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的内涵及特征
摘 要: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新时期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的重 大变化,是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探讨了“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逻辑关系 。深入剖析了“和谐世界”思想的精神蕴涵:以国家平等为前提,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维护 并体现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以国际合作为契机,以广泛交流为媒介,寻求和拓展全世界的共 同利益;以互利共赢为宗旨,以和平为主题,促进并实现全世界的共同发展和普遍繁荣 。概括指出了建设“和谐世界”思想所具有的现实针对性、思想创新性和文化包容性的特点 。
关 键 词:胡锦涛;和谐世界;和谐社会
2005年4月22日,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发表讲话,指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 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胡锦涛在国际舞台首 次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同年7月,胡锦涛出访莫斯科,“和谐世界”作为中俄两国间 的共识,被正式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 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对和谐世界思想的内涵进行了深入阐述,引起国际社会的 高度关注。今年2月7日,胡锦涛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再次提出推动建设和谐 世界的主张。此外,这一时期,胡锦涛还提出建设和谐周边以及和谐地区等主张。和谐世 界思想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和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 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当前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 实意义。
一、 “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1. “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外交上的延伸和拓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两个和谐”思想建立在对时代特征、世界发展态 势和中国国情判断基础之上,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关系,符合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理论创新的质的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两个和谐”思想的形成,不仅是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 也是实践发展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进入新世纪以后,为了妥善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 的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谓和谐社会,就 是社会各个子系统和各种要素间和睦相处、和谐共存的社会,就是人人都能自由、平等地发 展,人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发展成果的社会。内政与外交是统一的,外交是内政的延续。随着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深化,我国同国际社会在、、 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内政外交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统一起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发展与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形势统一起来,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思想,是我们党执政 理念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和谐社会思想在国际层面的延伸和拓展[1] 。 另外,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安全稳定团结和睦的国际环境为保障。把自身的发展与人 类共同进步联系起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既有利于用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 又有利于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不仅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而且也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和必要保障。
2. “和谐社会”是“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中国,一个 拥有13亿人的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参与和努力 必然会对构建和谐世界及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我们要在国际社 会中大力倡导和弘扬和平、安全、发展的外交理念,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发展和谐共处 的外交关系,为构建和谐世界积极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 迈向和谐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基本立足点。要建设 和谐世界首先必须要实现中国社会层面的和谐,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成功实践必将 为人类社会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增添新的内容和动力。反之,如果我们自身都不能实现社会和 谐,当然也就难以影响和推动其他国家和我们一起共同构建和谐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 ,注重解决中国国内的现实矛盾,努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应 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进程,是一个民族化的进程,同时也 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中国是在与全球化紧密联系的进程中实现化的。因此说,对于当 前的和谐社会建设,我们必须要用一种国际的、全局的、战略的视角来思考和推动,中国只 有通过改变自己才能逐渐影响和改变世界,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本身就是对构建和谐世界 的最大贡献。
二、 “和谐世界”思想的基本蕴涵
1. 以国家平等为前提,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维护并体现全人类的共同愿望[H T]
坚持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是国际法的首要原则,也是实现世界和平的必要前提。国家平等是 指国际上的各个成员国,不论大国小国、人口多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制度如何,都是 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国家主权地位一律平等,各国人民都有权力决定和处理各国的内部事 务,都有平等参与和决策国际事务的权力。在全球化趋势下,要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维 护国家和世界安全,推动国际社会的共同进步,必须要以国家平等为前提,实现和平共处。 在国际交往中,坚持国家平等与和平共处原则是处理国家之间关系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国际 社会公认的发展国家关系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准则。纵观世界形势,在威胁世界安全与和 平的诸多因素中,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以单纯确立符合自己国家利益要求的“世界新秩序 ”和所谓的“民主计划”为目的,而实行的各种霸权主义行径,践踏了弱小国家的利益,违 背了和平共处的原则,严重威胁到国际关系的民主进程。和平是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要 求,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和谐世界理念强调以国家平等为前提,以 和平共处为基础,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追求和平与发 展的普遍愿望和理想价值,同时也符合全世界的根本利益和发展要求。
2. 以国际合作为契机,以广泛交流为媒介,寻求和拓展全世界的共同利益[H T]
建设和谐世界,体现了维护国家利益与兼顾世界利益、坚持独立自主与加强国际合作之间的 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与推行本国 对外政策的基准和依据。随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需要有效捍卫本国的国家利 益。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发展与全球发展日益密不可分,国家间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共同利益与人类的整体利益日益凸显。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和发 展目标的一致性成为国际合作的基础,也为构建和谐世界创造了契机。世界本来就是多样性 的统一。虽然世界上各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以及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性,但这些差异并不能完全构成国际间在各领域广泛交流与合作的障碍。构建和谐世界,必 须要在取得国际认同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和拓展各国间的共同利益,以广泛交流为媒介,以 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为纽带,通过各国政治领域的主权平等与和谐相处、经济领域的互利共赢 与共同发展、安全领域的加深互信与相互合作、文化领域的相互尊重与取长补短、环境领域 的相互协调与共同应对[2],实现各国间的互惠互利与和谐发展。
