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的对美作为(2000-2004)——游击式的外交操作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0
中美建交虽已逾二十年,两国关系的关键,永远是最敏感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在的角度, 台湾是固有国土不能分割的一部份,台湾独立是不能被接受的。但在美国的角度,是牵制中国迈向海洋的重要前延基地,台湾是其地缘战略中不沈的航空母舰。在各自的基本前提与利益下,出现了台湾关系法与三个联合公报并存的矛盾状况。因此两方的交往,往往呈现钟摆摇晃的状况。依现实主义的观点,若中国大陆要遏止台独势力的扩张,则向美国施压,要求其政策向三个联合公报倾斜。以美国的观点看待,要遏止中国在东亚的权力,则是强化台湾关系法,淡化三个联合公报。
但以上常见的现实主义观点,往往将台湾视为中美交往之间的被决定的客体,忽略了台湾的主动性。据本研究,台湾的意向并不因中国大陆与美国间的战略设想而被制约。相反的,台湾有其自身特殊的运作方式,中美双方的战略调整,反而被岛内援引为政治动员的题材,使得台湾动向出乎双方的意料,有时还会引发中美之间紧张与冲突。
因此,为保持中美台三方的稳定与和平,实有必要修正以往观点,详细剖析台湾对美决策的机制。有此认识后,未来中美间讨论台湾问题时,才能更为准确,并达成三赢的目标。
一 台湾的外交决策体系
要理解台湾的对美政策,首先要先了解其外交决策机制。由于两岸相隔数十年,对于台湾的政治运作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先简介台湾的外交决策体系。
依照台湾规定与现实运作情况,台湾的外交决策过程可分为两个层次。从狭义的法理角度来看,台湾外交决策主要由总统府、行政院以及外交部三个层面。前者制定外交的方向与策略,后两者虽也可参与决策,但主要是提供资讯与执行前者的意志。若从广义且现实的角度来看,影响外交决策还包括了执政党中常会、立法院(含外交委员会)、国家安全体系(国防部)、经贸单位、反对党及新闻媒体等1。
虽然从上述法制的观点,许多单位都可介入影响台湾的外交决策,但在实际运作上,外交决策权有日渐集权于行政部门的倾向。这从历次的修宪、修法的过程中,就能大致窥得一般。
在蒋介石蒋经国当政时期,为确保总统的外交军事权力,于1967年设立了国家安全会议,其许可权凌驾于法定最高行政机关的行政院,又被称为「太上行政院」2。李登辉当政时期,为扩增总统、削减行政院长的权力,在历次修宪过程中不断扩展总统权力,并于1994年将此会议法制化。
在增修条文中规定,「总统为决定国家安全有关大政方针,得设国家安全会议及所属国家安全局,其组织以法律定之」3。
据增修条文所拟定的「国家安全会议组织法」,参与国安会决策的成员分别有总统、副总统行政院院长、副院长、内政部部长、外交部部长、国防部部长、财政部部长、部部长、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参谋总长、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国家安全局局长。此外,总统得指定有关人员列席国家安全会议4。
在民进党当政时期,总统对于外交决策的权力又再次膨胀,大幅扩增国安会的权力。除了更明确的定义「国家安全」为「国防、外交、两岸关系及国家重大变故之相关事项」外,还大幅扩充国安会编制员额,明定国安会秘书处增列研究单位,掌理安全相关的研究事项。虽然此修正案在初审阶段,遭在野党立委质疑「扩权」、「违反政府组织人事精简」,但在朝野协商后,还是允许关于国安事务研究的业务需要,必要时得聘用研究人员,最后达成共识,国安会秘书处增设研究员五至七名、助理研究员五至七人、研究助理五至七人,助理设计师、佐理员等各一至两人不等,约增加五十余人,国安会预算需扩编近千万元新台币5。这样的法律规定,实际上让最高行政首长的行政院长,成了总统的幕僚。结果是总统可在国家安全会议中决策,但却不用向国会负责,成为台湾行政结构的一大缺失。
相较于行政部门不断强化其权力,立法部门就显的弱势许多。虽宪法规定, 立法院有议决法律、预算、戒严、宣战、媾和、条约案及国家其他重要事项之权,赋予了立法部门外交决策参与权6,不过以往立委就无参与决策的传统,再加上普遍缺乏世界观,不大关心外交事务,再加上行政部门刻意保密,在外交政策的影响上,始终显得相当弱势。
综合来说,台湾的外交决策,在小且资讯封闭的组织内完成,其他政治势力难以参与或牵制。因此,外交决策的品质良窳,端看领导人的素养、个性与其对国际情势的判断。在法制层面可图解如下。
二 民进党的执政特性
法律所构建的体制有其稳定性与一贯性,但若主政者以自己的方式运用或解释时,可能会出现全新的决策特色。为铺陈以下章节民进党对美作为的过程,在此先阐述民进党体制与现行台湾政治体制相结合后的特殊个性。
首先要交代的,是民进党的基本组织型态与特性。民进党在野时期,常以「党政不分」攻击国民党,但实际观察其自身的党组织,其实也和国民党类似,都高度集权于中央,阶层分明,党规严格,强调对党的忠贞,有相当大的强制与排他性,因此从组织的角度而言,两党并无二异。
由于因素,国民党的党组织与政府机构重合。总统就是党主席,行政院长就是副主席,内阁重要阁员均为该党最高权力核心的中常委,各部会首长,多为该专业党部主管。除此之外,党籍立法委员,虽在法制上制衡行政院,但因列宁式政党的组织特性,党内属权力核心外,为党中央运用的立法「投票部队」。因党纳编了行政、立法的大部分,本应行政向立法负责、立法监督制衡行政等,在党内全部协调完成,成了国民党执政时期,决策的特色。
相较国民党,民进党虽拥有列宁式政党的形式,但由于长期在野,无法进入行政核心贯彻党的意志,其权力核心以立法委员、各县市首长为主,成了相当怪异的刚性政党。在此基础上的民进党,突然获得执政,立刻发生了许多方面的不适应。以下分为各点详述之。
(一)趋于集权的决策机制
据笔者了解与相关媒体报导7,民进党参加2000年总统大选时,并无执政准备,当选纯属意料之外8。也因此上台后,因未有经验,执政过程备感艰辛。
以陈水扁为名义所出版的执政回顾一书中,也承认民进党初掌执政权,自身能力不足以掌控全局。陈水扁在书中就坦言,民进党在执政方面有几个弱点,一是执政能力。党内人才不够多,欠缺行政领导经验。二是政府的运作似乎与党的运作分离,适应不良。三是在野党当太久,敌我意识太过分明,对政治情势判断错误。再来就是党内派系太多,各派系以自己利益为重。此外,对于国家安全运作的无知、吕秀莲的频出状况等,都是其意料之外9。一个未有执政经验有未有心理、实务上准备的政党当权,其拟定对外政策的水准可见一般。
