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现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全 袁曦临 时间:2010-07-05

  摘要:笔者就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体系及其进行了分析,并从理论指导、工作实践、质量评价分析三个方面对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建设作了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藏书建设
  
  自20世纪20年代图书馆学在我国确立以来,馆藏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始终处在不断发展演变之中,大体经历了书刊采访、藏书补充、藏书建设、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等几个阶段。其中,有两次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改变:一是从“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二是从“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形成
  
  任何理论和概念的演化都是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推动的结果。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形成也不例外,它既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与社会需求的直接产物,也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1)从“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仅仅依靠各图书馆个体的力量自给自足,显然无力解决藏与用的矛盾。为了解决日渐尖锐的文献需求与提供的矛盾,1986年11月,图书馆学会在南宁组织召开了文献资源布局学术研讨会,主题就是研究全国文献资源的宏观控制的问题。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协调社会文献资源,建立地区、全国乃至国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以解决各馆藏书建设中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
  从“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的转变,不仅是图书馆特定时期理论与实践客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们的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比较“文献资源建设”和“藏书建设”两者的定义,不难发现文献建设的主体由“个体”图书馆转向了“全体”图书情报机构,建设的客体由原来的“藏书”转化为“文献”,服务任务由满足本馆“读者需求”扩大到“整个社会的文献情报需求”。这些突出了文献收藏的整体化思想,进一步强化了资源共享与特色化建设理念。
  将各类文献收藏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来加以认识和研究,实际上是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和运作文献资源建设的。这一认识远远超越了“藏书建设”的含义层次,反映出对文献认识水平的深化,同时,也更有助于我们从一种新的视角去认识图书馆活动的本质。共享性与特色化可看做是文献资源建设中必须同时遵循的一个原则的两个不同侧面;两者相辅相成,特色化是共享性的保障,共享性是特色化的必然结果。尽管文献资源建设对藏书建设的实践有着很大的实际指导意义,但其出发点仍然是充分占有文献资源,注重的是实体文献的完备性,实际上仍带有“以藏为主”的思想。
  (2)从“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的兴起和发展给图书馆带来了空前的影响,探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的新特点、新方法和新理论,逐渐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认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对象已经不再是传统文献概念,而是包括传统文献、出版物和网络信息在内的涵盖范围较广的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的手段不仅包括对文献信息的入藏,也包括对光盘信息、网上信息的组织、导航和租用。普遍开展的图书馆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以及各种载体资源的有机整合、开发和利用,都是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理论所难以涵盖的。
  在高校领域,目前已经建设了“全国中心一地区中心一高校图书馆”三级保障网络环境,即建设1个CALLS全国管理中心、4个全国文献信息中心、7个地区文献信息中心以及“211工程”院校为主体的一批高校化图书馆,建设了1个以“211工程”院校为主体的高校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7个地区级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有选择地引进了一批外文文献数据库,自建了一批有中国高校特色的文献数据库和若干重点学科专题公用数据库,体现了美国图书馆学家切尼克(Barbara E.Chernik)所说的图书馆是“为利用而组织起来的信息集合”。
  图书馆馆藏建设理论经历了书刊采访、藏书补充、藏书建设、文献资源建设等阶段,如今演进为信息资源建设,总体上不断自我超载、不断拓展前进,是一个高层次理论形态对低层次理论形态包容和扬弃的过程。
  
  二、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1)理论指导。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涵盖两个内容:一是文献资源建设,即实体馆藏资源建设;二是指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包括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两部分,即虚拟馆藏建设。
  文献资源建设的内容包括馆藏文献资源的系统规划、文献的收集与选择、文献资源结构(包括学科结构、层次结构、文献类型结构、时间结构)、文献资源管理水平(包括文献序化与加工、馆藏布局与排架、文献复选与剔除)、文献资源利用与评价等要素。
  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包括数据库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资源利用与评价三方面。其中数据库建设包括数据库的引进、数据库自建与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选择、加工与组织,网络资源与非网络资源的集成与整合等;信息资源利用与评价包括网络信息用户的需求分析、数据库质量评价、信息资源的导航等。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文献资源建设仍然是馆藏建设的重心,但是随着信息化条件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网络化资源在馆藏资源建设中将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合理的馆藏结构应具备以下特点:有重点、有层次、有特色,紧密围绕本馆的中心任务,体现本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主攻方向,并在现有馆藏、经济、技术条件基础上实现多种载体文献信息的完善结合。
  (2)工作实践。首先是制订计划和信息资源建设原则,即根据本馆本年度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学校的主要教学科研任务,结合本年度经费的下拨以及文献出版的实际情况,提出本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整体要求。确定信息资源建设的范围、重点,图书、期刊、数据库的比例,以及采购图书的文种、类型、学科之间的比例,对下拨经费进行合理分配和安排。

