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股票期权薪酬制度的探讨——基于百度案例的思考(下)
股票期权的发行虽然没有导致负债的发生,也没有减少的所有者权益,但是仍应确认由此而引起的报酬费用。国际准则委员会(IASB)于2003年要求该机构管束国的上市公司从2004年起把公司股票期权列入经营开支,提高会计报表的可靠性、可比性和透明度。IASB将股票期权计入报酬费用的依据在于:首先认为企业是股权激励行为中的一方,是企业在施行员工股权激励计划,以股权为代价换取员工的劳务服务。其次,股票期权是企业支付给员工报酬的一部分,员工是有偿获得股票期权的。再者,财务报表应当确认资源取得和消耗的情况,因此,不论企业事实上是否为这种以股票或是期权支付员工的劳务承担了成本,费用还是应当确认的。
当然,将股票期权计入报酬成本曾遭到工商界的一致反对,认为这样会降低公司的收益,威胁公司的竞争力,尤其是对高科技企业而言。因为若将股票期权的摊销记入公司成本,意味着期权的补偿成本需要由公司一段时期内的收入来补偿,减少公司的盈利水平,进而影响公司股价。但是从理论上来说,确认由股票期权引起的报酬成本并不会产生人们所预想的不利经济后果:
首先,股票期权报酬成本的确认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因为当公司发行股票期权不披露“期权的公允价值”时,因为没有将期权计入成本,所以其利润项目是被高估的,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也就被降低了。所以说,期权报酬成本的确认有助于企业明确经济责任,提供更为合理的财务报表。
其次,股票期权报酬成本的确认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因为对于那些以向员工发放奖金为主的公司而言,在会计报表中承担了相应的成本或费用,从而减少了公司年末的盈利数字。与未将股票期权计入成本的企业相比,这种费用确认差异的存在使得部门间、公司间、行业间财务报表的可比性降低。所以说,对于期权报酬成本的确认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有利于创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再者,股票期权报酬成本的确认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为企业通过重新评估已有股票期权计划的成本和收益,若发现其股票期权计划的预期收益不能补偿其成本,则会修订或取消这一计划;反之,企业也不会限制或取消对员工的激励效益大于激励成本的股票期权计划。
综上所述,股票期权激励本身作为一种报酬的支付形式,和工资、奖金、福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激励的方式不同而已。工资、奖金福利主要是对短期劳动的报酬,而股票期权则是一种长期激励方式。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企业为了获得管理人的劳动而发生的支出,属于企业成本核算的对象;从交易的主体来看,企业以期权的发放得到员工的劳动,企业得到的是员工的劳动,付出的是期权的费用。因此,在管理人服务期内,对这笔费用进行摊销,和相应期间员工服务劳动产生的收入进行配比,在会计上符合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虽然有学者指出,在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前,由于期权不会影响账面利润,因此企业发放的期权在薪酬结构中比重较大,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财物报表无空可钻,因此高管薪酬结构中期权的比重将会缩小,而限制性股票的比重会增加(沃顿商学院,Mary Ellen Cater,2005),但这并不会影响将股票期权成本纳入成本核算的理念。
(三)小结
在现行会计模式下,股票期权就其性质而言,具有负债和权益的双重性质,由此在会计处理上形成了不同的争议。由于篇幅的缘故,本文无法将确认日的选择等一一详述,笔者的基本观点是把股票期权视作一项特殊的权益,在期权授予日即按公允价值确认为报酬成本。因报酬为将来的劳务,则向员工授予期权的报酬成本应在相关员工的服务提供期内进行摊销确认。基本会计处理为:授予日,借记递延报酬费用,贷记股票期权;在相关员工的服务提供期内按年摊销,借记报酬费用,贷记递延报酬费用;在行权日,借记现金和股票期权,贷记普通股和资本公积。
五、百度案例分析
(一)公司背景简介
百度公司(Baidu.com,Inc)(以下简称“百度”)于1999年底成立于美国硅谷,主要创始人为李彦宏及其好友徐勇。2000年,百度带着搜索引擎的关键技术——超链分析技术回国。由于百度注册地为开曼群岛,而限制国外公司在国内提供互联网内容和广告服务,百度在中国的网站以及所提供的广告服务是通过百度网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百度公司按照与百度网通公司及其股东签订的合同向其提供技术咨询,并许可其使用百度公司的中文注册名称、注册商标以及相应的软件。通过该合同,百度公司有能力充分的影响百度网通的日常运营和财务支出,并能任命其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按照股东的需求批准其所有事务。

