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如何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雷 时间:2010-07-01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物流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从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笔者认为,宁波市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依托国际深水良港北仑港和建造中的杭州湾大桥,将成为长三角物流中心。

  关键词:宁波市 物流中心 功能 政策
  
  浙江省宁波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国民经济实力快速增加,已成为我国区域性的、贸易、运输中心。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消费资料、生产资料的流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保持宁波市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地发展,根据发达国家(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一般,需要把宁波市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
  
  宁波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基本目标
  
  宁波市在发展过程中,应把现代物流业列为战略性产业,把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
  
  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转口贸易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2005年1~4月商品进出口总值为10197179千美元,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五。因此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应继续发挥宁波市在全国国际贸易中形成的优势,借助毗邻上海市这一国际转口贸易中心的有利条件,力争把宁波市建成与上海市互补的面向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转口贸易中心。
  
  面向长三角地区和浙江省的商业批发配送中心
  宁波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海路空立体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其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配送中心奠定了基础,而杭州湾大桥的建设更为宁波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因此,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时,宁波市应重点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保税生产资料市场、日用消费品批发市场,使宁波市成为面向长三角地区和浙江省的商业批发配送中心。
  
  面向全国的远洋运输中心
  两港起飞是宁波市未来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应坚持这一发展战略。在远洋运输方面,利用宁波市港口群的优势,特别是北仑港作为我国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枢纽港的有利地位,大力发展远洋运输,使宁波市成为华东地区的远洋运输中心。在航空运输方面,利用宁波市空港是华东地区货物运输机场的有利条件,依托宁波市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中心的优势,把宁波市建成面向全国的高科技新产品开发、生产的配送空运中心。
  
  宁波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必要性
  
  加快发展物流业,把宁波市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中心,是保持宁波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宁波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理选择。
  
  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是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以传统加工为代表的制造业发展迅速,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商贸、运输、房地产、金融及信息等服务行业。在上世纪末,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生产服务型城市经济体系,基本结束了以外延扩张为主要特征的超高速发展阶段。伴随经济转型的加速推进,宁波市进入了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提升的转折点,经济增长模式从外延性数量增长转向为内涵性质量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金融业务和金融中心功能不断加强。所有这一切,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客观的需求。
  
  建设区域性物流城市是增创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宁波市早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灵活的制度环境,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宁波市传统的优势逐渐丧失。为了在以后的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宁波市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和条件,积极抢占新的制高点。
  
  发展物流产业可降低成本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宁波市绝大部分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物质流通设施,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这种分散经营的物质流通布局造成大量资源的闲置和资金的浪费,物流效率极其低下,严重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站稳并有所发展,必须专注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不具有优势的物流部分剥离出去,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经营,因此迫切要求发展现代物流。
  
  宁波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可行性
  
  宁波市具有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宁波市是内地走向国际市场的通道,具有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良好区位条件。同时宁波市目前基本具备了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各种基础条件,包括基本形成的货物集散运输网络,国际性港口城市的有利条件,以及正在建设的物流信息系统。
  宁波市具有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体制环境。经过多年的体制创新的探索和实践,宁波市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经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为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提供了必要的体制环境。
  宁波市具备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经济基础。宁波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发展现代物流、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提供了理想的外部环境。2005年前三季度,宁波市实现生产总值17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总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4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6%;港口货物吞吐量为20554.27万吨,同比增长20.3%。集装箱吞吐量为375.24万标箱,同比增长30.1%。
  

  宁波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面临的挑战
  
  宁波市具有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物流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但是也存在着种种挑战,这就使得宁波市建设物流中心城市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又十分紧迫。
  腹地狭窄,不便。港口一定要有经济腹地为依托,二者相互依存,港口的规模及发展取决于其依赖的经济腹地规模、交通运输和人口因素,港口没有经济腹地作依托就丧失了发展前途。同样经济腹地没有港口作为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的出口,最终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宁波市长期以来在全国交通网中一直处于端点城市的不利地位,特别是北仑港的经济腹地局限于肖甬沿海,不利于宁波市港发展的需要。
  物流体制还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要求。我国物流管理体制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目前虽然传统的流通模式被打破,流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但是包括宁波市在内的国内大中城市,还没有建立起现代意义的物流产业。主要表现为物流组织和方法以及手段与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生产与流通、消费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流通对生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先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物流产业的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权限分散在政府多个职能部门等。
  宁波市物流业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与竞争。宁波市处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在商业服务和争夺顾客群方面竞争激烈,特别是来自上海的竞争。近年来,上海大力提高物流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降低物流成本,发展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已经初步形成顺畅、快速辐射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业,物流经营管理水平较高。
  
  宁波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政策和措施
  
  2003年,宁波市正式出台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宁波市力争通过10至15年的努力,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三角洲的国际物流枢纽和浙江省的重要综合物流中心。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性政策和措施,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
 加强对物流业的综合协调
  现代物流业是复合型产业,具有跨行业、多部门的管理特点,这决定了物流业只有在统一协调下才能有序发展。通过局部职能的调整,全面规划区域物流发展,对交通、仓储、外经贸、商业、各行业间进行总体协调。
  
  依托海港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宁波市港自2000年建成亿吨级港以来,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年快速增长,货物吞吐量年均增幅超过18%,4年翻了一番。2004年宁波市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2亿吨,稳居大陆港口第二位;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万标箱,跃居中国大陆港口第四位,比上年增长44.5%,增幅连续6年列我国大陆港口第一位;2005年前三季度港口货物吞吐量为20554.27万吨,同比增长20.3%。集装箱吞吐量为375.24万标箱,同比增长30.1%。可以预见,未来宁波港的货物与集装箱吞吐量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因此要充分利用宁波市优越的港口和已经形成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进一步开放物流市场准入和资本进入政策
  积极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加大对外资的引进力度,促进宁波市物流业的迅速发展;要逐步放开国内资本的进入,特别是一些民营资本有意进入物流业,可以降低投资起点,在诸如土地审批等多个审批环节给予优惠待遇;要打破地区市场的垄断格局,努力促进区域统一物流大市场的形成。
  
  组建现代化大型物流企业
  由政府、相关部门联手改善现有的企业结构,培育资金雄厚、有实力、有发展前途的大型物流企业,来满足货运方面的需求,迎接新的挑战。通过竞争、兼并和强强联合等方式,一方面,形成少数大型、特大型集团企业,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以集中力量、抵御风险,领导行业发展新潮流;另一方面,筛选出一大批运作灵活的小型企业,以拾遗补缺、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物流活动的需要。
  
  建立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宁波市尚处在发展现代物流的初级阶段,物流人才十分匮乏,目前从事物流的工作人员大多来自于原来的运输、仓储、港口等部门,知识面较窄。因此宁波市要想建设成为“长三角国际物流枢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图发展,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引进、挖掘各种物流人才,通过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培养一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制定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吸引外地的高素质人才为我所用。
  
  :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中国物质出版社,2004
  2.周启蕾.现代物流业形成发展机理与推进策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陈瑾,杨开忠.空间组织与城市物流—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新透视.新华出版社,2005
  4.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编.中国产业地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长三角报告编辑委员会.长三角报告—2004.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