在实际运作上,就可明显看出其对行政决策的陌生与粗糙。陈水扁在当选后,虽宣布不担任民进党党职,不从事民进党的政党活动,以区别与国民党之不同,但「党政分开」的决策模式在实际运作后,却证明是失败的。因为,若陈水扁不担任党职,理论上来说,民进党对于国家事务的掌控,仅有间接影响力,无法参与行政决策只能透过陈水扁是「党员」的身份要求其遵守。但是,陈水扁能掌控最高行政首长的任免,党中央根本无法操控。相反的,陈水扁为了遂行其意志,仍需要党、党籍立委支援,所以前前后后尝试过许多机制整合。
第一时期是当选后至同年11月中旬,每周一共有三个餐会先后举行,分别是:每星期二晚上,总统与行政院长的餐叙;每星期三上午与民进党主席的餐叙;3、每星期三中午以餐叙进行的「党政协商会报」。因此,在从星期二晚间到星期三中午连续三个餐叙之后,重大决策已经形成,星期三下午民进党中常会变成是党政领袖在形成决策后,向党报备的会议,党变成了陈水扁的橡皮图章,因此引起党内高级干部的不满。
后来,又改成府院党及立院党团「三合一」的扩大决策会议时期。此时期约从2000年11月中旬开始。陈水扁改为每星期二晚上在总统府举行「府院党扩大决策会议」,成立常态性的「9人决策小组」,此小组成员包括:副总统、行政院长、民进党党主席、府院及党的3位秘书长、立院民进党党团负责人2位,包括总统共9位。运作机制,基本上包括:相关部会首长的工作报告、说明,讨论与在野党进行沟通事宜等。虽然第二阶段变成了「团体决策领导模式」,从「党政分开」改变成「党政合一」的决策模式。但实际运作起来,依然问题重重,仍然只是在总统决定政策后,寻求背书的机制。
但这样的形式依然无法解行政决策、立法部门、党之间的协调合作,最后经一番激烈辩论后,修改党章,使民进党主席在执政时期可由总统兼任,非执政时期则票选产生。2002年7月21日,陈水扁正式以总统身份接任民进党主席,如此一来,党的意志与政府决策就在民进党中常会合而为一,正式转变成与国民党一样的党政合一。
(二)无通晓国际事务的人才
承前所述,当选前既没有执政的准备,当选后面临处理国际问题事务上,就显得捉襟见肘。民进党在野多年,多注重岛内事务,对于国际事务少有关注。虽陈水扁号称台北市长任内出访多国,具备国际视野,但众人评价似非如此。民进党内设有国际事务部、驻美代表处,但功能不大。其驻美代表处之代表,历届分别有张旭成、丘义仁与萧美琴10。但并不太受重视,且他们许多时间还是关注岛内11。
由于民进党缺乏培养人才的机制,再加上当时的时空环境,民进党也难以渗透进国民党主导多年的行政体系,缺乏行政经验之人才,也并不令人意外。以上两个因素相综合,民进党上台组阁的过程,面临人才短缺的窘境。
这点从几个阁员出身即可看出。举例来说,外交部长,此具有国家象征性图腾的职位,自是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最在意的职务。但党内缺乏此类人才,唯一几个较为在行的人,又因人品问题不适任12。最后涉及外交决策的阁僚,都不是民进党籍。
首任外交部长田弘茂为学者出身,无党籍,曾于与民进党意识型态相近、长荣集团所出资的国策院供职。其出线原因,外界公认是因李登辉与田熟识,并向陈水扁推荐之故13。据了解,虽然其在国际关系学界有所专精,但对实务部分却不甚了了,且兴趣缺缺14。后来接任的简又新,之前为国民党籍,也与李登辉关系匪浅。在专业部分,虽曾任驻英代表,但据了解,对外交事务也是一知半解,在决策过程中属没有声音的人物,陈水扁说甚么办甚么的角色。
而台湾最注重的对美关系,其第一线的执行者-驻美代表,虽民进党内有多人兴致勃勃,但也因其缺乏人才,最后只好由前国民党时期的外交部长程建人出任,执政党的人马则屈居副代表。
负责安全的国防部长,也由国民党籍的前任国防部副部长伍世文出任,在2001年时,接任的也是国民党籍的汤曜明。整体观之,陈水扁等人并无外交经验,决策层不懂,重要的成员又是如此匆匆挑选,各方人马拼凑而成15,有些是以前政敌的党员,不然就是李登辉所属意人选。如此班底,其成员意识型态不同,再加上没有行政部门间、行政与立法间协调经验的民进党,自是力不从心,其外交政策品质自然大打折扣。
(三)每年都是选举年-每天都为增加合法性奋斗
2000年大选时,陈水扁因国民党内部分裂而坐享渔利,仅以39.3%的得票率当选,第二名的宋楚瑜则为36.84%,相差仅有2.46%,连战也有23.1%的得票率16。简单的说,虽然泛国民党系选民有近六成,但却没有选出代表大多数民意的候选人,而是由较少数的陈水扁当选。
这样的民意基础,陈水扁与民进党的合法性有着根本的问题。再加上外交部、军方中的公务员,都与其许多意识型态与其相悖,许多精力都花在与公务员内耗。在此状况下,为了能稳定自己的合法性,唯一能做的,就是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动员。所有施政,就是只注重暂时民意、稳定基本支持者,而不顾专业考量。其国安局局长丁渝洲在回忆录中,就坦白地说,陈水扁执政只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股市指数、一是民调。执政思考的重心,往往在于如何去符合民意、媒体对政府施政及首长个人的评论17。
在这样的格局上,民进党政府在位四年,不是施政,而是不断的竞选、提升合法性。而外交政策,自然也成为竞选、提升合法性的一部份。
(四)小结:民进党特色的「党国体制」
综合以上论述,可把民进党与国民党时期的「党国」体制作一比较。相对于国民党,民进党的「党国体制」虽然体制上雷同于国民党,领导人握有最大的权力,但因自己外行,无法像之前的「强人」领导类型可以驾驭庞大的行政机器,且因涉外部门均非民进党籍,党的决策过机制无法涵盖行政体系,因此无法统御起庞大的行政体系,协调不佳的结果,各行政部门各行其是。而高达60%的民众不信任民进党,也让其施政受到很大的制衡。至于执政党团,除了因法制、习惯之故,被排除在外交决策外,也要与势力庞大的在野党相抗衡。以往行政当局发号施令、立法院举手通过的日子不再,立法院在野党居多数的情况下,行政部门在预算等方面被处处牵制,如此协调不佳的「党国体制」,外交政策自然品质不佳。
三 各时期民进党政府的对美思维与作法
因篇幅限制,本文将论述焦点锁定为2000年执政前至2004年间民进党的对美思维。由于此政党并无一贯性的对美政策说明与构想,用「对美政策」一词,似乎与现实情况有所出入,因此以下就以各阶段较为重要的文书、讲话及各项报告,并辅以各项访谈,勾勒出民进党的对美思维。
(一)上台初期的对美思维──缓独,避免美国再次惩罚台湾
众所皆知,台湾领导人的对美思维,一贯秉持现实主义观点,也就是将美国亟欲牵制大陆的企图与自身的力量结合,藉此平衡台海两边力量对比。虽基本态势与做法如此,但随着台湾领导人的意向转变,此种稳定的基本格局面,面临了极大的挑战。
