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建设刍议
摘要:事实证明,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就没有秩序,就没有市场,就没有投资,活动就难以健康开展,社会稳定就难以维持。市场经济越发达越要求诚实守信,既是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也是一个提升竞争力、壮大的必要条件。因此,要通过矫治信用缺失现象来实现企业发展的优化,为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企业;信用建设;信用管理
经济学领域对信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信用是指银行或信用。而广义的信用,则兼有“信誉”、“诚实”等含义,是一种主观上的诚实守信和客观上的偿付能力的统一,依不同的主体可分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是企业遵守诺言和实践成约的行为,其外延实际包括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法定信用关系、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商业信用关系以及企业与内部员工的合约信用关系,是一个包含守法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产品信用和服务信用等在内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信用体系。
一、企业信用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
从宏观上看,企业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对完善和巩固市场经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微观的角度而言,企业信用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没有企业信用,就没有企业的长足发展,就没有井然的交易秩序,就没有现代交易市场。企业信用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发挥了应有的经济作用。企业信用能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能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是企业最好的竞争手段,是企业扩大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周转困难的重要保证,是企业创设良好的经营外部环境的必要条件,是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基础。
二、我国企业信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考察,企业信用的状况令人堪忧,企业的严重信用缺失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额的损失。时下,我国企业信用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观念扭曲,从总体上来看整个社会的企业信用存在严重问题:合同纠纷、债权债务纠纷大量增加;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现象严重;企业信息严重失真,偷漏税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制假售假问题严重;中介机构信用缺失;金融信用危机。
三、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对策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企业发展壮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改善和提升企业信用问题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因此,就改善企业信用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提升和改善政府信用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经济活动的规则,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维护诚实守信。加入WTO后要规范政府行为,厉行法治,只有有了规范的政府,才有规范的市场。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规范审批程序,对审批者实行权责挂钩,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二是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重建企业信用。必须彻底弱化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利益主体的这个根基,坚决克服和纠正一切地方和部门受利益驱动而实施的保护主义,彻底打破一切界限和封锁,真正形成社会主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三是放松政府管制,加强监管力度。要削减政府权力,改变政府行使权力的方式,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强化政府对市场的监督管理职能,采用高新技术手段,提高政府管理的性、有效性。
2.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
建立规范的企业信用体系是规范市场秩序最基本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也是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所以,要大力推进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强化国家对信用活动的管理。
一是培育信用体系的基础,加快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企业信用不规范的根本原因就是产权制度的缺陷。要建立真正的信用制度,唯一的改革思路是进行真正的产权改革,使所有的微观经济主体都真正拥有独立的财产,从而成为真正的所有者或市场主体,使信用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由于交易双方都是相互独立、互不隶属、互不依附且财产权利和地位完全平等的独立所有者,他们之间的交易活动将只能在完全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互惠互利、诚实信用的基础上进行,这就形成了合理的信用秩序。二是提高全民信用观念,树立信用意识。只有当绝大多数人有较高的信用意识时,社会信用监管的成本才是最低的,监管的效率才是最高的。三是发展独立的信用中介机构。中介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为市场服务提供信息,它们是市场成熟和壮大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了避免政府行政部门出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身份冲突,应大力发展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交易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同时,要加强中介机构的行业协会建设,建立行业协会是树立信用的关键。四是创建完备而可信的数据库。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记录和监督机制,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和监督,形成完备而可信的数据库。为了使经济行为有迹可查,便于企业信用的管理,我们应规范企业对商业票据、支票等支付手段的使用,尽量减少企业的现金交易范围,同时我们要做好信用数据库的维护,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得以延续的关键。五是建立失信惩罚机制。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建立惩罚机制。要明确在市场经济中,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处罚。通过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做到“闯红灯者受罚”,加大企业或个人的失信成本,迫使其行为趋向守信,让守信成为守信者的通行证。六是强化媒体监督。在现代社会中,信誉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大众传媒。新闻媒体和通讯业的发展对信用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媒体传播的必须是真实的信息。因此,要在我国建立起良好的信用秩序,就要强化媒体监督的作用,并通过法律法规激励和约束媒体讲真话。
“打造信用,立法先行”,这是法治时代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也是当今世界诚信国家通行的惯例。因此,要强化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刑事立法,建立健全完备的相应法律体系,明确法律责任,使对信用缺失行为的惩罚有法可依。要明确相关法律的细则,堵塞目前法律防范信用缺失的漏洞。要加强和完善信息披露的法规体系,要求市场参与主体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条件下充分公开自己的信用及相关信息。要完善有关产权方面法律中关于对知识产权、商业秘密进行保护的条款,对产权实施有效保护,从而使无信用的人很难攫取他人所拥有的技术、核心资源,或者使得偷窃技术的成本很高。要完善我国民法及有关法律中有关债权保护的法律规定,确保信用关系中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犯,并强制债务人履行其偿债义务,要参照发达市场国家的《公正信用报告法》制定有关法规,严格规范涉及信用的行为,对债务人的违约要制定更加严厉的赔偿和惩罚措施,同时要完善《刑法》中对欺诈和非法侵占等恶意背信行为的有关规定,依法惩治此类犯罪。
4.加强自身信用管理
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基本细胞的企业,在解决我国企业的信用缺失问题方面,不能总是怨天尤人,不能总是强调客观、强调别人,不从自己主观上找原因。企业自身要按照企业制度的要求,形成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企业没有健全的信用管理,就没有竞争力。因此,如何以信用管理为突破口,带动我国企业基础管理的全面变革,是摆在每个企业家面前的一个十分严肃的课题。目前,建立现代化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企业道德建设。企业应是讲信用、讲商誉、讲道德的组织,而不是赚钱的机器,利润应当是履行企业信用的回报。企业道德就是企业及其员工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道德是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一部分,企业行为也必须是负责任的,这种社会责任包括对企业员工、顾客、供应商、社会团体及股东等的责任。企业道德同时也要求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要顾及到其他人的权利,认真对待其道德义务和经济义务。企业道德是调节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黏合剂”,成熟的企业把道德行为规范纳入其经营活动中,企业道德一方面可以协调企业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协调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相互关系,维护企业内部正常的生产秩序、管理秩序和生活秩序。
二是强化企业全体职工的信用意识。企业员工应当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把企业看成是讲道德、讲信用和讲商誉的市场主体,而不是只做赚钱的工具。企业领导应把信用管理当作企业的重要问题来抓,转变只重销售业绩、忽视信用风险和账款管理的倾向,将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和信息管理工作通过信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素质。要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培训信用管理人才,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经营人员都掌握信用管理基本知识和技术。企业内部的管理者要注重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下级与上级、工与员工之间建立信任机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要建立企业与消费者以及与其他经营单位的诚信机制,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是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企业信用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来解决目前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信用不足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和实施合同管理制度,每个企业都应严格履行订货合同,建立购货时依照合同验收,违约时依照合同索赔的管理制度;二是建立资金信誉管理制度,严守对机构的信用承诺,保证按期归还贷款,不拖欠国家税款;三是建立健全与消费者供应商的合作制度,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四是建立健全商品需求调查制度,通过以实现消费者价值的最大化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四是提升企业经营者的个人信用。企业的信用与经营者个人的信用是密不可分的。经营者个人信用是企业信用的基础,企业家个人素质对于企业信用的重要影响日益得到认同,例如,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家品格对企业信用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经营者占96%以上。要改善我国的信用环境,提高企业的信用能力,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提高企业经营者的信用观念和道德水准,让那些不讲信用、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损失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倡导经营者个人首先成为诚信可靠的人,使经营者认识到信用是企业家的最大资本,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