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资本支持下的中小企业成长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夏清华 时间:2010-06-30

  摘 要: 与大和成熟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持续成长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缺乏外部资本的支持是最重要的制约。成熟市场条件下的中小企业是依靠运作良好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支持来获得创新动力的,而目前在中国,这只是一个理想的规划,尚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市场环境。因此,本文拟重点分析风险资本支持下的中小企业成长的特征,提出强化我国中小企业与风险资本互动的机制与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风险资本;资本市场;企业成长??
  
  一、引言?
  
  当前,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较快的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Acs and Audretsch,1988)。但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中小企业来说,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各种自身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其创新能力与持续成长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缺乏外部金融资本的支持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风险投资进入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我国也出现了一大批利用风险资本的支持得以的高成长性企业,如浙江海纳集团、蒙牛集团和百度等等。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小企业板块50家上市公司成长性排名中,受到风险资本支持的有19家(占38%)。2006年7-10月,30位知名创业投资家从中国有实质运营的400多家新兴未上市企业中首次评出具有高成长性的50家企业,其中获得风险资本支持的占80%。但有关数据也显示,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和创新的动力而未能持续成长,资金短缺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创新的主要瓶颈。这是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发达,风险投资体制还不健全,中小企业创新与成长和风险资本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互动机制。?
   事实上,国内许多学者一直都在关注着中国风险资本的发展和中小企业创新与成长的状况,并做了很多相关研究(江颖,2006;林冬辉,2005;吴先满,2006;王益,1998;衣长军,2005;等)。他们的研究都结合中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分析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以及中小企业的创新特点,探讨如何完善发展风险投资的制度环境来推动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促进金融资本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这些探讨对加快发展中国的风险投资来推动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有很好的启发,但这些研究对风险资本支持下的中小企业的成长特性缺乏实证数据支持,对中小企业与风险资本的互动机制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本文重点从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机制结合的角度,来分析中小企业的高成长特征,并探讨我国风险资本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性与限制性条件,由此提出强化我国中小企业与风险资本良性互动的机制与策略。?
  
  二、风险资本支持下的中小企业高成长性特征?
  
  根据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风险资本本质上就是追逐高额利润,投资于科技含量高、有高成长潜力企业的资本。可以说,风险投资具有的高风险和高收益特性,以具备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为投资对象,以目标企业的不同阶段和投资项目的资本预算来决定投资规模等特点,决定了风险资本与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虽然在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中,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只占3%-5%的比例,但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风险资本支持下的中小企业具有内在的高成长性,这种高成长性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长速度快?
  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善于识别和把握市场机会,一旦成功把握住机会,成长往往是迅速的甚至是飞速的。风险投资所看重的正是这种高成长性。在深圳市国成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深圳大族激光和海德威公司,每年都以百分之百以上的速度在增长。风险资本支持的清华紫光从1988年的150万元起家,18年后年产值达30多亿元。Ebay在1997年得到一家名为Benchmark的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当时Benchmark向Ebay投入的第一笔资金是670万美元,到1999年Benchmark的投资升值了1000倍,这也是硅谷最成功的风险投资之一。20世纪80年代风险资本在中国开始萌芽,主要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典型代表。联想、四通、方正、京海、紫光、用友、科利华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在此得到了快速成长,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
  2.创新能力增强?
  创新是企业成长的关键和动力。对中小企业而言,无论管理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都直接影响着公司的成长性。1996年NVCA通过调查发现,当年美国新增产值的2/3是由风险投资支持的一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创造的。据此,该协会认为,风险资本在开发新产品和创造新技术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这实际表明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倚重于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创新,风险投资支持的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风险投资大多都投资于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这些企业在技术上创新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是否成功等等,这必然会带来财务风险,并且不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比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还要大。随着风险资本的进入,企业将快速成长,企业组织结构就要迅速调整变革,管理也要进行创新,风险投资正好迎合了这一点。根据英国风险投资协会提供的资料,所有早期的受资企业均认为风险投资公司除了资金投入以外还对企业具有其他的贡献,如对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支持以及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方面的优势等。这些企业还认为风险投资公司具有支持企业创新所必需的在市场信息、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等方面的专长。 ?
  
  3.企业持续成长的潜力大?
  受到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一般比那些未获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具有更长的寿命。一般来说,风险投资的期限是3-7年,投资三年后就可能套现或退出。这时候,企业的更长期发展是该风险投资考虑追加投资的重要因素,也是能否吸引其他风险投资的主要原因,以此确保他们投资后,整个业务能够长远发展并取得更高的回报。从我国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不断融资以及我国风险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来看,风险资本支持下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有持续成长的潜力,企业实力也在不断增强。毕海德(2004)认为,企业持续增长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其逐渐增加的剩余管理能力。而风险资本支持下的中小企业不仅得到了资金,也提升了企业本身的管理能力和资产规模。这些资产的累积就创造出一种增长的激励,继而推动企业的持续成长。当企业规模达到某一固定的临界点之后,企业就不能轻易地停止增长,就像骑自行车的人一样必须不断前进以维持平衡,竞争的力量也常常要求企业为了生存而不断增长。毕海德也认为,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定规模会更具有稳定成长的优势。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就必须挖掘并保持中小企业这种高成长性的潜力,无疑风险资本在这一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
三、风险资本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性与限制性?
  
  风险资本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是毋庸置疑了,但从风险资本的运作过程以及政府政策的导向来看,风险资本一方面推动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由于规模限制、运作不规范等也限制一些中小企业的成长,即使是在风险资本体系很完善的美国也不例外。因为中小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会给具体的操作过程和既定的政策带来许多挑战。?
  
