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技术创新路径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01
关键词:企业代 模型 以市场换技术
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支撑是持续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因而准确判断中小企业的成长类型、特点和路径,对其借力于技术创新而持续成长具有特殊意义。
代际创新是中小企业持续成长机制形成的关键
(一)持续成长的中小企业是增长的重要“引擎”
持续成长的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原因在于:可持续成长是中小企业在竞争中持续释放并不断增大其经济功能的客观要求。中小企业的稳定成长和跨越,是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微观基础。中小企业较强的反经济衰退力,使其在熨平经济周期的运行中作用独特。中小企业有扩展持续成长空间的天然优势。其通常进入市场半径小、资本投入量有限的行业,多从事非定型化的个性化生产,由于“沉淀成本”有限,又有产业转移成本低的优势。
(二)“企业代”理念是分析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新视角
“企业代”理念为分析中小企业持续成长机制——经营力或价值增值力的提升及其长期趋向提供了新视角。企业代是同一企业在其生命周期所经历的各不同成长阶段前后更迭的现象。中小企业生命周期最终决定于其资产规模和质量。因而企业代的划分不能以其生命周期的日历时间为依据,应以资产规模和质量的变动为准。因为这种变动不仅存在于各不同阶段,而且各阶段的交替更迭期正是其资产质与量的迅速变动期。但交替转换并非在某“时点”即刻完成,而是有长短不同的过渡期。中小企业在某一特定阶段内的资产变动就是“代内成长”,而前后两个相邻的企业代过渡期的资产变动即“代际成长”。它们共同决定着中小企业持续的成长力。这种持续成长机制是代内成长、代际成长和代际跨越的有效联动。具体表现为:
1.通过代际交替而周期性出现的代内成长构成中小企业寿命周期的主干——稳定有序的代内成长决定着成长的阶段性“业绩”及其可持续性。另外,对资源特别是关键性资源的“掠夺式”使用所造成的后代发展的资源枯竭困境和当代丧失灵活调整的窘境,表明其知识资本积累“超前增长”的重要性。因为这种超前增长是资产质量优化的重要标志,是创新的内在机制。
2.代内成长和代际成长是两个内生的约束条件。代内成长是代际成长的平台,而代际成长作为连接两个不同企业代的纽带,是后续代内成长的起点。它们共同决定成长的程度、速度和潜力。
3.两者仍有差异表明,代际创新是持续成长的关键 ;核心在于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代际推进;其中基于技术创新的技术知识代际具实质意义——资产变动引发的资产质与量的提升是创新力的集中反映。因此要“反代际衰退”。关键是合理选择代际推进的时机与路径,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和代内成长状况,在明确代际成长的类型、层次、要素等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代际转换条件。
基于代际创新的技术创新模型的比较效应
(一)技术推动模型
该模型是一种线性模型——技术创新是由前一环节依此向后一环节推进的过程。其基本思想是:技术创新既由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则研究与开发是创新的主要来源;研发产生的成果在寻求应用过程中推动技术创新的完成,因而市场是创新成果的被动接受者。尤其当出现重大技术突破时,往往会大量产生这种技术创新。
(二)需求拉动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量实证研究发现,需求拉动对很多技术创新起了重要作用。1974年,Utterback的研究表明 :60%-80%的创新数量由市场需求引发。施莫克乐首创了需求推动模型(也称市场需求引导模型)(见图1),他认为,专利活动即发明活动,基本是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受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制约。迈尔斯和马奎斯于1969年通过对5个产业567个创新的论证支持了他的观点:在创新中,需求与技术潜力相比是更重要的因素。
(三)交互模型
后续研究和实践证明,上述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因而交互模型就应运而生。1972年,英国的兰格里希通过对1966-1967年获女皇奖且获商业成功的84项技术创新项目的分析表明 :需求与技术机会在创新上同等重要——“关于技术创新安全也是最高程度的概括是:它必须是某种需要和某种技术可能性的综合。”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沃尔什、汤森在完成的研究中指出:、技术和市场的关联是复杂、互动、多方向的;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因时间和产业不同有很大不同。显然,技术与市场的交互作用共同引发了技术创新;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在产品生命周期和创新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作用,单纯的技术推动或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模型仅只是技术与市场的交互模型的特例,如图2所示。
对“以市场换技术”的再认识
中小在代内成长和代际转换的代际创新中,处理好技术与市场的关系是确保持续性的关键——对前期的热论——对“以市场换技术”的反思——就是集中反映;因自主创新的新“国策”似乎暗含这一策略的寿终正寝。
深刻反思,固然必要,但据此而否认反思的内容则失之偏颇。殊不知,对于后发国家的,急拐弯既受制于制度、机制、文化的基础,又有路径依赖的掣肘;目前各界特别是科技界与界对于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轻重考量的仁智互见,实质关于技术创新的技术与市场关系的歧见的反映。应该说,这一策略与自主创新并非非此即彼,对自主创新的渴望并不意味着对其的摒弃;两者可以并行不悖。“以市场换技术”不失为较好的现实选择。
“以市场换技术”的实质是一定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映。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就其经济增长模式而言,中国却是典型的小国经济。而要实现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与投资驱动相结合的转变,亟待制度的完善—任何一种增长模式,总是建立在特定的体制基础之上,并与之共生共长的;正处于加速化阶段的中国,技术已进入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新时期。中国最终将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但在目前的经济转型期,仍会游走于这两端之中。
“以市场换技术”,能取得技术的,并不是市场本身,而是市场所引发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实为国与国间的博弈;胜算取决于各自实力特别是“软实力”。“以市场换技术”只是提供这种对决的平台或阶梯。但内生创新机制的形成,有赖于中国进入“制度创新+自主技术创新”的新时代——以民企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的代际创新进入国家创新视野具有特殊意义。
:
1.罗正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吴添祖.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仲伟志.“市场换技术”不能急转弯〔N〕.经济观察报,2005-11-14
上一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研究
下一篇:企业信息化时代的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