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不对称下的供求博弈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于立金 时间:2010-06-30

 [摘 要] 本文把信息商品化,并从学的角度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供求双方围绕会计信息不对称问题展开的博弃过程。面对市场失灵问题,文章结合经济时代的特点主张对会计信息的供求博弃市场进行市场化的创新,依靠市场机制解决问题。

  [关键词] 会计信息不对称;供求博弃;市场
   
  在的经济学研究中,信息已经同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其稀缺性随着人们对信息质量要求的提高和资本市场的社会化而体现得越来越明显。由于经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进行稀缺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因此信息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已渐渐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在许多经济决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学家们对信息资源关注程度的增大,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信息经济学应运而生,过去的十几年,经济理论中最快的莫过于信息经济学,而信息不对称现象则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经济业务中,一方的经济当事人知道另一方经济当事人所不知道的某些信息。会计信息作为沟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主要手段,同其他经济信息一样,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企业通过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企业会计信息远远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需求者通过会计报表也不能完全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一、会计信息不对称表现及分析
  
  (一)逆向选择问题
  这是一个内部信息在对外提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它的产生来源于一些诸如公司管理者和其他内部人员比外部投资者掌握了更多的有关公司当前状况及未来状况的信息。管理者和其他内部人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以牺牲外部者的利益来谋取他们的信息优势利益。例如,会计信息提供者较少披露、不披露或者推迟披露对自己经营不利的会计信息,甚至故意披露歪曲和造假的信息,欺骗和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然而,这就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而且,如果信息使用者担心信息的可靠性,他们在购买公司债券或股票时就显得格外谨慎,从而导致资本和经理人才市场无法正常运行。
  
  (二)道德风险问题
  此种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会计信息需求方不能观察到信息供给方采取的可能影响到各方利益的行为。它的产生来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并且这是今天绝大多数企业拥有的特征。事实上,股东和债权人是不可能观察到高层管理人员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效率的。于是管理人员就有可能偷懒,或将公司状况的恶化归结为他们不可控制的因素。显然,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对投资者和整个经济的有效运作都有严重的影响。
  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会计信息的供求双方都千方百计充分利用信息这一重要的经济资源,在效用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争取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由于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及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和对立的,所以会计信息供求双方往往都是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信息披露提出符合自己利益的要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了正确做出自己的决策,会千方百计的搜集和获得更多和更为有用的会计信息,并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要求信息提供者充分披露真实与公允的信息,这样围绕信息供给方应提供多少信息,提供信息的价格问题,会计信息双方的博弈就而然的产生了。
  
  二、会计信息的供求博弈
  
  由于我国经济已步入市场经济阶段,商品供需更多地依靠市场调节。会计信息是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是市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学角度讲,会计信息也是一种商品。因此,笔者认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于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应该实行市场化运作,信息披露的过程便是在市场条件下信息供求博弈的过程,信息的使用者以信息需求者的身份出现,而信息披露者则以信息供给者的身份出现。那么,在会计信息用户的需求与会计信息生成披露者的供应之间很容易就会有一种合力,其结果就是以最佳的价格取得了最佳的信息披露数量。
  
  (一)会计信息供求主体
  经济学上的供给是指家庭或厂商在一定价格上所愿意出售的物品或劳务的数量。我国目前会计信息的主要供给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此处要阐明一个问题,供给方不同于生成方,虽然生成会计信息的是企业的会计人员,但是会计人员是企业的成员,是为企业管理当局服务的,管理当局比会计人员更关注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容和结果,也必然会参与乃至干涉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传递。由于管理阶层会在不同程度上干预会计人员,甚至在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中左右会计人员,因而将会计信息提供的主体定位于管理阶层比定位于会计人员更合理(杜兴强,1998)。
  所有对企业会计信息有需求并利用该信息进行决策安排,同时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又影响到了会计信息生成的企业、个人或团体,我们统一归入需求主体。从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看,一方面,需求主体呈现出多样化,包括政府、股东、债权人、投资人等。另一方面,对于信息的需求同样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趋势。
  会计信息供求主体具备“经济人”特征,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二)供求博弈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之间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均衡问题,它的特点在于研究参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而寻求均衡而非最优。由于会计信息不对称,以及会计信息供求双方对信息解释的要求不同和利益差别是造成博弈产生的直接原因雇完全的市场经济中,供求博弈过程如图1所示。
  会计信息的供求双方在A点达到均衡,供给者愿意在P’的价格水平上提供Q’的信息量,需求者也愿意接受该价格水平和该价格水平下的信息量。
  但是在此博弈过程中,还需考虑下列两个问题:
  