以往台湾与美国间的角色,犹如美日安保条约中,保护者与被保护者的关系。美国以军售方式,加强台湾自我防卫的能力。此时美国的基本构想,是建立在台湾拒绝统一,但不追求独立的前提上。但当李登辉任期后段时,其思想与前任者有了本质的不同,除了拒统,并开始积极台独。从台独的角度来看,原先美方对台湾的安全承诺,可被利用为台独的一大后盾。而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台湾的角色,已从以往单纯的被保护者、牵制中国的前延基地,转变为制造麻烦者,可能将其扯入战争的不稳定因素。美国自身的定位,也面临转变,从以往单纯的保护者角色,转变为避免台独爆发的瓶塞。如何在台美间协调,又如何在中美之间折冲,维持动态平衡成为美国最大的难题。
在上述架构下,一贯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后,也面临美国与中国大陆的压力,初期对美采取较为务实的态度,不再扬言独立,把美国拉入两岸纷争。虽然他认知到美国不可能做两岸的调解人,其对中国政策也不可能有很大的转变,但美国还是可以扮演平衡者与稳定者的功能18。
这从民进党执政初期,仔细分析陈水扁的就职演说内容,可以看出其刻意降低台独色彩,其妥协程度与选前判若两人。其中语气一改以往对大陆的敌意外,还对两岸关系有更和缓的表示。陈水扁说,将遵循宪法,确保全体国民的福祉。因此,只要大陆无意对台动武,保证在任期之内,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19。
陈水扁在回忆录中,也清楚的表示,他的就职演说有稳定美国的作用。在书中他表示,就职演说和美国做了很好的沟通,美国觉得可以接受也颇满意。在陈水扁的认知里,只要处理好对美关系,两岸关系就稳定了一半。
综合看来,陈水扁虽然表示「当选之后,花了最多心血,最多的时间处理对美关系」,但由于刚开始几个月,美国政府对民进党政府和陈水扁还是在「听其言,观其行」。因此综观此时期的对美政策,主在消除美国的疑虑,避免任期末对中国大陆较为友善的克林顿,因不信任民进党政府祭出「新三不」。或是希望美国在提「新三不」时,应该加入「不同意中共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成为「新四不」20。此外谈不上具体创新的思维。此时期陈水扁的思维与李登辉较为接近,一样是「拒统倾独」,只是在上台后在美国的压力下,只好公开宣称「拒统,但保留独立的选项」。
(二)小布什上台,搭上保守主义遏止中国顺风车,扩大「外交成果」
众所皆知,美国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有浓厚的新保守主义思想,对东亚态势与中国的角色的判断,与前任民主党,且又连任一届的克林顿有所不同。上台后,对于崛起的中国,以「围堵」待之较多,「接触」予之较少。美国对中国政策的转变,也象征其对台湾战略思考的调整。
美国新的外交政策变化,与民进党政府的「拒统暂不独」有重迭之处,评判自是一片大好。台湾外交部在当年的外交年鉴中评估道:「布什政府上任后,台美关系已然呈现与克林顿时期迥异的正面,台美间的沟通亦呈现前所未有的顺畅」21。「自布什新政府上台后,中美双边交往气氛更见改善,对我正面作为越趋明显」22。在此基本判断下,当年度的台湾外交部的工作重点,为加强与美日欧盟国家间良性关系的建构。面对中共的23大国外交」攻势,必须化被动为主动,以台湾的机动性与灵活性,创造以「以小搏大」的战略空间。以和平安全、经贸利益及民主人权等共同价值来做综合考量,美国日本及欧盟应是我强化双边关系的重点物件24。 但民进党也了解在现今的世界局势,美国再怎么倾斜,也还是被三个联合公报所制约,所能活动的空间很小。因此,只能希望美国在台湾的「做法上,可以努力、可以争取、可以改变」,「实际作为特别态度能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所希望、期待的」25。
在这样的格局下,民进党能做的,除了不断加强与美国行政、立法部门的沟通外,然后以各种迂回的方式,在技术面上挑战美国「一个中国」的模糊地带。
这样的做法,延续以往国民党官方做法,凸显其弱势,对比中国大陆的强势崛起,凸显台湾的人权民主,对比美国刻板印象里中国大陆的人权问题。一方面让台湾问题国际化,一方面影响美国的舆论、国会,迂回的以此方式压迫行政机关,以机动、随机等游击的方式,以各种议题、各种方式绑住美国。与美国捆绑在一起 使美国支援台湾,或是不得不支援台湾,藉此依靠,民进党政府就可在两岸政策上更为强硬。为更详细说明其策略,以下列举此时期民进党重大的对美作为。
1 强调台湾战略重要性与相同的价值观
虽表面上看来民进党政府在许多政策上的做法大胆激进,但在对美的做法上却还是抓准了美国所期待台湾扮演的角色,因此在许多与美国相关人士沟通时,除了消极的免除「麻烦制造者」的形象,还积极的强调台湾的战略重要性,信奉与美国相同的民主与自由价值观。
据陈水扁自己的说法,在考量台湾利益时,应兼顾美方的利益,只有让美国有利益,台湾才会有相对的利益。因此,虽然在岛内台独煽动言论不断,但实际检视陈水扁及相关官员,在公开还是私下场合面对美国的参众议员、智库学者、离退休官员时,主要是围绕着「四不一没有」的架构下26一再阐明其不改变现状。其谈话主轴都是「有美国支援的强大台湾,才能有能力与中国大陆和谈」,或是将两岸关系极端简化为「民主与专制」「威胁与被威胁」等27。一再强调台湾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
2 过境外交
如前所述,由于民进党执政合法性不足,再加上状况不佳,乏善可陈的政绩无法提升其资本,在下次选举中得胜。在此情况下,外交成为其争取合法性的最佳选择。而美国,正是外交上最受外界瞩目的一个舞台,只要是些微的改变,都可再转回岛内,诠释为「外交政绩」、「外交突破」。
就美国的观点而言,美国欢迎或不欢迎谁来访,希望来访人员只进行参访,或是洽公,都是单纯美国的内政问题。但因1995年李登辉访美,造成了极大的媒体事件,并引发中美台三边紧张局势。此后,出访时,「过境」美国就成为一项博取民意的绝佳利器。在1995年的那次事件后,美国修正了公共法,规范台湾领导人访美的相关规定。修改后的公共法103-416号221节规定,申请赴美目的,在于与美国官员,商讨能够降低贸易逆差、防止核武扩散、美国安全面临的威胁着全球环境保护、保护濒临绝种物种、区域人道灾难等问题,即可入境。除非是被美国入境法列为「可排除在外」的物件。而这可排除者,除了会涉及不法、传染性健康问题外,也包含「国务卿决定,会损及美国的重要外交利益」。但出现这种状况时,国务卿必须知会参众两院的司法及外交委员会主席,并解释其决定28。
在实务的操作上,这样的规定,国务院拒发签证给台湾领导人的决定,势必难以过国会这关。而国会游说,正是台湾的强项。虽然入境不是甚么实质突破,但自此以后,台湾领导人访美就成为政治得分的最好舞台。若美国当局在入境后冷淡对之,就可以「受到北京打压」对内动员,若是入境后热情待之,则可以「重大突破」、「关系提升」宣传。
