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治配合西比灵、烟酸占替诺治疗眩晕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韩书玲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眩晕;辨证论治;占替诺烟酸盐;氟桂利嗪

    2001-11—2005-06,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配合西药西比灵胶囊、烟酸占替诺片口服眩晕30例,并与单纯口服西比灵、烟酸占替诺片治疗3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均为我院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岁;原发病:椎动脉型颈椎病8例,梅尼埃病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例,前庭神经元炎6例,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1例。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6岁;原发病:椎动脉型颈椎病9例,梅尼埃病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7例,前庭神经元炎7例,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1例。2组发病时间均在1周内。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内科主治医师700问》[1]确诊,经头颅核磁共振证实,无脑干梗死及后颅窝占位病变的患者。

  1.3  辨证分型

  参照《中医内》[2]辨证分型。

  1.3.1  肝阳上亢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数。

  1.3.2  气血亏虚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1.3.3  肾精不足 

  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1.3.4  痰浊中阻 

  眩晕而见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1.4.1.1  西药治疗 

  西比灵10 mg,每晚1次,首次加倍;烟酸占替诺片0.1 g,每日3次。连用1周。

  1.4.1.2  辨证论治

  1.4.1.2.1  肝阳上阳 

  治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天麻18 g,钩藤(后下)12 g,石决明(先煎)30 g,茯苓9 g,黄芪9 g,川牛膝12 g,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 g。若见腰膝酸软,遗精疲乏,脉弦细数,舌红无苔则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宜育阴潜阳,予大定风珠汤加减。

  1.4.1.2.2  气血亏虚 

  治宜补养气血,健运脾胃。方选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白术15 g,茯神15 g,黄芪15 g,龙眼肉15 g,酸枣仁15 g,人参9 g,木香9 g,甘草8 g,当归12 g,远志9 g,生姜9 g,大枣3枚。如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时时眩晕,面白少神,脉细弱无力者,治宜补中益气,升清降浊。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1.4.1.2.3  肾精不足

  偏阴虚者,治宜补肾滋阴,予左归丸加减。药物组成:熟地黄24 g,山药12 g,枸杞子12 g,山茱萸12 g,川牛膝9 g,菟丝子12 g,炙甘草6 g。偏阳虚者,治宜补肾助阳。予右归丸加减。药物组成:熟地黄24 g,山药12 g,山茱萸9 g,枸杞子12 g,鹿角胶(炒)12 g,菟丝子12 g,杜仲12 g,当归9 g,肉桂9 g,制附子6 g。若眩晕较甚,阴虚阳浮,均可加龙骨、牡蛎、珍珠母以潜浮阳,同时注意突发中风之可能。

  1.4.1.2.4  痰浊中阻 

  治宜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物组成:半夏9 g,天麻6 g,茯苓6 g,橘红6 g,白术12 g,甘草4 g。如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弦滑者,予温胆汤加减。

  1.4.2  对照组 

  西比灵10 mg,每晚1次口服,首次加倍;烟酸占替诺片0.1 g, 每日3次口服。

  1.5  观察项目 

  眩晕开始好转的时间、眩晕消失的时间及临床疗效。

  1.6  疗效标准[1] 

  治愈:眩晕症状消失,能够完成全日工作。显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能坚持工作。有效:眩晕症状有所减轻,不能胜任日常工作,生活能自理。无效:眩晕症状无减轻或加重,生活不能自理。

  1.7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2组眩晕改善时间比较 

  见表1。表1  2组眩晕改善时间比较(略)

    由表1可见,组眩晕好转及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2。表2  2组疗效比较例(略)

    由表2可见,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眩晕的病因病机,历来主要有3种观点:一是《内经·素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二是《丹溪心法》“无痰不作眩”;三是《景岳全书》“无虚不作眩”。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眩晕的病因病机,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眩晕的病情有轻有重,其发生的病机虽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4个方面。肝阳上亢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天麻、钩藤为平肝熄风镇痉之要药为主药;石决明咸平质重,功善平熄肝风,潜镇亢阳;黄芩、栀子苦寒清热,以泻肝经风火,共为辅药;桑寄生、杜仲补肝益肾,固本澄源;益母草合川牛膝通利血脉,并能导横逆之气血下行;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以除心悸失眠,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之功。气血亏虚证方选归脾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补气健脾,为主药;当归、龙眼肉养血和营,为辅药;白术、木香健脾理气,使补而不滞,茯苓、远志、酸枣仁以养心安神,共为佐药;甘草、生姜、大枣和胃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为使药。诸药合用,益气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以治本病之本,同时兼有补血养肝、养心安神之功。肾精不足偏阴虚者方选用左归丸,方中重用熟地黄以滋阴补肾,益髓填精为主药,即王冰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辅以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滋肾补脾固精,三药合为本方之三补以治本,为主药;枸杞子、川牛膝、菟丝子三药合用补益肝肾,为佐药;甘草以调和诸药。偏于阳虚者,予右归丸。右归丸在左归丸基础上加用鹿角胶、附子、肉桂益火助阳;当归填精补血,使温而不燥。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填精、滋阴壮阳之功。痰浊中阻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半夏辛温而燥,功专燥湿祛痰,兼能和胃降逆,为主药;橘红理气化痰,为辅药;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天麻化痰熄风,清眩止痛,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并能和中健脾,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健脾和胃之功。

    临证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并见,在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须详查病情,辨证治疗,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主。以虚为主当用补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以治其本。笔者采用分型辨证论治,同时配合西药西比灵、烟酸占替诺片口服治疗眩晕取得了较好疗效。本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
    [1]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师700问[M].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1-105

  [2]张伯臾.中医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