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拟经济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建明 时间:2010-07-03

 内容摘要:当今的虚拟已经脱离了其融资的原始使命,独立地运行于国家的宏观经济层面,它对国家政策的执行、经济的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作为微观个体的,在安排自身财务计划、进行公司治理时,就不得不考虑到所处的外部环境中虚拟经济的运行状况。本文将探讨虚拟经济的运行将通过何种渠道影响企业的融资状况,以及在高度发达的虚拟经济市场中的企业融资策略。

  关键词:虚拟经济 企业融资 资本市场
  
  资金是一个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资金的规模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如何筹措资金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是一个企业财务管理最基本的要点。虚拟经济产生于企业融资,当今虚拟经济的运行、发展对企业融资有着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传播到企业中去的,企业在虚拟经济市场中的融资策略又是如何,本文将一一讨论。
  
  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下虚拟经济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里,虚拟经济的运行经常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法规、官方言论等也会从虚拟经济层面影响到企业融资。
  经济政策的影响
  国家主要通过货币政策来干预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在虚拟经济中的传导机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影响企业的融资状况,我们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并以股市为中介进行探讨。
  一是资产负债表渠道。扩张性货币政策条件下,股市全面向好,股价的提升使公司的市场价值提高,企业财富升值。即使这时公司实际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变,但账面状况改善了,信誉度便提高了,增加了机构对其放贷的可能性;而且公司市场价值提高,公司可抵押品的价值也大幅升值,使得企业在抵押相同物品的情况下能够募集到更多资金,这在我国间接融资为主体的市场中作用十分明显。
  扩张性货币政策→公司股价↑→公司市场价值↑→信用额↑→贷款额↑→融资状况改善
  二是财富效应渠道。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当前支出不仅决定于当前收入,还由其一生资财量决定,其中也包括金融财富。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当利率的下调刺激导致股价上扬时,消费者的一生资财量增加,便会增加当期消费,进而使得企业的产品和资金流通速度加快,企业的融资压力减弱,融资状况得到改善。
  扩张性货币政策→股价↑→消费者财富↑→消费支出↑→企业产品销售↑→资金回笼↑→融资压力↓→融资改善
  三是融资成本渠道。依然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股市向好使得公司在募集相同资金量的情况下可以发行较少的股票,因为融资而丧失的控制权降低;同时,由于发行股票较少,公司需支付的股息较少。其中,控制权的丧失及未来的股息支付都可记为企业的融资成本,这样,此时成本低于股价低迷时的融资成本,因此公司愿意发行股票筹资。同时,由于利率下调,资产对货币有明显的替代作用,股票容易发行。
  扩张性货币政策→公司股价↑→股票发行量↓→融资成本↓→融资状况改善
  政府的法律法规的影响
  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监管效果。虚拟经济中各个要素都会由于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在运行中表现出差异性,因此企业在融资时也会有着不同的约束和策略。
  我国资本市场在2002年以前一直受到政策抑制,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期权市场都不是很发达,虚拟经济运行不畅。股票市场一直存在畸形发展的状况,自2003年以后,由于受到政府的重视,才向良性轨道发展。债券市场,特别企业债市场,由于缺乏较为正规的企业债审批、评价、评级体系,在发行利率管制下,使得企业债市场一直不健全,规模也很小,更加比不上由金融机构参与的借贷市场规模。我国至今也没有开放实际意义上的创业板市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筹融资成了大难题。我国还有较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很多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都不能在市场上流通。综上所述,由于我国法律法规的约束,使得我国企业所面临的融资渠道是十分狭隘的,所带来的融资成本也是比较高的,因此就出现了市场中不缺资金,而企业却为筹资、融资发愁的现象。
  官方言论
  虚拟经济是构建在社会信用基础上的价值体系,信念、预期、偏好等因素都会对虚拟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政府作为国家最具权威的组织,其公开发表的言论将对投资者产生最直接影响,而这将会对企业融资产生直接影响。我国股票市场自创办以来,更多体现出“政策市”、“消息市”的市场特征,而与实际经济运行相关度不大。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的言论和政策会对股市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如1992年的邓小平的促进股市发展的言论使得股市迅速扩张;而1994年政府的高速扩容的政策以及整顿金融秩序的公开言论使得股市陷入最低点;1999年的“5·19”行情就是由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引发的,从历史数据中得知,1999年的企业直接融资在当年的融资额比重是最大的。可见,政府的公开言论可使企业融资状况发生很大的变化。
  

