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与现实——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学的一点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1
[论文摘要] 怎样认识和处理文本与现实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文章从性关系和解释性关系两个方面探讨分析了文本与现实的内在统一关系,提出并强调钻研文本与立足现实是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两个支点,二者不可偏废。
正确处理好文本与现实的关系,是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环节。然而必须看到,以往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恰恰做得不是很好。长期以来,文本与现实二者之间就象是一架失衡的天平:要么训诂式地埋头文本 ,罔顾现实,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讲经布道化;要么脱离文本,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本义,随意解读现实,或者简单地用原理加实例的方法讲解理论。事实表明,文本与现实的天平无论偏向哪一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都不能达到高质量、高水平。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笔者以为,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厘清文本与现实的关系,舍此不能做到严格意义的理论联系实际。
一、 历史与现实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 ,现实是明天的历史 ,历史与现实就是在这种动态的辨证性中显示出其特殊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延续性和性,从本质内容上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与当下现实的关系,换言之,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与当下现实的关系,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还是毛泽东、邓小平的理论著作,都是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当时而非当下的社会实践在、、、等各个方面的理论折射,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时代精神,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归入历史的范畴,是为了清晰地展现其与当下现实的关系。概略而论,文本与现实的这种历史性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延续继承性,二是发展超越性。
所谓延续继承性,是说作为历史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与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当下的社会实践之间,存在着一种合乎客观逻辑的自我同一关系。
这种自我同一的关系,既可从多年来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清楚地显示出来,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 自身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承接上得到体现。我们说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一如既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坚持了蕴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中的的和历史的真理;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成果,包括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们之间一脉相承。这个一脉相承,虽然以思想和文本的形式出现,但形式的后面包含着文本与现实亦或历史与现实的实际内容。一般而论,延续继承是作为历史形态的文本与现实二者关系的一个基本性质,抹煞了这个性质,现实将缺失重要的理论和历史的根据。
所谓发展超越性 ,是说现实以指 向未来为存在形式,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新的事物,而历史只是一种既定的存在,他创造了过去,却将新的创造留给了现实。历史与现实的这个客观逻辑表明,现实总是要突破历史、发展历史和超越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作为历史的反映和概括,它可以从发展方向上预测未来,为现实提供启示和指导,但却不能以对自身的理解左右和决定未来现实的一切,更不能以历史代替现实的新创造。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当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我们同样看到,这一过程中的每个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于以往的新的东西。这个新的东西,就体现了现实对历史、现实对文本的发展、突破和超越。列宁说:“从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必须普遍遵守的历史哲学公式,是一种超出了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 的说明的东西。”列宁的这个论断,深刻地内含着现实对历史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发展超越性同延续继承性一样,发展超越也是历史形态的文本与现实关系的一个基本性质,抹煞和否定这个性质,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现实,现实将只会简单地重复历史,了无新意地在历史提供的模型和图式中蹒跚。
弄清楚文本与现实的历史性关系,对于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 ,其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承认二者间的延续继承关系,我们在教学 中才能从基原的意义上忠实于包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中的马克思主义的本义,才能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分析社会,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伟大指导作用,而不至于脱离原义的任意解读马克思主义 ,或者忽略和轻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其次,重视现实对历史的发展性、超越性,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才能够与时俱进,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现实,看待今天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而不是循章摘句地拘泥于文本,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作的具体结论,代替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本质。
二、解释与被解释
从有效性及其程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有一个似乎不是问题但事实上又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文本与现实,谁是解释的主体,谁是被解释的客体,或者说,文本与现实究竟谁解释谁。教学中只有合理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我们注意到,课堂讲授处理这个问题的通常做法是用实例说明原理,以现实解释文本 ,如用我国的改革诠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如此等等。应该说,这种做法在教学中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但对其弊端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具体说,这种教学法的长期模式化,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一定程度的简单化和肤浅化。多年来,观点加材料,原理加例子,几乎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一个公式,在这个公式的影响作用下,对文本、对理论的通透讲述和理解没有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分析缺失了。我们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仅仅满足于收集事例,网罗材料,满足于课堂上故事性的生动描述,似乎只要做到了这些,对原理的阐述和对文本的解释也就没有问题了。这是理论教学上的一个认识误区。
