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设计的大有机平衡观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10

摘要:面对日益迅猛发达的社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物质财富的今天,如何清醒理智的看待人类自身的价值,如何处理好与同类、、社会等方面的和谐关系,实现真正意义的生态设计大有机平衡,是人类共同面对和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生态设计;价值;大有机平衡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代写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和文化财富。人的创造才能,社会价值,个人的欲望都得到极大的满足和释放。甚至傲慢地自视为“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为了获得更大的贪婪和对更多物质的占有,人类极力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类中心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战天斗地,其乐无穷”,“喝令三山五岭开道”等口号,断言“人定胜天”。一切以人为中心的意识无限膨胀以致于将地球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按照人的愿望来为所欲为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实现“为有豪情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旧貌换新颜。结果造成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强夺豪取,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风靡美国的“有计划的商业废止制”,即通过人为的方式使产品在短期内失效,从而迫使消费者不断地购买新产品。设计不再是为人而是为物,其出发点在于获取利润。这种过度的商业性设计使人们不断为自己的智慧暴殄自然资源,不断将居住环境建设尽最大极限加以物化充实,严重破坏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造成生物链遭破坏、动植物迅速灭绝、地球超载、资源日渐枯竭、水源受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减少、土地不断沙化……等全球性生态危机。它不仅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也向以万物灵长自居的人自身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仍然死守“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必将走向自掘的坟墓。
对此,人类不得不面对现实,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高度物质繁荣背后潜在的“生态”危机。并深刻认识到“人本主义设计”的狭隘性、偏执性和危害性。尤其是从东方的造物自然观念中受到启发,悟出了治天之道,养人之理。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荀子认为,自然环境唯一的功用,为人类效劳,所以制天用地,是人类的职责。但这并非说荀子主张征服自然,而是要人们适应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和物的关系都是相互作用的。两者应该和谐相处,保持有机互补的亲和关系,才不致于破坏自然的协调和生态的平衡。所以,中国传统天论思想的核心就是,无论是自然物质还是人造物品都是人类所拥有的财富,并非与之抗争和劫掠的对象。“如果说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那么,这里所说的天人同体之情的培养,应该是一个主要的文化根源。中国万物有情的思想,不但缓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也净化了深植于人类心底的破坏本性。”①有鉴于此,现代“生态设计”理念便应运而生。
生态设计这一概念的核心是实现人——社会——环境的相融共处与和谐。它关注的不仅是人自身的价值,而且关注自然的价值、人文的价值,着眼点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与社会的融合协调,人与人的和平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设计的大有机平衡。它是对“以人为本”设计理论的完善和更高层次的提升。长期以来就是因为我们过于注重和维护“人本位”,而忽视了人际生态、文化生态、自然生态的大有机平衡,才招致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温室效应、98年中国洪涝灾害、朝鲜、越南战后怪病频发、S A R S病毒肆虐等“天灾”。其根源是“人祸”酿成。美国圣路易市“普鲁迪·艾戈”低收入住宅被炸就是由于对“人本位”的偏执,忽视了人际生态的人性化需求所致,美国世贸双子楼被炸,就是因为过于固守“惟我独尊”的自我中心论,而忽视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生态平衡而产生心理失衡所致。
正是由于人类长期以来都站在自我的“人本主义”设计这一狭隘的价值观上,代写毕业论文而没有从真正的人性的本质意义和大有机平衡的生态设计上把握设计,才出现了设计普遍追求商业化而造成人性化的缺失和当代社会物质世界和心理世界的普遍失衡。正如1987年在巴黎诺贝尔奖得主的探讨人类面临的新挑战为主题的会议上,和平奖获得者,会议主持人韦塞尔在论述了20世纪人类取得的伟大成就后,就人类本身的困境指出:“人类已走在月球上,却不去亲近自己的同类;人在探索海洋的深度和宇宙的极限,而居住在同一楼道的邻居对于他还是陌生的;人的寿命在延长,可高寿正在变成负担和恶运。”①这种人类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淡漠疏离的表现,认钱不认人,认物不亲人的狭隘“人本位”的现象,就是因为忽略了生态设计大有机平衡中必然包含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吸纳和融会。
⑤同②

