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贸依存看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关系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4
[关键词] 中国 中亚 能源安全 经贸依存度
一、问题的提出
能源成为的关键因素,石油运输安全,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石油价格波动等将使石油供应受制约的程度越来越大,而石油供应的中断将会直接威胁经济安全。1994年~2000年,中国进口石油数量由290万吨上升7000万吨,对国际石油市场依存度由1.9%上升到30%。2006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47.0%,预计2010年、2020年、2030年将分别上升到6l%、76.9%和82%。
我国40%多的原油进口来自中东地区,其次是非洲地区。基于进口渠道单一、石油运输安全的考虑,中国迅速拓展与中亚五国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的合作,2006年来自前苏联地区的原油进口量比上年增长32.6%,占全国原油进口量的12.8%。但随着合作规模的扩大,在中亚地进口能源的风险也在迅速增加。而加强贸易往来、增加贸易依存度是化解风险的最有效途径。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外贸依存度分析
1.外贸总量
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15年来,经贸合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中亚五国在中国对外贸易额中所占比重以年均32.27%的速度增长,2002年~2006年中国对中亚五国的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分别以年均29.83%、48.31%、13.63%的速度增长。五国中,中国对哈萨克斯坦贸易额最大,其次为吉尔吉斯;中国在乌兹别克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进口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上升;中国是塔吉克斯坦第六大贸易国、第三大进口贸易国和第十一大出口贸易国。
通过外贸总量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五国的贸易增长很快,但贸易额均较小,在对方外贸中的地位较轻。
2.进出口商品结构
目前,中国向中亚五国主要出口日用消费品,大多为轻纺产品、食品、家用电器、化工原料、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等;五国主要向中国提供原料类商品,以原油、矿产品、毛皮、棉花等为主,双方出口的商品结构表现出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发挥加工技术、工艺优势,积极开展来料加工将商品向中亚出口,密切双方经贸联系。
综合外贸依存度分析,中国目前在中亚五国中的贸易地位不是很高,除商品输出,还可以进行资金、人力、文化输出来增强贸易联系。
三、中国在中亚五国的投资领域
1.投资领域
中国与中亚五国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中国在中亚地区投资累计约82亿美元,主要涉及石油天然气开采、、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钻井及设备维修、汽车组装、食品加工、农业养殖等诸多领域。在哈萨克斯坦注册各类中资300余家,在土库曼斯坦正在落实的有中方参与的投资项目46个。
2.中亚五国重点领域
目前,哈萨克斯坦对生产基础设施、加、农业、首都阿斯塔那市政建设等领域的外来投资实行优惠、特惠待遇,逐年扩大吸收外国劳务的限额;塔吉克斯坦制定了“水电兴国”和“兴国”战略;吉尔吉斯斯坦投资优先集中在能源、交通、农业和采矿四大领域;乌兹别克斯坦工作的重点则是吸引外资稳健推进改革。
结合的投资领域和五国发展的重点领域,能源是双方积极采取措施、重点开展合作的领域;此外,中国在经贸、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也投入了大量资金。
四、加强合作领域的多元化,规避能源风险
在今后的合作中,中国应该加强技术、机械产品输出、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提高五国对中国的依存度,以降低能源风险。
石油领域。一方面进口中亚石油和油品,以缓解我国石油供求紧张的矛盾;另一方面对中亚石油投资,积极参与中亚石油生产和经营活动,为发展外向型石油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轻工业。针对五国目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的情况,迎合国际轻工业市场同五国展开棉纺合作,投入部分设备和流动资金,出口原料,开展境外加工,生产式样新颖、质量可靠、价格适中的布匹和成衣、床上用品等。
交通运输。中国要抓住中亚油气管道和铁路交通的东向发展的必然性扩展中亚市场,密切同中亚国家的经济联系。
商贸领域。中亚区域经济百废待兴,近6000万人口的地区是尚待开发的消费品大市场。该地区对轻工产品、家电产品的市场需求极大。
通信领域。中国有着国际先进水平的通信设备和技术,中亚国家则在全面加速电信行业的私有化和化进程,双方的成功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彼此贸易的往来和发展。
农业技术交流。中亚国家积极引进中国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等农业经验和技术,农业生产收效显著。
此外,合作领域还包括治理土壤退化、沙漠化、人才交流、技术援助等。
:
[1]蒲开夫编:《中亚五国简况》[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2]陈家勤:中国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选择. 时代经贸[J]. 2008,4,024-028
[3]张宏喜主编:《世界知识年鉴(2006/2007)》[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2
[4]汪占熬:中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比较分析. 决策与信息[J]. 2007,4(28)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编:《中亚观察与研究(二)》[M].2005,4
上一篇: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制度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