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制剂现代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裴广柱 刘春山 时间:2010-07-11

【摘要】  列举中药汤剂、针剂及外敷制剂等试述中药制剂化的形式与可行性。中药制剂现代化的总思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改造传统剂型,创制新式剂型,提高临床疗效。容纳现代技术是继承中医理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中药制剂; 中医理论; 整体观念; 现代科技; 新式剂型

什么是中药制剂现代化?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继承、发展传统中药制剂,创造新型中药制剂,使中药制剂具备现代化的高科技含量,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实现中药制剂现代化,要做的大量的实际工作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制剂及制备工艺。但有一个原则,这就是中药制剂现代化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新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药制剂现代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如何正确处理中医理论指导与容纳现代科技手段之间的关系,至今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中药制剂容纳现代科技手段,脱离了中医整体观念。对此,我们可结合实际进行探讨。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理论,固然有其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合理思维模式,但与一切事物一样,绝不是尽善尽美,而是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和提高,进而应知,中医基本理论,是告诉我们如何从整体上认识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临证配伍问题,但不是也不能取代具体的制剂手段和工艺。

    为加深理解,现以“小青龙合剂”[1]为例,分析阐述。小青龙合剂方药出自小青龙汤,系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方,方药含麻黄、桂枝、白芍、干姜、法半夏、五味子、细辛、炙甘草共8味。原为汤剂,制法为群药共煎法,曹教授将汤剂改型为现代合剂,采用新法制备,将8味中药分成水煎提组、水蒸汽蒸馏提油组和乙醇渗漉组,水提液与渗漉液混合浓缩达要求后,兑入挥发油,添加适量辅料即成。同是小青龙汤方药,制成液体口服剂,一种制法是遵古共煎法,一种制法为现代综合提取法,究竟哪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研究证实,传统群药共煎法,虽遵循“共溶系统”原则,但总活性成分溶出量不过50%~70%之间[2],有的连50%也达不到。具体到小青龙汤的制备,在水提过程中,且有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中的挥发性成分严重损失之弊。这种传统制法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限制了方药疗效发挥。与此相反,现代化制备手段因药施法:桂枝和细辛含较多挥发油,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油;麻黄含生物碱,与白芍、五味子、甘草合煎,一则白芍、五味子中的有机酸有利于麻黄碱的浸出,二则甘草皂甙具表面活性,有助于各成分的煎出;半夏生物碱溶于乙醇,故用70%乙醇渗漉提取。如此可最大限度地提出和溶存各种活性成分,使方中各药充分发挥疗效,因而是一套先进科学的提取方法。在组方方面,遵循古方,整体配伍,体现了中医基本理论;但在具体制备方法方面,却没有照搬“一锅煮”的“共溶系统”方式,而是全新的综合提取法。事实证明,新式综合提取法所提出的可测有效成分,种类比“一锅煮”多,含量比“一锅煮”高。比如水蒸汽蒸馏法收集桂枝、细辛挥发油,乙醇渗漉法提取半夏生物碱,都是古法“一锅煮”不可比拟的。这样,就使我们对中医理论以及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手段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即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一分为二,取长舍短,传统制剂是这样,现代制剂也是这样。

