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认同感的胎动——从文化的视角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8-10
[内容提要]东亚地区已经开始形成地区认同。东亚地区合作的增强,促进了地区认 同。东亚地区认同具有自己的特点。东亚认同的具有很大的意义,能进一步促进 合作和安全合作,增强东亚人民的信,提高东亚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然而,东亚认同还 处在萌芽状态,仍然受到地区整合不足、宗教极端主义上升、民族主义的负面作用等因素的 影响。从长远看,东亚认同必须思考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统一性的结合。

[关键词1东亚;认同;文化

近几十年来,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东亚地 区的形成和崛起。地区不仅指地理的、经济的和 的构成,而且包括心理的、文化的认同。没有心理和文 化的认同,地区的概念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牢固的。人 们已经注意到,东亚开始形成地区认同感,那么产生认 同感的原因,东亚认同的特点,它对于东亚国际关系的 意义以及它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值得深入研讨。本文 拟提出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 东亚认同感的形成原因及文化特点

何为认同?认同有国内与国际之分,本文指的是 国际认同,也称为集体认同(collectiveidentification)。 认同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界 限变得模糊起来,并在交界处产生完全的超越。集体 认同把自我与他者合为同一种身份。集体身份涉及共 有特征,但不是所有的共有特征都涉及认同。法国与 阿尔及利亚都讲法语,但并不互相认同。简而言之,集 体认同把角色身份与隶属身份结合起来,使行为体把 他者的利益定义为自我利益的一部分,亦即具有利他 性。利他行为仍然可以是理性的,但是它们权衡利益 的基础是团体或团队。①

东亚国家的认同感,是一种地区集体认同,在相当 大的程度上,它与经济全球化及地区一体化相联系。 我们已经发现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地区组织和地区认 同,东亚地区认同的产生还是比较晚近之事。东亚包 括东北亚和东南亚。东南亚于20世纪70年代至肋 年代通过东盟组织而整合起来。随后,马来西亚总理 马哈蒂尔于1991年提出建立东亚核心的主张,得 到了,政府的响应。尽管当时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此 不以为然,甚至加以阻挠,但是当首次亚欧会议召开 时,东亚国家专门为此而进行磋商,组成了中日韩 加东盟,东亚地区合作的雏形已现。与此同时,各国学 术界探讨了东亚合作的多种方案和设想,例如中日韩 经济合作圈、“10十1”、“10+3”、图们江流域开发区、湄 公河流域开发项目,等等。1997年亚洲危机促进 了东亚各国联合抗御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的意向,使东亚认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日本与新加坡签订 了自由贸易协定,正在与韩国商讨同样的协议。中国 与东盟宣布将于2010年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在加紧研究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和中日韩与东盟的 自由贸易协定。东亚各国的经济往来空前密切,经济 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利益相关是地区认同的基础,而对 于共同利益的认识才是促进认同的关键。1997年前 后,东亚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并未立即发生质变;但是 各国领袖与人民的认识飞跃了,认识到必须依靠集体 力量才能抵抗经济全球化的风浪,地区认同才得以加 强;各种地区合作机制的蓬勃发展,也使地区认同进一 步升华。例如中国政府在决定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 之后,于2002年决定,减免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 等国的债务共30亿美元,显然是把他国利益与本国利 益结合之举。

