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0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西军 胥胜兰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灌肠;结肠炎,溃疡性;中西医结合疗法

  2002-10—2006-06,我们采用中西药联合保留灌肠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根据1993年太原会议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1]确诊。

  1.2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均为本院肛肠科住院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25~50岁;病程3个月~10年。

  1.3  治疗方法 

  肠道休息,适当营养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如腹痛明显给予解痉止痛药。中西药混合液保留灌肠,中药煎剂(败酱草20 g,苦参30 g,大黄30 g,黄连15 g,黄柏15 g,地榆15 g,白头翁20 g,乳香12 g,没药12 g,五倍子15 g,甘草10 g)150 mL内加入锡类散0.6 g、地塞米松10 mL、柳氮磺吡啶(SASP)粉4 g,将配置好的灌肠液在预温37.5℃左右时,橡皮软管从肛门插入12~15 cm,将药液灌入,根据溃疡不同的位置,嘱患者采取不同的体位行保留灌肠约1~3 h以上。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1]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结肠镜检查及粪常规正常;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腹泻次数减少,日1~2次,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血便基本消失,粪常规基本正常,结肠镜检查,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点、溃烂、脓苔附着等改善明显;有效:主要症状部分消失,腹泻日<3次,结肠镜及粪常规检查均有所改善;无效:主要症状、结肠镜检及粪常规无改变。

  2  结  果

    本组20例,痊愈2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  论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2]。一般采用类固醇激素、SASP口服及应用抗生素营养支持、肠道休息等,仍为目前西医治疗的主要方法[3]。因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易复发的特点,需长时间服用SASP类及激素类药物。随着剂量加大,疗程延长,不良反应增加,甚至出现粒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等。长期使用,患者不能耐受。我们采用中西药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避免口服SASP、静脉滴注激素等带来的副作用,收到满意效果。该灌肠方中败酱草、苦参、黄连清热解毒,凉血;五倍子含有鞣酸,使黏膜溃疡局部组织蛋白变性凝固,有止血抑菌作用[4];大黄素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创面液体外渗并能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白头翁、黄柏清热解毒,对大肠杆菌及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4];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地榆可产生碳剂覆盖在溃疡表面,形成一种保护剂[4];甘草有类固醇激素样作用,可抑制局部炎症反应[4];锡类散含有珍珠、青黛、牛黄、象牙屑与冰片等有清热解毒、收敛生肌、消肿止痛的作用。上药合用起到清热解毒、止血、止泻的功效。采用地塞米松灌肠减少了口服及静脉滴注治疗带来类固醇激素的全身不良反应,经研究表明,地塞米松灌肠,只有约1/3可吸收至全身,且几乎不影响下丘脑—垂体功能,全身副作用少,约80%以上可获得良好效果[5]。同时地塞米松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稳定细胞及溶酶体膜,减少肠道炎症介质白三烯的释放,故能控制炎症,抑制自身免疫过程,减少毒性症状[6]。SASP在肠内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前者对结缔组织有显著的亲和力,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起到抗炎作用,后者有很好的抑菌作用。同时采用SASP配合中药保留灌肠代替口服SASP,避免其胃肠道反应、皮疹、头痛等不良发应及肝、肾损害的副作用,疗效较稳定。局部保留灌肠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又可避免口服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及副作用,保持药性能,延长药效时间,从而提高其整体疗效,减少复发率。

【】
    [1]李定国,刘玉兰,刘海林.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1-353

  [2]姜春英,管仲安.肛肠病新论[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139-154

  [3]欧阳钦, 潘国宗,温忠慧,等.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出版社,2005:45,17,68,214,83

  [5]郑家驹.炎症性肠病[M].上海:上海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25-129

  [6]杨宝峰.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