滑而有光泽。子叶黄白色,内有一个黄白色胚芽。气微弱,味极苦,并刺舌麻喉,令人作呕。本品有散瘀止痛,清热,祛湿的功能,可用于治疗哕逆,痢疾,淋浊,尿血,跌打损伤。本品与石莲子(甜石莲)来源、化学成分及功效不同,二者不可混用。
33.青蒿
正品药材为菊科植物青蒿 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
我省部分地区曾将同属植物邪蒿 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Artemisia apiacea Hance] 的干燥地上部分误作青蒿药用。据研究,邪蒿无抗疟作用,不可作为青蒿药用。
以上二种蒿属植物分类检索表:
1.茎中部叶二至三回栉齿状羽状分裂,叶背面黄绿色,微有白色无腺点,叶中轴与
羽轴两侧通常无 栉齿,中肋凸起,头状花序直径1.5~2.5mm,在 茎上排成开
展、尖塔形的圆锥花序……………………………………………………………青蒿
1.茎中部叶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背面深绿色,无腺点,叶中轴或羽轴两侧有栉齿,
中肋不凸起,头状花序直径3.5mm以上,在茎上排成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 叶的
小裂齿先端长尖;头状花序直径3.5~4.5mm,花后总苞片稍开展……………邪蒿
34.旱莲草
正品药材为菊科植物鳢肠 Eclipta prostrata L.的干燥地上部分。 其药材鉴别特征:本品全体被白色茸毛。茎呈圆柱形,有纵棱,直径2~5mm;表面绿褐色或墨绿色。叶对生,近无柄;叶片皱缩、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边缘有细锯齿或有时仅波状,墨绿色。头状花序直径3~6mm。瘦果椭圆形而扁,长2~3mm,棕色或浅褐色。气微,味微咸。取本品,浸水后,搓其茎叶,显墨绿色。
本省部分地区曾将藤黄科植物红旱莲(湖南连翘) Hypericum ascyron L. 的干燥全草混作旱莲草药用,习称红旱莲。其药材鉴别特征:茎圆柱形,上部四棱柱形,长达90cm,直径3~5mm,表面红棕色,具节,质硬,易折断,断面中空。茎顶着生锥形蒴果,长10~15mm,基部直径8~10mm,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5纵棱,先端5裂,质较硬,内有多数种子。种子长椭圆形,表面黑褐色。
35.金钱草
正品药材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 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 的干燥全草。其药材鉴别特征:常缠结成团,无毛或被疏柔毛。茎扭曲,表面棕色或暗棕红色,有纵纹,下部茎节上有时具须根,断面实心。叶对生,多皱缩,展平后呈宽卵形或心形,长1~4cm,宽1~5cm,基部微凹,全缘;上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下表面色较浅,主脉明显突起,用水浸后,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叶柄长1~4cm。有的带花,花黄色,单生叶腋,具长梗。蒴果球形。气微,味淡。
本省常见的金钱草地区习用品种及混乱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豆科植物广金钱草 Desmodium styracifolium(Osbeck)Merr.的干燥全草。其药材鉴别特征:茎呈圆柱形,长可达1m,密被黄色伸展的短柔毛;质稍脆,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小叶1~3片,圆形或矩圆形,直径2~4cm;先端微凹,基部心形或钝圆,全缘;上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无毛,下表面具灰白色紧贴的绒毛,侧脉羽状;叶柄长1~2cm;托叶1对,披针形,长约0.8cm。气微香,味微甘。本品有清热除湿,利尿通淋的功能,可用于治疗热淋,砂淋,石淋,小便涩痛,水肿尿少,黄疸尿赤,尿路结石。但本品与过路黄来源、化学成分及功效均不同,不可混用。
②唇形科植物连钱草(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Nakai)Kupr.的干燥全草。其药材鉴别特征:全草长10~20cm,疏被短柔毛。茎呈方柱形,细而扭曲;表面黄绿色或紫红色,节上有不定根;质脆,易折断,断面常中空。叶对生,叶片多皱缩,展平后呈肾形或近心形,长1~3cm,宽1.5~3cm, 灰绿色或绿褐色,边缘具圆齿;叶柄纤细,长4~7cm。轮伞花序腋生,花冠二唇形,长达2cm。搓之气芳香,味微苦。本品有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功能,可用于治疗热淋,石淋,湿热黄疸,疮痈肿痛,跌扑损伤。但本品与过路黄来源、化学成分及功效均不同,不应混用。