东亚认同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东亚各国对于 化的认同。对于现代化的热情追求和对于西方文 化的学习借鉴,是东亚地区认同的基础。东亚文化具 有丰富的多样性,但在当代国际体系中,它们的基本行 为准则都采纳了主要来自西方的国际规范,如主权平 等、互不侵犯、互相尊重等,为自利和他利的结合提供 了前提。西方理论家提出,在同样认为世界处于无政 府状态下’,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因认同差异而定义为 三种不同的状态:霍布斯状态、洛克状态和康德状态, 即敌对、竞争和合作。东亚各国已经从冷战时期的敌 对阶段进入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阶段,或曰从洛克状态 向康德状态转化,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如果各国之间 仍处于霍布斯状态的弱肉强食或者冷战对抗,认同永 远也不能达到。二战结束后主权平等已在世界绝大部 分国家之间实现,它为认同提供了基础,但不一定达致 认同。东亚国家更向前迈进了一步。东亚各国在现代 化方面的成就,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体制和观念的 革新。接受市场经济必然承认个人权利、个人价值和 竞争意识。各国不仅早就参照西方模式建立了现代政 治体制,而且在冷战后积极地推进了民主化。马来西 亚总理马哈蒂尔经常因批评西方和提倡亚洲价值观而 遭到西方人士的批评,但是他在其著作中却反复强调 学习西方文化的必要性。他说,我提倡亚洲价值观并 不意味着西方价值观不好,它们也可能很好,我们并非 生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只是我们生活在与西方文化 不同的文化中,希望西方之外的文化也能得到尊重,每 个人都能用开放的思想考虑别的可能性。他不赞成把 21世纪称做亚洲世纪,主张这是全球世纪,所有的国 家、民族和地区都享有同样的机会。①无需再列举其他 亚洲精英的论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明白,为了推动 现代化进程,必须不断向西方学习。马哈蒂尔的观点 很有代表性,即亚洲人也和发展中国家的多数人一样, 倾向文化相对主义,要向西方文化争得平等地位。②

第二,体现出东亚文化的共同性或类似性。东亚 是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伊斯兰文化圈交会之地。 在长期的交往中,三大文化互相影响,各自的面貌 都有改变,各自的文化中都包含了其他文化的因子,它 们之间的相同之处超过了它们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相同 点。比如,佛教文化不仅在东南亚部分国家中占主导 地位,而且对于中日韩都有巨大影响。在中华文化与 印度文化的影响下,伊斯兰文化在东亚的形态与在阿 拉伯半岛很不一样,虽然基本的教义不变,但文化表现 和解释不同。阿拉伯强调部落、部族,而东南亚则强调 家庭、家族,孝敬父母,尊重国家社稷,注重;阿拉 伯崇尚武力和血亲复仇,而东亚则推崇和谐和平。东 亚各国的文化有许多共同的偏向,主要是社会和谐,由 家族而产生的集团主义,重视教育,尊重权威,它不仅 影响民众的心理和行为,也产生了东亚特色的政治文 化。东亚国家学习和吸收西方的价值观,仍然经过本 土化的过程,就像光线经过玻璃而折射出来一样。在 这个过程中,本土文化也不断更新与改造,体现出新的 形态。在此基础上,东亚精英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 共同性。美国新闻总署原官员戴维·希区柯克曾于 1994年对美国和东亚各界精英进行过问卷调查,选择 他们认为最重要的6个社会价值和5个个人价值,笔 者也是受访者之一。东亚认为最重要的社会价值顺序 如下:(1)社会秩序;(2)社会和谐;(3)保证官员的可靠 性;(4)接受新思想;(5)出版自由;(6)尊重权威。而美 国的顺序则是:(1)出版自由;(2)个人权利;(3)个人自 由;(4)公开辩论;(5)为自己考虑;(6)官员的可靠性。 显然东亚更重视秩序、和谐、权威,而美国更强调个人 权利、公开辩论和出版自由。而在最重要的个人价值 中,“对他人尽责”,东亚的选择高达39%,而美国只有19%。59%的美国人选择“个人成就”,而只有33%的 东亚人选择它。69%的东亚人强调尊重学问,只有 15%的美国人赞同。48%的东亚人强调自律,只有 22%的美国人赞同。①不少的调查都反映出,东亚有共 同的或类似的文化价值观,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较大。这是东亚认同的文化根源。

第三,东亚价值观不仅对于精英有影响,而且对于 青年也有很强的作用,这说明文化传承的力量,预示着 东亚文化的未来。中、日、韩三国学者曾对青年价值观 做过调查,结果也很有意思。三国青年的价值观已经 有明显的现代化取向,例如,传统的夫唱妇随式的家 庭,三国青年的认可程度都在10%以下;认为代际关 系应当像朋友的,超过50%;认为政治应交给政治家 去管的,低于20%;认为应经常向有权威的人表示敬 意的,低于25%。与此同时,传统的儒家文化也有一 定的影响。例如,有77%以上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国 家感到自豪或比较自豪,80%的人非常强烈或比较强 烈地愿为国效劳。当回答如果有外国人搬来做邻居, 大部分回答是欢迎的,说明在私人生活领域的开放性, 但在处理国家对外关系时应取什么态度时,中国和韩 国有更多的人选择国家利益,而日本选择世界利益的 比例最高。三国青年中有80%以上的人主张继承传 统民族文化,但并不与西方文化为敌。②