  1.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应该对比会计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和由此带来的效益,只有确保效益大于成本时,提供会计信息才是值得的,否则将不选择提供该信息。在考虑信息提供成本时,不能仅限于企业内部生成信息的费用即:内部成本,还应该考虑因信息提供所产生的影响,即:外部成本。具体而言,如果信息提供不足,信息提供的内部成本较低,但不能充分揭示,而导致外部使用者如股东等,对企业产生不信任感,做出抛售股票、停止贷款、不签订购销合同等决策,使得企业经营受到损害,导致信息提供的外部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如果信息过量提供,揭示了本不应该泄露的“商业秘密”,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既增加了内部成本,也增加了外部成本(葛家澍,2000)。
  对于信息需求者来讲同样也应该考虑成本效益的问题,只有信息所带来的效益大于成本时,才有利可图,方可

  接受该信息。
  
  2.相关性原则
  对于需求者即使用者来说,并不是信息价格越低,对该信息需求量越大,还要考虑相关性原则。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去评价过去、预测现在和未来事项的结局,或者去证实或纠正以前预期的情况,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基于这一点原则,会计信息应集中于五方面:(1)财务与非财务数据:(2)管理当局有关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有关管理当局和股东的信息;(5)企业的背景信息(申香华,2005)。
  鉴于上述两原则的考虑及其现实中市场的不完善性,供需两方的博弈结果便不可能均衡于一点,而是一个供需双方都能接受的区间范围。
  
  图2中,圆圈D代表了用户所关注的、有助于他们做出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圆圈s代表了公司发布和披露的会计信息。I部分代表了供需两方都接受的会计信息,换言之,这些信息企业愿意披露,而使用者认为是相关的,并愿意接受的。在这个范围里,供求双方达到均衡。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是让信息不对称的双方在动态中博弈,博弈中无最优之说,只有均衡可言.信息供求双方只能通过一次次的博弈,使均衡结果一次次接近最优,但是传统的会计信息生产和披露模式的种种弊端使得信息的市场供求博弈不但达不到最优状态,而且偏离了最优状态。
  

  三、优化信息供求博弈的市场化解决方案
  
  信息学认为,由于存在不完全信息或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参与者的信息差别,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必须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市场失灵,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新的市场机制,使得会计信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参与市场交易。
  
  (一)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关注的焦点在于,成为信息的独家提供者,以及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1.企业是信息的独家提供者
  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现实生活中显然还存在着“市场失灵”。在信息经济学中,这种市场失灵尤为明显。原因之一企业是自身信息的独家提供者,为压缩信息的生产并进行垄断性定价创造了机会.
  
  2.作为公共物品的会计信息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当会计信息披露的社会边际效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时,会计信息市场的供需达到一般均衡,信息披露量为最优,社会处于“帕雷托最优”(Pareto Opti-mum)。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从整体上看,私有市场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但在许多其他领域,市场是无效率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竞争市场中,会计信息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每个人可以消费这一信息内容。如此看来,企业就不会有强烈的动机去生产和销售本企业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生产动力不足,导致了所谓的外部性。因为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需要成本,理论上讲,这些成本应该由全体受益者共同分担。但实际上,会计商品一旦生产和披露,根本不能阻止和排除没有分担成本的信息使用者进行消费,这就产生了公共物品的“搭便车”问题,免费搭乘者能够不花任何成本地使用这些信息,其结果便是其供给小于真正的市场需求,而公共物品真正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在市场中体现出来.
  