这从陈水扁自述其「外交突破」时,可以看出。他把对美工作与过境挂勾,字句之中的逻辑是,对美关系 = 过境受到的待遇。2001年,小布什当局在原先克林顿2000年时「舒适、安全、便利」的原则上,又多加了「尊严」的对待。依照前述逻辑,这就变成了一大突破,是台美关系渐入佳境的具体事证29。由于访美所造成的媒体效果极佳,岛内民意支援度也因此攀升,因此民进党政府也就把游说美国,让领导人过境美国时,可受到何种待遇,当作其重要的对美政策与工作30。
3 反恐议题
一般来说,台湾与中东地区交往很少,且也无意识形态的矛盾,因此从未有 恐怖份子袭击的疑虑,更遑论有何针对恐怖份子的政策。虽然如此,美国遭到911恐怖袭击时,民进党政府却立刻表态大力支持美国。这背后的原因,就是藉由清晰的表态,换取美国的信赖,并视情况顺便博取更大的国际空间。
在此思考下,911事件一发生,陈水扁就立即邀集国安局,思考几项工作目标,除了「提升台湾反恐能力」外,另外就是「趁此机会提升台美合作关系」、「借着911反恐事件,加入国际相关组织」31。在此思考下,在美国攻打阿富汗后,民进党政府也在第一时间捐赠物资给阿富汗。藉此机会,将物资由美国转至阿富汗,再次把自己和美国绑在一起。对此作法 陈水扁评估道 「尽管数量不大、金额不多,但美国政府对这份心意感受很深,感受在心头」32。此外,行政院长张俊雄一返台,就迫不及待的命令,就要求所有政府、学校降半旗以示哀悼33。外交部长田弘茂也表示,美国是全世界对台湾最友好的国家,台湾有难的时候,也只有美国愿意且有能力帮助台湾,因此,在美国遭逢重大危难的时刻,将义不容辞和美国站在一起、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虽然外界质疑台湾政府过度亲美,但田弘茂认为,这种看法大可不必,因为就外交而言,「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吗?」如果友邦有难不表态,「那不是太乡愿了吗」34?这种露骨表态,连美国都有些惊讶35,岛内舆论也对此行为传出挞伐之音。
除了口头谴责哀悼外,民进党政府也立即参照联合国各项反恐怖公约与精神,通过多项,并加强与其他国家之情报交流,刑事调查。9月12日28日,在美国发起下,联合国安理会分别通过了1368、1373号决议。民进党政府也趁此机会,立即表达坚定支援联合国决议36。迅速的表态,美国也予以相当的回报,将台湾在911事件反恐行动中的贡献,以「中华民国依据联合国安理会1373号决议文执行反恐怖主义行动之相关作为」代转至联合国列入正式纪录37。这样的配合也换到了民进党政府所期待的「国际空间」。
4 FTA(自由贸易协定)议题
从台湾贸易流量来看,大陆早已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而两岸的经贸交流密切,必定带来政治上协商的压力,再加上版块经济成型,东亚各种区域经济合作倡议也纷纷被提出38,这样的趋势对民进党的台独主张产生极大的压力。
面对大陆的经济磁吸压力,若从纯经济的角度来看,两岸产业型态分工清析,应最适合签署FTA,理应与大陆协商,在两岸产业分工互补的条件下,如何更进一步合作,但台独倾向的陈水扁思考,却是如何摆脱台湾对大陆的依赖。
2002年元月加入WTO后,其中对于各经济体互相间能签署FTA的规定,就成了民进党政府所能运用的战术工具。美国、日本这两个与台湾经贸交流密切,又对大陆又有同样的战略共识的国家,自是台湾FTA战术的首选物件。
民进党政府对FTA的说法是,若与这两个国家顺利签署FTA,那么在经济上可以减轻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在政治上,则可以与美、日建立更密切的关系39,因此与美洽签FTA,也成为该年度的外交工作重点40。
在民进党政府的策划下,驻美代表处即着手推动,而美国际贸易委员会也于5月13日举行公听会,并于17日派员调查访谈并搜集资料41。而陈水扁在当年年中集合政府党务干部的「大溪会议」上,也宣布将以「美台FTA」、「南向政策」为未来的重要政府目标。
随后在美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调查后,10月21提出的报告指出,若台美签署FTA,整体上对双方都不会有太明显的好处,只有一些本来贸易额很低的产业,其贸易额会大幅提高,若美方要签,前提是台湾要积极改善在智慧财产权、农产品等保护。美方评估,唯有台湾开放在、企业管理等方面改善非关税壁垒,才有可能会比较多的增长42。对双方都没有太大好处的FTA,但台湾却执意要签,对此传统基金会研究员John J. Tkacik Jr. 就指出,若台湾真要与美国签署FTA,那是美国受益,像是农产品等,成长将以数倍计。其他如银行、制造业、汽车、制药等,也能获利,而台湾只有高科技产业能获利,农业部门将会大受打击。台湾此举,政治考量要高于经济考量,若成功的话,美商将因此至台湾资投资设厂,这样大陆对台的威胁,自然也是对美商的威胁。台湾只是想藉此举,将自己与美国捆绑在一起43,因此,「目前是美国与签署FTA的最好时机」。
但有趣的是,没有明显的经济利益,但民进党却一再对外宣称台美FTA的必要性。甚至外交部在向立法院报告中还说,ITC报告相当「正面」的指出, 若签订台美贸易协定,双边贸易总额将会明显增加,此言明显歪曲原报告原意44。
由于民进党政府与美签署FTA纯粹是政治考量,因此美国也抓准台湾的心态,借机狮子大开口,提出提高智慧财产权保护、稻米和电信市场开放、药品核价及新药检验程式等议题。在智财权问题上,10月11日台美第一次谈判时,经济部长林义夫虽拒绝美方要求。但不到3个星期的时间内,在2002年10月28日已就智慧财产权谘商秘密达成共识,从原本接受美方15项要求的初步谈判结果,变成为就23项美方要求达成共识,等于又同意了美国的8项要求45。后来的修法方向,更是依循美方的要求进行,并迅速于隔年6月通过了极为严苛的著作权法。除智财权外,美国也要求台湾加速开放农产品市场,若依数同意,将让加入WTO之后已受到冲击的农业受到二度伤害,其他各种产业也将被迫加速自由化,影响层面既深且广。后因在农产品开放、智慧财产权保护执行等问题未能达成协定,最后双方不欢而散。从上述可以看出,民进党政府的对美经贸政策,并不是「在商言商」,完全以政治挂帅,不顾虑台湾岛内的经济。而且更严重的是,就算以政治干预经济,最后的结果依然没有换到美国的FTA。2003年11月,美台商会主席、前美国国防部长柯恩访问台湾时,就明确的表示,台湾没有对美国开放农产品市场、资讯产业、制药业,并有效处理智慧财产权等议题,美国经贸高层,现在有必要和台湾签自由贸易协定,未来24个月也不可能46。
