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今道德体系中的荣辱观
中华民族是一个知荣辱、重礼仪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和道德传统。在古代传统道德思想史上,以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为主,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深厚影响。
“仁、义、礼、智”是两千多年前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的道德标准。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继承古代思想家的道德合理内核,摒弃封建糟粕,并结合时代特色和我国社会的现实需要而提出来的。传统伦理道德的推陈出新,使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
1“仁、义、礼、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
我国历史文化经历了先秦文化的孕育及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初步形成以及到汉代成型的过程。具体来说:
1.1在2500年前,齐国管仲在治国实践中开始注重社会荣耻感,他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可覆错也。何谓四维?一礼、二义、三廉、四耻。”“礼”是指上下、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秋季;“义”是对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廉”是指坦荡无私,清正廉洁;“耻”是指对坏事的羞耻心。管仲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见,礼、义、廉、耻四种道德被看作是治国四纲,其兴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及长治久安。
1.2孔子在管仲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即“智、仁、勇”“三德”。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孔子在《论语》中曾三次将“智、仁、勇”三种道德素质,才能逐步达到“不惑”“不忧”“不惧”的精神境界,这正是儒家君子人所追求的完美的人生境界。
1.3孟子创造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智、仁、勇”基本道德体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四个方面。孟子把“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归纳为“仁、义、礼、智”,并把它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和道德理念。孟子认为这四种道德要素并不是外界给与我们的,而是我们自身独立有的本质和品德。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我们才能发掘人性深处善的一面。
1.4汉代董仲舒在孟子“四德”的基础上增加“信”德,表明在当时历史上人与人交往做事“信”已经成为一种公共生活准则和社会发展需要。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要素加以整合并作全面规范。他说道“夫仁义礼智信做人做事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仁、义、礼、智、信”之道。从此“仁、义、礼、智、信”就成为国家实施仁德治国的价值基础。从此之后将儒家伦理推向新的高度并统领我国伦理道德教化与建设两千余年。因而我认为孔孟之道对今天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2“仁、义、礼、智、信”的继承与发展
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民族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一个人也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中华民族是受儒家学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度,作为传统道德标准的“仁、义、礼、智、信”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此历史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传统文化的重新觉悟。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历史表明,任何新的理论都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形成的,今天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对中国两千多年形成的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是“仁、义、礼、智、信”伦理的现代运用。
仁,“仁者爱人”,是指对人要有爱心,有同情之心,不忍之心,要仁慈、仁爱。“仁”字在《论语》中出现过百余次,是“仁、义、礼、智、信”之核心,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象征。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今天的“仁”不仅仅是爱人,而且扩大为爱人民、帮助人民、团结人民,它所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融洽气氛,这与“以服务人民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仁”成为区分荣与辱的界线以及判断道德是否盛行的社会标准,是今天荣辱观的奠基之石。
智,是指知识、智慧、技能、谋略。作为道德规范的“智”,它是对“仁、义、礼、信”等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要求人们掌握道德知识,增强道德理性,具有区分是非,明辩善恶的能力。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以道德智慧可延伸到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并统一起来,要求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科学的理念和价值观。这一点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以崇尚科学为荣”不谋而合。
信是指言守承诺,行不欺。作为道德规范的“信”,这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真实无妄,不欺人,欺己。孔子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之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方。“以诚实守信为荣”,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抵制歪风邪气的必要之举,而且是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在加强国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同时,要着重强调诚信,这不仅是优化社会资源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的需要。
综上所述,“仁、义、礼、智、信”虽为我国古代人们所遵循的道德标准,也是今天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之源。在我国古代道德思想史上,儒家学派提出的“仁、义、礼、智、信”道德规范体系,集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之间的共处原则。今天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及科学发展观,既吸收了传统美德观的人文精华,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科学精神,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祖国母亲对待人民,对待工作,对待别人,对待自己等各个方面的道德问题,突破了传统道德的应用范畴,充分的实事证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高度丰富地拓展了古今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是我国传统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1课本(初、高中)古代史“春秋文化”
2于丹讲“论语”等
3四库全书一部分.儒学十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