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提取物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锦 高尔 时间:2010-07-11

【关键词】  银杏叶 提取物 心肌缺血 再灌注 损伤

银杏叶提取物( Ginkgo biloba extract , EGb)是从银杏科植物银杏叶中分离纯化的混合物,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植物药品之一。目前国际公认标准制剂的EGb 指标:含黄酮苷24 %以上,以山奈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苷类为主;萜烯内酯6 %以上,以白果内酯及银杏内酯为主。银杏内酯可再分为A、B、C、J四种亚型。此外,EGb还含有Fe、Cu、Mn、Zn、Ca、Mg等微量元素。

    EGb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强神经细胞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等作用。近几年还发现EGb可以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可能的保护机制有:①抗氧化、抑制和清除自由基;②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③保护内皮细胞、减少No的过度产生;④基因水平上抑制细胞凋亡等。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关EGb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以下即对此方面的研究略作综述。

    1  实验动物

    目前用于研究Egb761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动物主要有鼠和兔,以大鼠最常见。鼠主要有Wistar大鼠和SD大鼠(体重多在250g左右,雌雄兼用),此外还见用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研究银杏内酯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例子。兔主要有新西兰家兔和健康大耳白家兔(雌雄不拘,体重1.4~1.6kg)。

    2  标本制备

    目前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是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因为大鼠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少、模型成功率高、重复性好,已被公认为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首选动物模型。

    目前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模型制备方法主要有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和Langendorf离体灌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前者又分传统模型[1]和改进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2]两种。

    在体模型的制备可以保证心肌细胞微环境不受外界干扰,但传统方法使用扩胸器妨碍在胸腔内进行冠状动脉结扎操作,若将心脏挤出胸腔进行冠状动脉结扎 ,则会影响心脏功能。而改进的造模方法能够提高造模成功率,准确地复制心肌I/R的实验模型,可靠性强、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单人操作很大程度地降低了操作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成为相对首选的一种造模方法。离体模型制备方法简便可行,但改变了心肌细胞的微环境,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

    3  给药途径

    主要有灌胃和静脉给药。灌胃时间以两周为宜,因为是提前给药故以预防为主;而静脉给药以颈内静脉、股静脉及舌下静脉多见,给药时间多在再灌注前10min,因此静脉给药多用于以为主的研究。

    4  实验研究

    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可触发许多突发的代谢、电生理、形态学以及功能性改变。在动物及人体的研究中,应用EGb761 治疗,均显示出较好的心功能改善作用。Tosaki[3]等应用EGb761 来改善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收缩功能,认为剂量为50mg·kg-1和100mg·kg-1的EGb761 可明显改善冠脉流量、左心室压力(LVDP) 、左室压力曲变化率以及心输出量,并且可减少再灌注期间氧自由基生成,表明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最近Varga[4] 等也有类似的报道,并证实此作用与EGb 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 的表达,抑制NO 的生成有关。Welt[5] 等对成年大鼠心肌微血管在急性缺氧状态下的电镜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Egb761 的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用Egb761 预处理后,内皮细胞水肿、空泡化以及毛细血管周围碎片形成均明显减少或消失。Egb761 可降低缺氧相关的质膜囊泡(plasmalmmalvesicle) 的发生率,而线粒体嵴的密度无明显减少。同对照组相比,退行性改变的范围亦明显减小。高建[6]等研究发现银杏内酯能明显减轻大鼠心肌损伤,降低乳酸脱氢酶和肌酸磷酸激酶活力及丙二醛含量,提高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对心肌缺血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Shen[7]等的研究表明,EGb761 显著抑制血浆及心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保持了机体总SOD ,Cu-ZnSOD 的水平。缺血再灌注所导致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2-PA) 的减少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uinhibitou21 , PAI21) 的增加明显被EGb761 所抑制。Liebgott[8]等报道,EGb 的两种主要成分黄酮苷类和萜烯内酯能协同清除氧自由基,防止氧自由基产生过氧化损伤,因而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李年生[9]等对离体兔心采用Langendorf灌流的方法证实了EGb可显著降低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Opph)和L次黄嘌呤(Hx) 黄嘌呤氧化酶(XO)所致的心功能损伤,减少肌酸激酶(CK)和丙二醛(MDA)的释放,同时其他体外实验也证实了EGb中的银杏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消除包括O-2、OH和脂质过氧化物等自由基,其萜类混合物中的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也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等特性。Pietri[10]等的临床研究亦提示,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自由基的产生可延缓心肌功能及代谢的恢复。应用Egb761 可减少心肌肌球蛋白的释放,在临床上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Haramaki[11]等提出EGb761 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同时,对于心脏再灌注诱导的心律失常有改善作用。张绪国等[12]发现EGb能抑制心肌细胞钠离子、钙离子通道及瞬时性的外向钾离子通道的开放,明显缩短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加速复极化,使心脏的心输出量增加减轻心脏的自身负荷,改善心功能,并且这种抑制还存在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张志雄[13]等发现银杏叶提取物761使乌头碱、氯化钡诱发的室早、室速、室颤及停搏的剂量增加,使APD50,APD90缩短,剂量依赖性。国内张煜[14]等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Egb761 能抑制SD乳鼠心肌细胞外钙的内流,提示Egb761可能对于由钙超载所致的心肌细胞损伤具有预防作用。同时,亦证实了Egb761 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缺血再灌注期,氧自由基产生增多,内皮细胞是受到氧自由基攻击的第一道组织细胞。内皮细胞受损后功能发生紊乱,增殖活力显著下降,舒血管物质释放减少,缩血管物质作用加强,纤溶系统活性降低,凝血系统活性增强,清除氧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减少,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增多,导致血流缓慢、血栓形成、组织供血减少,梗死面积增大,心律失常加重,心功能持续恶化。Campos-Toimil[15]等证实EGb可明显抑制环核苷酸磷酸二脂酶-4(PDE.4)活性和内皮细胞内Ca 信号的修饰。Zhang[16]等认为EGb通过降低内皮素(ET-1)、PAF水平和减轻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起到减轻内皮细胞损伤,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张锋等[17]发现银杏叶提取物50可促进兔心肌细胞抗凋亡基因bc1-2,bc1.xL的表达。