图 2百度公司结构图
(二)百度公司IPO概况
百度公司于2005年8月5日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首次公开招股发行4,040,402股美国存托凭证(ADS),其中百度公司将发售3,208,696股ADS(占79.4%),限售股东将发售831,706股ADS(占20.6%)。据统计,在百度原有的主要高管总共提供了约1.3%的股份用于公开发行,其中百度总裁李彦宏提供了0.9%的股份(计250,000股),其他高管大部分都不出售手中股票。同时,原有大型机构投资者也基本上选择不出售手中股份,以保持上市后继续拥有百度的大量股份。
作为中国第一只在美国上市的纯搜索引擎概念股票,百度在交易首日的表现令全球惊讶:当天发行价为27美元,以66美元高开,而后直线上闯至151.21美元,最后以122.54美元收盘,市盈率达2450.8倍,涨幅高达353.85%。
随着股价的飙升,百度员工的财富也在迅速膨胀,据招股说明书的披露,百度员工的内部持股比例为5.5%,也就意味着有200多人随着百度的上市成为了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
值得注意的是,百度在上市方案中特设了防恶意收购条款——“牛卡计划” (Dual Class Structure),即百度将上市后的股份分为A类股票(在美国新发行股票)和B类股票(所有原始股份)。其中,每一股B类股票的表决权相当于十股A类股票的表决权,而且一旦Google或其它厂商收购百度的原始股,该股份将立即从B类股票转为A类股票。那么,在这种结构下,百度上市前的股东拥有百度98.5%的投票权,而在百度公开上市时购买其股票的所有投资者,虽持有百度13.4%已发行在外的股票,但却只能拥有百度1.5%的投票权。百度的双重股权结构虽然有利于增强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权,以及防范竞争对手的收购活动,但是对于公司治理结构而言确是一种很大的负面因素。
回顾百度公司的IPO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百度身上集有华尔街最关注的两个概念——中国概念和搜索引擎服务商,市场的过度反映使得股票价格飙升,但随之而来的波动对一家年轻的公司来说却是危险的。股价的涨跌决定着员工手中期权的价值大小,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士气,过度的股价波动甚至还会干扰公司的经营。同时,公司的价值始终基于未来的增长,如果公司表现良好,那么其市值将被证明是合理的,否则其股价将会下跌。所以,公司每季度的表现都显得那么重要。
表 3 百度公司IPO一览表
项 目 | 内 容 | 备 注 |
股票价格区间(美元) | 27 | |
股票发行总量(股) | 4,040,402 | |
新发行股数(股) | 3,208,696 | 占发行总量的79.4% |
出售股数(股) | 831,706 | 占发行总量的20.6% |
发行后总股数(股) | 31,406,255 | |
其中 | ||
A类普通股(股) | 4,344,877 | 公开发行,每股1个投票权 |
B类普通股(股) | 27,973,716 | 百度原股东所有, 每股10个投票权 |
募股资金(美元) | 109,090,854 | |
IPO后股东构成 | ||
董事会成员(股) | 14,368,198 | 45.75% |
`公众(股) | 4,040,402 | 12.86% |
其他股东(股) | 12,997,655 | 41.39% |
2004年摊薄后 每股收益(美元) | 0.05 | |
2004年摊薄后 每股净资产(美元) | 1.01 | |
摊薄后市盈率(倍) | 540 | |
摊薄后市净率(倍) | 27 |
(三)百度期权事件
2006年7月10日,百度上演了上市以来的首次裁员风波,此事件一时震惊中国互联网界。据相关报导称,百度当天在4小时内解散了企业软件事业部(ES)的全体员工,此次被裁撤30人,其余人员转岗,裁员比例约为1.3%。 事后,百度首席财务官王湛生表示,企业软件事业部偏重的是软件,与百度搜索业务关联度不高,且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公司从加强长期竞争力角度考虑,最终做出了撤销的艰难决定。王湛生同时表示在撤销企业软件部门后,目前没有合适岗位的员工已不需来百度上班,但给予了一个月的工资补偿,公司为大部分离职人员多保留了一个月的期权行权的权利,剩余的期权则将被公司收回。
据了解,该事业部成立较早,经6年发展已形成由网事通、企业竞争情报和数据库检索系统构成的三大产品系列,专门面向企业和政府市场,是为国内大中型企业和政府提供信息检索管理解决方案的部门。其竞争情报系统的客户包括中石化、中国移动等大型企业。虽然该部门的收入和发展速度的确是远远赶不上目前火爆的竞价排名,但是作为软件产品,其发展速度在业界亦是非常领先的。
值得注意的是,被百度裁撤的企业事业部由于成立较早,其员工的年薪较高,更重要的是,相当一大部分人拥有期权,并且大多在4000股以上 ,而如果按照一般的兑现速度,这些员工只兑现了期权中的很小一部分。同时,裁员当月27日,正是百度公布2006年第二季度财务报表的日子,外界普遍猜测百度是在资本市场的压力下,不惜通过裁掉拥有期权的员工而达到有效节省成本,达到让财务报表“更好看”的目的。
