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大代表选举中高校学生政治冷漠的成因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谢俊红 时间:2010-08-10
[摘 要]  大学生的制度化参与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动力,然而,政治冷漠在当代大学生中却来越普遍,造成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因素是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就业形势严峻、民意表达不畅通、政治效能低以及形式化的宣传。文章通过以人大代表选举为实证,从当代大学政治冷漠现状出发,结合“肖幼美”效应,分析学生政治冷漠的成因,联系我国实际,从而提出消除学生政治冷漠、提高政治参与质量与水平的对策。[关键词]  人民代表大会;高校学生;政治冷漠   一、当代高校学生政治参与现状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曾说:“青年者,人生之玉,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有效的行为投人。然而,在我国13种职业中关于对人大代表选举态度积极性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积极性排名第8位,文化科研人员排名第7位,表示主动参加投票的大学生只有4112% ,文化科研人员只有3318%[ 1 ] 。在对西部某高校126名学生投票选举调查中,有57名学生按照学校要求选举了候选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5% ,有21名学生到投票现场后,选择了弃权,占被调查人数的17% ,有18名学生没有按照提供的候选人选举,而是填写了班主任名字,占被调查人数的14% ,有13名学生填写周围学生的名字,占被调查人数的10% ,有17人填了其他,占被调查人数的14%。从以上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主动投票率只占45% ,这个数据也是在学校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再辅以行政手段的前提下产生的。   与此相对应的是, 2003年4月深圳市极富民主意识和民主行为引发的“肖幼美效应”。2003 年4月17日,参选罗湖区人大代表并成为第12选区候选人的深圳市人大代表肖幼美在所属选区各单位及社区内张贴海报,自我介绍担任市人大代表以来的表现,并承诺当选人大代表后为选民更好地服务。5月6日,在肖幼美竞选海报贴出21天后,南山区民营家吴海宁也在所属选区贴出了自己的竞选海报,同时向居民信箱投放1900多封公开信,与“组织推荐”的另一位候选人陈慧斌展开竞争。在公开信中,他介绍了自己既往的维权活动,并作出了当选后设人大代表办公室倾听民意、保护选民利益等六项承诺。吴海宁的举动又引来效仿者[ 2 ] 。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成因   根据西方政治学者的研究,“与政治参与有着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影响政治参与和态度的唯一重要特征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参与政治活动的可能就更大,对政治问题的态度更坚定,也更有思想性[ 3 ] 。”政治学的开山鼻祖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就是说,人具有参与政治的意向或政治天性,但是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人们是否参与政治,是否涉入政治过程还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那么,作为一个拥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素养的大学生群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冷漠呢? 笔者认为,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制约,限制了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个体来说也是如此。“肖幼美效应”中,人大代表肖幼美、民营企业家吴海宁等,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经济已经完全独立,政治参与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为了维护和促进自己的利益或公共利益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他们的政治参与是积极的。但大学生不同,大学生经济尚处于不能独立阶段,绝大部分大学生仍需要父母经济支持才能完成学业。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政府、社会把就业形式的严峻任务下放到学校,学校不堪重负的同时,只能采取软方法应付上面的要求,如由学校负责联系一些公司或由学生父母单位出具形式上的接收函。许多高校对外宣称就业高达95%以上,而实际就业率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政府、社会将就业任务压给学校的同时,学校依次压到各院系、各院系再压给班主任。班主任只能一天几个电话催促学生就业,尤其是对一些刚走出校门、正在艰难的寻找就业之路的学生,就业形势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改善,相反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增加了学生的厌烦感。尽管学生有政治参与的热情,但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生存的压力,使当代大学生不能如肖幼美、吴海宁一样关注于政治生活,他们更多的关注于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以在未来就业时获得竞争优势,于是考研热、考博热、考托热等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风起云涌。因而对离自己尚很“遥远”的政治生活采取逃避主义,即便是在学校政治系统大规模的政治动员之下参与了,其参与质量也是非常低的。   2、民意表达不畅通,当代大学生政治效能感低。政治效能感是指一个人认为他自己的参与行为影响政治体系和政府决策的能力。一般来说,政治效能感强的人比政治效能感弱的人会更多地参与政治。人只有意识到自身利益之所在,才会积极为实现和争取自身的利益而奋斗,人只有意识到自己可以而且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才会去决定或参与决定涉及自身利益的政策。大学生虽然是一个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群体,然而,在学校、在社会中他们仍是处于弱势地位。尽管许多高校都以学校为学生服务为理念,并在一定程度上较过去有所改变,但理念和实际差距仍然尚远。在高校,仍是领导、行政人员、教师为主体地位,许多对学生的侵权行为没有很好地矫正,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的学生民意诉求很难得到及时的回应,在自身的利益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作为选民的学生,不管投不投票、投谁的票对他们来说都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对人大代表的选举更是产生距离感,当民意表达不畅通,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学生意识到个体的政治参与并不能改变现实状况时,他们的政治效能感就低,就更倾向于消极对待,最终抑制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从而弱化了他们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3、选举机制不健全,宣传形式化。大学生是一群理想主义的选举群体。