第四,在文化的历时性差异上,日本与其他东亚国 家有较大差异。众所周知,文化除了同时性特点外,还 有历时性特点,即与社会发展程度相关联的表现。在 这方面日本人的思想趋向、价值判断更接近于西方发 达国家,当然也还带有日本文化的特点。其他东亚国 家彼此比较接近,在文化历时性上都与日本有较大差 距。③如日本青年人更多地关注全球利益,其他国家 的青年则更强调国家利益。这是我们理解东亚认同时 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 东亚认同感的意义

正如亚历山大·温特所指出的,没有利益,身份就 失去了动机力量;而没有身份,利益就失去了方向。④ 认同给东亚各国以集体身份,指引了各国以合作寻求 利益的方向。按照现实主义理论,每个国家都是利己 的,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正 确的.但却无法解释很多问题,如欧洲国家为何放弃 部分国家利益而组成欧盟。利益当然有客观性,但也 有主观认定的因素,这背后就是文化的作用。国家利 益指国家维持生存、安全、和尊严的可能,在所有 这些方面,认同都会改变人们对于国家利益的界定和 寻求国家利益的途径。东盟分别与印度、和日本 达成"10+1”的自由贸易合作协定,处于游刃有余的有 利地位,与相互利益界定发生的巨变有关,东盟不再对 任何一个大国感到恐惧,其他任何一个大国也不可能 将东盟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惟此才能达到这样的多 蠃结果。

安全是主权中最敏感的问题,在这点上东亚各国 的利益界定也因认同而变化。事实上,东亚国家之间 还存在着边界、领土、海域的争端,但已经开始采取和 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如果一时不能解决的,也先搁置争 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都曾 和平地解决边界争议和其他争端。在20世纪70年代 以后,南中国海发现了丰富的石油,6个国家和地区各 占了若干岛屿,并有进一步动作的迹象。在1997年亚 洲危机之后,中国与东盟经过几年的讨论,发表了 南海行动宣言,建立了维持现状的行为准则。“9·11” 事件给东亚国家又一次敲响了警钟,使它们对非传统 安全有了新的认识。恐怖主义、贩毒贩武、跨国犯罪、 艾滋病等活动都越过边界,各国领导人只有联手,别无 选择。以新加坡取缔伊斯兰地下组织和印尼巴厘岛爆 炸为契机,东亚建立了交换和共享恐怖活动和洗钱情 报的框架。在保护环境方面,印尼开垦农田烧荒引起 了大规模烟害,各国的受到了打击。为此签署了 为防止烟害进行合作的协定,取得了成果。2003年当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肆虐时,中国与东盟首脑 立即会晤,共同采取有力措施抗击疾病,筹划设立亚洲 基金,中国将提供120万美元,泰国也将拿出25万美 元。同时各国还重申,承诺保持边境和经济开放,表现 了相互理解、和衷共济的意愿。正是在这次会晤时,温 家宝总理正式宣布中国将加人《东南亚友好合作条 约》。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非传统安全的思考又带动了传统安全的合作,自2002年起 中国作为观察员参加了在泰国举行的“金色眼镜蛇”军 事演习,就是很好的例证。

