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01
摘要:从1990年Prahalad & Hamel 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题为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的著名中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能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到现今已经过十多年时间,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研究正在迅速兴起,并逐步成为企业竞争力研究的主流。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国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的渊源与概念,来达到提升国内有关此方面问题的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战略资源 企业

一、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的思想溯源

在管理的历程中,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末期这个时期强调经验管理。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科学管理之父”Frederick W. Taylor首创的科学管理制度对管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世纪初至40年代这个时期信奉科学管理。George Elton W. Mayo于1924~1936年分两阶段所进行的霍桑试验揭示出生产中个体具有社会属性,生产率不仅同物质实体条件有关,而且同工人的心理、态度、动机,同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及领导者与被领导集体的关系密切相关。霍桑试验以及对试验的分析研究使得西方管理思想从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发展到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且成为20世纪40年代末至 60年代末这个时期流行行为科学。二战以后世界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为了对日益庞大的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20世纪60年代初,Alfred D. Chandler的《战略与结构》的出版揭开了对企业战略问题进行研究的序幕,20世纪60年代末至 70年代这个时期崇尚战略管理。
到 20世纪80年代初,从M. E. Porter的著作《竞争战略》及其后的《竞争优势》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成为战略理论的主流。M. E. 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实际上将以结构-行为-效绩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有关产业结构、产业内优势对比、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壁垒后的相互勾结等概念和相关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获得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分析。然而M. E. 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足:(1)M. E. Porter的研究对象实际上是产业,其研究的侧重点是产业的特性、发展趋势和相关力量,没有很好地站在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指导企业实践中乏力;(2)M. E. Porter五性分析模型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
传统企业战略理论的缺憾和企业理论的局限性使人们有动力去寻找一种新的理论去解释和指导企业的发展。1990年Prahalad & Hamel 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题为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的著名论文中,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迅速兴起,正在逐步成为企业战略理论的主流。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虽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正式出现,但其经济学渊源可以上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而核心竞争能力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企业之间的能力分工,二者在此有异曲同工之处。沿着这个研究思路,西方经济学者阐述了专业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命题,提出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差异分工”,并指出这种分工是与各自的技能和知识相关的。
核心竞争能力理论从其理论发展脉络来看,可以认为是直接源于20世纪50年代Edith Penrose和Selznick的研究。他们认为企业的成长依赖于企业内部非标准化操作规范和非程序决策的新知识机制,企业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范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成功与否要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企业组织的内部社会因素与外部市场环境一样会影响企业的业绩。
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企业成长和特殊能力的理论逐步走向深入。Andrews提出“独特竞争力”的概念,并认为拥有独特竞争能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加卓越的业绩。George Richardson发展了Alfred Marshall理论中的“外部经济问题”,对企业的能力进行了区分,认为能力反映了企业积累的知识、经历和技能,而企业的具体活动都是以能力为基础的。 Richard Nelson & Sidney Winter从经济进化论的角度将理论研究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分析。Sidney Winter在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拥有的能力差异对于理解企业的竞争力差异非常重要。Rumelt认为企业间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利润率的分散程度要大的多,故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于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概念:歧义的集中体现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界兴起了对企业研究的高潮,研究重点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集中于对如何深入发掘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的研究。在产业组织理论和战略理论中,强调以独占和难以模仿的资源能力才能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观点日益增多。Prahalad & Hamel在1990年正式提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正是这种研究深入到一定时候的必然结果。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概念提出来以后,西方学界掀起了一个空前的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行研究的高潮。企业核心理论目前仍然处于不断发展中,就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概念本身就存在不同的说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直到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概念。当然,目前已经出现的这些有关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有很多角度是相同的,可以将这些概念归结为整合观、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构架观、平台观、技术能力观等八大主要观点,当然这些观点是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的结果,各有侧重点和优缺点。

