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晨鸥 时间:2010-07-01

【摘要】作为一种创造知识的活动,技术创新的进行是和一定的激励制度密切相联的,其中产权激励是技术创新的基本激励制度之一。文章以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技术创新中产权激励对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并对建立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技术创新 创新资源 产权激励
  
  一、引言
  
  技术创新作为生存和的原动力,对于推动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以及一国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创造知识的活动,技术创新的进行是和一定的激励制度密切相联的,产权激励通过确定创新者与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关系来推动创新者的创新活动,是最经济、最有效、最持久的激励制度。熊彼特在其创新理论中,把与企业紧密相关的制度视为给定的外部条件。但在科斯和诺斯的探讨中,产权制度不再是给定的外生变量,而是探讨经济现象起源、变迁和作用机制的重要研究对象。诺斯将创新者的个人收益率尽可能逼近社会收益率的制度安排看作西方世界兴起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技术进步率的提高既缘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又出自发明者有能获取他的发明收益的较大份额的可能性。托马斯和艾尔奇安认为通过产权制度的安排,赋予社会成员对于特定资源排他性使用的排他性权利,并以此提供创新激励。
  国内研究认为,产权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有效解决技术创新溢出的外部性问题;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使创新成为一个社会的风尚;改变了资源的配置情况,使资源流向创新活动。
  本文把技术创新活动看成是创新要素合理配置形成创新产品(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创新产品再通过市场交易得以最优配置的动态过程。本文通过研究创新活动和产权制度的发展过程,阐明产权机制如何在技术创新的要素和产品市场起作用,激励技术创新的进行。
  
  二、技术创新的产权界定
  
  实现产权激励,第一就是要明确界定技术创新者和创新成果之间的产权关系。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复杂过程,理论上讲公共领域和产权界定之间的临界点应该是:产权界定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但正如巴泽尔所说:“由于产权的交易成本不为零,对产权的界定是不完全的”。所以实际中产权界定的原则是在使创新主体的收益接近于社会收益的条件下,实现创新的组织、个人和团体之间的均衡。直观而实用的总原则是:对资产平均收入影响更大的一方,得到的剩余的份额也该越大。
  
  三、产权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
  
  技术创新成果也具有商品的属性。这种技术商品本质上亦不过是技术创新主体所创造的价值凝结物或物质承担者。技术创新者所获得的市场激励,无非就是技术创新成果作为商品所实现的自身价值,这就要求市场承认创新者本人对它的所有权或产权、排他性的产权制度,最大化地保障技术创新主体收益的一种最佳激励机制。
  
  1、产权激励是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完成的基础
  (1)为技术创新确立有序的竞赛规则。经济社会最大的矛盾是资源的稀缺和人们欲望的无限,同样,技术创新也含有一种稀缺资源,即创新资源,技术创新活动说到底是经济行为主体利用创新要素进行技术创新,获取创新产品最终获取利益的过程。由于创新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们需求的无限性,任何社会都必然会发生人们为争夺技术创新资源的竞争和为分享现有资源所引起的利益冲突。如果这些竞争没有合理的规则加以规范和约束,而任意让人们随意竞争性地使用稀缺的技术创新资源,则必然会导致创新活动的无序和混乱。
  市场机制虽然能较好的解决创新资源的定价问题,但市场机制还不能决定创新收益的最终分配问题,从而技术创新的利益创新的利益动机难以实现,创新行为缺乏保障。因此,有效的产权激励和约束,为技术创新确立有序的竞赛规则,是从创新要素的配置到创新产品生产,再到创新产品配置的技术创新过程完成的必要条件。
  (2)突破技术创新不确定性和溢出效应制约瓶颈。由于没有的惯例可遵循,技术创新的产生、发展往往是不确定的,至少在技术、市场方面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如果在技术创新的收益分配方面也没有实质保护,这便更增加了创新的风险,降低了企业创新收益的预期。一般来说,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越大,创新的风险与潜在损失也越大,企业对创新的预期收益就越小,创新的激励也就越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相关的产权激励和支持政策的制度安排。
  技术创新的产出,是一个介于公共产品和安全排他性产品之间的产品,创新成果的信息部分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创新成果的非专利性是知识溢出的结果。技术创新一旦成功,极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使创新成本支出的企业无法全部甚至大部分地获得创新收益,无法对创新者的利益进行有效保护,从而弱化了创新企业的积极性。产权激励制度的安排,就是通过正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方式,赋予社会成员对于特定资源排他性使用的权利,使技术创新活动得以顺利完成。
  
