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集约持续农业的理论发展
摘要 根据的国情,中国农业的持续必须与世界持续农业与发展接轨,这是从世界农业漫长的道路中摸索出来的农业持续发展正确方向、发展、完善和丰富我国高产高效优质农业,使其与世界持续农业的大趋势相适应,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集约持续农业。
关键词 持续农业;农村发展;集约持续农业;作物生产;农业产业化
一、中国集约持续农业和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提出
80年代中后期,在生态学家们的倡导下,中国政府在全国不同类型地区建立生态农业示范点,到90年代初期,全国共建设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通过有效和合理开发利用有限资源,使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生产共同发展成为事实。
1989年,刘巽浩提出精久农业(Intensive Lasting Agriculture,缩写ILA),强调生产、经济和生态持续化,坚持三者的协调统一。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提出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定义,确定实现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第一,积极增加粮食生产,保证各国及地区,以及世界粮食安全;第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消除贫困,实现农业综合发展;第三,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尤其是珍惜、保护和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1992年9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决定》。这个文件指出了90年代的中国农业应当在继续重视产品数量的基础上转入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的新阶段,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也是适应逐渐发育的市场经济的重大举措。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和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要以流通为重点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制,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Agriculture of High Yield,High Q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缩写AHHH)。
1993年5月于长沙,中国农学会与农业化分会等召开了“全国持续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卢良恕等提出,中国应该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刘巽浩等提出,集约持续农业是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要选择。这次会议使我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的专家们充分肯定了中国农业应该走集约持续农业道路。
1993年5月于北京,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会。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发起主办了“’93国际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研讨会”,有24个国家及地区的专家。学者和高级政府官员160多人参加。会议在历史发展经验基础上,明确了:(1)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世界性的农业发展战略,并且正由一种战略构想转向理论建设和农业实践;(2)持续农业的建设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力强大的技术支柱,吸收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形成持续农业技术体系;(3)持续农业具有不同模式和具有区域性特征。中国学者提出集约持续农业的发展战略,以高产、高效、优质和低耗为主要目标,达到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利用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持续提高土壤肥力,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1994年4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一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确定了中国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目标。白皮书指出,中国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目标的建立,是吸收世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研究实践而提出的,强调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是中国的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发展领域。特别指出,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摆脱现在的困境,必须走持续发展的道路。确立了3个基本目标:(1)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水平和保障粮食安全;(2)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3)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合理地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1995年6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召开“中国农业发展会议”,进一步强调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农业专家学者们再次向政府倡议,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走集约持续农业道路,会议明确了中国农业发展应该走集约持续农业道路。同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院士充分肯定了中国农业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道路的选择,整个中国科学界对农业专家卢良恕、刘巽浩等关于中国农业必须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道路的倡议,进行了深入的论证人
1996年4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提出中国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道路是集约持续农业。
1998年4月,国家科委重点支持“持续高产农业示范区”,开展了高效持续农业具体实施工作。
