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企业跨国并购动因比较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侯振宇 冯小兵 时间:2010-07-01
摘 要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国外跨国公司不断出现跨国并购的高潮。自身实力逐步增强后,也开始了跨国并购的尝试。本文试图对中外企业的跨国并购尤其是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从动因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中外企业 跨国并购 动因分析

  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外企业不断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跨国并购高潮。而中国企业在自身实力逐步增强又面临国外贸易壁垒,国内资源贫乏等种种困境下,也开始踏上跨国并购的漫漫征程。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21世纪,中国海外跨国并购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不仅以华立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也加入成为投资主体,而且投资的动因也日趋多样化。本文主要就这一时期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进行归纳分析。
1 国外跨国并购动因理论
  (1)管理协同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一家公司其管理能力超过了公司日常管理的需求,该公司可能会收购另一家管理效率低的公司,使其过剩的管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将被收购公司的非管理性组织成本与收购公司过剩的管理成本有机组合在一起,达到管理协同,提高企业价值。
  (2)规模经济理论。该理论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解释了并购动机问题。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效率的目的。该理论隐含的假设前提是,在企业并购活动之前,公司的经营水平或规模都未达到实现规模经济的要求。
  (3)财务协同理论。该理论认为盈利的企业可以与一个有累积税收损失和税收减免的企业进行合并,从而实现合法避税的目的。大多数国家税法都有此项税收优惠政策。这些税收政策的优惠对于那些内部投资机会短缺而现金流动又很宽余的公司而言,是一个实施购并的直接动机。
  (4)价值低估理论。该理论认为,当购并公司发现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造成目标公司的股票市价低于重置成本时,或者由于购并公司获得一些外部市场所不了解的信息,认为目标公司价值被低估时,就会采取购并手段,取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
  (5)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交易是有代价的,获取信息、谈判、签约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企业之间的并购也是为了减少交易的成本,变较高的外部交易成本为较低的内部管理成本。
  由于跨国并购的复杂性远远高于普通的国内并购行为,以及中外跨国企业实力悬殊,我们发现这些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的动因。首先,中国企业大多不存在管理能力过剩问题,而是存在跨国经验的管理人才奇缺。 其次,许多中国企业国内规模已经很大,而国内生产成本又远低于国外生产,追求规模经济也不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原因。再次,从并购企业及其所在国来看,国内企业显然也并非为避税兼并国外企业,发达国家的税负往往较高。最后,价值低估和交易费用理论也不足以解释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原因。为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兼并的动机,我们从2001年1月到2005年3月,在收集到29家实施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中,可以看出,①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体仍是国有控股企业,但以华立为代表的一些民营企业作为新兴力量也加入进来,这表明民营企业在逐步壮大。②跨国并购对象以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居多,这体现出中国企业绕开贸易壁垒,获取西方技术、品牌、销售渠道,拓展国外市场的努力。③企业的跨国并购涵盖制造、传媒、电讯、纺织、能源、医药、IT等多个行业,制造业在其中所占比例高达60%,这显示了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实力近年来逐步增强。④并购以横向并购居多,这说明中国企业兼并根本目标是为增强企业在本行业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实力,由于横向并购是在生产相似或相同产品之间进行的,企业较为熟悉,风险较小,整合容易,这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规避风险。⑤并购的涉及金额在不断增大,出资方式由单一的现金购买,转向现金并购、控股并购、杠杆并购、股换股等多种方式完成并购,TCL并购就采用了资产入股、股票互换等方式,减少了现金支出。同时,有些中国企业与海外公司结为战略联盟共同完成收购,比如中国石油联手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收购赫司印尼控股公司(AHIH),整个收购涉及1.64亿美元,双方各占一半股份。这些方式分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减少风险。