现在,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的信息社会,我们都是“地球村”的“世界公民”。这种由“群体主体”进化到“类体主体”的全球性物种,就应破除以往的部落生存、国家生存、区域生存、人类生存等“界域性生存”的“人本位”的偏执,充分认识到这个世界既是多样的又是一体的,各种文明既是独立的又是联合的。从全球性的人类生存方式或生存形态这一大有机平衡上构建一种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丰富多彩,在宽容合作和共同目标一致的全球性文化。这个文化的内涵就是:“吸收信息文明的良性基因,融合各民族优良‘道器’文脉的‘有机设计体系’”。②形成世界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③的多元和谐共生状态的生态设计的大有机平衡。真正体现出:“设计之要义是创物——创生——创符,即创造真的日用物品产品、善的生态智态环境、美的视觉传达符号,以利于人类的悠然同存悠久共存”(翟墨语)的理想家园。最能体现这种意义的如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师伦佐·皮亚诺设计的让·玛丽·吉芭欧文化中心(图例)。它的文化生态特征就在于尊重了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将那些富有活力的土著文化元素反应在采用了新技术的建筑中,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运用了木材的钢支架结构,使土著人的木棚结构在新建筑里得以传承,成为土著文化新的象征。它忠实地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传统和信仰的有机融合。这个由十座棚屋构成的建筑群,坐落在海滨保护区的中心地带,面向大海,空灵剔透的结构可以让海风自由穿越,调节室内空气,达到节约能源损耗,减少空气污染,适合善的生态智态环境要求,同时,它圆形的造型构成了虽为人造,宛若天开的散发着神秘色彩的美的视觉传达符号。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充满潜在生命力的“鸡蛋”形国家大剧院,代写职称它把最原始的混沌和最前沿的混沌结合在一起,量身其间有一种“人在宇宙”的朦胧神秘感;中国的“润扬大桥”被称为的、生态的、环保的、可持续的世界一流的工程项目,突出体现了以观桥为主,突出大桥的雄姿。同时,把镇江、扬州两市的城市规划和资源与大桥桥区功能凝聚成一体,形成崭新的城市滨江规划格局和旅游体系,凸显江桥文化、生态多样性旅游、运动休闲、田园风光四大特色。
蓝天、绿地、碧水、清洁、和平、安宁、宜人的生存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设计作为体现人类共同愿望的社会化行为,必然担负着自觉维护和创造人类生态大有机平衡的崇高使命。即:在充分融合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物文明”中的理性观念,过滤其物质主义的贪婪:提取东方优秀的“人—人文明”中的道德伦理思想,剔除其封建礼教的虚伪;借鉴中部高尚的“人—文明”中的虔诚信仰精神,消除其极端主义的偏执,提取全人类的优秀文明基因,共同建立和谐发展的国际新秩序:“人类,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国家、宗教、文化要以平等、互利、共存、合作和共同发展为基本原则,为免除铠馑、病痛、愚昧、压迫和暴力的威胁,实现共同的生活幸福和社会繁荣,努力建立21世纪国际新秩序……要在承认和尊重国家和地区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促进全球化趋势朝着有利于社会开放、文化融合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向发展。”④努力“消除其非文明遮蔽,澄明出异国同家、异宗同教、异文同化、异人同类、异寰同宇、异质同构的文明真义和殊途同归的大美奇观。”⑤这不但是规划人类未来的最佳蓝图,也是创生设计的大有机平衡观。

①参见马卫民著《呼唤人间情怀》一文,载《环球时报》1997年10月5日。
②参见翟墨著《登高海自平——当代手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参见费孝通著《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一文,载《光明日报》,2000年11月17日。
④参见《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发表<北京宣言>,全球社会学家呼吁建立国际新秩序》一文,载《社会科学报》,2001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