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特征及表现形态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公认的理论体系,不过在大的方面上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积累、保持和运用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长期根本性战略。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能力犹如一棵树所拥有的根部系统,企业无论大小,只要它还有存在的合理性,就说明它还拥有某些核心竞争能力。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能否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支持,那还需要有其它条件的配合(一般说来,需要同时具备核心要素本身性质、环境、时间和终端成果等条件)。在不同的条件约束下,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外在表现形态是不相同的。
一般说来,的核心竞争能力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异质性。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产生竞争优势的基本条件,核心竞争能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必须是该企业独一无二的,是与其它企业有明显差异的;(2)价值优越性。核心竞争能力可给最终用户带来实惠(换个角度说,核心竞争能力应具有市场价值,应能给消费者带来价值创造或价值增加),核心竞争能力的应用最终可为企业的效率提高服务;(3)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能力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核心竞争能力既包括公开的技术,又包括不公开的秘密技术,竞争对手可能掌握组成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些技术,但要将这些技术有机地给合起来,再现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却并非易事;(4)可加性。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作为一种技术成分,成为更高层次核心竞争能力的组成部分;(5)延展性。核心竞争能力可使企业拥有进入各种市场的潜力,它犹如一个“技能源”通过其发散作用,将企业现有的各项业务按照需要联系粘合在一起,把能量不断扩散到最终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产品,它也是新业务的引擎,决定着企业如何实行多样化经营以及如何选择市场的进入模式,是差别化竞争优势的源泉;(6)可变性。核心竞争能力是善变的,若不加以培养和保护,今天的核心竞争能力到明天就可能成为一般能力;(7)不可交易性。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逐步积累起来的,是通过自身学习不断累积而得到的,是企业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它经常深深隐匿于企业的管理体制、企业文化、企业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状况中,对外界乃至企业自身来说是隐性的,这使得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可以从市场交易中获得,企业要想获得核心竞争能力只有通过企业自己培育。



通过上面核心竞争能力特征的识别,可以知道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么为何在经济实践中常常可以判断出不同企业所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差异?应该看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完全不同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内涵揭示的是其内在特征,而表现形式反映的是外在表征。如Harrison & John(1998)概括提出的55种开发核心竞争能力或核心竞争力的活动就是核心竞争能力的外在表征。核心竞争能力的外在表征并非核心竞争能力本身(亦即核心竞争能力不是组织活动本身),而是凝结在这些活动上的特殊学识和技能。只有当这些特殊的学识和技能转化为具体的经济活动以后,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够转化为竞争优势。核心竞争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通过竞争优势反映出来(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企业的经济活动直观地反映出来)。根据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刚性(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和延展性的不同,可以清晰地界定出核心竞争能力的三种不同形态:基础态核心竞争能力、亚状态核心竞争能力和成熟态核心竞争能力。

四、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概念的评述

企业理论将企业看作为一系列契约的集合,用交易成本对企业的边界进行有效的界定。但经济的现实远远超出了经济学分析所能够涵盖的范围,作为一种新式的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糅合经济学和管的前沿理论,比较彻底地打碎了传统的“企业黑箱论”,既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企业,又植根于企业经济实践中的具体事务,对于分析企业的持续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研究的深入,不同角度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和相互渗透,不同的理论观点的不断交叉使得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研究日益得到深入。
企业核心理论缺少一组严密的概念和基本命题和定理,有关研究人员对一些基本命题尚不统一,与其说是一种“理论”,还不如说是一种“流派”或者“思潮”更准确。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发展至今,仅仅被理解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核心竞争能力的性质和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核心竞争能力识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和管理以及如何利用核心竞争能力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等方面,均没有提出具有操作价值的方案。另外,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研究还没有把企业内技术过程和其它过程之间的交互关系揭示出来,同时,对核心竞争能力的研究中对外部环境的影响的作用认识不足(即企业对环境的适用性方面的研究不足),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的解释力。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作为资源观战略理论的分支,并没有超越资源及资源市场的属性来解释企业间的差异。不过,应该看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从研究阶段转向应用阶段,尚有很多路要走。

[]
[1]Mudde, Paul A., PhD. (2004) “Competitive strategy,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M&A: Examining the role of acquirer and target strategy and effectiveness on M&A performance” Purdue Uni-versity.
[2]McDermott, Margaret Ann, PhD. (2003)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core competence and firm performanc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
[3]田青.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几个关键因素[J].与管理,2004, (03).
[4]刘书庆,向淋勇,王玉吉.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模型与提升方案设计[J].现代管理科学,2004, (09).
[5]汪凤桂,曾征民.试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与决定因素[J].农垦经济,2004, (08).
[6]胡晓军.简论企业竞争力[J].企业经济,2004, (07).
[7]虞群娥,蒙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及展望[J].财经论丛,2004,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