③伞形科植物积雪草 Centella asiatica(L.)Urb. 的干燥全草。其药材鉴别特征:常卷缩成团状。根圆柱形,长2~4cm,直径1~1.5mm, 表面浅黄色或灰黄色。茎细长弯曲,黄棕色,有细纵皱纹,节上常着生须状根。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近圆形或肾形,直径1~4cm,灰绿色,边缘有粗钝齿;叶柄长3~6cm,扭曲。伞形花序腋生,短小。双悬果扁圆形,有明显隆起的纵棱及细网纹,果梗甚短。气微,味淡。本品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功能。用于治疗湿热黄疸,中暑腹泻,砂淋血淋,痈肿疮毒,跌扑损伤。本品与过路黄来源、化学成分及功效均不同,不应混用。
④报春花科植物聚花过路黄 Lysimachia clngestiflora Hemsl.。本品曾在我省部分地区误作金钱草药用。本品与过路黄来源、化学成分及功效均不同,不应混用。
⑤报春花科植物点腺过路黄 Lysimachia hemsleyana Maxim.。 本品曾在我省部分地区误作金钱草药用。本品与过路黄来源、化学成分及功效均不同,不应混用。
以上金钱草正品、习用品种及混乱品种药材检索表:
1.茎方形;叶对生,叶片肾形或圆形,边缘具圆齿……………………………连钱草
1.茎圆柱形。
2.叶脉为掌状网脉。叶片圆形或肾形,边缘牙齿状,基部深心形,茎、叶被长
柔毛…………………………………………………………………………积雪草
2.叶脉非掌状网脉。
3.叶脉羽状;叶互生,有3小叶复叶,小叶片近圆形,基部心形,先端微缺
…………………………………………………………………………广金钱草
3.主脉1条;单叶对生,无3小叶复叶。
4.花聚生于茎端或枝端;叶侧脉较明显;茎长在20cm左右…………………
……………………………………………………………………聚花过路黄
4.花单生于叶腋;叶侧脉不明显;茎长达50~80cm。
5.叶片边缘具不明显的点状突起,两面无线状条纹…………点腺过路黄
5.叶片两面具黑色或棕色线状条纹,边缘无点状突起……………过路黄
36.萹蓄
正品药材为蓼科植物萹蓄 Polygonum aviculare L.的干燥地上部分。 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茎呈圆柱形而略扁,有分枝,长15~40cm,直径2~3mm。表面灰绿色或棕红色,有细密微突起的纵纹;节部稍膨大,有浅棕色膜质的托叶鞘,节间长约3cm;质硬,易折断,断面髓部白色。叶互生,近无柄或具短柄,叶片多脱落或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全缘,两面均呈棕绿色或灰绿色。无臭,味微苦。其显微鉴别特征:本品粉末灰绿色。叶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近平直,平周壁有角质线纹。气孔主为不等式,副卫细胞3个。叶肉断面观为两面栅栏式,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8~43μm。
本省部分地区曾将以下同属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混作萹蓄药用:
①异叶蓼 Polygonum aviculare L. var. vcgetum Ledeb.。药材称大萹蓄。
据报道,本品茎的横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无中柱鞘纤维,薄壁细胞中无草酸钙晶体。
能否作为?蓄药材使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②习见蓼 Polygonum plebeium R. Br.。又名腋花蓼。本品与萹蓄来源、功效
不同,不应混用。
以上3种?蓄类原植物分类检索表:
1.托叶鞘有明显脉纹;雄蕊8;瘦果黑色,无光泽,长2mm以上。
2.叶近无柄或有1~4mm长的短柄;叶片边缘无摺曲…………………………萹蓄
2.叶柄长5~15mm …………………………………………………………… 异叶蓼
1.托叶鞘无脉纹;雄蕊5;瘦果褐黑色,有光泽,长2mm 以下;叶长1~2.5cm,
宽3~5mm………………………………………………………………………习见蓼
37.刘寄奴