  (二)明晰会计信息的产权
  在会计信息日前成为商品的时代,会计信息能否成为一种商品,主要取决于会计信息的产权能否有效界定。只要有明确的私有财产权,很多外部性的经济活动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契约安排达到最优福利效果,而不管这种私有财产属谁所有和作何种分配.因此,会计信息成为商品的前提是产权的明晰,亦即会计信息到底归谁所用。因为会计信息的本质是企业所有的一项经济资源,而企业又归股东所有,所以,会计信息天然的产权所有者应该是企业的股东。
  
  (三)会计信息生产模式的市场化
  传统的会计信息生产者传播模式特点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职能由企业自己执行,属于企业的内部职能。这种生产模式使得会计信息易受内部人(管理者)的操纵,也缺乏增加信息供给的市场激励,为信息不对称提供现实的可能性。会计信息产权的重新界定,作为企业资源的拥有者,股东可将会计信息的生产委托给企业经营者以外的受托人(会计服务公司),使得会计信息的生产职能可能由市场来完成。同时,机技术的使得会计信息的生产可能实现非手工化,较为复杂的会计方法的使用亦成为可能;并且,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经济交易的原始数据的异地实时传送成本不再高昂,基于上述两项技术的巨大突破,会计信息的生产方式可能由手工生产变为化生产,由作坊式生产走向规模经济收益的大生产。
  
  (四)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市场化
  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是企业公布的财务报告。由于财富、信念和偏好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多样性和差异化的,但在传统披露模式下所有的需求者只能从统一财务报告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容易造成对于某些需求者来说信息过量,而另一些需求者需求不足的状况。而且,不论信息需求多寡一律按相同的价格取得相同的信息量不符合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网络时代,会计信息披露的重大制度创新是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型(An Interactive and Cus-tomizable Reporting Model缩写为ICRM)即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披露者通过因特网的Web人机交互界面获取和提供会计信息。ICRM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尽可能使传统财务报告模式下信息使用者被压抑的需求重新激发出来,利润将激励逐利的理性人生产更多的会计信息,而需求的多样性必然要求信息的多样性,“会计频道”(薛云奎,1998)应运而生。所谓会计频道,指会计信息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权,在现在拥有的作出消费或不消费的权利之外,还具有各据所需消费最低标准以外会计信息的权利。
  企业通过防火墙(Fire-walt)在Web站点实时交互地向外披露动态的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则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终端访问、按需生成和使用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交易的实现方式是供需双方在Web站点的人机交互界面上,就产权的让渡即时达成契约。Internet的逐步昔及及网上电子支付系统的发展与成熟,使交易费用大大降低和节约,从而使得信息的供需得以真正在市场中进行,价格和产量由供需决定,会计信息理论上处于最优披露的均衡点上。
  
  四、优化会计信息供求博弈的其他措施
  
  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在发育、发展阶段,规模不大,单靠市场的调节来达到最优均衡比较难,还须从多方面齐抓共管,完善市场的不足。但是各方面的辅助措施必须以会计信息的市场运作为核心,避免与市场发生矛盾。
  1.国家或政府可以凭借其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关注“公共利益”的“法定身份”介入到会计信息的披露中来,对财务报告所披露会计信息的供求关系及其内容与表达方式进行管制。并通过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加大国家的监控力度,对违反规定的企业给予严惩,以保证市场秩序。
  2.加强会计职业界建设。作为会计职业界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独立,公正的执行业务,对于有效弱化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分布极为重要。在改革完善中要注意两点:
  (1)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
  (2)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其监督、鉴证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市场上有相关的信息渠道,如财经新闻、朋友或同事的闲谈、经济环境的改变、财务分析师以及经纪人的建议等等。信息需求者也可以从这些渠道收集信息,摆脱单一依赖企业的局面。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对待信息不对称这个问题,应该把会计信息商品化,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解决。同时,对于市场运作本身存在的缺陷也要通过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来解决。要以市场调节为主,完善符合会计供求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加强会计职业界等中介机构的监督,才能整顿好会计信息博弈市场上的运作秩序,使会计信息市场在动态中博弈,健康、可持续发展。
  
  主要
  
  [1]葛家澍,林志军.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2]贝特奥伊.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杜兴强.会计信息的产权问属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陈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4,(8).
  [5]申香华.信息技术与会计价值超越[J].会计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