  在此基础上,广泛收集各类型书目和有关数据库产品目录,做好分析研究工作。内容包括读者利用需求调查和本馆已有藏书情况的调查;对于数据库产品的质量分析和需求分析,则更多的依靠开放数据库的试用,以及对试用结果的分析评估,内容包括公司介绍、产品内容介绍、特点介绍,同类产品的比较分析,以及得出的相关结论。
  随着技术的迅速,信息传播日益突破时空的局限,促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随之发生了结构性变革,长期固守的资源“拥有”模式迅速向“存取”与“拥有”并重的方向发展,“存取”的内容包括购买数据库使用权、获取数据库的联机访问权,馆际间的资源共享与传递、网上信息资源的存取等。图书馆的现实物理馆藏与虚拟馆藏共同构成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础。
  目前如何实现“存取”与“拥有”并重,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一大瓶颈问题。决定“存取”还是“拥有”因素概括起来有两个:①图书馆服务任务与服务对象,是决定“存取”还是“拥有”的首要因素;②性是决定“存取”还是“拥有”的关键因素。
  “存取”与“拥有”其实是相互依存的,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所必需的两个方面。在网络时代,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既要防止不同载体资源的重复建设,又要避免数字化资源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的脱节,才能更好地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率。
  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繁芜的出版发行渠道也给信息采集带来了不少不确定因素,增加了信息采集的难度和复杂性。如果不采取的工作方法,从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角度建立起一套适用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指标定量化的标准,以及实行这一标准体系的主要原则,而只凭借经验办事,势必会影响到图书馆经费的使用,影响到馆藏建设的质量。
  (3)质量评价分析。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总体评价包括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质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质量、基础保障条件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价研究。在信息资源建设的循环过程中,其建设质量的评价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由于评价结果将为制订新的信息资源建设策略和控制馆藏建设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所以一,评价工作又是新一轮业务循环的新起点。
  目前图书馆界还没有形成详尽合理的信息资源建设的完整指标体系和科学评价方法,许多工作还处在摸索和尝试阶段,不少图书馆仍采用以馆藏量、馆藏学科覆盖率、完备率评价来代替馆藏效益评价,还停留在以“藏”代“用”的传统思想层面。
  基于上述现状,笔者尝试着提出一种有针对性的、具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体系。其评价内容包括3部分:①文献询价采购方案优选评价方法体系,目的是经济核算的进行采选工作;②藏书建设综合计量学评价,目的是评价馆藏信息资源在结构、类型以及经费分配比例等方面是否科学合理,达到使用上的平衡;③信息资源综合服务效果评价,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调控,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服务的反馈,包括读者利用状况调查,如文献传递量、借阅量、信息检索量等。
  其评价的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①分析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所涉及的各类影响因素,筛选出对评价具有关键性控制作用指标,以此建立评价的层次结构指标或者参数体系。②科学确定各评价参数的相对重要性或权重,采用有关运算方法求算排序值。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馆际间、年度间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③深入分析某些难以量化的定性指标的特点和内涵,提出对这些指标切实可行的考评和赋值方法。④运用分析评价结果,制订馆藏建设策略,为下一年度馆藏建设的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某图书馆引进外文全文数据库,投入多而利用差。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对于这类问题,首先必须筛选出相关的评价指标,诸如读者满意度、目标读者使用率、读者人均服务成本、目标读者人均使用次数、数据库次均服务成本、数据可得性、读者所需数据可得性、数据库使用率、平均利用次数、全文利用成本、数据库可用性、人均全文下载量、平均被引频次等,然后对这些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获得用户利用状况的评价,接着就评价结果从检索界面、平台、数据质量、数据库更新等方面对资源本身进行质量和使用性能分析。只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该全文数据库的综合评价,并以此调整资源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三、结语
  
  互联网导致虚拟网络信息资源迅速增加,也为存取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促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随之发生了结构性变革,图书馆的现实物理馆藏与虚拟馆藏共同构成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础。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将以网络为依托,建立起良好的“存取一拥有”互动关系,从而形成实虚共存、内外互补的信息资源体系,这将可能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模式与发展方向。
  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评价如何实施定量化评价,如何使信息的采集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仍是目前图书馆学界理论和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