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劳企业融资困境的金融制度分析
摘要:的正规制度变迁造成的制度供求不均衡是民营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而这种金融制度变迁又与我国在计划时期实行的“赶超”战略及后果相关。这种制度变迁结果使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始终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制外。要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只有大力并保护适应民营经济的内生性金融体制。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困境;金融制度
近年来,民营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制度约束与障碍,其中最重要的是融资约束。这可在2005年千户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结果中看出。在关于什么是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的问题中,3/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融资困难”,是所有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主要是:首先,自我融资是其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据有关机构1999年对我国600多家民营企业的调查结果可看出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见表1。
其次,民营经济得到的金融资源明显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成比例,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体制歧视”。从表2可看出。
二、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金融制度
从我国近年来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可看出其融资的困境,而民营企业目前的融资困境的根源在于以国有经济为导向的金融制度变迁及由此形成的金融制度安排。
(一)金融制度供给失衡。从证券市场的融资情况看,我国股票市场的产生并非随经济发展白发、独立地形成的,而是政府强制性体制变迁的结果。其建立的初衷是为给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股票市场建立后,为保证金融资源充分地流向国有经济部门,政府通过证券配额制、审核制等一系列制度对上市条件进行严格限制。这样,虽然民营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普遍高于上市的国有企业,但国有上市公司却占据了上市公司总数的95%~97%,而民营企业在上市公司中占3%~5%。1996年至1999年三年间,在上市的80家民营企业中有54家是买壳上市的,比重高达68%:这表明,买壳上市已成为民营企业上市的主要方式:另外,股票市场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上市的门槛较高等。这使部分成长型、高科技型民营企业资金来源更加困难。近年来,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的状况虽有改变,但占整个上市企业的比重仍很小。
从债券市场的融资情况看;我国债券市场自身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若干问题。企业债券市场目前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作为长期资金来源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存在结构失调:2001年和2002年股票筹资比重分别高达81.32%和79.19%,债券市场发展落后。在债券市场上,企业债券规模过小。并且,由于长期以来对企业债券发行实行审批制,使民营企业难以利用债券市场融资。总之,由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目前的发展现状可看出,我国的直接融资存在结构上的缺陷,融资效率低下,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基本是闭塞,即使能从上述渠道获得资金,其规模也是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另外,在现有的金融市场结构中,无论在全部金融机构贷款还是在国有银行贷款中,非国有贷款比重都比较低。见表3。这种国有银行的垄断造成了银行业严重的信贷歧视,虽然非国有部门对中国GDP的贡献超过70%,但它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获得的银行贷款比例却很小。(卢峰,姚洋,2004)

由于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行业,大企业”倾斜,并相继撤消了在农村县级区域的经营网点;此外,还实行了授权授信制度,上收或部分上收各基层行的信贷额,客观上增加了县域民营企业依靠国有商业银行解决资金问题的难度:
(二)金融制度供给失衡的原因:以国有经济为导向的金融制度变迁及由此形成的金融制度安排是我国民营企业目前融资困境的根源。而作为以国有经济为导向的金融制度变迁的结果,形成厂以单一银行融资体制为主的金融制度。在现行的金融制度框架内,民营企业相对于正规的金融机构而言是外生的,考虑是“所有制歧视”问题,缺乏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积极性等金融体系内部的原因;再考虑到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若干问题,如前景的不确定性、内部管理不规范、家庭企业问题、信用状况不佳等一系列问题,体制性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使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必然凸显出来,并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说,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源于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张杰,2000)
由于目前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已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并且经营效率普遍高于国有企业,民营经济还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这使国家作为初级制度变迁主体有动力去实施、促进制度变迁。同时,非国有经济在发展中形成的制度创新如民间金融的发展、民营银行的出现等逐步形成了与国有金融机构相竞争的力量,这也构成了实施制度变迁的主体与动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条件,使各种所有制类型企业的融资行为市场化。
三、民营企业融资的出路
1.强化民营企业的内源融资机制,增强民营企业自身建设。企业内部可用的自有资金匮乏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化企业制度改革,转化企业经营机制,通过企业产权制度创新,明确产权主体和利益主体(这对于领先模糊产权优势发展起来的与集体经济相关联的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是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强化企业自我积累机制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条件。此外,还应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增强自我积累能力。如硬化企业的财务约束、预算约束等;建立强制性的企业折旧提成制度和折旧基金使用制度;重视内源融资,加大企业提取盈余公积金的比例等,这对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加快中小金融机构建设,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引进外资银行可提高我国的金融资源分配效率。特别是内生于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中小型、地区性的金融机构可使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获得极大便利,可降低小企业的贷款成本,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内生于民营经济的金融机构既可以是国家控股的,也可以是民营的;既可以是地方性的银行,也可以是非国有的投资公司。这样,一方面可解决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促进大银行和大量的地方性中小银行并存的金融体系的形成。内生于民营经济的金融机构,可以加强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化份额,给体制内的国有金融机构以压力,形成一个多元金融产权形式竞争的局面。
3.健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我们可借鉴发达国家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健全我国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例如,针对融资问题,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其贷款创造条件;针对技术创新问题,建立专门提供服务的区域性的专业性技术中心。总之,应通过多种渠道,健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善企业融资环境,保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