  1.风险资本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不具有普遍性?
  与一般中小企业相比,风险资本支持的中小企业通常是为更确定的市场服务。风险资本资助的企业不仅能够对员工支付较高的薪金,而且还能使用股票或期权作为招募员工的手段,因此更会具有长期高收益的前景。同时,风险资本资助的新企业受到的审查与监督要少一些,不确定性会增大。虽然经验丰富的创业者能够大大增加企业迅速达到较大规模的机率,并从中学会如何管理快速成长的企业,但风险资本家却很难在事前判断创业者是否真正具有这种潜在的能力。事实上,大多数创业者创业时的想法与管理经验远不能达到获得风险资本扶持所需的要求,并且在追求风险资本企业所规定的增长速度方面,可能信心不足。
  风险资本家能有效管理的交易数量是有限的,无法将自己的精力分散到规模小的项目上,而倾向于将精力集中在少数几个确实有可能带来高收益的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上,由于存在极高的失败率以及有限的时间,而导致这种倾向的强化。因此,风险资本家经常会避开小规模的项目,以获得更高的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更多成长性中小企业的融资。中小企业能否吸引风险投资,还依赖于风险资本家获得投资回报的时间期限或者将投资变现的预期。一般情况下,成功的企业会在五年之内上市或者卖给其他的公司。这导致风险资本家偏好于那些具有巨大回报的投资项目,而小企业负担不起上市费用以及之后遵守管制与审计要求的固定成本。?
  

  2.我国风险资本对中小的支持不够?
  目前,我国风险资本的来源有限,主要以政府和商业银行为主(占70%以上),而且投资资金的规模普遍偏小,大部分在3亿元以下,难以达到分散风险、建立适度的投资组合的运作目的。又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开放时间不长,风险投资人员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实际经验都达不到风险投资的要求,风险投资的投资决策和项目管理存在较大的不足。很多风险投资公司对投资项目选择不积极,除了资金投入之外,不愿意参与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决策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只偏向那些风险较小的短期项目,而忽视那些有前景但风险较大的项目或企业。不仅如此,我国现有的证券市场根本还不适合中小企业公开上市。沪深两个主板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资格审定非常严格,一般风险投资支持下的中小企业很难达到这些标准,而且上市公司受发行额度的限制,上市额度的分配优先考虑国有企业,成长性中小企业较难获得上市额度。即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上市,占大额比例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又不能流通,风险投资者也无法变现。企业间的并购也受到企业产权不清晰、并购上市不完善和规则不完备的限制,就连企业的破产也受到相当程度的约束。可见,我国风险投资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缺乏成熟的资本市场的支持,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
  
  四、风险资本和中小企业的互动机制?
  
  美国风险投资业成功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注重资本市场与风险资本的关系以及风险投资体系的创新;二是注重投资于有市场前景、企业优势、创新与竞争性强的产品及项目,以及对人的关注,包括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经营理念、创业与创新精神、与角色相匹配的管理背景等(Higgins and Gulati, 2006)。风险投资不仅仅是资本的投资,而且是一种新技术、新管理机制、与国际接轨的新的企业运行方式的投资。风险投资企业不仅仅是为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问题,更是企业的合作伙伴。投资后,风险资本家还将以各种形式参与企业管理(如表1),以此发现企业创新和创业人才,为企业贡献管理经验和社会资源,帮助企业快速和持续地成长。?
  
  中小企业应该在团队建设、制度规范、能力培育以及与风险投资公司的沟通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随着风险资本支持的中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配备更大规模的团队,因此,团队的合作对企业的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团队成员的素质以及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于风险资本支持的中小企业至关重要。风险资本支持下的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还依赖于创业者的品质和技能,要求其具备管理的天分、经验和资质。?
  我国成长性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愿意在社会公共关系上下功夫,而不太注重企业战略,忽视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缺乏真正敢于创新、敢于创业的企业家精神。要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成长性中小企业的创业者首先要设计自己产品的路线、技术、竞争力、市场、对手、赢利模式以及发展前景。而且创业者要讲诚信,要积极主动与风险资本家建立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建立相互间良好的沟通机制,充分利用风险投资者的社会关系以及管理经验,实现企业在财务、经营、人才管理上的规范化和市场化运作,并按照国际风险投资的运作标准和要求,促进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如图1)。从图1可以发现,政府的支持与激励对这种互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与中小企业的成长相互依存。风险投资需要规模的扩大,面向更广泛的中小企业,同时需要规范化的运作。在关注风险的同时,更要有创新和创业精神。而中小企业也需要健全制度,培养创新和管理能力,掌握资本市场的运作和知识,重视与风险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间的互动机制离不开我国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需要政府切实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市场机制以及各种政策和环境,政府应当加强对风险投资家和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在政府、风险投资、中小企业发展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格局,从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最终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
  :?
  阿玛尔·毕海德.2004.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M].魏如山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60-188. ?
  江颖.2006.利用风险投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J].沿海企业与科技(3). ?
  旷建庄.2003.资本——创业精英与风险投资家演讲录[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43. ?
  林冬辉.2005.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吸引风险投资的对策研究[J].科技与管理(5). ?
  吴先满.2006.促进自主创新的江苏风险投资发展与创新研究[J].与(5). ?
  王益.1998.风险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J].管理化(6). ?
  衣长军.2005.国外促进中小科技企业融资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6). ?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2005. 中小企业发展——挑战与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1-71. ?
  张玉利. 2003. 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成长[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7. ?
  ACS Z J,AUDRETSCH D G.1998.Innovation in large and small fir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8:678-690. ?
  CHURCHILL N C, LEWIS V L.1983.The five stages of small business growth[J].HBR, May-June:30-50. ?
  HIGGINS M C, GULATI R.2006.Stacking the deck: the effects of top management background on investor decis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7:1-25. ?
  SCOTT S.1997.A prisoner's dilemma approach to entrepreneur-venture capitalist relationship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