正品药材为菊科植物奇蒿 Artemisis anomala S. Moore 的干燥全草。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全草长60~90cm。茎圆柱形,直径2~4mm,通常已弯折;表面棕黄色或棕绿色,被白色毛茸,具细纵棱;质坚,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中央具白色而疏松的髓。茎上部叶互生,茎中、下部叶常对生或近对生,通常干枯皱缩或脱落,展开后叶片卵形、长卵形、倒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2cm,宽2~5cm,边缘有整齐的细锯齿,上面棕绿色,下面灰绿色,密被白毛;质脆,易破碎或脱落。枝梢带花穗,头状花序集成穗状圆锥花序,枯黄色。气芳香,味淡。
本省北部地区将玄参科植物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的干燥全草作为刘寄奴药用。其药材鉴别特征:全草长30~80cm,密被锈色短毛。茎圆柱形,直径2~4mm,表面棕紫色或棕黑色,折断面黄白色,边缘呈纤维性,中央为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多已脱落,完整者为羽状深裂,棕黑色。枝梢有长筒状花萼,长约15mm,表面有10条隆起的纵棱,顶端5裂。花瓣唇形,超出花萼外,呈棕黄色。蒴果藏于萼筒内,表面黑色,长5~10mm,有多数纵脉纹。种子多数,细小,长形,表面皱缩,棕黑色。气微,味淡。
本省南部地区曾将藤黄科植物湖南连翘 Hypericum ascyron L.的干燥全草作为刘寄奴药用。其药材鉴别特征:茎圆柱形,上部四棱柱形,长达90cm,直径3~5mm,表面红棕色,具节,质硬,易折断,断面中空。茎顶着生锥形蒴果,长10~15mm,基部直径8~10mm,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5纵棱,先端5裂,质较硬,内有多数种子。种子长椭圆形,表面黑褐色。红旱莲与刘寄奴来源、功效均不相同,不可混用。 38.败酱草
正品药材为败酱科植物败酱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Trev. 或白花败酱 Patrinia villosa(Thunb.)Juss.的干燥全草。前者习称黄花败酱。其药材鉴别特征:黄花败酱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暗棕色至暗紫色,有节,节间长2cm以下,节上有细根。茎圆柱形,具纵棱及节,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时被有粗毛。叶对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宽卵形至披针形,长3~13cm,宽1~3cm,常羽状深裂至全裂,具2~5对侧裂片,顶生裂片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粗锯齿;有短柄或近无柄,上表面黄棕色,下表面灰棕色,两面被白色糙毛或近无毛。茎上部叶较小,常3裂。有的枝端有伞房状聚伞花序,花小,黄色,花梗上方一侧被开展的白色粗糙毛;瘦果长圆形,长3~4mm,具3棱,无增大的翅状苞片。气特异,味微苦。
白花败酱与败酱主要区别特征:根茎节间长3~6cm,节上生有较粗的根。茎上部不分枝,表面有纵棱及倒生的白长毛,断面中空。茎生叶卵形、宽卵形、菱状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齿,常不分裂;叶柄长1~4cm,花序梗密被长粗糙毛或仅两侧具纵列粗糙毛;花白色。瘦果倒卵形,与宿存增大的翅状苞片贴生,果苞长3~7mm,网脉明显,具主脉2条,极少有3条。
本省部分地区以十字花科植物菥?Thlaspi arvense L.的干燥带果实地上部分混作败酱草药用。其药材鉴别特征:茎呈圆柱形,长20~30cm,直径2~5mm。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具纵棱线,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心有髓。叶互生,叶片披针形、倒披针形或窄卵形,长2.5~5cm,先端钝圆,基部抱茎并成箭形, 全缘或具疏齿。顶生总状花序或果序,花小,白色,萼片边缘具白毛,花瓣4,长约3mm。短角果扁平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0~16mm,宽8~13mm,边缘具翅,翅宽约3mm,两面中间各有1条棱线,先端凹入,基部果梗较细,长约1cm,果实内由纵隔分为2室,每室有种子5~7个;种子扁卵圆形,直径2mm,表面棕黑色,两面均有同心性环纹。气微,味淡。其来源、功效与败酱草不同,应区别使用。