5 世界卫生组织(WHO)议题
近年来,台湾加入WHO的新闻炒得很厉害,但此举并非民进党上台后所独创。早在1997年,国民党执政章孝严任外交长时,每年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就是台湾外交想突破的战场之一。比较不一样的是,民进党上台后,采取了新的战术,即以不挑战一个中国原则,改要以「卫生实体」(health entity)名义申请47。此外,又适逢美国对台政策微调,小布什支援台湾加入国际组织。因此,在对台友好的参议员穆考斯基的建议下,小布什又表明了「应该让台湾的声音在国际组织上被听到」48,国会也通过相关法规,要求帮助台湾取得观察员的地位,并由出席世界卫生组织的代表在当年执行之49。
由于此为美国少见的表态,再加上民进党上台后,类似事件极易被关注与炒作,因此该年加入WHO的议题在台湾动员得沸沸洋洋。时至2003年,由于美国会前表示,将「非常清楚的表达并说出,让所有参与者知道我们的立场」,且欧盟、日本等国也表示,将跟随美国立场,再加上当年发生SARS疫情,台湾的处境颇令世界同情,成为WHO观察员的希望似乎即将成真。但WHO大会上,美国却临阵退缩,没有全力支援台湾成为观察员50。
虽然结果与往年相同,但在台湾内部的政治运作下,此事自然被当作政治议题大肆炒作一番,成为台湾内部动员的最佳话题。在一阵新闻运作后,无形间又增加了民进党政府的政治资本。从此事件可以看出,在外交上的美国支援,在适当的运作下,不但可以援引作为「外交突破」的助力,若不成的话,也可以操作成仇恨大陆的素材,增加自己政治资本的议题。
6 军售议题
讨论台美关系时,军售议题是重要的焦点,一般来说,外界看待此事时,多认为美国为了协助台湾自卫、牵制大陆的发展,因此军售给台湾。而台湾藉由购买大批量的军火,一方面与美国保持准军事同盟的关系,一方面也可让美国军火商成为最积极的说客。
从旁观者的角度,上述「台湾政府=领导人=军队」、「领导人→战略构想→向美军购策略」的说法具有说服力,但若转换为第一人称的观点,从台湾领导人的角度来看,上述简单的逻辑就不一定能成立了。
首先要说明的,军方一向是国民党意识型态最为坚固的阵营,虽没有具体的调查,在历来的政治下,整支军队均坚定信奉「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一个中国」等原则,这在台湾为人所皆知之事,而民进党长久来主张台独,是台湾军队表列的「三合一敌人」,但2000年后敌人却摇身一变,成了「最高统帅」,军方的反应可想而知。
第二点,军购是艰深繁复的学问,决策过程中需要专业的知识、大量又即时的资讯,需要繁复的幕僚作业,若非专业人士很难胜任。以往李登辉时期,虽他是「强人领袖」,但对此也不甚了解,大多时候并不太过问。因为他认为军队不是用来打仗,而是一种政治工具,他只对那些有政治效果,诸如TMD之类的军购有兴趣51。民进党长期为在野党,难以深入国民党所长期掌握的军队52。对于军购这种高难度的决策,初上任的民进党政府是否能够掌控自是一大问题。
第三点,以往国民党执政时期,该党在立法院亦属多数,而陈水扁上台后的前两年,国会却属弱势。而失去执政权的国民党在野后,依靠其优势席次,民进党在立法院的各项计划、预算均不如以往国民党时期轻松过关,更遑论此牵扯大笔经费、各方利益的军购运算。
第四点,以往台湾的总统府、行政院、国防部、参谋本部之间的关系极为混乱,但在2002年月的「国防二法」实施后,军购不能再像以往那样,领导人随便说了算,而要经过系列的程式53。
第五点,则是日渐紧缩的财政预算。民进党政府上台后,经济景气低迷,税收大减,每年高额的国防预算对债台高筑的台湾而言,构成极大的负担。无法像以前一样,能够支撑大手笔的军售。
理解上述背景后,再看善于战术导向的民进党,面对小布什政府允诺军购不用每年审批,只要有需要即可申请的政策时,竟没趁此机会捆绑美国,大肆购买武器,就不会觉得意外了。事实上,2001年4月份,小布什政府的政策出台后,外界均认为这代表台美关系升温。民进党政府也把此当作「政绩」,声称是其上台后的一大突破54。虽然表面上美国拼命卖、台湾拼命答应,但实际成交的专案却只有纪德舰一案。深层看此事件,虽理论上陈水扁可在国安会中指挥调度对美军事交流。但台美军事交流、军售属高度专业,外行的民进党并不了解,再加上军方的意识型态与民进党有着极为严重的扞格,因此这方面的事很大部分由军方处理,自己则处理军中高层的人事调动,也没有给军方「不管多贵就是要买」的政治指示,因此大多时候,军购的决定权在于军方身上。而在美国开的清单中,台湾军方想买潜舰,但由于当初美国估计失误,整合欧洲军火商重开生产线有所困难。后来美国虽提出替代方案,但由于要价太高,资源有限的状况下,很难买的下手。两方还为闹得不大愉快。
除此之外,立法院在野党对于纪德舰、P3反潜机的售价、性能都有疑虑,预算都很难在立法院通过,成了对美军购的一大阻碍。为打通关节,美国官员、军火商亲赴立法院游说55,可见在对美军购的角色上,在立法院的在野党已不像以前在决策的边缘了。更重要的是,台湾近年来经济景气不佳,已经难以支撑照单全收的买法。在手头困窘的情况下,下手时自然是量力而为。为此,美国方面后来还不悦地放话,指责台湾买的不够多没有显示出要保卫自己的决心56。
从以上军售过成来看,可以了解在对美军购上,因专业能力、多方的势力制约,又受到预算的限制,不像FTA所牺牲的成本是无法估计,非实体的,让步的后果是很难预测的。民进党政府在此可运用的政策选项是极为有限的,不像前述几项议题,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2003年年底陈水扁过境美国表明当选后将大幅购买武器的传言属实57,美国就算再怎么「期待」,也将不像以前李登辉时代,陈水扁可对此可径自决定,因此在军购议题上,对美「游击」的色彩可说是最低的。
(三)选举白热化期间的对美政策
前文已大致描述民进党执政初期的对美政策。整体说来,虽说有些鲁莽,但勉强还算是个稳定的架构,且在实际需要动用资源--诸如军购议题上--还顾及了台湾的利益。但随着任期过半,陈水扁开始面临连任竞选的压力,但环顾执政以来,没有任何显著的政绩,且激进台独势力对陈水扁上任以来,对台独「无所作为」开始不满。
没有可援引的政绩为竞选资本。此时,陈水扁能绝处逢生的胜选法宝,只剩下了统独议题与意识型态动员。因此,为了能凝聚基本支持者的向心力,把整个选战议题焦点转移至台湾定位,避开经济民生等实质议题,成了仅剩的唯一作法。在此背景下,有高度争议性的「一边一国」、「台湾正名」、「公投」等议题,自此轰轰烈烈的燃烧开来。
虽然岛外有许多评论认为,从去年开始的一系列风波,视为民进党政府的理念实践,但根据台湾媒体的报导与笔者了解,表面上的口号与说法,不需要太过认真予以研究或解释,这些不断变化的现象,只是选举时的战术操作。由于前述民进党的政党特性与台湾的政治环境,所有议题的设定与反应,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而是边打边走,蓝绿两阵营随机应变的游击战。
