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民核算模式及发展历程评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汉琪 时间:2010-08-12
内容摘要:国民核算模式服务于特定的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体系。本文试图沿着我国经济的时间脉络,了解和评析反映经济运行全貌的国民核算模式及发展进程,我国国民核算发展史表明我国是在逐步扬弃MPS,学习SNA的基础上建立2002新国民核算模式的,并与之基本接轨。但如何将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核算模式,成为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国民核算模式 SNA MPS 环境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通过一整套标准和规范,对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过程为对象的宏观领域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核算。这一整套标准和规范就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称为国民核算模式。国民核算模式不仅保证了国民经济核算的性和统一性,而且是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并进行国际比较所必需的。长期以来,由联合国公布的国民核算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另一种是原苏联等国家采用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
  
  SNA和MPS两大核算模式的区别
  
  SNA与MPS的产生都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国家控制,调节经济职能而需要以某种形式对社会产品、国民收入运动进行核算,从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这些环节和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产生SNA与MPS两大模式。它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存发展,服务于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体系。
  (一)产品核算范围方面的根本性区别
  SNA从综合性生产观点和市场经济的观点出发,认为物质生产部门和所有为物质生产的服务部门(包括各级政府、军队、警察、法院等国家行政管理机构)都是生产部门,它们共同创造社会商品——货物和服务。货物的购买是一种交易活动,服务付费也是一种交易活动,所以国民收入不但产生于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且产生于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活动。而MPS从限制性生产观点出发,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才是唯一的生产活动,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全部由物质生产部门产生,把非物质服务流量排斥在社会产品流量之外,将服务付费看作是一种再分配行为,将服务收入视为一种派生收入。比较而言,SNA把物质生产活动和非物质生产活动放在同等位置上一视同仁地核算,更有利于全面描述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它有利于反映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人们服务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的客观趋势。
  (二)经济核算内容方面的区别
  SNA与MPS的主要差别在SNA包括生产、收入和使用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国际收支核算等五大方面的核算内容,比较全面完整。MPS对反映价值运动的资金流量的核算有所不足,缺少资产负债存量核算,这对全面认识和把握社会再生产运动,求得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是不利的;MPS包括人口劳动力核算,SNA将这方面核算并列于SNA平等的社会和人口核算体系之中。
  (三)核算方法的区别
  SNA与MPS分别使用账户与收付式平衡表作为反映经济收支活动关系的主要工具。两者的区别在于:MPS的收付式平衡表采用单式记帐方法,只对平衡表进行单方面的登录,只要求表内各项目之间保持平衡,至于平衡表之间则没有联系;而SNA的帐户则不然,它采用复式记账方法,根据国民经济活动有收必有支,收支必相等的平衡原理,要求每一项必须在两个相互联系的账户内以相等的数据进行登录。因此,不仅个别账户内部各项目保持平衡,而且不同账户形成的核算体系环环相扣,逻辑严谨。
  由于上述种种差别,产生了SNA与MPS在生产、分配、使用各环节核算的指标在概念、总量构成以及一些标准上有许多不同。不但名称不同的指标(如MPS的社会总产值和SNA的国内生产总值),而且名称相同的指标(如SNA与MPS的国民收入)都反映着不同的经济内容,给国际间对比带来许多困难。为此国际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力图使两者朝一体化发展,鉴于MPS在很多方面不适于商品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越来越多采用MPS的国家,结合本国实际,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模式上的变革,开始运用SNA的核算原理和方法。1993年,在联合国召开的第27届统计委员会再次对SNA进行修订,并决定取消MPS,结束世界上两大核算模式并存的局面。从而使SNA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采用的国民核算体制,世界一体化体系已基本形成。
  