39.冬虫夏草
正品药材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 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 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其药材鉴别特征:本品由虫体与从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虫体似蚕,长3~5cm,直径3~8mm;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头部红棕色,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子座细长圆柱形,长4~7cm,直径约3mm;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类白色。气微腥,味微苦。
本省曾以同科真菌亚香棒虫草 Cordyceps hawkesii Gray 的子座及寄主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混作冬虫夏草药用。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虫体表面棕黑色或黑褐色。子座长5~8cm,子囊壳埋生于子座内。据湖南省药检所临床实验报道,本品日服4.5g,普遍出现不良反应,以头昏、恶心、呕吐为最突出。连服两个月时,则出现白血球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趋势。
本省部分地区还曾见有不法药贩用唇形科植物地蚕 Stachus geobombycis C. Y. Wu 的地下块茎伪制成冬虫夏草出售。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植物地下块茎纺锤形,两头略尖,具4~15个环节,节上可见点状芽痕和须根痕。
40.马勃
正品药材为灰包科真菌脱皮马勃 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大马勃 Calvatia gigantea( Batsch ex Pers.)Lloyd 或紫色马勃 Calvatia lilacina( Mont. et Berk. )Lloyd [ Calvatia cyathiformis( Bosc.)Morg.] 的干燥子实体。其药材鉴别特征:脱皮马勃呈扁球形或类球形,无不孕基部,直径15~20cm。包被灰棕色至黄褐色,纸质,常破碎呈块片状,或已全部脱落。孢体灰褐色或浅褐色,紧密,有弹性,用手撕之,内有灰褐色棉絮状的丝状物。触之则孢子呈尘土样飞扬,手捻有细腻感。气似尘土,无味。
大马勃的不孕基部很小或无。残留的包被由黄棕色的膜状外包被和较厚的灰黄色的内包被所组成,光滑,质硬而脆,成块脱落。孢体浅青褐色,手捻有润滑感。
紫色马勃呈陀螺形,或已压扁呈扁圆形,直径5~12cm,不孕基部发达。包被薄,两层,紫褐色,粗皱,有圆形凹陷,外翻,上部常裂成小块或已部分脱落。孢体紫色。
火试:取本品置火焰上,轻轻抖动,即可见微细的火星飞扬,熄灭后发生大量白色浓烟。
本省部分地区曾将硬皮马勃科真菌豆包菌 Pisolithus tinctorius(Pers.)Coker et Coudh 的干燥子实体混作马勃入药。
以上4种马勃药材鉴别检索表:
1.无孢丝;包被薄,粗皱,多已脱落,露出无数颗粒状小包,似豆馅包……豆包菌
1.有孢丝。
2.子实体(担子果)直径在15cm以下。孢体紫色,包被成块脱落,剩下不孕基部,
孢丝细长……………………………………………………………………紫色马勃
2.子实体(担子果)直径在15cm以上。
3.包被全部脱落,孢丝紧密结成一团……………………………………脱皮马勃
3.包被成块脱落,孢体松散…………………………………………………大马勃
41.土鳖虫
正品药材为鳖蠊科昆虫地鳖 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 或冀地鳖 Polyphaga plancyi Bolivar [ Steleophaga plancyi(Boleny)] 的雌虫干燥体。又名地鳖虫。其药材鉴别特征:地鳖呈扁平卵形,长13~30mm,宽12~24mm,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冀地鳖长22~37mm,宽14~25m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本省部分地区曾以光蠊科昆虫东方厚片蠊 Opisthoplatia orientalis Burm. 混作土鳖虫药用,称金边地鳖。其药材鉴别特征:虫体呈长卵形而扁,长30~35mm,宽15~20mm,背面黑棕色,有光泽,呈甲壳状,有10个横节,第一节较宽,边缘有黄色狭边,以下9节边缘为红棕色,每节均有锯齿。第2、3节的两侧各有1对特异的翅状物。腹面红棕色。头部位于前胸之下,多脱落,足3对生于胸部。体轻。气腥臭,腹内泥土较少。本品与地鳖来源、功效不同,不可混用。