  2、产权激励是技术创新的助推器
  产权激励之所以有效,因为产权制度隐含着一种很好的“责、权、利”对等机制,既能激发创新者的创新动力,又能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增加创新收益。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科研机构,在经济活动中(包括技术创新活动)必然进行成本和收益比较,只有收益大于成本的经济活动才是他们愿意从事的,如果私人收益得不到充分补偿,他们就不会有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人们是否愿意创新,对创新是否有兴趣,与人们对创新收益的预期和收益的占有比例直接相关,创新的动力取决于他们与创新成果的产权关系。产权制度之所以最能够给创新者以刺激,在于它直接规定了创新者与创新成果之间的所有关系,是技术创新的强大推动力。
  
  四、产权激励促进技术创新的实证
  
  技术创新热潮的兴起与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密切的联系,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产权制度有专利法、知识产权代理条例、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成果产权安排机制等。
  我国的产权界定和产权保护相关制度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其中包括了三个重要转折。第一个是1985年4月1日《专利法》的施行,标志着专利制度的成功建立和实施。第二个是为适应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在1992年对《专利法》的第一次修改,基本上达到了国际标准,在专利保护期限和范围等方面达到了世贸组织产权协议的要求。第三个是2000年的第二次修改,主要对职务发明重新进行了合理界定,并且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对职务发明人应当给予报酬,进一步加大专利保护力度,简化、完善专利审批和维权程序,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产权交易方面,中国专利局于1991年公布了《专利代理条例》,规范了技术创新产权的交易行为。

  学界在衡量创新的投入产出时一般采用研发投入和专利活动作为近似指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数据容易获取和创新关系密切,而且多年来专利标准客观、变化缓慢,所以专利数据在创新分析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本文采用专利作为衡量创新活动状况的主要指标,辅以能够较清晰的反映产权交易市场的情况的技术产品交易额指标来衡量技术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如图1所示,在全国的专利申请上也可以清楚的看出产权激励对专利申请和批准的数量以及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随着专利保护法的逐渐完善,专利申请量和批准量增长速度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04年我国专利申请量达35380项,比2003年增长15.7%,其中发明专利190238项,比上一年增长5%。2004年专利批准量为130133项,其中发明专利49360项,都达到了新高。在趋势上,专利申请和批准量的变化趋势上,有三个比较明显的转折点,分别是1986、1990及2000年。
 我国技术市场成交额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6年到1988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后的头三年,技术市场成交额有了较快的发展;第二阶段是从1988年到1990,这个阶段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产权越来越多样化,原有的产权保护措施逐渐暴露出与现实的很多矛盾,因此在这一阶段技术交易并不活跃,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年间平均增幅只有5.1%,在1990还出现了成交额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起到1999年进入了第三阶段,随着专利法的第一次修改,1991年专利代理条例的公布,为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提供了可靠依据,技术市场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成交额从7.5亿元增长到52.3亿元,年均增幅达38.6%;从2000起产权技术市场有了进一步的快速增长,到2004年年均增长达到62.3%,这与2000年的专利法的第二次修改有密切的联系。2000年专利法的第二次修改力度很大,专利法总共69条,修改的条文就达35条,是对产权界定和保护上的一重大举措。
  在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在信息产业中,产权制度对创新活动活跃程度的影响非常突出。专利制度作出重大修改的2000年,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163亿元,比上年增长73.5%,增幅为历年来最高。最为明显的是为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增强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国务院在2000年6月颁布实施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主要从软件产业的人才培养、收入分配、认定、知识产权保护等产权角度对软件产业中的技术创新进行激励,极大的鼓舞了我国软件厂商和软件工作者技术创新、开发自有知识产权软件的热情。如图1所示,在2000年这个时点上,无论是信息产业的专利申请和批准量,还是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数量都有了飞速增长。仅2000年下半年软件登记中心平均每月受理量就相当于该中心1992年、1993年、1994年三年平均的年受理量。计算机软件登记势头迅猛。2000年全年计算机软件登记数量达到3383件,与1999年软件登记量的1577件相比,增长了115%。
  
  
  五、结论
  
  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明晰有效的产权制度加速了技术创新活动的进程。由国家通过制定来明确地界定和保护产权,是在创新资源稀缺和人类的需求无限的矛盾下,为更合理的配置和最有效的利用稀缺资源的必然选择,是技术创新激励的最佳形式。
  
  【】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3]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艾尔奇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5]赵玉林:创新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M],2006.
  [6]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
  [7]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