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合甘麦大枣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03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 肠结肠疾病,功能性综合征;痛泻要方;甘麦大枣汤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临床常见病,目前病因不十分清楚,多与精神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或便秘等肠道功能失调的症状,临床检查可仅有腹部压痛,无器质性病变,检验生化无异常发现,西医疗效欠佳,2000-01—2006-01,笔者用痛泻要方合甘麦大枣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02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101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3例均为我院肛肠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2例,男48例,女54例;年龄16~65岁,平均35.2岁;病程8个月~10年,平均6.6年。
对照组101例,男50例,女51例;年龄18~61岁,平均33.1岁;病程10个月~12年,平均6.9年。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86年成都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1]。①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等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官能症;②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腹部压痛;③多次粪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粪潜血阴性;④X线及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⑤纤维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无明显黏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无器质性病变。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痛泻要方合甘麦大枣汤。药物组成:防风12 g,炒白术30 g,陈皮12 g,白芍药15 g,炙甘草15 g,小麦60 g,大枣10枚。随证加减:气虚者加党参15 g、山药12 g、黄芪15 g;肝郁脾虚者加柴胡9 g、木香10 g、黄精15 g;脾胃虚寒者加干姜9 g、吴茱萸6 g、黄芪20 g;有湿热者加黄连9 g、茯苓12 g、薏苡仁12 g;阴虚便秘者加当归12 g、何首乌15 g、生地黄15 g、玄参12 g、杏仁12 g,火麻仁30 g、桃仁10 g;失眠者加远志9 g、生龙骨(先煎)20 g、生牡蛎(先煎)20 g、夜交藤20 g;脾肾阳虚者加干姜10 g、 附子9 g、鹿角霜(冲)1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早晚饭前30 min温服。
1.3.2 对照组
腹泻型口服苯乙哌啶片5 mg,每日3次;谷维素片30 mg,每日3次;便秘型口服谷维素片20 mg, 每日3次,酚酞片0.2 g每日1次。
1.3.3 疗程及其他
2组20日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2组治疗期间均不用其他药物,嘱患者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生活。
1.4 疗效标准
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1]判断疗效。治愈:症状全部消失,肠道功能正常,随访复查无异常;有效:症状好转,大便次数减少,腹泻每日≤2次;无效:症状及大便无好转。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 1.0统计软件处理,应用χ2 检验。
2 结 果
2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 2组疗效比较例(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1可见,2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IBS曾称为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黏液性结肠炎等,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证实,结肠黏膜并无炎症,是功能异常为主的胃肠道疾病,并认为IBS发病与遗传因素、精神因素、环境刺激、社会心理因素以及脑—肠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调等有关。病程迁延难愈,症状反复发作,目前对IBS尚属经验性治疗阶段,没有一种统一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对所有的患者都有肯定的疗效。IBS属中医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胃、肾、大肠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郁怒伤肝,肝气不疏,横逆犯脾,肝郁脾虚,运化无力,升降失常,疏泄失调,大肠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混浊而下,则成泄泻。日久则脾病及肾,或因忧愁伤肝,思虑劳倦损伤心脾,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三脏俱伤,则化源不足,精血阴津亏虚 ,肠道失润,则成便秘。肝郁脾虚是其总的病机,方中以白术健脾止泻为主药;陈皮和胃理气以辅助之;白芍药养肝阴抑肝阳,与甘草合用有缓急止痛的作用;防风辛甘升散,以搜除脾家湿邪;小麦养心气;大枣以补虚和中。诸药合用,达到调肝脾,养心神,宣畅气机,平衡阴阳的目的。 使脾胃和,气机畅,则症状除。上药合用,发挥协同作用,调理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的功能,同时具有镇痛的功效,再配合甘草调理诸药使其发挥更好的疗效。2组疗效比较显示痛泻要方合甘麦大枣汤治疗IBS疗效较好。
【】
[1]吴少桢,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医药出版社,1999:3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