    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心肌再灌注损伤时心肌中PAF明显增多, PAF参与心肌再灌注损伤,EGb 通过拮抗PAF的作用在保护心肌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阳世光[18]等发现缺血再灌注对照组与银杏叶提取物缺血再灌注组血小板激活因子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水解酶的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心肌组织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ATP的含量显著低于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血小板激活因子与AFAH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张根葆[19]等的实验结果也显示外源性血小板激活因子明显加重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律紊乱和心肌损伤,银杏内酯B预处理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单相动作电位时程的改变,降低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和丙二醛含量以及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5  结语

    EGb 761作为银杏叶的活性提取物,是一种天然的自由基(例如,超氧阴离子、羟基等)清除剂,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可保护心肌免受自由基引起的损害,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随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可能更加广泛, 除脑血管、周围血管疾病外,也将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溶栓、冠脉成形术(PTCA)、搭桥术(CABG)的治疗提供有效辅助疗法及理论依据。

【】
  1 刘付平,姚宏伟,李俊,等.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改进.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3,38:234~236.

2 张明,杨鹏麟,龚永生,等.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8:617~619.

3 Tosaki , Engelman DT , Pali T , et al . Ginkgo biloba extract ( EGb761) improves postischemic function in isolated preconditioned workingrat hearts. Coron Artery Dis ,1994 ,5 (5) :443~450.

4 Varga E , Bodi A , Ferdinandy P , et al .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EGb761 in isolated ischemic/reperfused rat hearts : a link between cardiacfunction and nitric oxide production.Cardiovasc Pharmacol ,1999 ,34 (5) :711~717.

5 Welt K, Fitzl G, Schepper A. Experimental hypoxia of STZdiabetic rat myocardium and protective effects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Ⅱ. Ultrastructural investigation of microvascular endothelium.Exp Toxicol Pathol 2001, 52 (6) : 503.

6 高建,王秋娟.银杏内酯对结扎大鼠冠状动脉致心肌缺血的影响.中国新药杂志,2004,13(10):887~9.

7 Shen JG, Zhou DY. Efficiency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 ( EGb761) in antioxidant protection against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Biochem Mol Biol Int 1995 ; 35 (1) :125.

8 Liebgott T , Miollan M, Berchadsky Y, et al . Complementary cardio2protective effects of flavonoid metabolites and terpenoid constituents ofGinkgo biloba extract (EGb 761) during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Basic Res Cardiol ,2000 ,95(5) :368~377.

9 李年生,钟志莲,胡长平.银杏叶提取物对内外源性自由基所致兔离体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湖南中医学院报,2003,10:20~23.

10 Pietri S , Seguin JR. Ginkgo biloba extract ( EGb 761) pretreatment limits free radical-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 Cardiovasc Drugs Ther 1997,11 (2) : 121.

11 Haramaki N , Aggarwal S , Kawabata T. Effects of natural antioxidant ginkgo biloba extract ( EGB 761) o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 Haramaki N et al. Free Radic Biol Med , 1994,16 (6) : 789.

12 张绪国,王家宁,李建军,等.银杏叶提取物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及L型钙离子通道的影响.中国临床药与治疗学杂志,2004,9(3):345~349.

13 张志雄,祁小燕,王翔,等.银杏I1f提取物(EGb761)抗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上海中医药,2002,36(11):40~2.

14 张煜, 黄芸. 银杏叶提取物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0, 26 (4) :200.

15 Campos-Toimil M,Lugnier C,Droy-Lefaix MT,et al.Inhibition of type 4 phosphodiesterase by rolipram and ginkgo biloba extract (ECb 761)decreases agonist-induced rises in internal calcium inhuman endothelial cells.Arteriosclerosis,Thrombosis,and Vascular Biology ,2000,20:E34~E40.

16 Zhang C,Zu J,Shi H,et a1.The efect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EGb761)on hepatic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and hepatic microcir-culation in CC14 rats.Am J Chin Med,2004,32:21~31.

17 张锋,陈润芬,李惠丽,等.银杏叶提取物GBE50对兔心肌组织bcl-2、bcl-xL基因表达的影响.中成药,2005,27(1):60~62.

18 阳世光,姚新生,袁国会,等.银杏叶提取物防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研究.中国煤炭医学杂志,2002,5(5):510~511.

19 张根葆,陈冬云,桂常青,等.银杏内酯B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2(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