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国际战略形势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8-10
内容提要:国际战略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归纳起来,有六个“比较突出”: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遭遇强烈抵制,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比较突出;伊拉克战争呈现明显的信息化特征,新军事变革的进程比较突出;朝核问题一波三折,扩散与反扩散的矛盾比较突出;国际恐怖活动有所回升,恐怖与反恐的较量比较突出;世界恢复性增长,但经济领域内的各种矛盾比较突出;世界范围内的能源争夺加剧,能源问题比较突出。 展望2004年,国际战略形势上述六个“比较突出”还会进一步展开,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有可能增加,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一些意外的突发事件,但国际形势总体稳定的局面可望保持, 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可能加快,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仍将在曲折中继续,国际和周边安全环境对我有利的态势将得以继续,我国面对的国际环境总的来说仍将是机遇大于挑战。为此,我们应居安思危,积极维护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国际战略形势、矛盾、变革

一、美国推展单极世界的战略与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战略冲撞

  2003年,美置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于不顾,绕开联合国,对伊拉克发动了“先发制人”的战争,达成了“速战速胜”,但并未达成“速占速决”。

  伊拉克战争激化了美欧矛盾。战前,法、德等国公开反对美对伊动武,否决了美要求北约协防土耳其的议案。战后,法、德等国拒绝在没有联合国授权下向伊派遣维和部队和捐款,要求美尽快还政于伊,积极呼吁在伊重建中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为减少对美依赖,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欧盟加快了独立防务的步伐。法、德、比、卢四国共同提出建立欧盟军事指挥部的设想。欧盟部队也首次在马其顿和刚果(金)执行维和任务。作为对欧洲的回应,美曾试图将法、德排除在伊一些重建项目招标之外,并极力阻挠欧盟独立防务建设。然而,由于美难以消化伊战“成果”,特别是在与经济重建领域内面临始料未及的困难,美不得不调整方略,有选择地争取联合国及法、德、俄等大国的配合,同时在经济利益分享和某些热点问题上主动缓和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包括向法、德等国“开放”某些重建项目和对欧盟独立防务建设作出“温和”表态。尽管如此,美谋求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与欧盟多极化的主张尖锐对立。

  美欧围绕伊战之争实际是关系到未来建立何种国际秩序的一次战略冲撞。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美欧之间的矛盾还会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美俄矛盾也进一步加深。“9·11”事件后,美俄关系改善幅度之大一度引人注目。但围绕伊战之争,美俄矛盾不断发展。美还进一步渗透俄在巴尔干、高加索以及中亚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染指格鲁吉亚、立陶宛等国家政局,持续挤压俄战略空间,促使俄加快了“融入欧洲”、联欧制美的步伐。伊战还激化了美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伊斯兰世界反美情绪不断升高,对美在中东推行“伊斯兰世界民主化”战略形成有力掣肘。美正成为当前世界各种矛盾的焦点,且背负着阿富汗和伊拉克重建的沉重包袱,已不得不逐步重新回到联合国框架内寻求一些问题的解决途径。因此,从长远看,美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不会得逞,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主张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只有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才有利于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我们所主张的多极化,不是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的“大国制衡”,因为我们所说的“极”的概念,并不局限于几个大国,它也可以是一些国家群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组织也是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既重视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如改善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重视发展与欧盟、东盟等组织的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与中小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由于国际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多极化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进程,中间可能出现多次反复。但我们相信,世界终将走向多极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伊拉克战争使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

  自2003年以来,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仍时起时伏。据统计,截至当年11月,世界上共发生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35起,数量虽属平年,但伊拉克战争则是冷战结束以来信息化特征最为突出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美十多年来军事变革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伊战所呈现的武器装备智能化、编制体制精干化、指挥控制自动化、作战空间多维化、作战样式体系化等新特点,突出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催化剂。美正在认真伊战经验教训,继续加大军事变革的力度。2003年4月,美国防部颁发了《转型计划指南》,希望把美军改造成更加精干、高效的部队。同年11月,布什总统签署了总额为4013亿美元的2004财年国防预算,军费开支再创历史新高。俄总统普京在2003年4月份的国情咨文中,把军队建设与经济总量翻番、摆脱贫困并列为当前俄国家发展的三大任务。俄军正在调整武器装备发展规划,拟对40%的武器装备进行化改造。日本已正式决定加入美国导弹防御系统,2004年从美购买“爱国者”-III型和“标准”-III型导弹,计划2007年开始实战部署,并在2004年预算中投入1200亿日元建造排水量1?35万吨的航母型护卫舰。欧洲国家重点研发战略投送、情报侦察和精确制导三大类武器装备,准备生产100架A-400M远程运输机,发展“欧洲战斗机”和“伽利略”导航定位卫星,力争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伊拉克战争表明,强大的军事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新军事变革势在必行。我们要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我们要遵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适当加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投入。我们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和我军实际出发,既借鉴世界各国军事变革的经验教训,又不能照搬外国军事变革的模式,要根据我军的实际情况,把机械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 三、国际防扩散形势更趋复杂