那么,百度裁员的初衷究竟是如官方所言——“该部门成长性不够好,与百度整体发展目标不一致”,还是通过如此非正常调整扣减这高额的股票期权支出来达到节省成本的真实目的。下文就将从会计学的角度,更深入地分析百度裁员事件中期权的影响因素。
(四)案例分析
百度的“闪电裁员”事件之所以引起了如此大的关注,除了对于雇员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之外,人们更关注的也许还是在于那些雇员手中的股票期权问题。
因为百度成立之初,CEO李彦宏就引入了期权激励计划,为了给当时的员工打气,李彦宏甚至表示,“要让前台员工都持有公司股票”。 百度的股权激励计划可以算得上是互联网公司中最优厚的激励计划之一。而百度软件事业部大都是老员工,不少人手中持有期权。百度上市后期虽大幅扩招员工,但其中销售人员占很大的比例,这些员工的工资并不高,也没有期权,主要靠销售提成。相比之下,企业软件事业部员工的成本就颇高。
另一方面,从百度上市至今的股价走势(如图3所示),我们可以发现,百度股价除在上市首日有过疯狂的表现外,之后便逐渐走低,在2006年2月初跌至最低点44.44美元。毕竟一个中国概念是无法承载高达150美元股价的,百度虽有中国Google之称,但是部分业内人士都认为百度股价虚高,与百度的赢利能力不相符,百度最终仍是需要靠业绩来吸引说服投资者。可见,资本市场对收益增长要求会给百度造成不小的压力,但是百度赢利来源单一,其不得不削减成本,使财务报表“更好看”以满足资本市场的要求。由此,本文将进步考察百度期权激励计划对百度公司的经营影响。
图 3 2005年8月至2007年4月与同期标准普尔500相比的百度股价走势图
首先百度期权激励计划存在激励的范围过大问题,不必要的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如上所述,百度初期基本上是尽量大范围地让员工获得期权,这种做法虽然是基于尊重员工的贡献这一理想。但后果却是由于激励面的过广,反而导致了员工的预期相对过高。同时,由于百度上市时股价的上涨超出了原来的预期,与发行价27美元相比,使得激励显得过度。笔者收集了百度从2005年第2季度到2007年第1季度的有关期权成本等的财报数据,期权激励成本占其净利润与期权激励成本之后的比重虽逐年下降,但比重仍很大,2006年前3季度的平均比重达19.83%。同时,我们可以发现2006年第4季度的期权成本呈异样变动,由2005年同期的1045万元人民币减至740万元人民币(90万美元)。报表中将其解释为:股权奖励费用的减少是由于期权授予数量减少、2006年以前授予的期权所采用的减速摊销方法以及期权放弃的实际及预计比率的变化所致。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百度的裁员事件发生在06年7月,06年1月至5月百度的股价可以说一直是处于低谷的。笔者推测,由于百度为大部分离职人员多保留了一个月的期权行权的权利,剩余的期权则将全部收回公司所有,所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百度第4季度的期权成本大降。笔者认为有理由相信百度变相收回期权的目的在于削减成本。
表 4 百度的期权激励成本比较
单位:k元 (1k=1000)
时间 | 期权成本 | 净利润 | 期权/(净利润+期权) | 总营运收入 |
(含股票期权成本) | ||||
07Q1 | 12,214 | 85,502 | 12.50% | 275,580 |
2006 | 48,280 | 301,763 | 13.79% | 837,838 |
06Q4 | 7,354* | 122,800 | 5.65% | 271,306 |
06Q3 | 16,382 | 85,253 | 16.12% | 239,331 |
06Q2 | 11,731 | 58,470 | 16.71% | 191,627 |
06Q1 | 12,813 | 35,240 | 26.66% | 135,574 |
2005 | 27,429 | 45,104 | 37.82% | 319,215 |
05Q4 | 10,453 | 24,549 | 29.86% | 114,900 |
05Q3 | 10,807 | 8,504 | 55.96% | 88,936 |
05Q2 | 6,169 | 12,051 | 33.86% | 69,703 |
其次百度股权激励的设置也不尽合理,无附加行权条件的期权激励常导致失败。同时期权的行权太密集,每个月都有行权。以2005年签署的期权协议为例,百度方面承诺给予一定数量的员工股权的同时,工作满一年后可认购25%,之后每个月可以认购可认购期权总数的1/48。而对于一般的股权激励而言,比较多的是以年为单位,符合长期激励的道理,而很少以按月为单位。
再者,联系百度自上市以来的业绩表现,我们可以发现,百度的增长速度正在逐步放缓(参见图4),2007年第1季度总收入相比上期仅增长了1.58%,净收益和营业利润则出

图 4百度各季度主要数据比较图