对选举的热情积极性常常服从于他自己的个人需要,对选举的价值和过程很看重。如果外部政治生态环境好,对选举程序感到民主、公正时,他们会积极参与;如果外界环境不好,或对选举的公正性有怀疑和对选举对象的作用失去信心时,会成为最不积极甚至消极抵制选举的群体。   由于高校学生人数众多,对候选的情况介绍主要采取在校园内张贴栏张贴候选人基本情况简介,内容包括候选人姓名、性别、年龄、工作经历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候选人是谁? 过去工作历绩如何? 素养怎样? 究竟能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意志? 学生一无所知。“选前不知道,选后不认识”,“上面定名单,下面划圈圈。”“选举是借我们的口,用我们的手,我们的意志哪里有?”这种形式化的宣传方式,使学生投票带有盲目性,从而对选举持冷漠态度。   三、消除学生政治冷漠的对策   正进入一个社会问题多发的关键时期,改革要继续深入,要健康,社会要和谐稳定,都离不开青年大学生的聪明才智。作为民主建设主力军的青年来说,他们的政治参与水平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如果社会上“沉默的大多数”太庞大,改革就会失去民间推动力,不仅会严重影响我国政治化的进程,而且更不利于和谐稳定。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从目前来说要着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消除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冷漠,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水平和质量。   1、发展经济、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注重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发展经济是手段,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是目的。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扩大劳动市场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并保证就业机会、竞争条件等各方面的社会公平,不仅关系着青年就业压力的缓解问题,而且也关系着青年在现实生活中对主导价值观念的认可。要把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社会稳定的高度来加以重视,改变过去将就业任务一味压给学校、就业形势并未得到任何改善、相反增加学生厌烦感的做法。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学校协同”的合作格局,党委决策、政府实施,采取各种措施和途径在力发展经济,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学校负责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就业方向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一致。实现三方紧密协作,为大学生参与政治奠定坚强的物质基础。   2、重视学生的利益表达,完善信息表达的途径和渠道。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总数已经达到2000万人,这是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部分力量。通过提高他们的政治效能感,有利于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化,更能为我国政治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要充分重视学生利益表达,首先,学校要把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切实贯穿到行动中,改变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方式,由原来的学校单方制定规定制度转变为学校和学生共同制定。其次,政府在制定有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政策时,要充分吸纳学生的正式参与。最后,建立一套由学校、社会、政府组成的信息畅通、反馈及时的学生利益表达机制和监督机制。使政府、学校、社会能认真倾听大学生这个拥有庞大数量的社会群体的声音,并且尊重他们的利益,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提高他们政治参与的水平和质量。   3、优化选举制度,增加候选人演说环节,保障大学生知情权。学校除了通过张贴候选人更为详尽的信息外,还应组织候选人进行竞选演讲,把自己的政治素质、任期政纲与目标、参政议政能力、道德品质等情况向选民做公开电视演讲,把真实、全面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选民,让选民能更为全面的了解候选人的情况,为他们选出自己称心的代表提供充分的依据。其次,学校利用电视等媒体组织学生观看候选人演讲,让大学生能更为全面的了解候选人的情况。学生根据自身了解的情况做出真实的判断,为他们选出自己称心的代表提供充分的依据。最后,成立双向互动机制,加强学生与选民之间的互动,以弥补官方介绍过于简单、候选人演讲之不足。一方面,通过竞选演说,可以增加候选人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直接了解候选人,避免信息层层传递出现的信息漏斗现象,从而克服选举中的盲目性或被动性,还可以提高透明度赢得学生对民主的信任,从而提高他们对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4、开发人民代表大会的功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培养,更离不开社会环境、特别是现代民主制度的熏陶。人民代表大会在履行宪法赋予的立法、决定、任免和监督四项职权,发挥四大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一个不亚于立法和监督等的重要功能———教育功能[ 4 ] 。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履行法定职能的同时,要充分开发自身的教育功能,承担起大学生进一步政治社会化的重任。在内容上,各级人大要进一步加强、改进宣传和新闻报道制度,充分发挥新闻机构的媒体作用,多渠道、多视角地宣传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权、决定权和选举任免权的具体行使过程,报道人大代表的发言和政见,并对人大代表参政、议政以及对重大事项的审议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挖掘。在形式上,采用辩论和案例分析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大学生对辩论和调查的主题或事件产生兴趣和注意,使人代会发挥其功能的同时成为公民教育的大课堂,对大学生起到教育、启示作用,从而达到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消除大学生政治冷漠。 [ 1 ] 蔡定剑. 公民素质与选举改革调查[ J ]. 战略与管理, 2003(2):38.[ 2 ] 人大要闻( http://www. spcsc. sh. cn)民主实践之后的制度跟进,2006. 7. 6[ 3 ]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 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 ].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9. 201.[ 4 ] 林伯海. 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公民教育功能开发的几点思考[ J ]. 社会科学研究, 2005. (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