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 颈椎病;推拿;针刺疗法;椎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药疗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视力障碍、发言障碍、猝倒、恶心、呕吐、颈部疼痛不适等。2002-02—2005-08,笔者采用针刺配合手法椎动脉型颈椎病46例,并与牵引治疗45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1例均为本院针推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男19例,女27例;年龄29~72岁,平均(49.45±8.18)岁;病程最短6日,最长9年,平均(40.03±3.84)月。对照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27~70岁,平均(50.34±7.91)岁;病程最短3日,最长10年,平均(38.43±4.01)月。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确诊。排除标准:①有骨折者;②未能坚持治疗或临床资料不全者;③患有肿瘤者;④有明显骨质疏松者;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有严重疾患者;⑥孕妇;⑦有传染病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1.3.1.1 针刺治疗 取穴:患椎相应华佗夹脊穴、风池、天柱、百会、率谷。患者取俯伏坐位,保持颈部舒适,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0.40 mm×40 mm华佗牌毫针,风池向鼻尖方向刺1寸,天柱直刺1寸,华佗夹脊穴直刺0.5~0.8寸,百会向前顶平刺1寸。率谷向前平刺1寸。运针得气后,在华佗夹脊穴和风池上连接G6805-Ⅰ型电针治疗仪(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采用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 min,每日1次。
1.3.1.2 手法治疗 患者取坐位,先分别按揉风池、天柱、华佗夹穴脊、百会、率谷、肩井等穴,然后放松颈肩部的肌肉,再用拇指触摸棘突有无偏歪,若有棘突偏歪者,使患者头部向棘突偏歪的对侧缓慢转动,医者用前臂掌侧托住患者下颌骨体部,胸部固定患者后头部,然后前臂向上缓慢而均匀地牵引,医者另一手拇指指腹置于患椎棘突变歪侧,当达到适当的牵引力时,拇指用力向对侧推按,使患椎达到复位。若无棘突偏歪者,医者用肘托住患者下颌,手扶健侧颞枕部,向上缓慢用力拔伸,并做颈部左右旋转活动,另一手拇指在压痛点按揉。最后,理顺颈部。每日1次。
1.3.2 对照组 采用枕颌牵引法。患者取坐位,颈部前屈10~15°,牵引质量约5 kg,持续牵引20 min,每日1次。
1.3.3 疗程 2 组均15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标准[1]评定。痊愈:眩晕、头痛等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显效:眩晕、头痛等症状基本消失,阳性体征明显改善;好转:眩晕、头痛等症状及阳性体征减轻;无效:治疗后眩晕、头痛等症状及阳性体征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多为肝肾不足,经络受损,血脉闭阻,经脉失养,髓海失养所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椎动脉的压迫和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受刺激有关。杨克勤[2]认为,颈椎间盘退变,引起椎间隙狭窄、椎体不稳、椎体及钩椎关节发生骨刺,进而使椎间孔变小,颈部活动时,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骨刺可能刺激或压迫同侧的椎动脉及其壁上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血管腔变小、血流发生障碍,从而发病。有学者认为颈椎间盘损伤、退变及骨质增生、椎体移位使含有交感神经纤维的脊神经受累,椎动脉及椎动脉神经丛亦可受累[3]。颈部损伤引起颈肌肿胀或发生痉挛,尤其是枕下部的小肌肉受累,可反射性地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痉挛。颈椎关节突部炎症性病变,引起颈肌紧张,可出现同样的症状。临床上多种因素可使位于横突孔中的椎动脉及椎动脉神经丛受到激惹,引起椎-基底动脉系挛缩而出现诸症。
颈椎牵引可以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减小椎间盘的压力,有利于已突出的纤维组织消肿或回缩,牵开嵌顿的小关节,纠正椎体移位,缓解肌肉痉挛,解除神经和椎动脉的压迫及刺激等[2]。
针刺取穴相应夹脊穴,其既临近病变部位,又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与全身脏腑经络存在着广泛联系,能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百会位于巅顶,属督脉,是与手、足少阳经、足太阳经及足厥阴经的交会穴,能激发督脉经气,振奋阳气,使经络通畅,升清降浊,调和气血。率谷位于头皮穴颞后线上,风池、天柱善治风疾,以上诸穴合用,能使痹阻之经络通畅。研究表明针刺夹脊穴不仅可以纠正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的紊乱,改善血流速度,提高脑血流量,而且这一针效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与疗效有着一定的关系[4]。说明针刺不仅是治标,患者只要坚持到一定的疗程,就能使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得以缓解。针刺风池穴具有扩张椎-基底动脉的作用,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病变脑组织的血氧供应,使血管弹性增强,血流阻力减小[5]。
手法能缓解颈肌痉挛,消除炎症,纠正椎体移位、小关节错位,扩大椎间隙及椎间孔,解除神经和椎动脉的受压,纠正椎动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研究表明,对患椎移位的患者,单纯地进行手法复位,对软组织损伤部进行适当治疗,疗效确切,并比较手法复位前后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发现治疗后患者的血管径增粗或毛细血管内红细胞流速增快,症状减轻[3]。因此,针刺配合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好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及进一步研究。
【】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6
[2] 杨克勤.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514,539
[3] 倪文才.颈椎综合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69-170
[4] 黄聪阳,苏稼夫,周文强,等. 针刺颈夹脊穴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紊乱的即刻与近期效应[J].针灸,2002,22(5):325-326
[5] 张钦.头针的形态学联系与神经相关的探讨[J].上海针灸杂志,1998,1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