现了-30%和-27%的负增长情况。而经统计,2006年百度公司在上述3个指标的增长率分别为24.4%,49.91%,67.47%。另一方面,对于搜索引擎公司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活跃用户数,百度的用户数已出现饱和趋势,增幅逐渐放缓(参见图5),从2006年第2季度的21.6%的高增长一路下滑,至2007年第1季度已降至了3.7%的增长幅度。这也暴露出了百度在经营中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据悉百度总收入中九成以上依赖于搜索引擎收入,但是告诉我们,任何一家结构模式单一的公司是无法持续保持高增长的。由此,笔者认为,当一家公司面临收入已难以保持高速增长,甚至有下滑的情况下,同时还要面对资本市场的强大压力,公司在一时无法突破盈利模式的情况下,削减成本也许就是见效最快的方式了。

图 5百度各季度活跃用户增长率
综上所述:在基于对企业生命周期的认识上,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大范围的激励并不是百度的独有现象,是创业企业都存在的问题。因为对于企业的创业期而言,资金匮乏,前景不定,所能提供的吸引人才的工具也只有企业的未来以及与企业共同富裕的“股票期权”,此时期权产生的是有放大效应的激励作用。但是,当企业开始步入正轨,并逐渐成熟起来的时候,特别是通过公司上市后,一方面当初给予员工的“期权允诺”有了兑现的机会,另一方面,期权成本也形成了对企业的约束。此时对于追求公司业绩的上市公司而言,期权所带来的成本压力远大于其激励效应。因为作为上市公司,此时还要考虑到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问题。所以百度通过裁员这种不尽合理的手段变相收回期权也不是不难理解了。
所以笔者认为股票期权作为了一个多方的、多层次的博弈,惟有设计合理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激励效果。即使是初创企业,在设计股票期权计划时,也应明确激励对象,选择有激发潜力的,不能对全体员工一视同仁。同时,期权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方式,企业在现行制度下,必须充分考虑期权成本对后果的影响。通过削减成本以达到保持业绩增长的目的,并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提高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唯一手段。
六、结论与局限性
(一)结论
股票期权薪酬制度作为一种长期的动态的激励方式,本质上实现了“劳动”与“资本”的结合,实现了“企业”和“有能力的人”的结合,将个人的利益与团队的利益紧密结合。
长期以来,股票期权激是IT行业激励员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与企业特性紧密联系的,更确切的说,股票期权一直在高风险的成长型企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优势在于:
(1)解决了企业创业初期考核难的问题,把员工激励与股东价值互相连结,提供员工在财务上分享公司成功的机会,以更好的吸引、保留和激励核心员工;
(2)解决了创业型企业可支配资源有限的问题,股权激励把利益分割和成本推迟到了未来,虽没有丰厚的薪水,但期权能使员工在公司股价上涨时得到补偿,从而使他们有足够的动力提升公司的表现和股价;
(3)创业企业对人的期望是超过其岗位职责的,需要企业员工更主动、更创造性地为企业效力,是无法以简单的激励来衡量的。
当然,成熟企业同样需要股权激励,但其期权的作用更多是约束。因为越成熟的公司越可能盲目决策。期权可以让管理层决策时更谨慎些,从而规避风险。
但股权激励不是万能的,也并非适合所有企业的。笔者认为,股票期权在高科技行业更为受用,因为高科技企业对人才的依赖度远高于其他行业,他们不仅重视管理层,而是推行“上下并重”,优秀人才的忠诚度和主人意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股票期权在实施过程中潜伏的“道德风险”问题。因为管理者与员工的利益最大化取得是挂钩在未来的股票价格水平之上,未来股票价格水平越高,管理者与员工按固定价格行使股票期权取得的收益也就越大。这样,作为“内部人”的管理者与员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完全可能根据期权行使得期限情况,人为地设计提高股价的方案并付诸实际操作,实现股票期权激励下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管这样做是不是会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和原有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如有报导称(2006年10月26日,证券时报),美国至少有153家企业因授予员工股票期权而卷入丑闻,即使股价下跌,期权持有人仍有可能通过“倒填日期(backdating)”、“期权重新定价”、“期权续发” 等手段获利。
现在我国也在积极推进境内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制度的完善,但是相当一部分投资者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不愿意接受股票期权,因为期权兑现等政策不明朗,股市不规范且风险大,在某些情况下,实行股票期权难以变成真正的激励措施。此外,现行股票期权制在设计时往往只强调激励而不重视约束,也是推行过程中的误区。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推行还需要配以相对公平的人才市场及筛选机制,要有公平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及企业价值评价体系,以制定出合理的行权价格,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成熟的情况下,股票期权制度才能有效发挥其长期激励的效用。