认同能够促进共同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东亚已 经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机制。东盟原来担心外资转移到中国会影响其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 代,东盟吸收的外资占流入亚洲的30%,到了2000年 则下降到10%,大部分转移到中国了。新加坡资政李 光耀说过,中国虽然吸收的投资比东南亚多,但中国的 经济增长将使这个区域的国家受惠。他预言说,在未 来30-50年内,东南亚、中国、韩国和日本将形成一个 链状的生产作业群体,这一事实将重新划分亚洲经济 版图。这一认同已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中国的市场需 求带动了东亚的繁荣。2001年中国与东亚贸易伙伴 (不含日本)的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40%,中国引 入的外资中来自东亚的占67%。当东亚只与美国和 日本联系时,东亚各国之间产业同构,彼此间缺少横向 联系。中国崛起后,东亚内部横向经济联系大大增强, 地区内生经济变量正在逐步成为发展的主导力量。 新、马、泰、菲、印尼5国从1990年到2001年对中国的 出口增加了6倍,而对日、欧、美的出口只增加了2.5 倍。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中,中国一直是逆差,因此东盟 国家获得的益处巨大。中国也支撑了日本与韩国的经 济复苏。日本贸易振兴会会长渡边修最近指出,东亚 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一个从日本、中国直到东南亚的新 的太平洋带正在形成。日本贸易振兴会的战略将 不再以欧美为重点,而转向亚洲。2002年,日本经济 领袖们改变了“中国威胁论”、“产业空心论”的看法,认 为日本应提升知识产业,而不是埋怨邻国。这也是利 益与认同的巨变。’

东亚认同会进一步增强东亚国家取得成功的信 心,肯定东亚文化是促进经济成功的动力。马克斯·韦 伯概括过西方的资本主义精神,即个人主义、市场竞 争、放任主义等。但是东亚的工作伦理和精神却 与之不同,个人只有在团体中才有意义,人人必须恪守 在团体中的责任与义务,注重相互合作。美国学者米 高邦(MichaelBond)调查过22个国家的40项价值观, 发现东亚特别重视尊卑、节俭、毅力、知耻、礼让、稳重、 面子、传统等。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余绍华曾对新加坡、 马来西亚的企业管理者做过价值观调查,也同意文化 背景与经济发展有联系,当然这不排斥体系与经 济结构的重要性。塞缪尔·亨廷顿也在他的新著中肯 定了东亚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他发现,在1960年前 后,韩国的经济水平、经济结构与加纳非常类似。30 年后,韩国成为世界的工业巨人,而加纳的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只及韩国的1/14。原因很多,但文化是重要因 素。①在同一著作中,也有三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 者,认为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贫穷、专制和非正义的根源 来自于传统的文化价值观。③尽管在东亚金融危机之 后很多人否定东亚文化及其价值观,但是许多专家反 而更坚定了他们对东亚文化的积极评价。杜维明写 道,虽然化起源于西方,但东亚的现代化已具有大 大不同于西欧和北美的文化形式。如果西方能认真了 解东亚现代性,那么西方就会更敏锐地看到自己的模 式对于世界其他各地所具有的长处和短处。这将是西 方和其他地区朝向真正交流迈出的一大步,而倘若没 有这样的交流,各种文明之间就决不可能有基本的信 任和有效的合作。③东亚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民族富 有启示。文化不可能简单地移植,但却能学习借鉴。 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不再简单地把文化作为经济 发展的原因,而将它看做理解经济发展的契机,加强制 度建设的背景。人们的认识越深化,也就越能更好探 讨文化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东亚认同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提高东亚在国际舞 台上的地位,或曰集体自尊。美国正在建立泛美洲自 由贸易区,欧洲将成为更强大的角色,东亚的经济实力 已可与它们鼎立,但还缺少机制化。只有认同的深化 才能促进组织的强化,只有整合起来的东亚才会在世 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过去几百年来,西方列强除使 用武力手段外,也以基督教、、通商摧毁世界上大 部分的文明和社会,否定或改变当地的文化和道德。 西方自诩为其他民族的精神导师,依据自己的标准,去 决定其他民族的命运。西方在以硬权力主导世界时, 在软权力上也占尽先机。东亚国家的崛起,将使东亚 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涌上国际舞台,提出自己的主 张,参与国际秩序的改革、国际组织的建立、国际机制 的调整、国际利益的分配,以独特的政治文化肯定自己的存在。这使西方强烈地感到异质文化的挑战,其文 化一统天下已经倾颓。早在1980年,英国著名政治学 家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就曾指出,在未来的世纪,俄 国人的挑战是军事性的,中东的挑战是经济性的,只有 东亚对西方提出了全面的挑战,从经济发展的风格到 基本的价值观。确实,只有东亚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同 时,也明确地提出了“亚洲价值观”,激起了热烈的辩 论,今后也还会有争论。我一直认为,“亚洲价值观”的 提出本身就具有政治意义,其重要性将更加增强而非 减弱。 在我看来,当代东亚文化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从 劝世纪60年代至冷战结束为第一阶段,即形成新东 亚文化和提出“亚洲价值观”。自冷战结束以来东亚文 化进入了第二阶段,即东亚认同感的形成与发展。这 一阶段也许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达到更高的阶段。 东亚会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发出 更加响亮的声音,独特的文化认同也是它手中的武器。 然而,这绝不是亨廷顿所谓的“文明的冲突”。因为东 亚人民经过痛苦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文化强制 曾经造成两种偏向:激烈地抵制一切西方文化和盲目 地崇拜西方的一切。直至民族独立后人们自主地进行 文化选择和文化学习,才逐渐减少了以上两种偏向。 西方国家没有此种经历,这是它过去的幸运;然而它们 因此很难理解世界多种文化的优秀和伟大,这是它未 来的不幸。从现阶段看,东亚文化认同刚刚起步,还在 为东亚争取国际地位开路。将来即使达到了这一目 标,东亚也不可能提倡排斥其他文化的独断主义。不 仅因为东亚各民族经受过奴役之苦,不愿将苦痛强加 于人,而且因为东亚文化强调的“全体大用,圆融和谐” 的价值观,更能兼容并包人类各种思想文化的精华。 因此历史文化研究的大师汤因比指出:“我所预见的和 平统一,一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轴为中心,不断结晶扩 大起来的。我预感到这个主轴不在美国、欧洲和苏联, 而是在东亚。”①
三 东亚认同的问题与前景