综合以上所言,民进党此时期的对美作为,脱离了以往「可以怎么牵制中国大陆」的作法,而是「如何让美国不要影响选情」,或是「如何利用美国,让她在选举中为自己加分」的战术。
以上交代了陈水扁与民进党后期对美思维的转变,接下来的部分,将检视其具体的操作层面。如前所述,已届选举的陈水扁已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基本支持者要其就核四等议题与台独主张表态,又有李登辉等人不断在社会上发起各项运动。在众多压力下,如何回应这些支持者的要求,成了最重要的问题,此时如何制订对美政策,早已抛诸脑后。
公民投票──此在民进党在野时期就不断的提出的主张,可运用为全民政治动员、回应支持者要求的绝佳利器,就在这个背景下被提出。但因公民投票有强烈的暗示意涵,且极有可能失控,被操作成「统独公投」,陈水扁再怎么大胆,也不敢贸然启动。因此一开始时,其所构想的是就解决核四问题等较不敏感的事务,举办没有法律意义的「谘询性公投」。接下来又发生了SARS疫情,加入WHO一事,也成了公投可操作、动员选民情绪的议题之一。但考量核四公投可能会输,在「要赢两个输一个」的评估下,又把另一个认为可获得民意支援的「国会改革」拉进来。在此阶段,公投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58。
但接下来公投的发展,就脱离了陈水扁原先的设想。轰轰烈烈在立法院上演的公投立法,国民党、亲民党一如反常的态度,竟然顺水推舟让公投法通过,「谘询性公投」已经变的不够麻辣,且在泛蓝的优势席次与策略操作下,民进党版在立法院惨败,士气大受打击。所得到的公投法,是被处处受限,无法就其所想要的议题操作公投。已经无法后退到原先无关痛痒的「谘询性公投」,又被「鸟笼公投」所限,正当在民进党中央、行政院不知如何是好时,为了打破低迷的士气,陈水扁展现了个人极强的意志,硬是以公投法第17条,牵强的推出「防卫性公投」59。由于事先并无筹画,纯粹是为公投而公投,因此首次的公投,就演变成先有答案后想题目的怪异投票。也因题目不知会被以甚么样型态出现,会不会因此失控,最后演变成无法收拾的统独公投,成为国际关注焦点。美国对自己竟没有事先知道非常恼火,后来则是相当关注,深怕被牵扯进去,自然希望台湾不要举办公投。但要怎么阻止台湾公投呢?
面对民进党政府,一贯对世界上许多事务都要颐指气使的美国,此时也无可奈何。台湾对美国可能的反对,自然也是了然于胸,也因应时势,想出了许多对付美国的战术。细察民进党此时的对美战术,已纯粹表演化,主要让美国说不出反对理由,要是美国真要反对也没关系,那就把美国也物化为「道具」,在这场选举中耍弄。除此之外,还想出了以庞大的军购预算来捆绑美国,利用庞大利益,迫使美国不再反对公投 ,以上的战术可以详述如下60:
1 想个美国没有理由,也没有立场反对的公投题目
民进党抓住了美国一贯以民主国家自称的说法,找几个让其无法公开反对的题目、以民主形式进行公投。若美国因压力而沈默,则可宣称为美国默许台湾的公投61。在外交部所拟的说帖中,320公投是展现台湾人坚定要求中国大陆撤除飞弹,宣示不再对台使用武力,此一「要民主、要和平、反飞弹、反战争」之公投,是为了要维持现状,避免现状被改变,无涉统独,也不违背「四不一没有」,此外也是深化民主与人权62。
2 就算美国不赞成,也不能怎么样
就算公投闹得太过份了,美国实在沈不住气了,不顾自己的立国传统公开发言干涉,那台湾该怎么办?据台湾媒体报导与访谈发现,民进党政府的态度是,「就算美国不赞成,那又怎么样?」他们的看法是,反正美国不赞成的理由,都是中国大陆的态度,这样的理由太薄弱了。美国不可能以此来实质反对63。况且,他们认为台湾手上也有筹码,关系闹僵了也没关系,若真是连任了,「反正你还是需要我的」、「不管怎么样,你还是得找我谈」。若选不上,「那就让下一届政府自己去伤脑筋吧,不关我的事了。」抓住了弱点,美国也不得不低头。此外,还可把美国反对当作话题,大肆炒作,指责美国违反了普遍的民主原则,背弃了自身的开国精神,凸显自己的自主性64。
3 军购绑架美国不反对公投
此种选举策略在选举白热化,双方差距很小时,又逼近投票日期时,美国的态度显得更重要。因此,在前两点对美国展现强硬的「棒子」过后,陈水扁还使出「胡萝卜」,诱使美国支援自己连任。此时,陈水扁所能拿出最巨大的利益,就是承诺用庞大的经费购买美国武器。因此,在选举,公投闹的沸沸扬扬,美国多次表达反对的情况下,今年2月中,原本举棋不定的军购突然定案,国防部突然要编列新台币5000亿购买武器65,就不足为奇了。
此份突然提出的军购清单中,包括「美方一再关切采购进度」的8艘潜舰(台湾一度觉得太贵)、12架反潜机和3套爱国者三型飞弹。选前突然有此动作,自然引起轩然大波,但国防部一再宣称不是选举考量,一切都是按照程式进行,且早在几年前美方就同意出售,时程上并无刻意压缩。 国防部在1998年就已决定要购买爱国者三型等系统,所有的军购一切按计划进行。此计划已完成建案作业,到达最后的「投资纲要」部分,因此才会此时送出预算,而且在320选举,乃至于520前都无法完成66。
但如前述,军购不是一般采购,利益庞大,且在此时刻,民进党任期只剩一个多月,此大规模且重要的预算案,不仅不符合责任政治的原则,且要在在野党多数的立法院将巨额的特别预算过关,实属困难。
但这样的操作,却可抓住美国军火商急于订单落袋的心理。对军火商来说,5-6千亿新台币的军购预算,是陈水扁同意编的,换别人上台,两岸关系有了新局面还不见得卖得成。字还没签,军火商就会继续向布什政府施压,持续友台。在商言商,想赚台湾钱的军火商,成了台湾极佳的政治说客67。
在这些战术运作下,美国已无话可说,民进党政府也开始红红火火的选举造势,没有心思再管甚么美国政策。
四 结论与建议
从外界表面上看来,台美关系是静态的、弱小与强大、是台湾需要美国,但这样的说法,忽略了台湾内部的政治动态。本文认为,从民进党的执政过程中,可以看出台美关系是动态的、台湾可以牵制美国,除了美国需要台湾的战略支撑外,台湾也运用自身的资源,积极影响美国的国内政治。
不管国民党,民进党,上述基本格局并无太大差异。但相较之下,民进党因无执政经验,且合法性不足,在对美外交上,常常过份注重于浮面的「突破」。在执政四年时间中,民进党政府对于自身权力合法性并无信心,要不断紧抱台独诉求,抓住基本支持者,但这样的诉求并不现实,且许多中间选民也害怕这样的结果导致战争。因此,民进党只要有任何机会,不管用何种方式,都要把自己与美国捆绑,用各种方式让美国在安全上支援台湾。如此一来,就出现了选台前大笔军购的动作。综合来看,民进党政府对美作为,几乎全是游击式的作为,无一贯的构想,视各种机会,利用美国的支援扩展空间,不管代价,不惜成本,运用可利用的各种资源绑住美国,藉此影响美国的国内政治。所有的作为,都在思考如何利用美国,完成自身的政治诉求,而非如何最大化台湾的利益。
