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链会计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火全 时间:2010-07-03

    内容摘要:虽然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实践中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但为满足新形式下企业竞争的要求,出现了价值链评价。本文了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弊端,构建了价值链会计评价体系,并概括出其指标体系。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 绩效 评价 指标
  
  随着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思想,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值链管理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企业纷纷建立以价值链为中心的管理机制。而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工作作为一种经营管理工作,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经营管理部门,也而然的进入了价值链管理体系。但是传统会计的弊端也随之呈现出来:财务会计无法全面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新的制造环境和新的管理理念。价值链会计的概念则是由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于2003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会计理论研究、会计教学和会计工作中应当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紧紧抓住价值管理这个中心,拓展会计管理对象的外延范围,构建以价值链为载体、以事中实时控制为核心的、融合传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于一体的价值链会计。”
  
  传统业绩评估的弊端
  
  (一)从宏观角度看
  1.存在片面性。许多对企业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非财务因素,难以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出来,因而难以正确评价企业的全面行为,容易忽略重要的因素,难以全面对企业行为进行评价。
  2.缺乏未来性。传统的业绩管理制度是基于的会计数据,是对过去的经营业绩的总结与评价,虽对当前和未来有一定的和指导,但不能为日常工作及时提供行动指南,无法协调企业当前与长期战略目标,仅是对过往业绩的总结,缺乏对将来的指导。
  3.容易引发管理层的短期行为。传统的会计式业绩管理,易使管理层急功近利,引发短期行为。
  综上所述,传统的业绩管理是相对静态的,滞后的。无法动态的、全面的对企业的业绩实施评价和指引。
  (二)从微观角度看
  1.缺乏可比性。财务数据是根据传统的会计报表数据而得的,由于传统的会计报表完全按有关的会计原则来编制,无法按物价水平或通货膨胀程度来调整有关数据,使账面值与实际价值有一定差距。加上不同企业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如对存货计价可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等,对所得税可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使不同公司的财务数据缺乏可比性,这些都严重影响到财务数据对事实的真实反映程度。
  2.存在表面性。以单纯的财务指标为中心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使得管理人员有强烈的冲动去操纵财务数据,热衷于利润数字的游戏。为了不同的目的,他们将利润指标进行掌控,通过随意调整折旧时间、提前或推迟收入的确认、债务重组等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3.存在单一性。与此同时,许多管理人员对使用以收益为基础的财务数据测评绩效也感到焦虑。以收益为基础的财务数据虽然能反映有关决策的执行成果,但不能很好的预测公司未来。如果经理人员只看重财务数据,沾沾自喜,将可能导致公司的失败。今年绩优,明年亏损公司的不断出现,也使得投资者开始摒弃以财务数据为核心的公司绩效评价体系,而越来越看重关系公司是否真正健康的评价方法和牵引公司持续的指标体系。
  4.存在滞后性。根本上滞后的会计指标,是无法传递基于目标的策略和方法的,也不能清晰的向组织成员明示战略的路径和标识,而恰恰这些又是组织和组织成员困惑和渴望明了的,组织缺乏向着战略方向健康发展的指引,这也是目前许多企业日见衰败的重要原因。
  
  促使新的绩效评价方法出现的条件
  
  信息技术及商务的发展,为建立新的绩效评价体系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新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信息为技术手段。由于电脑的广泛运用,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共享已成为可能,也使得价值链成本核算法得以实现,从而为建立新的绩效评价体系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企业信息化的门槛降低。近年来,计算机硬件性能价格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技术也取得了飞跃式发展,企业可以从更多的渠道,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取得信息,并加以分析、储存和传播。为了进入这个快速运转的系统中,以享受信息利润,各公司自然会采取相匹配的会计系统,主动加入价值链管理体系中。
  企业之间的关系由竞争变为合作。资源的有限性及信息创造利润的巨大性,使企业之间不再是绝对的竞争关系,合作变得更为重要。共享信息以降低信息成本,达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就能实现双赢。因此,公司仅仅了解自身的经营成本还不够,还需要了解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成本,并与处于价值链上的其他伙伴合作,共同控制成本,寻求最大收益率。
  
  价值链会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财务指标
  财务业绩指标是对企业战略和经营策略的概括性衡量,用来综合反映企业财务性经营成果。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收入增长指标;成本减少或生产率提高指标;资产利用指标。具体指标可根据公司的具体要求设置,一般有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率、营业净利润、现金流量净额、经济增加值、投资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降低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
  (二)非财务指标
  1.价值链内部评价。根据哈罗德·孔茨的《管精要》中对组织的定义:组织就是正式的有意形成的职务结构或职位结构。组织结构的设计应该明确谁去做什么,谁要对什么结果负责,并且消除由于分工含混不清造成的执行中的障碍,还要提供能反映和支持企业目标的决策和沟通网络。企业应当从战略的角度来对企业内部组织的业绩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评价组织内部是否在各尽其职。这个方面的评价有点像岗位考核,但又不同于原有的岗位考核。以企业的价值增加为目的的业绩在对中高层的管理者评价时注重的是其管理效率,是对企业总目标的分解以及执行能力,上下协调能力,发现更好的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等。这方面不容易定量化,但可以根据具体企业的情况而制定一些定性的标准。对企业的基层组织部门和人员评价注重的是看其是否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只要完成了目标,并非要求一定要按时到班按时下班,可以实行弹性到班制,但有一个前提是在不影响他人的工作进展的情况下。