通过以上分析阐述,我国政府从提出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到农业学术界倡议并得到政府肯定的中国农业走集约持续农业道路,是农业宏观理论从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向集约持续农业理论发展,以及将集约持续农业与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相互统一的过程。
二、集约持续农业与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比较
1.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高产目标与集约持续农业的集约农作
高产高效优质农业(AHHH)的高产目标具有单一性,而集约持续农业中的集约农作不仅强调农产品的高产量,而且强调将以耕地利用率为中心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单位生产空间或面积的农产品数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提高作物生产。动物生产的单产水平,力求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变超高产。特别是作物生产要高度集约地多维(平面、空间、时问)利用每一块土地,实行人力、资金、物质、技术和经营高度集约化,实行精耕细作、间套复种和多熟种植,尽力提高种植指数,实现最优化的高产,并与畜牧业、林业、水产、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密集的产业链和运行通畅的产业,综合提高农业生产单产和总产水平。
这一概念特别提出了中国不是农产品剩余国,而是农产品短缺国。因此,提高作物生产单位面积产量,尤其是以水稻、小麦、五米、大豆和棉花等为主要衣产品,是中国农业长期不变的主题,也是愈来愈棘手的难题。中国任何时候不能掉以轻心或轻率对待粮食生产与安全问题。自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因粮食增产出现卖粮食难的现象(如1984,1990,1996年等),学术界几次开展对增产的批判,显然是不适当的,更是缺乏农业持续发展远见的。
2.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高效目标与集约持续农业的共同富裕
集约持续农业第二个目标是高效增收,要将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力争高产高效或高产不低效,积极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因地制宜调整结构,适当增加园艺作物与养殖业比重,适当增加高价值作物与动物以及出口创汇的比重,积极农产品加与二、三产业;实行劳动力密集、科技密集与适当增加投入的有机结合与相互置换。为此,要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实行贸工农的结合,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开创合作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新局面,促进经济全面持续发展。
通过对世界农业与农业发展的分析,尤其中国农业的特点,在坚持综合增收的目标基础上,鉴于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农业及农村概况,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专家们将集约持续农业的第二个目标发展为共同富裕,这是综合增收的涵义的拓展、概括,在理论上更为深入。
共同富裕强调持续增加整体农民收人,无论是富裕地区还是贫困地区,无论是东部沿海发达经济农区还是中西部落后经济农区,都有权力消除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未来。富裕发达的农区应该支援落后贫困农区的经济发展,逐渐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实现全国农业均衡发展,消除贫困,增加农业和与之相关的产业人员的经济收入,逐渐实现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条件下,大力发展涉农相关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农牧结合型农业、设施农业、服务城市的都市农业、外向型创汇农业、贸工商一体化的商品农业和产业化农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借鉴国外农业经验,建立良好市场经济的科技、农用物资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多产业链条、有机联合的产业,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性能强、社会化服务全、产业化程度高的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发展,实现农业与农村共同富裕的新格局。
3.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优质目标与集约持续农业的持久发展
高产高效优质农业(AHHH)中的优质目标,主要是指农产品的质量,包括产品营养性、多样性、安全性、加工性、医疗性。纯净度、无污染性、产品包装等,是非常狭义的,最初仅指农产品的品质。随着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深入发展,关于农业优质的概念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目前的研究还没能把这个优质目标与集约持续农业的持久发展相接轨。优质不仅要求农产品的营养性、安全性和多样性,而且包括农村环境、农产品营养丰富、无污染的综合表现,还要求建立农民生活富裕、农业技术发达和生态环境优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应该把优质目标提高到一个比较合适的高度,发展和丰富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内涵,为与集约持续农业接轨做出概念上的准备和理论上的升华。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优质目标向集约持续农业的持久发展转轨是一个本质的飞跃。集约持续农业第三个目标是持久发展,强调生态与人工生态相结合,自然机制与人工机制有机结合,保护耕地、水和森林等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搞好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持续生产能力;强调生态持久性与社会经济持久性的结合,避免片面强调一个方面,没有经济上持久发展也不会有生态持久性的建设;在发展中国家农业投入不足的条件下,增加包括物质、资金、科技、智力等投入是农业持久发展的关键。
所以,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优质目标向集约持续农业的持久发展的推进,不仅仅从农产品营养性、多样性、安全性和无污染等向包括农产品在内的生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等待久性发展,把高产高效优质农业转变成一个适应世界农业发展潮流和趋势,并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具有中国农业特色的集约持续农业,完成了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向集约持续农业的理论深化。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是我国政府90年代提出来的农业战略目标,在世界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思想影响和引导下,不断发展和完善,向集约持续农业发展,形成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相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三、集约持续农业与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关系
1.集约持续农业的集约农作与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世界粮食安全