掌握民进党的「胜选优先」、「当选压倒一切」思考后就可以了解,台湾已不是美国所习惯设想的,可以被「三个联合公报」、「台湾关系法」所制约的被动客体了。以民进党的角度来看,美国这个令人生畏的霸权国家,不过是利用的客体,可援引打击对方、或增加自己筹码的「工具」,依各阶段不同的需求,来利用美国。这也难怪美国大呼台湾把美国的安全承诺当作「空白支票」、「便利商店」肆意使用。
再从上述的结论延伸,从两岸如何统一的角度来看台美关系,以往的现实主义战略思维,并不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和美国协商台湾问题,一是美国不会愿意放弃台湾,二是就算美国愿意,岛内台独势力照样可以各种方式,如透过新闻操作、国会游说等方式,将台湾问题国际化,最后的结果,只能使得问题更形复杂。依照本文的看法,中国大陆的对台统一的关键,主因是中国大陆的形象被一再丑化。从蒋介石时代开始,就被当局简单化、污名化与脸谱化,一直延续至今。而大陆政府又没有管道对台湾人民诉说自己的诉求。长久下来,中国大陆因没有管道发声,只好任台湾政治人物随意摆弄涂抹,沦为政治表演的「道具」,部分民众也不明究理,随声起舞。因此,大陆不管作甚么,总是动辄得咎,吃力不讨好。
解决的办法,不光是向美国施加压力。因为中国大陆要统一的是台湾而不是美国。从前述看来,就算美国向台湾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也无法达到很好效果。釜底抽薪的办法,是改变部份台湾人心中的中国大陆与统一前景,本文认为,若台湾人民真正了解国家统一的好处,那么美国就算千万个不同意两岸统一,也莫可奈何。因此,现在最主要的工作,是用细致的「行销」、「公共关系」的战略,把「统一」、「中国大陆」的形象向台湾「销售」出去,才能和平解决统一问题。
注释
1 请参见周世雄:《中华民国宪法与国际关系──权力与制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62-76页。
2 请参见[日]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许佩贤译:《──分裂国家与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第103页。
3 请参见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第二条。
4 请参见国家安全会议组织法。
5 请参见2003年6月25日,修正后之「国家安全会议组织法」与中时报2003年06月06日。
6 参见中华民国宪法第六十三条与大法官宪法解释案释字 第329号、释字第419号、释字第461号。上述释宪文对立法院可参与的外交事务有更细致的规定。不过综观大法官之解释,立法院在外交的决策上,属事后追认的权力。此外,在419号释宪文中也强调,向立法院负责者为行政院,立法院,并无决议要求总统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之许可权。也就是说,总统权力可不被立法院所约束。461号释宪文中,还规定国防部在被询时,若立委询问内容涉及重要国防机密事项时,可免予答复。综合法理与实务运作,立院对于总统府内的外交决策,并无参与机制,其牵制力量亦弱。
7 笔者与多位元资深新闻媒体记者访谈所得。其中一例为,副总统候选人之所以选吕秀莲,是因为根本没想到会当选,若知道会选上,当初就不会找吕搭档。
8 在2000年选举之时,由于声势不够,为拉抬声势,陈水扁还曾经打算邀请无党派的中央院院长李远哲搭档参选,由李担任总统候选人,自己担任副手。由此构想观之,可见民进党参加2000年选举时并无充分准备。详情请参见陈水扁:《世纪首航──政党轮替五百天来的沈思》,台北,圆神出版社,2001年,第190-192页。
9 参见陈水扁:《世纪首航──政党轮替五百天来的沈思》,台北,圆神出版社,2001年,第190-192页。
10 民进党于2000年执政后,即撤销了驻美代表处。
11 据访谈得知,以丘义仁为例,其出任驻美代表,是因98年立委选举惨败后,辞去原职转任。上任驻美代表后,其大多时间还是待在台湾。担任副代表的李应元、蔡明宪等人,则是人在美国心在台湾,有机会还是想回台参与。
12 当时曾传出民进党立委张旭成争取外交部长。虽其学养还在水准之上,不过因人品问题,再加上传说其与美国军火商关系密切而被否定。后来又闹出性丑闻,名声更是大坏。
13 请参见严智径等:《新政府新挑战──打造台湾未来的三十一位新阁员》,台北,东森媒体科技,2000年,第51-60页。
14 前揭书,并与资深新闻媒体记者访谈所得。
15 伍世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根本没有接任国防部长的准备。国民党败选后,都已经准备好机票要带全家出国去玩,显见民进党并无执政之准备。详情请参见严智径等:《新政府新挑战──打造台湾未来的三十一位新阁员》,台北,东森媒体科技,2000年,第65-72页。
16 请参见中央选举委员会网站的得票率,http://www.cec.gov.tw。
17 参见丁渝洲口述,汪士淳撰写:《丁渝洲回忆录》台北,天下出版社,2004年,第272页。
18 参见陈水扁:《世纪首航──政党轮替五百天来的沈思》,台北,圆神出版社,2001年,第114页。
19 请参见2000年5月20日总统府新闻稿,总统就职演说全文,其中对两岸关系的政策,即为「四不一没有」请见网址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
20 参见总统府公报,2000年12月6日,陈水扁会见访台的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代表团(包括前助理国务卿罗德、前国安会亚太事务资深官员李侃如)时所言。
21 参见外交部:《90年外交年鉴》,外交部外交年鉴编辑委员会编,台北,2001年,第61页。对于美国总统Bush的译音两岸有所不同,大陆为布什,台湾则译为布希。
22 前揭书,第206页。
23 参见外交部:《90年外交年鉴》,外交部外交年鉴编辑委员会编,台北,2001年,第61页。对于美国总统Bush的译音两岸有所不同,中国大陆为布希,台湾则译为布希。
24 前揭书,第60-61页。
25 参见陈水扁:《世纪首航──政党轮替五百天来的沈思》,台北,圆神出版社,2001年,第217页。
26 参见南方朔:〈台湾领导人装聋作哑,小布希准备摊牌〉,台北,新新闻,2003 12月18-24日第36页。
