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照比较,了解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是否可以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方法:将144例入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入院后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所有入院病人均给予基本,包括溶栓、抗凝、扩管以及对症支持治疗,辛伐他汀组在入院后增加口服辛伐他汀治疗,并在治疗前、治疗后和6个月后分别测定血脂,并随访起病后6个月内的心血管病事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辛伐他汀治疗组可以明显降低患者TC、TG以及LDL-C水平,可以明显升高HDL-C水平,两者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辛伐他汀; 血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作为一个连续的疾病谱,包涵了不稳定型心绞痛、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大部分演变为非Q波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大部分演变为Q波心肌梗死)和猝死。这一组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是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伴随的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从而导致急性、亚急性心肌缺血。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其死亡多发生在发病后一个月内[1],因此完善ACS早期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很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从2005年1月到2007年1月确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收治入院的144例患者,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既往服用过降脂药物、已知对他汀类药物产生变态反应或有不良反应者。
确诊ACS的依据是:(1)STEMI的诊断标准:① 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② 心电图的动态演变;③ 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演变。(2)UA的诊断:相对稳定的心绞痛,近2月逐渐加重;近2个月新出现的心绞痛,日常轻度活动即引起心绞痛;近2个月静息状态下出现的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AMI后24h~1个月出现心绞痛)。(3)NSTEMI的诊断:典型缺血性胸痛>60min(TIMI-Ⅲ B);心电图仅有ST段压低或T波倒置,无ST段抬高或病理Q波;反映心肌坏死的特异标记物CK-MB、cTNT、cTNI 水平升高。
1.2 一般情况
144名确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其中辛伐他汀组72例,平均年龄(60.4±10.2)岁,男性50例,女性22例;对照组72例,平均年龄(59.8±10.6)岁,男性53例,女性19例。两组资料在年龄和性别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包括溶栓、抗凝、扩管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在内的基本治疗,辛伐他汀组在入院后增加每天口服辛伐他汀(舒降之)20mg,连续应用8周。
1.3 观测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以及起病6个月后测量以下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 、甘油三脂(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肾功能及磷酸肌酸激酶(CPK) 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 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心血管事件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设定α=0.05,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
2 结果
2.1 血脂水平变化
前,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无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后以及起病6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也无明显的改变(P>0.05),在早期使用辛伐他汀治疗后,辛伐他汀组患者在治疗后以及起病6个月后的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变,其中TC、TG以及LDL-C都有明显的降低(P<0.05),而HDL-C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P<0.05)。表1 治疗前后患者血脂水平变化(略)表2 两组患者心血管病事件发生情况(略)
2.2 心血管病事件
起病后6个月以内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辛伐他汀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均无明显改变,仅有2例患者在接受口服辛伐他汀治疗时出现轻微的恶心现象。
3 讨论
最近几年关于ACS病理生理的研究证实,冠状动脉内的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的出血血栓阻塞冠状动脉血流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的基础[2]。他汀类药物对ACS的有益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能显著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有关。近年来,也有许多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还具有许多降脂外的作用。而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病理生理得到改善的机制并非其降脂的直接作用,而主要是通过他汀类药物的降脂外作用来实现的,这其中包括[3]:①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粘附到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粘附,他汀类药物可在短时间内上调exos基因的表达,提高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提高一氧化氮的利用率,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灌注;② 防止血栓形成,稳定粥样斑块,他汀类药物能抑制胆固醇酯化以及胆固醇酯在巨噬细胞内聚积,降低金属蛋白酶的活性,干扰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所致的细胞胆固醇酯化等作用均有助于斑块的稳定,另外,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血小板血栓素的产生,改变血小板膜胆固醇的含量以及细胞内钙水平,降低血小板的活性;③ 抗炎作用,他汀类药物能明显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并且减少粥样斑块中的炎症细胞,降低巨噬细胞的数量。
大规模的临床实验表明[4~6],ACS患者在起病早期服用他汀类药物能更快也更可靠地达到降脂地治疗目的,并发挥它们降脂以外地有益作用,从而降低患者死亡率与心血管病事件,明显改善预后。本实验地结果表明,在早期使用了他汀类药物,ACS患者地血脂较对照组有明显地下降,两者有显著地统计学差异,同时可以明显地降低患者心血管病事件地发生机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尽早应用他汀类药物,因为这种治疗不仅能降低ACS患者急性期病死率,还能改善心肌缺血症状和降低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地远期预后。此外,在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还可以使患者更加重视降脂治疗地重要性,对于以后地病情控制有着积极地意义。
【】
1 徐泽昌,裴保香.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使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的必要性.急救医学,2003,23(7):476.
2 徐成斌.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他汀类药物早期应用的益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3):129~131.
3 赵水平.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中华循环杂志,2005,20(5):391~393.
4 kinlay s, chiwartz gg, olsson ag, et al. High-dose atorvastatin enhances the delince in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the miracle study. Circulation,2003,108:1560~1566.
5 cannon cp, braunwald e, mocabe ch, et al. Intensive versus moderate lipid lowering with statin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 eng j med,2004,350:1495~1504.
6 de lemons ja, blazing ma, wiviott sd, et al. For the a to z investigators early intensive vs a delayed conservative simvatatin strategy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hase z of the a to z trail. Jama,2004,292:1307~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