对于人类来说,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发展国家,要把其基点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 通过采取符合国情的各项管理和改革措施,来发展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同时,还要按照互 利共赢的外交宗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优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 合作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 争,推动国家经济向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实现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冷战结束 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正在向着和平的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 代的两大主题。2005年底,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表了一份独立的研究报告《人类安全报告》。 报告显示,世界武装冲突的数量在连续增加了50年后,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世界范 围内大幅度减少,且持续至今。与1992年相比,2003年的武装冲突数量减少了40%,种族灭 绝等大规模屠杀平民的事件减少了80%。全球唯一有所增加的暴力活动是恐怖袭击。但它对 人类安全的威胁与战争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2006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 难民状况报告指出,近25年来,由于国家之间的冲突日益减少,国际难民的人数降到了 上的最低点,为920万人左右。1992年,这一数字是1?800万[3]。可见,在各国人民 的共 同努力下,世界正在朝着一个比较乐观的方向发展,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的目标是可 以实现的。和谐世界应该是各国家、各民族普遍协调和持续发展的世界,让人人都能充 分享受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成果。当前,造成国际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就是各国间发 展不平衡、发展不迅速、发展不和谐的问题。建设和谐世界必须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一核 心问题,实现和促进全世界的共同发展和普遍繁荣。当然,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各民族、各 国家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建立在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基础上的各国家的和谐发展, 也不可能是整齐划一、齐头并进的发展,它应该是在提倡保留民族文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 前提下,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为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家创造 相对公平的发展机会,体现发展多样化的统一。
三、 “和谐世界”思想的基本特征
1. 现实针对性
从国际的角度来说,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下,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人类社会发展依然面临着 严峻挑战。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强权政治、地区热点冲突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导致贫 富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全球化所衍生出来的不同文 明间的隔阂与对立一时还难以消除,此外,能源、安全、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存在,也都在 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有上述问题都需要各国家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 发展,实现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4]。从国内来看,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 会 转型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步入了“矛盾凸显期” ,这些矛盾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也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 标的实现。立足于对中国国情实际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分析,把全人类的普遍诉求和中国人民 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针对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对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和问题,胡锦涛继构建 和谐社会理念之后,旗帜鲜明地提出和谐世界的思想,是其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 向作出的客观估计和展望,它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外交工作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 现实针对性。
2. 文化包容性
文化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 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实现各个国家的和谐共处,首先 必须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尊重并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谐世界思想在尊重各民族、 国家和地区文明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主张以平等开放的心态,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和 发展模式多样化,推动和实现多种文明相互沟通、交流、理解、融合,鼓励吸收和借鉴世界 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寻求共同发展,协力构建各种文 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是新时期外交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 美结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明中“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及文 明的包容心态和尊重精神,它对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多元化的共同发展和引领 国际关系的新潮流具有重要作用。
3. 思想创新性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它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就提出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突 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实现与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友好交往,打破外交僵局,中国提出了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 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国内 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在这一形势下,中国的对外政策也进行了重大 调整。在国际问题的处理上,中国实施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强调不以社会制度和意 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发展,主张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同各种类型 国家的外交关系,使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从而也使我国的对外活动进入 了建国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历史时期,取得了突出的外交成就。这一时期,小平 同志提出的在国际交往中既要着眼自身的长远战略利益,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利益的主张,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以及用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5]。当前 ,在 对中国以往对外思想进行深入的基础上,胡锦涛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外交工作的 发展要求,创造性地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和谐世界思想的核心是和谐共处, 它体现了和平共处的意愿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与我国在外交上所一 贯提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内在一致性。同时,这一思想又突出强调了国际合作和协 调发展的重要性,主张实现国际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繁荣,在层次和内涵上较和平共处思想 又有较大发展,具有思想创新性的特点。
:
[1]金灿荣. 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N]. 人民日报, 2005-09-23(7 ).
[2]陈向阳. 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思考. [2006-12-12]. ht 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5155671.html.
[3]周盛平. 人类正步入建设和谐世界的机遇期[J]. 决策与信息, 2006 (10):5.
[4]刘韦玮. 妨碍世界和谐的五大因素[J]. 科学决策, 2007(1):46-47 .
[5]赵青海.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和谐世界”新理念[J]. 半月谈,2006(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