另一方面,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单是从会计处理角度而言,我们已与国际水平接轨了。在本文中,以先于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百度”为例,从其裁员风波入手,探讨了其期权成本对公司经营的影响,指出股票期权作为了一个多方的、多层次的博弈,惟有设计合理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激励效果。在设计股票期权计划时,应明确激励对象,选择有激发潜力的对象。同时,期权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方式,企业在现行会计制度下,必须充分考虑期权成本对经济后果的影响。
(二)局限性
在本文的论述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对理论的认识可能还是比较浅显的,这个是需要以后继续挖掘与思考的。在对案例的研究中,由于所能获得资料的有限性,比如说百度公司具体的期权构成、期权成本的计算方式等都是未公开的资料,所以难以一一进行分析比较,这个是比较遗憾的。
资料
1.Mark P Bauman•Kenneth W. Shaw,” Stock option compensation and the likelihood of meeting analysts' quarterly earnings targets”,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Kasznik,R,and M.F.McNichols,”Does Meeting Earnings Expectations Matter?Evidence From Analyst Forecast Revisions and Share Pric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40(3),727-759(2002).
3.Jeffrey L.Coles,Michael,Hertzel,Swaminathan Kalpathy,”Earnings management around employee stock option reissu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4.黄之骏 王华:《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中国会计评论》第4卷第1期,2006年6月。
5.李银珠:《股票期股薪酬制度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会计研究》,2006年3月。
6.马伟丽 聂丽杰:《基于时间点的股票期权会计确认探讨》,《财会月刊》,2006年2月。
7.吴佩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要素研究》,上海财经大学硕士,2006年12月。
8.郑晓楠:《高新技术企业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9.郑贤玲:《股票期权制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10.葛家澍:《关于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p227。
11. [美]Susan E.Jackson和Randall S.Schuler著,范海滨译:《人力资源管理:从战略合作的角度》第8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2.康士勇:《薪酬设计与薪酬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1月。
13.刘国,李志群:《股票期权制度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14.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
15.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经济出版社。
16.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17.郑庆华 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
18.21世纪经济报道
19.第一财经
20.艾瑞市场咨询
21.中国期权网
22.百度公司网站:免费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