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新模式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林凤 时间:2010-07-01

       内容摘要:本文在概述当前我国信用制度概况的基础上,通过对联想集团上海公司整个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剖析,分析并了经销商/客户信用制度模式在管理过程中的运行,从而为更好地规避信用风险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用管理 模式 联想公司
  
  信用是一种能力,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不用立即付款就可以获取资金、物质和服务的能力,但收益方必须在认可的期限内为其收益付款或是还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风险。企业信用管理就是为了在协助企业实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和成本降至最低。但是很多企业并不能真正做好这方面的管理,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我国整个的信用管理水平低下。而联想集团在信用管理方面多年的实践,使其旗下公司的信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企业信用管理的新模式,这对于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效益具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我国信用制度概况
  
  我国目前信用制度的大环境总体上存在着缺失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欠缺规范商业信用制度的相关政策法规。目前在我国,商业信用制度在政策法规层面上的现状不容乐观,尚无针对性法规规范的企业商业行为的信用结算制度。企业交易过程中,只能间接参照《公司法》与《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但由于针对性不强,上述两种法规无法对商业信用制度起到全面的规范作用,主要起指导及参照作用。事实上,“信用制度”一词在目前的国内商业环境中,没有任何法规条例指代,仅指商业交易行为中由交易双方自行制定的结算制度。
  二是相关管理与执法职能较为薄弱。目前,我国尚无专门对商业信用制度进行监管的官方机构。现有商业活动中的征信行为和信用管理工作,只能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第一是企业自身作为;第二是专业征信公司代理。这两种途径都属于商业行为范畴,而非官方管理行为。针对上述信用征信行为,目前在部分地区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以及法规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管,但这些部门与法规的效用受地域限制,且普及性很低。以上海市为例—相关管理部门:“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征信管理办公室征信行业监管处”,职能限于“负责对企业信用征信的行业推进、指导和监管”;相关法规有《上海市企业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于2005年3月17日经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第49号令发布。
  三是信用评定权威机构属于商业行为,而非官方权威机构。目前在国内从事商业信用评定工作的机构有两种:第一是商业征信公司;第二是银行等机构。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种机构的信用评定均为商业行为,因此在本质上不具有法定权威效应。其中前者在国内起步较晚,其整个行业的发展处于较为初期的阶段,就行业本身而言也尚无权威的资质评定标准;而后者的企业信用评定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服务于金融系统内部。2005年起商业信用征信行业开始涌现行业性组织。如2005年6月成立的“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这类组织的主要职能在于规范和管理商业信用征信行业,它虽然不具备官方法定权威性,但其会员组织基本为所在地具有一定知名度和业内认可度的商业机构。以上海地区为例,截至2005年6月,“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成员组织共37家商业机构,基本包括了所有上海市合法信用评定机构。这37家商业机构的性质一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权威”与“非权威”之分,区别主要体现在业内知名度、从业经验等商业质素方面。
  
  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应用现状
  
  正是由于大环境的缺失,影响了目前我国的企业信用制度,其内部小环境也相对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信用管理整体水平相对低下
  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商业信用水平,除了其政策法规成熟度和管理部门监管程度外,还可通过企业信用销售率(即赊销率)这一指标来体现。信用销售(即赊销)普及率越高,说明该地区或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越发达(见表1)。
  
  在商业社会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或地区,企业平均贸易赊销率可达80%以上,而上海地区的信用销售数据与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单从数据来看,作为中国经济贸易中心的上海市已处于较低水平,由此推测目前中国企业整体商业管理体水平相对低下。
  从理论上说考察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或信用销售能力,主要通过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应付帐款余额、其应付帐款的帐龄、以及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等一系列数据指标,综合分析而最终得出的结论。事实上,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权威信用评定机构所采用的最普遍、最主要评定方式。但目前在中国,由于企业信息透明度低、财务报表真实性差、标准化信用信息平台缺失等各方面因素,导致我们对中小型企业的商业信用基本只适用经验性或实践性主观推断,几乎没有可循;而对大中型企业则主要将应收款项作为可参考依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04年度,我国制造行业应收帐款(帐龄1年以下)对销售收入比率为8%,同样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企业对信用风险和管理有意识但少作为
  身处信用制度发展相对滞后、信用法律环境缺失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出于规避风险的需求,其实还是很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的。但也是因为缺乏管理部门监控和法规指导,企业对信用风险的控制管理力度的不稳定性和随效性也相应增加。
  目前,对信用风险控制重视度较高的企业多为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其中控制力度较大的企业通常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用于管理企业交易对象的信用记录、制定相应结算制度和额度,并适时跟进调整。通常征信基础工作由专业商业信用征信公司代理。
  但上述的专业信用管理部门在国内企业并不多见,大多数企业尚处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随机指定和调整结算制度的状态。
  