  高度发达的虚拟市场中的融资策略
  
  高度发达的虚拟经济市场表现为资本量庞大、法规完善、各类工具品种齐全,企业在这样的市场中,融资策略将显得更加的重要。目前,我国企业外部融资包括直接借款、上市发行股票,以及较少的企业债融资。下面就融资策略进行探讨。
  公司上市融资的策略选择
  我国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筹资主要依赖于普通股融资,这并非是最佳选择。从企业角度来看,首先,普通股发行费用高、审批复杂,对企业监管也较严格;其次,发行普通股,会引起公司控制权流失,当投资者采取“用脚投票”时,会引起公司股价波动,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再从投资者角度分析,投资者在投资之前,常常会面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了规避这类风险,投资者只能增加成本以获得有效信息,同时对经营者行为加以监督;投资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股利,或是股票交易中的超额收入,而往往所分得的红利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水平。此外,股息是企业的税后支付项目,投资者取得股利时也必须纳税,存在“双重纳税”问题。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投资者可以投资企业债,即可节约监督成本又可获得固定回报,在公司面临破产时,也享有事先赔付权。从筹资角度来说,由于债务融资可以利用财务杠杆提高企业的自有资金使用率,企业也不会因为融资导致治理结构的变化。但是企业发行债券,会增加债务风险,当经营状况不佳时,会加速企业的破产倒闭。
  发行优先股融资,实际上就可以解决以上两者矛盾。优先股虽然是股票的一种,但它同样具有企业债的性质,它一般有固定的股息率,持有者享有股息优先权,剩余财产优先分配权,不享有公司事务的表决权;但它无到期日,比企业债优越,却具有可赎回条款,公司在财务盈余时可对优先股赎回,这样公司就可以自由地调节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等关键指标。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控制力并不会因为优先股融资下降,因此它比债务融资风险小得多。通过对优先股的改造和创新,可使优先股具备可转功能,如转为普通股或企业债,也可进行逆转换,将普通股转为优先股等,这对我国的国有资产减持具有借鉴意义。
  资产的证券化
  资产的证券化就是将一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经过组合,使其产生的现金流收益稳定,并能预计今后保持稳定,再配以相应的担保,把这组资产所产生的未来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动的债权型证券的技术和过程。证券化过程,正是虚拟经济的过程。它有如下特征:
  与抵押贷款不同。公司破产后,被证券化的资产能在的保护下与融资方分离,使投资者有优于债权人的权利。
  与债券融资不同。资产证券化是以金融资产的信用作为担保,而并不是以融资者的资产、信用为担保,这样所依托的是特定实物资产。
  与项目融资也不同。项目融资是以未来项目所带来的现金流为标的抵押物,项目本身就有风险,其产生的未来收益也是不确定的,而资产证券化是以已经产生稳定收益的现金流作为抵押融资。
  在发达的虚拟经济市场中,资产证券化的成本将大大低于企业债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成本,操作环节也并不复杂。
  风险投资与创业板市场
  “风险资本”是指向极具潜力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的投资,通过创业管理服务参与企业的创业过程,以期在创业成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高资本增值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金融资本,风险资本所参与的投资项目就是风险投资。
  由于虚拟资本的运作受到持有者风险偏好的影响,因此在虚拟经济市场中,必然存在着一批追求高收益、愿意承担高风险的投资者。从企业角度来讲,特别是一些从事于高科技产业的中小企业,由于大多都为只存在具有竞争力的技术、理论,而因为缺乏资金不能付诸于实践,因此“风险资本”融资的方法也是企业的一个可选之策。而风险资本参与投资的目的并不是在于对于项目本身的兴趣,而是仅仅在于能够获得资本的高额回报,实现资本增殖,所以,在没有一个良好的资本退出渠道下,风险资本是不会参与投资的。所以,解决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应该尽早创办我国的创业板市场,为企业的高新项目筹资融资开辟广阔的天地。


  资料:
  1.付强,《虚拟经济论丛》,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邓利方、王小平,《虚拟经济与证券市场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3.戴永良,《融资魔方》,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4.曹凤岐,《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成思危、刘骏民,《虚拟经济理论与实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6.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