27 参见外交部:《外交部90年外交年鉴》、《外交部91年外交年鉴》,台北,外交部, 2001、2002年,第597-604,第697-710页。与陈水扁:《相信台湾──阿扁总统向人民报告》,台北,圆神出版社,2004, 第64-66页。
28 请参见白乐崎:《白乐崎专栏,朝非官式,台美关系才会更紧密》,台北,自由时报,2001年 2月26日第 4版
29 请参见陈水扁:《相信台湾──阿扁总统向人民报告》,第二章:国际外交,台北,圆神出版社, 2004年,第42-60页。与陈水扁:《世纪首航──政党轮替五百天来的沈思》,第四章--视野轮替,元首外交的突破,台北,圆神出版社,2001年,第206-223页。
30 据与资深媒体访谈,民进党领导人在访问友邦时,往往故意在美国多绕不必要的行程,尽量能多停一些城市,以达宣传与动员效果。
31 参见丁渝洲口述,汪士淳撰写,《丁渝洲回忆录》,台北,天下出版社,2004。第380页。
32 陈水扁:《相信台湾──阿扁总统向人民报告》,台北,圆神出版社,2004年,第58页。
33 请见9月15日东森电子报 http://gb.ettoday.com.tw:6060/2001/09/15/1157-582502.htm ;
34 请参见9月13日东森电子报 http://gb.ettoday.com.tw:6060/2001/09/13/1157-580894.htm ;
35 请参见外交部外交领事人员讲习所电子报第一期,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演讲会纪要,2002年 1月29日。
36 请参见外交部:《外交部声明及公报汇编》,台北,外交部,2001年,第179页。
37 参见丁渝洲口述、汪士淳撰写:《丁渝洲回忆录》,台北,天下出版社,2004年,第391页。
38 中央社2004年3月7日电,《对大陆贸易首度超越美日,区域整合值注意》。
39 《中共加入WTO后对现阶段华府北京及台北三边关系之影响专题报告》,第11页。
40 参见外交部:《外交部91年外交年鉴》,台北,外交部,2002外交年鉴,第70页。
41 参见外交部:《外交部91年外交年鉴》,台北,外交部,2002外交年鉴,第229页。
42 参见美国贸易委员会报告,http://www.usitc.gov/er/n12002/ER102Z2.htm。
43 John J. Tkacik Jr.,《Why the Time Is Right for a Free Trade Agreement with Taiwan》,2002年6月3日。请见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TradeandForeignAid/BG1557.cfm。
44 简又新:《当前外交施政报告》,2003年,台北,外交部,第27页。
45 冯震宇:〈对于政府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呼吁〉,?2002年11月4日。请见http://www.apipa.org.tw/Area/Article-ViewADA.asp?intAreaType=2&intADAArticleID=96。
46 联合报,2002年 11月20日。
47 高英茂:《我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之进度及明(92)年之策略》,2002,台北,外交部,第4页。
48 请见FAPA网站,http://www.fapa.org/who/WHO2002/textofamendment.html。
49 请见http://www.access.gpo.gov/naara/publaw/107publ.html。
50 请见传统基金会网站,http://new.hertiage.org/Presss/Commentary/ed06130a.cfm。
51 Michael D. Swaine:《Taiwan's National Security, Defense Policy, and Weapons Procurement Processes》,Washington, D.C,RAND,1999年,第9、10、32、33页。
52 丁渝洲口述、汪士淳撰写:《丁渝洲回忆录》,台北,天下出版社,2004年,第266-281页。
53 请参见2002年3月通过的国防法及国防部组织法。
54 请参见陈水扁:《相信台湾──阿扁总统向人民报告》,第二章:国际外交,台北,圆神出版社,2004年,第61-66页。
55 中国时报 2003年10月31日。
56 联合报2003年11月20日。
57 中央日报2003年11月02日。
58 请见杨舒媚:〈换档频频 油门猛踩 老美档路也不踩煞车〉,台北,新新闻876期,2003年12月18-24日,第45-47页。
59 此条文规定」防御性条款」;当国家遭受外力威胁,致国家主权有改变之虞,总统得经行政院院会之决议,就国家安全事项交付公投。
60 请参见周素凤译:〈白宫第一次台湾议题变成主角〉,台北,新新闻876期,2003年12月18-24 日,第41-44页。内描述了美国在反对台湾公投、国家利益、传统价值观间互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的窘况。
61 请参见李朝阳:〈反中抗美激情动员 陈水扁逼你认同选边〉,台北,新新闻876期,2003年12月18-24日,第34-35页。
62 请参见〈对立法院外交及侨务委员会之报告〉,简又新:《美国、日本及欧盟对我国举办320公投之态度》,2004年1月5日,台北,外交部,第1-4页。
63 请见杨舒媚:〈换档频频 油门猛踩 老美档路也不踩煞车〉,台北,新新闻876期,2003年12月18-24日,第45-47页。
64 陈水扁在诸多竞选场合说,台湾不是别人的一州,公然挑衅美国。请参见2003年末诸多谈话。
65 请见联合报网路版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848944.shtml。
66 请见军闻社 2004年2月24日http://210.241.21.129/mnanew/internet/NewsDetail.aspx?GUID=21675。
67 请参见陈永成:〈十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军火商发财有4招〉,台北,新新闻,870期, 2003年11月06日-12日,第59页。
上一篇:美国的“世界使命”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