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融资风险的问题及应对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牛连果 时间:2010-07-03
摘要:在市场条件下,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的,融资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和适应市场化、社会化的需要,是学校融资符合市场资本扩张的本质要求。但由于融资的机遇与风险并存,因此必须对融资行为认真分析,提高认识,以便防范融资风险,从而对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  融资风险  问题及应对
        1 中等职业学校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政策的缺失 从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角度来讲,在中等职业学校资金来源渠道选择,合理负债规模界定及经营风险管理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的管理思路和政策措施。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产品是准公共产品,是一种付费的教育产品,但政府在对其公共性的保证上仍然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既然如此,政府必须在对其经营风险、合理负债规模设计等方面有清晰而明确的规定与管理,而不能任由其贷多少算多少,这样不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积累与发展。从长远来看,也可能会影响学校在金融系统的信用形象。
        1.2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巨额的金融贷款加大了财务风险 由于规范中等职业学校贷款行为的法规还不完善,对其贷款缺乏政策指导与约束,使得学校完全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认识决定贷款,部分学校贷款时并未考虑自身的还贷能力以及潜在的风险,普遍存在学校贷款政府“买单”的思想,缺乏还贷意识,导致出现了盲目贷款、盲目投资、过度建设、重复建设的不良势头。
        学校的资产结构中负债比率过高,缺乏与负债结构相当的资产保障能力。个别学校,由于贷款远远超出了总资产负担能力,沉重的利息支出使学校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破产”隐患凸现,难以抵御发生意外情况,这样必然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科研及维持费用的支出。
        1.3 偿债能力有限 中等职业学校的偿债能力是有限的,教育产品是学校培养的社会劳动力,即使在国外也很少实行成本服务或将培养的人才公开出售,只是依靠学生的学费来补偿成本。因此,期望通过提高收费标准归还贷款的想法涉及到国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涉及到社会的稳定与教育的公平性,不能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偿还巨额贷款的有效途径。
        2 中等职业学校防范融资风险的措施
        2.1 建章立制,加大政策的引导与规范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要对中等职业学校合理负债规模的界定、经营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形成清晰的思路与政策,首先,要对学校的经营风险有着比较清晰的规定与评估;其次,要据此对学校的合理负债规模进行界定,这样作为学校自身,它很清楚自身有多大的偿债能力,也有利于银行对(高)学校贷款额度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政府要对学校申请贷款实行严格审批制度,全面了解所属学校经济状况,把握办学规模,测算新增贷款的必要性、可行性,坚持杜绝盲目贷款建设现象。
        2.2 实施多元化融资策略,优化债务结构 多元化发展性融资是中等职业学校防范贷款风险最有效的手段,除常用的以老校区土地置换方式获取新校区建设资金外,还可以选择如下融资形式:
        2.2.1 校企联合。校企联合指利用学校的科技优势和的资金实力开展校企合作。具体有三种形式:一是企业提供资金委托学校培养人才和进行科研开发等,学校依靠自身教学与科研优势为企业相关服务;二是双方共同出资建造学校设施,风险和利益共担;三是合作建设科技园区,依托学校科研、人才密集的优势,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提供相关服务,以实现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全面实施,该战略将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
        2.2.2 BOT融资。BOT即建设——经营——移交的简称。具体实施步骤为: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土地,与项目公司签订基础设施建设合同;由项目公司融资建设学生公寓、食堂等经营性设施;投资方通过经营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合同期满,学校收回设施所有权。
        2.2.3 TOT融资。TOT是移交——经营——移交的简称。作为一种引入外资的方式,TOT目前主要是面对国外投资者,但实际上并不排除我国有实力的私营企业、金融机构、基金组织等参与投资。具体做法是:双方在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后,把已经投产运行的基础设施项目移交给对方经营若干年,一次性融得一笔资金,用于建设新的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期满后,合作方再把该设施无偿移交给学校。在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积极采用BOT、TOT方式发展直接融资,对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尤为必要。BOT、TOT融资方式为我国实力雄厚、潜力巨大的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提供了契机,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2.2.4 债券融资。债券融资有两种形式:一是由政府出面发行国债性质的专项债券。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可以发行具有高度公益性的教育债券,在债券利率、税收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由政府财政担保。二是学校可凭借自身的声誉发行一定数量的学校债券,以缓解学校资金需求的“燃眉之急”。另外,中等职业学校应充分考虑贷款成本和风险,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确定贷款的控制规模,将负债率控制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通过精心运营逐步增强还本能力,坚守在正常事业性经费内安排支付利息的底线,绝不能陷入“借东家还西家”的恶性贷款循环,形成正常还本付息机制。
        2.3 树立风险与效益意识,融资与投放相结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中等职业学校长期以来依靠财政拨款,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市场风险意识不强,对资金成本研究不多,对银行贷款资金的有偿性认识不足。确定贷款规模时,学校通常以满足建设需要为标准,对资金成本和还贷能力考虑甚少。要防范融资风险,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树立风险意识,确定投向,即先确定资金的需求量及投资效果,然后才能选择融资的渠道与方式,适度融资,严格控制发展规模,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学校未来发展的整体规划有充分的认识,并对学校未来发展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融资项目。要严格做到融资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公共实施的建设,对融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可靠性及收益分析,对融资的总额、用款计划、融资期限、还款方式和资金来源、融资管理的责任和到期资产的处置以及意外风险的处理等进行详细的规划。效益性是融资应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融资的目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建立融资项目经济责任制,加强债务资金的管理,有效合理地使用资金;要经常地、分项目地对债务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审核,并对资金的使用效果作出正确评价;对效益好且对学校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融资项目要给予支持,对效益差的项目坚决撤除,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充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4 建立行之有效的人员管理体系,创新会计工作模式 “以人为本”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中等职业学校应对融资风险的根本还在于对人的管理。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目前其融资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利益分配的复杂化,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更加广泛,中等职业学校应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人员交流,实行会计委派制,使会计人员脱离了所在院、系、处、室的依附关系,从而大胆地行使会计管理的职责和权益,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感和竞争危机意识;根据财权划分、事权与财权结合的原则,中等职业学校财务人员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思路,提高业务能力、职业道德观念、素质、观念和风险意识,逐步由“记账、算账”的“核算型会计”向“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分析”的“管理与经营型会计”转变,全面地积极地参与学校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分配政策、资金管理,发挥参谋和监督作用,真正为学校“当好家、理好财”。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前景广阔,大有作为,其融资风险的产生和控制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只要我们加强研究,健全机制,科学决策,就能走出一条合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