  我国国民核算模式的发展历程追溯
  
  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MPS,它在过去的国家经济管理过程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领域内进行了重大改革,从1984年开始研制适应我国国情的新的国民核算模式,于1992年初正式出台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这个文本是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核算模式,其主要特征是MPS和SNA相互并存,主要总量指标可以互相转换。它的建立满足了当时经济形势下改革原有核算模式的要求。
  1999年以来,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1992年颁布实施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做了全面系统的修订,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该核算方案取消了其中的MPS核算内容,澄清了某些基本概念,修订了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分类,调整了基本框架,增加了核算内容,修改和细化了有关表式的指标设置,细化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内容;努力做到基本上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于1993年推出的国民账户体系相衔接,这标志着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模式在与国际标准接轨方面又迈出了重要步伐。
  2002年我国新国民核算模式主要采用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对国民经济运动进行完整的描述,包括对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消费、投资及其资金筹集、对外交易过程以及期初期末的资产负债等内容的核算,由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和国际收支核算等五大方面内容组成。基本表是对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价值量核算的表式,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表概括地反映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构成项目以及三种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投入产出表反映产品部门的中间投入结构和最初投入结构以及产品部门的中间使用去向和最终使用去向。资金流量表反映各机构部门收入分配、消费、储蓄和投资情况及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情况。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的交易状况。资产负债表反映机构部门及经济总体所拥有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的积累状况。这五张表彼此衔接,联成一体,构成反映社会再生产全貌的五大核算内容。
  国民经济账户按国民经济循环中主要过程设置了反映生产过程的、反映收入分配与消费过程的、反映投资及资金筹集以及资产负债存量以及反映对外交易过程的账户。
 基本核算表和国民账户分别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核算。国民经济账户主要采用的是账户核算方法,而基本表主要采用的是平衡表和矩阵表核算方法。账户核算方法突出的特点是它采用了复式记账和四式记账原则,将经济运行民经济各部门的基本指标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的指标链,从而综合地、系统地描述了宏观经济运行中,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可通过比较和检验各账户之间的关系,及早发现误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而每张基本表则侧重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某方面或某些方面,每张表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进行更细致的核算,在相应方面比国民经济账户描述要详细、具体,因此,国民经济账户和基本核算表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在内容上、功能上相互补充,更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核算的水平。
  
  我国国民核算模式的功能探讨
  
  我国国民核算模式既考虑了尽量与国际标准接轨,又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的。它在结构上更加严谨,充分反映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涵盖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环节和主要方面;在操作上更加可行,既考虑到将来的需要,又考虑到目前的条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和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
  我国国民核算史表明我国是在逐步扬弃MPS,学习SNA的基础上建立2002新国民核算模式的,并与之基本接轨。但随着可持续发展时期的到来,现行SNA存在的缺陷越来越明显,无法有效地表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核心指标GDP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一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此要对这一模式进行改进,将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模式 (SNA),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一体化的绿色国民核算模式,从而拓展了原有国民核算模式的功能。
  鉴于国民经济核算有其特定的作用,而且已在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应用,因此,一般应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基础上就环境经济核算作进一步研究实践。在此思路指导下,联合国93SNA在中心框架基础上建立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简称SEEA)作为SNA的附属帐户(又称卫星账户)。以国民经济核算为起点进行环境经济核算,其基本思路沿着以下两个方向展开。第一是当期流量的核算,即着眼于一时期经济活动的发生,核算其与自然资源和生态投入、废弃物排放之间的关系。其中,自然资源和生态投入代表向经济过程提供的环境货物,接纳经济过程的废弃物排放可视为是向经济提供了环境服务。二是环境资产存量的核算,即要扩展SNA的经济资产概念,全面核算自然资产的存量及其变化。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的:对经济过程的投入是影响自然资产存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从核算内容看,包含以下两个层次,一是实物型核算,一是货币型核算。所谓实物型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基础上,运用实物单位建立不同层次的实物存量帐户和环境-经济供应使用表、投入产出表,描述各类环境资产的存量和变化量,描述与经济活动对应的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投入量、废弃物排放量。在货币型核算中,具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现存经济核算中有关环境的货币流量予以核算,包括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税费的核算;二是在实物核算基础上,估算各种环境流量和存量的货币价值。进而,将货币型核算的结果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合并起来,对传统的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整,进一步形成各种包含环境要素的宏观总量,绿色GDP等指标。
  结合中国现实考虑,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特别凸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环境经济核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另一方面,中国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并不长,核算基础尚不算十分牢固。因此,将若干重要自然资源和污染物排放的实物量核算纳入现行核算体系,是一种稳健、可行的选择,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实的管理需求,又可为进一步的环境经济核算探索奠定基础。
  
  :
  1.联合国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M].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译,1993
  2.袁寿庄等编.国民经济核算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钱伯海编.钱伯海文集第五卷(从教五十周年).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