  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朝鲜半岛的核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之一。围绕朝鲜核问题,美朝斗争形势一度非常紧张。在的积极斡旋下,美朝立场都有所松动。2003年北京“三方会谈”和“六方会谈”第一次会议后,朝核问题走上了对话的轨道。2004年2月下旬,第二轮“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与会各方进行了深入、务实和有益的观点交流,保持了冷静和建设性态度,成功推进了实质问题的讨论,明确了采取协调一致步骤解决问题的方式,发表了启动和谈进程以来首份文件,确定了第三轮会谈地点和时间,同意建立工作组推进会谈机制化。虽然朝核问题错综复杂,各方立场存在差异甚至是对立,但重要的是,分歧在逐渐缩小,共识在逐步扩大,和平的希望在不断增加。此外,面对美国等国家的压力,伊朗和利比亚作出重要妥协。伊朗接受欧盟国家的调解,宣布冻结浓缩铀计划,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协定书。利比亚宣布终止包括核武器在内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究项目,承诺将其导弹射程限制在300公里以内。

  有关各方围绕朝核问题的斗争及伊朗、利比亚作出的妥协,反映出当前国际核武器、导弹军备扩散与反扩散斗争的复杂性。一方面,美为谋求自身的所谓“绝对安全”,正通过孤立、封锁、军事高压甚至“先发制人”的战争等多种手段,全面打压企图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中小国家。为此,美国从2003年起明显加大了反扩散的力度,不仅发动伊拉战争,而且在伊战后,联合一些西方国家抛出“反扩散安全倡议”,并举行海上拦截演练,迈出了以武力强制进行反扩散的步伐。另一方面,美国自己却在不断强化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系统。在2002年退出反导条约之后,美加快了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发和部署步伐,2003财年和2004财年,对导弹防御系统的拨款分别为68亿和91亿美元。到2004年9月,美将在阿拉斯加建成具有初步作战能力的导弹防御系统。近两年来,美国军方一直在研究恢复核试验的可能性。美国最近通过的《2004财年国防授权法》,还决定取消研发低当量核武器的禁令。低当量核武器将降低核门槛,增加常规冲突转化为核战争的危险性;由于低当量核武器体积小,重量轻,易为恐怖分子所获取,还可能增加核恐怖的威胁。这不仅冲击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还可能引起新一轮的核军备竞赛。

  中国一贯支持核不扩散,不主张、不鼓励、不从事核武器扩散和不帮助别国发展核武器。中国无意以任何方式帮助任何国家发展可用于运载核武器的弹道导弹。为此,中国政府在国内出口控制制度建设、国际防扩散合作等各个领域作出了不懈努力。2003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防扩散政策和措施》白皮书,全面、系统、具体地阐述了中国的防扩散政策、出口管制体制和措施,显示了中国政府对防扩散问题高度重视和高度负责的态度。中国主张为了真正有效地实施防扩散措施,各国应致力于普遍改善国际关系,不能只谋求自己的绝对安全,而不顾别人的安全,更不能将自己的绝对安全建立在别人不安全的基础上。

四、国际反恐事业任重道远

  “9·11”事件后,恐怖主义凸显为国际和平与稳定的重大威胁。在国际社会联手打击下,国际恐怖势力受到重创,恐怖活动一度有所收敛。但自伊拉克战争主要战事结束以来,国际恐怖活动呈增加之势。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世界上共发生恐怖事件260余起,导致1600余人死亡,5200余人受伤,比2002年分别增加45%、23%和68%。这标志着“基地”组织和其他国际恐怖组织经过一段时间蛰伏后,又逐步活跃起来。2003年国际恐怖活动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恐怖袭击目标不断扩大,除主要针对美英等西方国家外,还开始指向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机构及沙特、土耳其等国家;二是各种国际恐怖势力趁乱向伊拉克集结,使伊成为国际恐怖势力新的聚集地;三是“人体炸弹”和“汽车炸弹”等自杀性恐怖袭击成为恐怖活动的主要方式。国际恐怖活动的回升说明,恐怖主义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背景,简单的武力打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反恐问题。