东亚地区充满希望,但危机与挑战也十分严峻。 首先,东亚认同还处于萌芽状态,还必须在抗击风霜雨 雪中成长、开花、结果。东亚的地区整合仍是一件艰难 的事。各国之间的水平和制度的差别很 大,这是客观的原因。各国对于本国国家利益的侧重, 又是主观的原因。各国显然已经看到了一体化的必要 性,但实现它的过程将是平衡协调各国政治意愿的过 程。在安全方面挑战更多。两个分裂的国家如何走向 统一,十分引入注目。各国之间的边界领海争端还未 最终解决。各国增强军备都要超过邻国而非从实际需 要出发,双边的或者多边的军事同盟对地区安全究竟 有什么影响?民族、宗教的紧张关系和贫富不均的问 题,可能酝酿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困扰着地区各国。很 多问题仅靠双边努力无法解决,只能向着地区整合的 方向前进。欧盟是所有地区一体化的榜样,但是东亚 整合的模式究竟如何,还不清晰。它不仅取决于东亚 进一步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也取决于东亚文化认同的 深度与特点。

其次,虽然东亚的宗教总体上是温和的、多元的, 但在各种宗教内部都出现了极端主义上升的趋势,为 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制造气氛。在东北亚,出 现了奥姆真理教和法轮功等邪教,反映出极端主义的 影响。在东南亚,问题更加复杂。大多数东南亚国家 都拥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对社会生活正式地或 非正式地发挥着作用。在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同 时,宗教复兴运动悄然兴起。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人的 自我意识和对本土文化的回归,许多马来西亚的留学 生从西方学成归国后,更积极地参加伊斯兰教的活动。 当然,他们也不反对科技。东南亚的穆斯林对中 东伊斯兰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感到 骄傲。东南亚各国政府为了凝聚复杂多样的社会,宣 称是伊斯兰教的保护者。虽然政府领导不愿看见宗教 凌驾政治的局面,但其政策却有助于这种局面的出 现。②佛教运动中也有极左和极右的领导人。广泛的 宗教复兴运动使宗教极端主义得以容忍,而宗教极端 主义极易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由于东亚宗教的多样 性,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认同。例如在反恐问题上, 支持反恐最积极的国家是新加坡和菲律宾,它们都不 是伊斯兰国家。在东南亚伊斯兰国家中,民众的情绪 影响了政府决策。只有谨慎地处理敏感的宗教问题, 才能促进东亚各国的认同。