  信用管理体系新模式
  
  根据联想集团上海公司(下称联想公司)的信用管理体系可以出一套“3+3+3”模式。既考虑到信用制度的不足,也相对改善了中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缺陷。
  (一)新模式信用管理体系的构成
  集团自1998年开始建立信用部门。因此公司有着丰富的信用管理经验。其管理以财务数据为依据条件,市场环境为把握因素,业务特点为核心基础,采用信用自主,严格、谨慎的原则来制定信用制度和进行管理,规范企业的赊销行为,弥补了之前提到的中国企业内部环境的不足。我们可将联想公司的此种管理模式归纳为“3+3+3”模式,即其信用管理体系由内部的前台、中台、后台“3”部门各施其职,协作完成信用管理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3”阶段任务以及在过程中所要注意的“3”项内容所构成(见图1)。
  
  1.“3+3+3”模式中的3个相关部门。模式中前台、中台和后台分别指公司内部的三个部门即业务部、风险管理部(信用部)、财务部。其中独立于财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的风险管理部(信用部)对风险的评价涵盖了财务和市场双重要素。通过实践,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得到了公司市场体系、财务体系和内部上下各方面的认可。
    2.“3+3+3”模式中的三个阶段。模式中的三个阶段,主要指从前期信息调查到中期进行信用评估、审批和政策制定以及后期的应收帐款监控和催收的不同阶段。
  3.“3+3+3”模式中的三项注意。第一,注意内控流程:清晰定义每一个内控流程,其中可能包括交易审批的流程,客户资信管理流程和资金管理流程每个流程的每个环节有明确的管理分工;第二,注意组织上的平衡与制约机制:设立独立的组织机构——风险管理部对公司根本性的风险进行集中管控分离风险的引入部门和风险的控制部门,使其达到相互制约——业务、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共同介入;第三,注意业绩文化与内控环境:不同岗位设计关键业绩指标,制度化地报告这些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与奖惩相联系对以不恰当理由违反内控规定的行为给以处罚。
  (二)新模式信用管理的过程
  通过对联想公司管理过程的总结得出全程由三个阶段构成,它们分别为第一阶段事前准备;第二阶段事中监管;第三阶段事后控制。
  1.事前准备。对于联想公司多年的信用管理经验来讲,在整个“3”阶段中,事前准备是最主要的一个阶段。也就是要强化信用调查评估队伍建设,完善信用调查工作和评估制度制订。在事前阶段进行风险控制,成本最低,风险最小,而当形成拖欠以后再进行的追讨工作,则要复杂很多,成本也会相当高。
  2.事中监管。事中监管阶段主要对每个客户使用客户资信风险评级和授信额度上限两个工具进行管理。包括对客户资信信息进行打分,按照客户资信风险评级划分客户群,并授以不同的资信政策,根据客户资信风险评级、客户权益总额、交易量等因素,制定每个客户的授信额度上限。同时对信用变化情况、应收帐款和信用额度进行监控和审核。
  3.事后控制。企业信用管理最主要的职能就是赊销管理。联想公司的事后控制阶段则包括交易风险评估的结果反馈,审核资信风险等级、授信额度上限,并每年对客户资信风险评级和授信额度上限进行更新。联想公司的事中监管、事后控制是通过3部门的协作管理来将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监督及管理有效的。对于信用评级系统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一些因素的产生而适时进行调整、更新,以保证能更、更有效的对客户信用进行评级。这也是事后环节所要积极进行的一项工作。
  
  结论与建议
  
  由于目前我国信用制度的缺失状况使得企业内部在信用管理方面也同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而联想公司对信用管理工作有着多年的经验,可以看出经过本文分析和总结出的新的“3+3+3”模式基本克服了现状不足的几方面,完全遵循其指导思想:以财务数据为依据条件,市场环境为把握因素,业务特点为核心基础并采用信用自主,严格、谨慎的原则来制定信用制度和进行管理,规范企业的赊销行为,顺应全球方向。设有具体部门将信用管理过程从事前、事中到事后分工明确,协作完成、并注意过程的细致与规范。及时调整,控制,使企业信用管理有效进行。
  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讲,首先在观念上要重视信用管理,在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工作的评价标准和监控方法基础上,赋予其一定程度的灵活的政策空间,让专业而经验丰富的企业信用管理人员能够在收益与风险之间达到最佳的动态平衡。
  
  :
  1.林均月.企业与消费者信用管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吴晶妹.信用管理概论.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