  评价文化是否被认同。一个企业是否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存在什么层次?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文化有多少了解与认同?这些都是没办法量化的指标,但是对企业的业绩确实在产生不小的影响。企业文化的评价要视具体的企业而定,企业的文化是一项无形资产,贯穿于整个企业中并且可以影响到价值链上的其他成员。
  评价非盈利部门的费用支出是否合理。企业内部的费用支出仍然应当是对组织业绩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一旦对费用不加以控制,那么企业的经营者就有可能会利用职务之便对企业的财产进行瓜分,大大的损伤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至于具体的控制方法要依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之。
 2.价值链外部评价。在向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企业从竞争到合作,由“零和”到“共赢”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一种基本思路。企业之间的关系应由以权力为基础的控制关系改变为以信任为基础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的优点很明显:排除了浪费和重复,提高了价值链的效率;能有效降低各种风险,价值链上的各企业通过更广泛的销售和生产信息共享,可以减少与存货投机相关的大量风险,并使得供需不平衡的风险降低,另外还能够减少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大量风险;与以权力为基础的价值链关系相比,价值链各方之间的相互信任,减少了频繁谈判等所带来的大量交易成本;通过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合作双方的比较优势,获得协同效应。基于价值链的合作关系的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评价与合作者之间是否实现共赢。基于价值链的合作能否增加价值链整体盈利这是最重要的标准,是因为基于价值链的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相互合作以获得更大的共同利益,从而使合作各方受益。企业与价值链中的其他企业的合作可能是简单的浅层的合作,也可能是复杂的深度的合作。针对不同合作类型,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核心企业与其供应商合作研究与开发新产品,比较容易获取的资料是合作比不合作为核心企业节省了多少费用的支出。那么就可以用合作后研发所产生的费用除以不合作情况下研发所产生的费用,这样可以得到研发费用的节省率,采用这个指标的条件是:假设不合作与合作的情况下研发的成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假设研发费用的支出一定,合作比不合作的情况下,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更大的利益。这个评价指标最好也是采用相对指标,这样更有利于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评价与合作者之间利益分配是否公平。通过合作带来的利益能否在各方得到公平分配,由于各企业之间具有各自的利益,任何不公平的行为都会有损于合作关系的稳固。基于价值链的合作中的利益分配不是一开始就定下的,而是在合作过程中,视贡献大小而定,核心企业不能够一方完全决定。对于合作过程中的贡献大小的评价方法的确定,合作各方在合作开始时就要统一口径。
  评价与合作者之间的合作价值是否相互依存。基于价值链的合作是否使得各方变得对其合作者更有价值,如果合作一方变得对另一方越来越没有价值,更加依赖于另一方,则这种合作关系很难得到长久维持。在价值链中,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主体,如果一旦出现一个企业不能独立的生存,合作就会变质,有可能合作演变成合并。评价的标准可以采用核心企业与A企业的合作和核心企业与类似A企业的B企业合作的效果进行比较。也就是要在合作的各个企业之间作一个横向的比较,以发现有潜力的合作企业和需要解除合作关系的现有合作企业。
  评价客户关系是否牢固。对一个全球化的组织来说,客户的满意是最重要的,对顾客必须提供很好的服务。不包括顾客的价值链是没有效率的价值链。在当今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取长远的、出色的财务业绩,就必须要赢得顾客,创造出受顾客青睐的产品和服务,关注如何吸引顾客,如何留住顾客。为此,应设置用于评价顾客业绩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
  市场份额所拥有的客户数量(或销售额)/该产品市场总的客户数量(或销售额),反映企业在一定的销售市场上所占的业务比例;客户保持率本期客户中属于上期客户的部分/上期客户量,是企业保持现有市场占有率的基础;客户获得率本期客户中的新客户量/本期总客户量,反映了企业挖掘潜在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的能力;客户满意程度指客户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等一系列经营活动是否满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意,它是企业赢得客户、留住顾客、提高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客户盈利率指企业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后所获净利润水平。对于有盈利的客户,企业应争取和保持。
  
  :
  1.阎达五.关于构建价值链的思考[J].国际财务与会计,2003
  2.哈罗德·孔茨.管精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