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中国的粮食消费居世界首位,同时中国也是最大粮食生产国。21世纪,中国粮食供给与需求之间仍存在500~1000万吨的缺口,保证粮食自给率90%也存在一定困难,维护中国粮食安全是对世界粮食安全最大的贡献。
集约持续农业的首要目标--集约农作是对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关世界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第一个目标——粮食安全的丰富和发展。因为集约农作在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富余、人均资源短缺和经济落后的国度中保证粮食安全,实现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向所有中国人提供足够的粮食,而采取具有中国特色的提高包括粮食在内各种农产品的农业高产措施,是FAO的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粮食安全目标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必然产物。集约农作是世界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在中国解决本国粮食问题的具体体现。
集约农作在实现集约持续农业目标与世界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接轨中,把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积极增加粮食生产、保持世界粮食安全的目标在中国具体化,提出了中国增加粮食产量和保证粮食安全的具体生产方式,充分考虑了中国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丰富、耕地短缺的具体国情,体现了中国特色,为那些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和耕地资源贫乏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持续农业技术方向,集约农作目标比增加快食生产,保持粮食安全的目标更具可操作性和技术直观性。
中国集约持续农业与世界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比较,不仅丰富和发展后者的内容,而且说明在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实践中创建了自己的特色,在推动世界农业持续发展过程中走在理论和实践的前列。
2.集约持续农业的共同富裕与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消除贫困
集约持续农业提出的第二目标为共同富裕,与世界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消除贫困具有相同的基本观点和思想,但集约持续农业的共同富裕有以下几方面与消除贫困存在一定的区别和差异。
第一,共同富裕不仅强调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直至消除贫困。但消除贫困不是集约持续农业的终极目标,只有在消除贫困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目标——共同富裕起来,走向一个繁荣富裕的未来社会。
第二,共同富裕强调不仅旨在消除贫困实现农村经济综合发展,而且倡导消除农民获得财富的不平等性,使任何农业生产者都有平等的权力获得经济收人,一同走向富裕,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平等的现象发生。
第三,共同富裕从正面提出了农民在农业待续发展过程中应该享有公平富裕、井同富裕的权力,提倡富裕的公平性、共同性,反对贫富差距扩大,只有农民共同走向富裕的未来才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真正的目的,才是世界农业持续发展所期望的。
第四,共同富裕是中国专家学者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持续发展的理想,再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共同富裕思想,是这个理论在中国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研究所结出的成果,这个理论在持续农业研究具体运用的结果。
集约持续农业的共同富裕目标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消除贫困的目标,并把这一消除贫困、增加农民收入达到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内容所体现的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创造农业与农村的共同富裕,这在理论上具有高度精炼性,在实践上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共同富裕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持续发展都具有普遍意义。
3.集约持续农业的持久发展与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持续发展
中国的集约持续农业最早提出的名称为精久农业(Intensive Lasting Agriculture),其后为了与国际持续农业相适应,其中文为集约持续农业,相应的名称Intensiv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精久农业是结合中国农业实践而提出来的,表现了中国学者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精久(Intensive Lasting)与持续(Sustainable)在本质意义上不谋而台。只是“精久”比“持续”多一个“精细、集约”(Intensive),阐明了中国农业应有的特色。而“久”与“持续”都具有延续长久的意思。这现象充分体现东西方学者因受不同文化影响造成的思维差异。因为中国人的思维受东方哲学文化影响,总是习惯从整体或系统出发去思考问题,而西方人总是习惯从局部或部分出发去思考分析问题。精久农业中的久(Lasting)是持续永久之意,形容农业从古到今乃至于未来,均会保持长久发展,将农业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去描述、思考。而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持续(Sustainable)取延续不断的意思,强调农业由不同的片断、时期延续在一起的,把持续农业分成阶段来考虑,加以描述。因此精久与持续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描述、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已。
所以,集约持续农业的持久发展和世界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持续发展具有完全相同的涵义。说明中国学者有关农业持续发展研究与西方学者关于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持续生产能力、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的研究是不谋而合。甚至可以说,中国学者有关农业应该持久发展思想的形成要早于西方学者。这该感谢中国这个泱泱农业大国,以及几千年朴素农业发展思想对中国当代学者深厚的影响。
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经历了生态经济农业阶段、高产高效优质农业阶段、集约持续农业阶段。从理论到实践使中国农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跟随世界农业的发展步伐不断获得进步,并保持中国自己的特色,成为世界农业持续发展过程中一个带有明显国度特色的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