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补黄芪方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
作者:黄庆仪 丁萍 罗玉韵 徐进华
【摘要】 目的 探讨内补黄芪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内补黄芪方内服及外洗治疗。2组均15日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5%,对照组总有效率70.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胆固醇、甘油三酯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补黄芪方能改善糖尿病足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液黏度有关。
【关键词】 内补黄芪方;糖尿病足;中药疗法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Huangqi internal supplied-prescription for diabetes foot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Huangqi internal supplied-prescription for diabetes foot.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diabetes foo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n=48) were treated by routine treatment. The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n=52) were treated by oral use and external washing of Huangqi internal supplied-prescription and routine treatment. Their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after two course of treatment, which was 15 day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8.5%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70.8%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levels on blood viscosity, plasma viscosity, fibrinogen and hematocri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obviously decreased after treatment (P<0.0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descended levels on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s were similar between two groups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Huangqi internal supplied-prescription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diabetes foot,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improving blood viscosity.
【Key words】 Huangqi internal supplied-prescription; Diabetes foo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DF)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导致肢端缺血和周围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且并发足部感染,由于此病变多发生在四肢末端,因此,又称肢端坏疽。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其防治研究是当今糖尿病领域的热点之一。虽然DF的治疗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据目前报道尚无一种方法可以完全治愈该病。2003-10—2006-10,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内补黄芪方内服及外洗治疗糖尿病足52例,并与常规治疗48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依据
1.1.1 诊断标准 糖尿病足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首届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1.1.2 排除标准 ①年龄<20岁或>75岁。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未能严格执行治疗方案,依从性差,无法判断疗效或疗程不完整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④患有慢性乙醇中毒、尿毒症及服用麻醉药史。⑤患有其它神经系统疾病。⑥对治疗方案有严重不良反应者,对药物过敏者,精神病患者。
1.1.3 纳入标准 ①中医辨证符合气、阴、血皆虚夹瘀之证[2]。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且不具有排除标准中的任何1项。
1.2 一般资料 全部100例均为本院住院或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龄37~75岁,平均59.3岁;糖尿病病程6.8~22年,平均9.7年;并发糖尿病足病程1.7~4.3年,平均2.9年。对照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39~74岁,平均58.6岁;糖尿病病程6.6~21年,平均9.4年;并发糖尿病足病程1.6~4.5年,平均2.8年。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包括:①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治疗、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治疗;②维持原有的调整血压、血脂的药物,使血压维持或接近正常;③改善微循环,运用脉络宁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④抗感染,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有效抗生素;⑤局部清创处理;⑥伴有疼痛给予止痛药等对症治疗。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内补黄芪方内服及外洗。药物组成:黄芪20 g,麦门冬10 g,熟地黄10 g,人参10 g,茯苓15 g,炙甘草5 g,远志5 g,白芍药5 g,川芎5 g,肉桂5 g,当归5 g。
1.3.2.1 内服法 使用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无糖中药颗粒制剂,按内补黄芪方的处方配药,每日早、晚各1剂,每次以250 mL开水冲化温服。
1.3.2.2 外洗法 按内补黄芪方的处方配成中药饮片,每日1剂,首煎加水约2 000 mL,文火煎煮30 min,取汁,于中午睡前先熏后浸泡患足;二煎再加水1 500 mL,煮沸30 min,取汁于夜间睡前先熏后浸泡患足。泡洗时水温以不烫手为度,边泡洗边按摩双足。
1.3.3 疗程 2组均15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日,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4 观察项目及检测方法
1.4.1 一般指标 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详细记录DF的症状、体征变化。
1.4.2 实验室有关指标 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毛细管血浆黏度检测使用血流变黏度计;纤维蛋白原使用BE血凝仪;红细胞比积检测使用1700血细胞分析仪;胆固醇、甘油三酯检测使用岛津CL-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要求治疗前后空腹采集静脉血。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6 疗效标准 按Wagner分级标准[3]以下降级数情况及自觉症状改善程度作为疗效判定的主要依据。显效:病变下降2级,创口愈合>80%,自觉症状消失或不明显;有效:病变下降1级,创面创口愈合>50%,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病变无改善。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前后血流变学及血脂指标变化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变化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2可见,治疗前2组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毛细管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胆固醇、甘油三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毛细管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毛细管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固醇、甘油三酯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比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胆固醇、甘油三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2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肝功能、肾功能、出凝血时间、血常规、心电图等方面异常改变。
3 讨论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提示主要是糖尿病患者的小血管及血液流变的异常,血液呈高凝和高黏状态,使微血管的血流缓慢,发生血栓,导致神经组织缺氧而致。中医学认为,消渴日久不愈,气阴两伤,久病则瘀,加之气虚推动无力,瘀血阻络肌肤失去濡养所致,其与西医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异常相一致。
糖尿病足属中医学脱疽、消渴范畴。主要是气阴两虚,血脉瘀塞,肢端失养所致,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气阴两虚、瘀阻脉络、阳气不达为病机关键。故治宜补气养阴,通阳活血。内补黄芪方为古代经典方,出自中医古籍《外科发挥》,用以治疗痈疽溃后,气、阴、血皆虚夹瘀之证。原方由黄芪、麦门冬、熟地黄、人参、茯苓、炙甘草、远志、川芎、肉桂、当归等药物组成。方中人参、茯苓、炙甘草补气健脾;川芎、当归养血活血;黄芪补气,托毒生肌;黄芪、肉桂益气温阳,温通血脉;熟地黄、白芍药养阴止痛;麦门冬养阴以助阳;远志宁心安神。诸药配合,既注重补气养阴治其本,又以通阳活血化瘀、温通血脉治其标。从而使气血充盛,阳生阴长,达腐去肌生、疮口收敛之功效。药理研究表明,川芎及其有效成分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减少静脉壁白细胞黏附,抑制红细胞聚集,加速红细胞电泳速度,降低血小板黏附率,防止血液黏滞度升高等作用[4]。据报道用内皮细胞株研究发现黄芪具有较好的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5]。黄芪具有降低血清TC、TG,从而抗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血脂代谢,抗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有利于糖尿病足的恢复[6]。当归可降低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实验表明,当归粉1.5 g/kg灌服对大鼠及家兔实验性高脂血症有降低血脂作用[4]。
本研究初步提示,内补黄芪方能减轻糖尿病足的临床症状,改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水平,有利于减缓DF的病程的进展,其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同时,重视早期预防、早期防治,开展糖尿病的,合理的饮食安排,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发挥中医多种疗法的优势,针灸、推拿、按摩乃至中药外洗、敷贴、耳穴等方法,对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李仕明.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草案)[J].糖尿病杂志,1996,4(2):126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78-385
[3] Helfand AE. Foot problem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 Clin Podiatr Med Surg,2003,20(3):573-582
[4] 王本祥.现代中药药[M].天津:天津技术出版社,1997:891,1293
[5] 朱槿波,李玉鼎,李玉书.黄芪治疗慢性皮肤溃疡对血管生成过程的机制探讨[J].河北中医,1996,18(4):21-22
[6] 王友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40例.山西中医,2003,19(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