    中药制剂,就剂型和加工而言,汤剂仅是最简单的一种。传统用药,汤剂占主导地位,主要因为汤剂剂量较大,吸收迅速,生效快捷,药效强劲,“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正谓之此,这是值得继承的方面。汤剂改合剂,传承了汤剂的优点,极大地提高了方药的整体疗效,更好地体现和发扬中医整体观念,是汤剂的继承和发展。现代中药制剂在“高效”“速效”思想指导下,将汤剂制成针剂,其生效速度又要比传统汤剂快得多,从现代医学观点说,还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现在已有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用于临床急救,收到较好效果。因此,继续研制高效、速效、长效中药针剂,应当是今后制剂开发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针剂的制备,与汤剂合剂化相比,各方面更具特点。因为针剂必须:① 所含有效成份明确,具有临床针对性;② 针剂溶液中,不但剔除了一般汤剂中的淀粉、多糖、蛋白质、树胶、纤维等杂质,而且剔除了原中药饮片中主要活性成分之外的其他成分或次要活性成分;③ 针剂的质量要求很高,静脉及动脉注射剂质量要求更高,如pH值、渗透压、热源、灭菌、毒副作用试验等,都必须达到规定要求,注入血管中必须保证机体内环境不受损害。比如制备三七注射液,有些处方把三七中的氨基酸类止血成分剔除,只是提取三七皂甙和黄酮类成分制成注射液,用以活血化瘀,疏通血管。这与传统用药,似有违背。因为三七的传统用药,大都把活血成分与止血成分共存于同一制剂中,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止血定痛,临床病灶需要哪种活性成分,就吸取哪种活性成分。但制成针剂,情况与口服制剂就大不相同了。因为针剂的临床针对性很强,能达到高效速效的目的。比如用三七皂甙与三七黄酮针剂治疗脑中风或胸痹,用针剂静脉注射后,急症会很快解除或减缓。如果针剂中杂有三七止血氨基酸,那就极可能干扰三七皂甙和三七黄酮的抗凝化瘀功能,延缓加重患者病情。这是因为,静脉针剂内所含有效成分,能在极短时间内分布于人体大循环和脏器组织。不同的成分一般作用于不同的靶点,但也有不同的成分作用于相的靶点,形成靶点竞争。在现代药中,β-受体激动剂与β-受体阻滞剂,就属于作用相反,相互竞争同类β-受体的两种递质,哪一种递质争先,哪一种递质就发挥效应。在人体的凝血机制与抗凝血机制中,也有类似情况,即凝血过程与抗凝血过程,虽然是相反的两种生理病理过程,但在某一步骤上,也有一步双选择的趋向,即某一靶点可以与抗凝血成分结合,也可以与凝血成分结合。三七中的两大类有效成分,是否如此竞争靶点,尚有待研究,但应高度警惕。而三七口服制剂,从胃肠道吸收,历经较长时间,各种成分进入体内有很大的时间差,多种成分竞争同类受体的可能性很小,因而活血类成分与止血类成分可以共存于同一制剂中,根据临床实际发挥应有作用,这是其一。其二,把两种作用相反的活性成分共存于同一制剂中,即使意图相反相成,但能否制成适应人体内环境的合格针剂,还要进行实验。如果两类活性成分不能混在一起制备针剂,或所制针剂损害人体内环境,那就只能分离两类活性成分,按临床需要施治。第三,除了三七皂甙、黄酮类和氨基酸类成分,三七还含多糖类成分。在传统制剂及单味提取物中,这些多种成分是共存的,是同一饮片中各有效成分的整体配伍,但制成现代化针剂,除了上述两类作用相反的活性成分必须分离外,还必须剔除三七多糖。三七多糖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但不具备临床针对性,更因三七多糖的溶解度原因,不能制成合格针剂溶液,故而也要与主要有效成分分离。倘临床需要三七多糖,那就只能制成三七多糖口服剂,通过消化道吸收、转化、利用。这样说来,三七的针剂与三七的汤丸散制剂之间,在功效方面,既有相同点,也不有同点。汤丸散制剂成分及功效全面,但不能替代针剂的临床针对性,达到高效速效。这正是我们研制三七针剂的目的。研制三七针剂,所选有效成分较少或单一,这是否违背了中医整体观念呢?笔者认为,不能这样观察问题。因为,三七的汤丸散虽然成分功效比较全面,但在临床急需时,选择性功效高不上去,这样的整体究竟有多少价值?所以一定要从临床需要这个最大实际出发,判定整体观念的存在与其存在价值。如果病人在急需三七针剂的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处方中加上口服三七多糖或三七丸散就是了,且不说急症病人多数处于休克危急状态,暂不能口服用药。因此说,以汤、丸、散传统剂型,全面容纳三七多种有效成分,固然是中医基本理论和中药整体配伍的具体体现;进而将三七的多种有效成分按照临床需要和制剂特点分门分类进行提取,然后制备活血化瘀针剂、止血针剂(及抗炎针剂)和三七多糖口服剂,同样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和中药配伍整体观念。关键在于,辨证施药,即要主、辅、佐、使,又分轻重缓急。当疾病来势较缓时,当用丸散,“丸散之剂,缓也”;当逢急症之时,立投针剂,“注射之剂,快也”。判定一种中药制剂是不是体现中医基本理论,不应是该制剂是否含多种有效成分,含几种有效成分,而应是该制剂是否具有特定的临床适用性。以单味中药制备针剂是这样,以复方中药制备针剂是这样,以复方中药制备针剂也是这样。