  我国虽不是恐怖活动的重灾区, 但也是恐怖活动受害国之一。多年来,“东突”恐怖势力一直与国际恐怖组织相互勾结,先后在我国境内和临近的中亚地区制造了多起恐怖事件,不仅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而且直接危害中国安全与稳定。中国政府应对恐怖威胁的基本政策主张是:谴责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不搞双重标准;打击恐怖主义要标本兼治,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和平与繁荣,从根本上消除国际恐怖主义滋生和蔓延的条件;反恐斗争要注重综合治理,单纯依靠军事手段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应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作用。最近,中国公安部已向全世界公布4个“东突”恐怖组织和11名“东突”恐怖分子名单,中国的反恐努力已成为国际反恐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世界经济领域内深层次矛盾突出

  虽然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由于持续时间并不长,加上美、日等国刺激经济措施初见成效,世界经济在经过低速徘徊后,2003年下半年出现增长势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评,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2%,2004年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可能加快,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能达到4%左右,世界贸易的增长也可能高于2003年。其中,美国经济复苏较为明显,2003年第三季度增幅高达8.2%,全年增长率为2.6%;日本经济出现较好迹象,2003年增长2%;欧元区经济无明显变化,增长0?4%左右。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在5%左右,其中亚洲达到6?4%。

  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看好,并不意味着形势一片光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特别是,世界经济在长期低迷中积累的诸多矛盾充分暴露,南北差距拉大并对国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首先,围绕全球化问题的分歧成为南北矛盾的新焦点。2003年,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业补贴、非农产品市场准入、知识产权等问题上争执不下,导致世贸组织坎昆会议无果而终,使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陷入僵局。以印度、巴西、南非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20国集团”,坚决抵制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不合理的全球化规则,南北矛盾进一步突出。其次,在全球化发展受挫的情况下,区域经济集团化加速发展。欧盟作出了在2004年吸收10个新成员入盟的决定,美加紧为2005年建成囊括南北美洲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作准备,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新的进展,东南亚自由贸易区正在形成过程中,上海合作组织首次将经济合作纳入议程,独联体内部俄、乌、白、哈四国决定建立“经济联盟”。区域经济的发展既为各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新一轮全球化的发展设置了一些障碍。第三,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导致大国之间的经济磨擦增多。美欧日农产品补贴之争、钢铁产品的倾销与反倾销,中美之间在贸易逆差、纺织品、彩电反倾销等问题上的争执,以及美欧日等西方国家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炒作,可能对大国关系的稳定带来消极影响。

  2003年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大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很好的开局。我国经济经受住严峻考验并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和部分地区禽流感出现的不利影响,投资、消费、出口三方面表现良好,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据初步统计,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增长8?5%,我国对外贸易将高达8400亿美元。2004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发展的势头。我国经济加速融入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对我国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有利的,但我国的涉外经济争端也出现增多趋势。这既是国际政治经济矛盾的反映,也是我国入世后面临的外部经济压力的表现。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经济安全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六、大国和强国对能源产地及供应渠道的争夺愈演愈烈

  能源是经济的命脉。世界各国特别是美、欧、日等大国,为确保自身能源供应和经济增长,正在加紧对世界战略资源的争夺。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5%,年进口原油逾5亿吨,占其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据美能源部预计,2010年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70%。利用多种手段控制海外石油资源、保护石油运送通道,历来是美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之一。美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强化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控制,并进而控制全球石油供求格局。美插手格鲁吉亚政局,帮助改造阿塞拜疆军队,加强与亚美尼亚的军事合作等举措,其重要考虑之一也是确保里海石油外运通道的安全。面对美不断渗透俄传统势力范围和控制里海石油资源的图,俄加强了对前苏联国家能源的影响和控制。俄先后同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签署了划分里海海底资源的协议,并于2002年抢先投入使用里海石油运输管道,以求巩固其作为里海石油主要出口通道的地位。与此同时,俄还利用以股份抵消所欠能源债务的办法,直接或间接地掌握了摩尔多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立陶宛和乌克兰的天然气分配系统。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的日本,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入争夺石油资源的行列。2003年以来,日本政府为了获得俄石油资源,在俄罗斯远东地区输油管道的建设问题上,加大了竞争力度。此外,美欧日之间,欧佩克与俄罗斯之间以及欧佩克内部围绕石油供应和油价主导权的斗争也日趋激烈。

  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2002年我国进口石油约9000万吨(包括原油和成品油,下同),2003年的石油进口量预计将超过1亿吨。据我国有关部门测算,2005年中国可能会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近几年,我国石油虽在国外进行了一些合作勘探和开采活动,但与西方大国相比,这些合作还是有限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进口石油的一半以上来自动荡的中东地区。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能源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需要从战略上认真加以思考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