42.云母石
正品药材为硅酸盐类矿物云母族白云母。其药材鉴别特征:呈不规则板片状,大小不一。无色或略带浅黄棕色、浅绿色、浅灰色,具珍珠样或玻璃样光泽。质韧,可层层剥离,薄片光滑透明,具弹性。气微,无味。
本省部分地区曾以蝾螺科动物蝾螺 Turbo cornutus Solander 的掩厣混作云母石药用。其药材鉴别特征:呈扁圆形,直径1~4cm。一面凸起,淡绿色、蓝灰色或淡棕色,有似广陈皮表面样的小粒状疣点,中央偏下方有一旋涡状雕刻;另一面扁平,棕褐色,稍内陷呈旋涡状花纹。质重,坚硬而脆,击断时断面类白色,旋纹处可见浅蓝色不完整的环纹。气微腥,味微咸。本品与云母石来源、功效不同,不可混用。
本省各地的中药混乱品种还很多,诸如有的地区将白薇与白前颠倒药用,有的地区将月季花与玫瑰花颠倒药用,有的地区将牛膝与川牛膝颠倒药用,有的地区将漏芦与藜芦颠倒药用,有的地区将阴起石与阳起石颠倒药用,有的地区将重楼与拳参颠倒药用,有的地区将菝葜与土茯苓颠倒药用,有的地区将萱草根误作药用,有的地区将商陆、土人参(马齿苋科植物栌兰根)、豆科植物野豇豆根误作人参药用,有的地区将王瓜根误作天花粉药用,有的地区将水半夏误作半夏药用,有的地区将水防风误作防风药用,有的地区将欧当归误作当归药用,有的地区将华东木蓝根误作山豆根药用,有的地区将大青根误作板蓝根药用,有的地区将蝇子草根误作南沙参药用,有的地区将土木香误作木香药用,有的地区将京菖蒲、水菖蒲误作石菖蒲药用,有的地区将迷果芹误作北沙参药用,有的地区将木薯、番薯片混作山药药用,有的地区将蝴蝶花根误作射干药用,有的地区将湖北贝母、天目贝母、伊贝母误作川贝母药用,有的地区将紫茉莉根、大丽菊根、马铃薯、羽裂蟹甲草根、芭蕉芋误作天麻药用,有的地区将刺果甘草根、紫苜蓿根、圆叶锦葵根、锦鸡儿根误作黄芪药用,有的地区将芍药根头混作白术药用,有的地区将木防已误作防已药用,有的地区将竹叶麦冬(淡竹叶的块根)误作麦冬药用,有的地区将霞草根误作桔梗药用,有的地区将毛竹茹误作竹茹药用,有的地区将桑木混充桑枝药用,有的地区将膜果麻黄误作麻黄药用,有的地区将大青根皮误作地骨皮药用,有的地区将木兰科多种植物树皮误作厚朴药用,有的地区将南蛇藤果实误作合欢花药用,有的地区将泡桐花误作凌霄花药用,有的地区将山楂皮混充山茱萸肉药用,有的地区将水蓑衣子误作天仙子药用,有的地区将金钟花果实误作连翘药用,有的地区将尖嘴林檎果实误作山楂药用,有的地区将冬青子误作女贞子药用,有的地区将藜、小黎、草木犀子误作地肤子药用,有的地区将相思子误作赤小豆药用,有的地区将鸡冠花子误作青葙子药用,有的地区将山姜子及姜科多种植物的果实或种子误作砂仁药用,有的地区将臭辣树果实误作吴茱萸药用,有的地区将北美独行菜子误作葶苈子药用,有的地区将杜仲果实误作凤眼草药用,有的地区将水苦荬误作仙桃草药用,有的地区将天竺子误作功劳子药用,有的地区将土霍香误作霍香药用,有的地区将杜衡误作细辛药用,有的地区将米口袋、戟叶堇菜误作紫花地丁药用,有的地区将蜘蛛抱蛋误作万年青药用,有的地区将水线草、雀舌草、漆姑草误作白花蛇舌草药用,有的地区将王锦蛇、火赤链蛇等多种蛇误作乌梢蛇药用,有的地区将海蛇误作海龙药用,有的地区将牛脚骨冒充虎骨药用,有的地区将牛鞭冒充虎鞭药用,有的地区将幼小的水蛇、铅色水蛇加工品(系外地加工)误作金钱白花蛇药用,有的地区将中华大蟾蜍的输卵管误作哈士蟆油药用。此外,独活、威灵仙、紫菀、丹参、海桐皮、厚朴花、紫苏子、枸杞子、白豆蔻、佩兰、龟甲、蛤蚧、琥珀、赤石脂、麝香、豹骨、燕窝、蟾酥、阿胶、虎骨胶、羚羊角、五灵脂、血竭、石耳、天竺黄、青黛,也常见有混乱品种。
曹柄章的《增订伪药条辨》一书曾指出:“货药者未必知医,而知医者未必货药,虽有良医,而药肆多伪药,则良医者仍无济于事。”可见“医与药判为两途,药与病离为二致”,必然会影响中医临床用药疗效。据笔者多年来对安徽省野生中药资源考察,发现本省有丰富的猫爪草、柴胡、半夏、南沙参、威灵仙、络石藤、马兜铃、青葙子、地肤子、旱莲草、刘寄奴、白头翁、五加皮、金钱草、败酱草、茵陈、藜芦、紫苏子、石菖蒲、合欢花等正品中药材资源。它们大多数在界里仍处于自生自灭状况,一直未能行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当然,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必须注意野生资源的保护。
上一篇:络石藤及其混淆品种的鉴别
下一篇:加入WTO后西藏藏药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