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因子腋下封闭联合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复发性口疮52例
【关键词】 复发;口炎,口疮性;中西医结合疗法
2002—2006年,笔者采用转移因子腋下封闭联合竹叶石膏汤加味复发性口疮52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确诊。①口腔溃疡反复发生,严重时此起彼伏,有剧烈的刺激痛。②在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溃疡为圆形或椭圆形,中心凹下,其上覆以淡黄色纤维素膜。其中包括轻型和重型口疮。轻型:直径2~4 mm,一般在1~2周内可愈合,位置表浅,愈后无瘢痕。重型:直径5~25 mm,溃疡持续时间长,位置深,愈后遗留瘢痕。
1.2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均为本院内科门诊患者,男24例,女28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0岁,平均54岁;轻型口疮46例,重型口疮6例;中医辨证分型[2]:阳虚型8例,阴虚型14例,肺胃邪热型14例,心脾积热型16例;每年发作6~9次20例,10~15次18例,>15次14例;病程1~2年16例,2~3年11例,3~4年15例,>5年10例。
1.3 治疗方法
1.3.1 封闭治疗
转移因子(含多肽3 mg、核酸100 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2 mL溶解,抽取后在腋窝中部注射,每周1次,左右侧交替注射。
1.3.2 中药治疗
予竹叶石膏汤加味。药物组成:竹叶15 g,石膏12 g,半夏9 g,麦门冬15 g,人参15 g,茯苓15 g,白术15 g,黄芪15 g,甘草6 g。阴虚型加天门冬12 g、石斛12 g、白芍药12 g、玄参10 g;阳虚型加干姜12 g、山茱萸15 g、肉桂10 g;肺胃邪热型加黄芩15 g、黄连15 g、栀子12 g、连翘12 g;心脾积热型加栀子15 g、防风15 g、藿香15 g、生地黄12 g、木通10 g。每日1剂,水煎服。
1.3.3 疗程 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3]
治愈:口疮愈合,症状消失,1年内不复发;好转:愈合时间快,间歇期延长,疼痛程度减轻,溃疡数目减少和直径变小等;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 果
本组52例,治愈30例,好转22例。总有效率100%。
3 典型病例
庚某,女,28岁。2002-08-13就诊。2年来反复发作口腔溃疡,疼痛难忍,严重时每月发作2~3次,发作时服用维生素B2 20 mg,每日3次口服,局部分别外敷冰硼散、维生素C粉,每日2~3次,一般于1周内亦可缓解,但反反复复。本次发作后来本院就诊。刻诊:下唇、口底及左侧颊部黏膜可分别见直径1~3 mm左右溃疡,溃疡周边红肿、触痛,伴有咽干,头晕,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脉细数。诊断:口疮(阴虚型)。予竹叶石膏汤加味。药物组成:竹叶15 g,石膏15 g,半夏9 g,麦门冬15 g,人参12 g,茯苓15 g,白术15 g,黄芪15 g,天门冬12 g,石斛12 g,白芍药15 g,玄参12 g,生地黄12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同时将转移因子1支用0.9%氯化钠注射液2 mL溶解,于左侧腋窝中部注射。用药5日后溃疡面愈合,疼痛消失。左右侧交替连续注射8次,每周1次。同时上述中药服用1个月。随访2年未复发。
4 讨 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以口腔黏膜反复出现的溃疡和疼痛为主要症状,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但多认为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有关,常规应用激素、补充微量元素及局部应用消炎止痛药物进行,近期可完全愈合,但易反复。中医学认为,该病多因心脾热盛或脾胃湿热而致,多用黄连、黄芩、黄柏等苦寒之品,对发作期的患者有一定效果,但远期效果常不佳,仍反复发作。笔者认为复发性口疮由于病程长,故多为脾胃气阴两虚。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不足,则口舌黏膜失于滋养,加之胃阴不足,虚火上炎,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宋代《圣济总录·口舌生疮》曰:“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圣济总录·口疮》曰:“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其所受之本也。”指出口疮之病,有虚有实,对临床很有指导价值。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为清补名方,功能为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要用于温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之证,也用于胃阴不足、胃火上炎之气阴两虚的口舌糜烂。口疮不论虚火、实火,总需清热泻火,而黄芩、黄连、黄柏等药苦寒又易败胃,而本方除有清热作用外,又具益气养阴之功,益脾气,养胃阴。药理研究证实,竹叶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石膏、麦门冬分别含有硫酸钙和多糖,可促进巨噬细胞的成熟和刺激网状内皮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人参中的主要成分为人参皂甙,具有抗炎和抗渗出作用,同时具有增加机体特异性免疫力,为蛋白质合成促进因子,能促进蛋白质、脂质的合成代谢,增强神经体液调节、增强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功能,从而促进机体被损伤组织的修复;黄芪内含有黄酮类及β-谷甾醇,可提高免疫球蛋白(Ig)M和IgE含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白术根茎所含挥发油中的苍术酮和苍术醇,能增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促进IgG的明显提高,使免疫力增强[3,4]。而转移因子为免疫增强剂,是从健康人血或动物脾脏提取的多核苷酸肽,可将细胞免疫活性转移给受体以后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5],腋下淋巴组织丰富,注射易于吸收和发挥作用。故转移因子腋下封闭联合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复发性口疮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抑制反复发作,收到较好的远期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18
[2]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实用中医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66
[3]邓文龙.中医方剂的药理与应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87
[4]李光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343-350
[5]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