再次,东亚各国的民族主义还在高涨,具有积极的 效应,但是必须警惕民族主义的负面效应。除了朝鲜、 韩国和日本外,大多数东亚国家民族众多,例如印尼有 100多个民族,缅甸有135个民族,越南有60多个民 族,泰国有30多个民族。随着现代化的进展,东亚各 国人民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对于民族国家更加认同。 大众媒体的普遍化、国家政权的巩固、化和城市 化,也都成为冲击传统民族群体的强大力量。现阶段 民族主义在东亚总体上还表现出积极和正面的效应。 但是,控制民族主义的负面效应也非常必要。在非传 统安全威胁中,有些活动往往与特定的民族问题相联 系,如缅甸、老挝、泰国边界的金三角贩毒者,主要是缅 甸的佤族、泰国和老挝的苗族。东亚各国的政治现代 化还不成熟,国内的民族整合还未真正完成,有时会导 致社会冲突直至动乱,甚至会溢出国界,例如在社会骚 乱中华人往往首当其冲。强国和大国的民族主义如果 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极易成为地区认同的腐蚀 剂。所以,提倡积极的民族主义,防止消极的、破坏的 民族主义,便是解决认同的重大课题。,

最后,从更深层次上看,东亚文化认同也需要思考 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东亚文化认同的长远 目标是要寻求东亚文化的普遍意义与价值。在现阶段 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时,东亚要求的是文化宽容,要得 到承认与尊重。但在寻求普遍性时恰恰是对文化宽容 的否定。从静态看,两者不是同步发生的,现在东亚主 要还是处于前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者也会被提上 议事日程。如果东亚认同的结果是要以东亚文化的普 世化取代西方文化的普世化,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显然不利,对于东亚文化的飞跃也非善事。因此必须 把东亚认同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文化认同不应 当违背文化宽容的原则,无论是在东亚地区内的文化 宽容,还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宽容。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曾经发表过一个专家小组的报告,指出人类既 需要多样性,也需要统一性。目前,各大文化是多样性 的源泉,但还没有鼓励统一性。统一性不是同一性,不 是基于消除各种差别,而是基于使这些差别在一个和 谐的整体中整合。没有整合就不可能有最深远意义上 的生长、进化和发展。①我在几年前也写过文章,认为 将来应当形成共同价值观,即各种文化都贡献出自己 的优秀价值观,变为人类所共同接受的价值观。西方 文化价值观在世界传播的实例是很好的典型,其他各 种文化都有普遍化的潜力,只是必须先经过现代化的 提升,然后才能进行世界性的推广。 就目前而言,东亚认同还非常不够,需要克服以上 所指出的问题,加紧在各国人民之中培养认同感。东 亚地区内的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为东亚认同奠定了物 质基础,但认同并不会而然地增强,只有让合作共 赢的思想深入人心,才会逐渐改变原有的定义。在患 难之中互相支持,最能打动人心、转变观念。在那些关 系安危、生命攸关的问题上,雪中送炭,感同身受,有助 于结成真正的共同体。要加强各国政府领导和人民的 往来,推动各种各类、各行各业的会议、展览、比赛、庆 典等活动的展开。社会学和心的研究表明,人类 的记忆并非因为时间近才存在,而是因为它是群体共 有的思想。所有的交往,包括运动会和青年文化 活动,都在建立新的集体记忆,使参与者把自己置于群 体的角度,接受它的旨趣,采取它的反思倾向。这将会 从根本上培育集体认同。人们以为创造是个人之事, 其实正相反,创造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完全植根于集体 现象之中。所有这些共同的活动并非静止的,而是为 东亚的创新酝酿气氛。②与欧洲二战后几十年来形成 的形形色色的活动机制相比,东亚的交往和集体活动 还少得惊人。 上一直处于文化中心的位置,民族文化 本位主义根深蒂固,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迫切性和灵 活性不够。在成功地推翻外国统治的革命中,也产生 了把西方文化都视为帝国主义的极左思想,加之中国 大多数人口仍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非、非理性 的情绪起很大作用。东亚的崛起呼唤中国对东亚在思 想、文化和认同上发生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