2 跨国并购动因分析
  根据各企业对外宣称的并购动机和有关资料,我们归纳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1)绕开贸易壁垒。近年来,随各国关税的普遍降低,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寻求合法而隐秘的保护工具的国家越来越多,他们为企业出口设置重重障碍,形式表现为:①进口配额限制,比如欧盟给予中国彩电企业40万的进口配额。②反倾销调查。国际反倾销案件数量正呈螺旋式上升趋势,作为WTO新成员和出口大国的中国已成为遭受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不久前,继欧盟之后,美国又挥起反倾销大棒,对中国彩电征收高达20%~25%反倾销税,使企业出口成本大为增加,产品价格毫无优势,几乎退出美国市场,对这些贸易壁垒措施,中国企业为扩大国外市场,尤其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不得不通过并购或直接投资绕开贸易壁垒。比如TCL收购施耐德、海尔收购意大利一冰箱厂,这些并购都使企业生产当地化,代替出口,从而立足东道国,绕开关税非关税壁垒,减少东道国障碍,同时也通过兼并减少市场竞争对手。
(2)获取技术、品牌和分销渠道。首先,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目标企业的技术,技术是中国企业的软肋,核心技术的缺乏使中国企业频频被国外企业索要高额专利费,为改变这种状况,技术处于相对劣势的中国企业往往将国外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作为收购目标以获取专利技术、技术人才。其次,对于欧美高度发达和成熟的市场,新品牌的进入是异常困难的,巨额广告费用、营销费用等进入成本是相当高昂的。中国企业大多缺乏国际性品牌,这使产品在国际市场销售不畅,只能贴牌生产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在这种情况下,兼并当地已有品牌是一条捷径。最后,并购可以获得原有企业的分销渠道,利用这些分销渠道以及被并购企业同当地客户,供应商多年建立起来的信用,使企业不仅迅速在当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顺便将跨国企业的产品引入该市场。
  (3)多元化经营。并购较之新建企业减少进入不熟悉领域面临的不确定风险和高成本压力,有效的降低了进入新行业的壁垒,实现多元化经营,并且企业可以利用被并购企业取得原料的有效途径,生产技术,原有销售渠道,政府的优惠政策,已占有的市场份额,顺利进入新行业。以美国为例,建厂需经过EPA(有关厂外污染的问题)和OSHA(有关厂内安全生产问题)的严格审查方能取得营业许可,而并购无此麻烦,周期较短。比如,万向除UAI外已吸收兼并国外16家企业,涉足海外保险业,华立收购飞利浦CDMA研发部门,进入资金技术人才门槛较高的通讯领域等。
  (4)获取优质资产。跨国公司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进行的“回归主业,强化核心业务”的战略,剥离非核心的资产或者目标企业迫于暂时的经营困境,低价卖出部分资产,都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获取优质资产的机会。中国网通就是利用亚洲环球电讯陷入的经营困境,以8 980万美元的低价拥有其1.6亿美元的资产。
  (5)资源。中国飞速,国内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初级形态的资源出口采取限制政策,对石油等矿产资源的需求使海外投资成为中国企业利用国外资源的必然选择。由此产生中石油,中海油的海外并购。
  (6)海外借壳上市。这种动机往往不是中国企业主要动机,如浙江万向并购美国UAI,获得品牌和销售渠道,客观上也实现了上市,可以进行股权融资。
  最后,政府的推动在企业的跨国并购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从跨国并购的主要力量仍是国有企业可以稍见端倪,此外,国家对企业的跨国并购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国务院2004年7月发布第20号令《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对海外投资作出新的改革的规定,200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2004年第21号),都对包括跨国并购在内的海外投资给予政策支持,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政策的通知》,对境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的兼并收购安排了的“境外投资专项”。
  可见,中外企业由于发展阶段、经济实力的差距,在跨国并购上的动因迥然不同,国外跨国公司是为了实现管理、财务协同,扩大规模,节约交易成本,而中国企业是为了绕开贸易壁垒,获取国际化的品牌、技术、销售渠道,得到优质资产,资源等目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跨国并购较国内并购更为复杂,存在巨大风险。根据美国麦肯锡公司针对116起世界性著名企业并购调查,成功比例仅23%。为此,中国企业必须保持冷静头脑,对跨国并购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做好充分的准备,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明确的并购目的,正确对自身进行定位,选择、经济稳定自由的国家和合适的企业,充分了解目标国的等社会环境,恰当的选择融资方案以达到并购的成功。

1 史建三.跨国并购论[M].上海:立信出版社,1999
2 弗雷德·威斯通(美) S·郑光(韩),唐旭译.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M].北京: 经济出版社,1998
3 中国收购兼并研究中心,东方高圣投资公司.中国并购评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 Auerbach,A.ed.,Merger and Acquisi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