事实上,文本的被理解和被解释,决不仅仅取决于外部材料的佐证和经验事实的说明,这正如列宁曾强调的,辩证法不是实例的总和。文本的被准确理解和解释,更重要的还在于对文本理论体系的全面把握和对文本精神实质的深刻领悟。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对文本的理论阐述和综合运用自会清晰明白、游刃有余 ,使教学水平达到个新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对于文本与现实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可以梳理出一个不同于前者文本完全被当作被动的被解释者的新的思考方法,这就是将文本与现实置换身份,变文本被动的被解释者为主动的解释者,即用文本理论解释现实,说明现象。按照通常的表述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说明现实。例如对社会经济生活,对重大事件的出现,对某种社会思潮的发生以及新的科技革命、文化革命、军事革命等等,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纯熟 自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蕴含于文本中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给予有说服力的解释,作出正确的结论。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力量,又能达成理论文本与现实的融会贯通。可以肯定,课堂讲授自觉地、熟练地运用这个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和文本精神,从而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结论是,文本与现实的解释与被解释,不是单向度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认为文本仅仅只是被现实解释的对象,并由此想当然地和习惯性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长期坚守现实解释文本的单一模式。必须明确,文本与现实的解释与被解释是双向互动的,或者说,文本与现实二者同时具有解释者和被解释的双重身份,文本具有解释现实的重要功能。这样,就合乎逻辑地存在着现实解释文本和文本说明现实两种教学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教学中各有其作用,功能互补而不是相互替代。当然,两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和功能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一般说来,现实解释文本,是为了文本信息的准确释放 ,是浅层次的使学生明了文本意涵,掌握一般原理;文本说明现象,则在更高层次上对文本理论的综合运用,旨在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和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现实。两相 比较,可以认为前者 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后者目的则重在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作用更为重大,意义尤其重要。这一点,当为一个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所熟知。
三、钻研文本立足现实
文本和现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赖以成立和展开的两个支点,缺一不可。文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的教材、讲义等,就其实质内容而言,都是对文本含义的解释、释义和对文本内容的选择、整合。因此,教材、讲义是不能够背离文本的基本精神的,更不能够完全代替文本。这就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认真钻研文本,特别是最能反映和代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精神本质的经典著作文本,必须反复研读,弄懂弄通,以夯实理论功底,提升理论品质。然而我们注意到,对于这个基本要求,现在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做得是不够的,以教材、讲义代替文本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个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钻研文本,当然不仅仅指钻研原生形态的著作文本。从宽泛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本还包括次生形态的解释性著作和辅导性文件、资料等。虽然这些只是被一般当作间接文本,但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资源,对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它能启发理论思维,丰富理论知识,扩展理论信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然而同样需要强调,次生形态的、间接性的文本不能取代原生形态的文本,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文本研读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现实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源 ,是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根据所在。源于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又为现实提供理论指导,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工具,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无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之间这种割不断的关系,要求我们的理论教学立足现实,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认识现实。很难想象,那种脱离现实、照本宣科的教学,能够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理论分析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必须立足现实,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怎样界定 “现实”,为 “现实”确定一个什么样的外延和范围。我认为,现实是一个综合的范畴,应当全方位、多角度地予以把握。首先,从横跨面看,现实是指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包括社会的、、文化、科技、教育、军事乃至社会思潮、社会现象、社会心理和民风民俗等等,不可以狭隘、单一的理解。其次。从纵向度看,现实是一个流变的范畴,需要将其放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把握,不可以静止、孤立的理解。也就是说,不能将现实仅仅理解为历史过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而应在历史、当下、未来的有机联系中辨证地把握。质言之,只有综合、辨证地看待认识现实,才能展示其内涵丰富的面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才称得上严格意义的立足现实。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r72.
[2] 列宁.列宁全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