    只有这样观察认识问题,才算得上继承、中医理论与中药制剂,实现中药制剂化。

    在传统中药制剂中,大膏药及其他膏贴类也曾占据重要地位,在内病外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用现代观察,其制备工艺尚存严重欠缺。概括说:一是粗料药不分水溶性还是油溶性,一律高温油炸;二是高温长时间熬炼药油,使已经溶出的油溶性成分碳化殆尽;三是大膏药以铅皂做基质,可造成铅中毒[3]。比如生肌膏的的制备,原工艺将生地、当归高温油炸,药油又经260℃、60min熬炼,结果使制剂中的生地、当归主成分鉴别均呈阴性反应。生地、当时的主要有效成分本来是水溶性(当归挥发油除外)的,油炸效果甚微,再经高温长时间熬炼,100%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某改油炸法为水提法,即先将当归油溶提出挥发油之后,再与生地水煎浓缩成稠膏兑入制剂,结果实现了生地、当归主要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检测,大大提高了制剂的临床效果,而且扩大了制剂的适应范围,由原来的中、后期疮疡,扩大为治疗早、中、后期疮疡。这样的工艺改革,适用于许多中药外用制剂。传统中药膏贴类制剂,绝大多数都是用“一锅油炸”提取粗料中药饮片,然后高难度温长时间熬炼药油。由于中药有效成分溶出甚少,有的甚至为零溶出,这就使原处方中的大多数粗料药味有其名而无其实,造成极大资源浪费。中药制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这类原始落后的制备工艺(和剂型)。与针剂不同,外用膏贴类制剂,多适用于一般慢性疾病,故对组方中药的纯化要求,可适当灵活。可以是油炸提取物,也可以是水煎提取物,当然还可以是纯化的有效成分,由于理化性质原因,如果基质仍是油类,水煎提取物及水溶性有效成分则需先与W/O型乳化剂混合,然后与大组分油性基质研兑。加入乳化剂,不仅能使水溶性提取物及水溶性有效成分顺利地与油性基质混兑,而且还能优化基质,使基质适合人体生理特点,有利于有效成分的释放、吸收和转运,加速疾病痊愈。这正是我们改革传统工艺(与剂型)的最终目的。

    膏贴类中药外用制剂今后的发展方向,除了改造传统落后制备工艺外,还应在剂型方面有所创新,逐步向现代外用制剂靠近。大膏药“粗、大、黑”(铅皂有毒暂且不论),可以仿效现代制剂的“细、小、白”。比如橡胶贴膏类制剂,原料经过科学提取,制剂轻巧、固着、卫生、生效迅速,疗效确切,日趋受到国内外重视,并且逐步扩大治疗适应范围。又如,用高分子材料取代黑膏药基质,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工方药,制成新式大膏药巴布剂,要比传统黑膏药清洁速效,且无黑染中毒之虑。是否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将部分传统膏贴类中药制剂改型为现代橡胶膏贴类制剂?或改型为中药巴布剂?我们应当努力,而且必须努力。因为现代橡胶膏贴类制剂及巴布剂的发展趋势已由过去的主要治疗慢性病特别是筋骨肌肉皮肤风寒湿病,扩大为治疗内脏病,比如心脏病、肺气喘、肝病、胃痛以及肿瘤等。外贴剂的优点是,药物透皮吸收,避免伤害胃肠和心血管系统。但治疗内脏疾病,要求疗效迅速确切,虽不比针剂快,但要比口服制剂快的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内脏病外贴剂原料的加工提纯方面向针剂原料的加工提纯靠近,靠”粗、大、黑“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由上可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借鉴现代药剂学的某些手段,是中药制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除了汤剂合剂化,汤剂针剂化,外用膏贴类借鉴现代橡胶贴膏及巴布剂外,还有大量的新工艺、新剂型引入中药制剂,比如中药浓缩丸、中药胶囊剂、中药片剂、中药缓控制剂、中药靶向制剂、中药环糊精包合物等,这对开发中药瑰宝起了巨大作用。今后,中药制剂应坚定不移地沿这条路走下去,争取早日赶上现代制剂飞速发展的步伐。当然,这绝不是说,对传统中药制剂和技术全盘否定,而是说要一分为二,要有批判的继承,同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挖掘和提高传统中药制剂,否则难以实现中药制剂现代化。

    实现中药制剂现代化,关键仍在于质量标准的建立。在中药饮片现代化的基础上,用指纹图谱法建立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应是顺理成章之事。例如,洪筱坤[4]以麝香保心丸为例进行研究,获得成功,利用气相色谱指纹谱GS-FPS鉴定了麝香、苏合香和桂皮,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指纹HPLS-FPS鉴定了蟾酥,同时还实现了麝香酮、龙脑、异龙脑等10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我们相信,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中药现代化必将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
  1 曹春林,等.中药制剂注解.1993,2:1~2.

2 荣淑玉.对提高中药煎剂质量的探讨.药房,1997,3:142.

3 刘强,等.黑膏药的现代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中成药,1997,19(9):39.

4 洪筱坤.色谱指纹谱在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的应用.中成药,2001,23(3):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