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潇 时间:2010-06-24

  【关键词】:战略对话机制;共同利益;国际机制

  【论文摘要】: 文章先阐述了分析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原因,然后简要介绍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过程。接着,从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两个核心概念--共同利益和国际机制的层面来分析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并就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中美两国在经贸、环境、安全等各个方面存在着越来越广泛的共同利益,但是,这并没有使双方的合作关系自发改进,反而由于各种原因致使两国存在着愈演愈烈的冲突。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如果两国关系处理不当,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两国经济发展,甚至会世界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了减少冲突,相互合作以达到"双赢",中美双方试探性地进行了战略经济对话,形成了相关机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为使该机制更大程度促进中美合作,我们必须对该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内在,把握其局限性与发展方向。
  
  一、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由来及其过程
  
  2006年8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双方表示,加强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对话,将有利于两国经贸合作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稳定安全也会产生积极影响。2006年9月20日,中美双方发表《中美关于启动两国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共同声明》,标志着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正式进入创建轨道。
  2006年12月14-15日,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双方围绕"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2007年5月22-23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双方围绕服务业、投资与透明度、能源和环境、平衡增长和创新等议题进行了讨论。2007年12月12-13日,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中美围绕"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将于2008年6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随着双方对话的深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机制也日趋完善和成熟。
  
  二、剖析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原因
  
  首先,共同利益是双方对话的基础。"相对其他国家来说,中美经贸关系更符合'比较优势'的原理,中美双方均从这种贸易、投资关系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①如今,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是美国第四位进口国。美国从中国进口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升降;而获取美国的资金、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经验,也是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中国对美出口的廉价产品,不但使美国消费者每年减少1000亿美元的开支,而且使美国的GDP每年增加0.7%,通胀率减少0.8%,有利于减少美国财政赤字,确保了美国跨国公司的利润增长。除了经贸关系联系紧密,中美双方在、军事、文化、环境等方面也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如全球和东亚地区安全问题、《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和世贸谈判等问题,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同样,中国要和平发展,也一定程度需要美国维持稳定的外部环境。②另外,中国现今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对环保、知识产权、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重视也日益加强,也都是符合美国的对华一贯立场的。如果双方能够合作,不但能够给中国带来所需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也能给美国带来巨大的利润。这样,建立以经济对话为基础,兼顾政治、安全以及环境范畴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不单单可以使中美双方解决经贸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其它领域找到更多的"利益契合点"。
  其次,冲突与磨擦不断加大是对话的刺激因素。虽然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但中美冲突与摩擦的程度并没有减弱,相反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并表现出恶性循环的特征。比如,美国对中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所以美国一方面批评中国对美的巨大贸易顺差,一方面却又加强对华的技术出口控制。美国作为高技术国家,在经济关系中高技术产业占据比较优势。控制对华技术出口必然导致加大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而进一步加大对华不信任感,形成恶性循环。这类问题,多源于误解和相互猜疑,如果不通过积极的对话来逐步构建双方互信,将难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再次,双方认知趋于一致是对话的先决条件。双方合作的意愿,仅仅有客观存在的共同利益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双方主观认识相一致。"相互依赖引发了国际合作的愿望,国际合作是国家权衡利弊后的一种选择,是建立在严格的利益判断基础之上的"③。中美双方对有关问题的认知逐步趋于一致,使对话有了了现实的可能。比如,时任国务院常务副国务卿的佐利克2005年曾明确表示,中国是美国的"利益攸关方"④。2005年9月,一些美国政府高官曾在公开场合表态时,说应尽量淡化人民币汇率对美国制造商的"负面影响",认为美国制造业的困难更多地归咎于其他因素。中美之间的冲突,中国也开始从自身分析问题。比如,中国意识到对知识产权缺乏保护,不仅损害了美国以及其它地区的利益,也会导致国内高新技术难以发展,所以中国对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逐步提高,并承诺履行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这都说明双方的认知逐步趋向一致,使双方走向对话的道路。
  
  三、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特点
  
   在某种情况下,合作的进行,仅仅存在共同利益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制度的存在才行,这些制度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并能限制信息的不对称性。⑤中美双方存在共同利益,但要在这个共同利益上实现有效的合作,还必须发挥机制的作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在中美多年的经贸关系的发展以及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过程中,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机制框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并逐步完善,呈现出自身的特征。

  首先,对话定期举行。中美战略对话,自2006年9月保尔森首次以美国财长身份访华后,中美双方宣布启动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之后,对话每年举行两次,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双边和全球战略性经济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对话将轮流在两国首都,也就是北京和华盛顿举行。对话定期举行,使得该机制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其次,对话立足点高,涵盖面广。战略对话就是要站在制高点来全面审视双边关系。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在建立之初,就立足于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经济问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推动着中美关系的。同时,对话内容涵盖多个领域,使得双方能够更为全面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再次,对话呈现出渐进式的特点。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议题,从第一次对话讨论的五个专题,扩展到第三次对话的八个专题,逐步扩展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并在原有议题逐步进行深化和扩展。从广度和深度的循序渐进,有助于降低双方调整的烈度,使双方合作能够更加稳步进行。
  
  四、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前景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建立,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为促进两国关系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是,对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运作,我们也应该有理性而清醒的认识。由于美国国内的复杂性,中美两国国情的巨大差异等因素,导致在中美两国之间建立行之有效的对话机制并确保机制的顺利运行,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注定将在复杂、曲折和艰难的道路中前行。
  首先,中美双方关注点和期望值不对称。中美各自对战略经济对话的关注点不同,从目前中美双方的表态来看,美方最关注的是三大问题: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开放,而中方最为关注的是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贸摩擦被政治化的问题。中美双方对战略经济对话中的不少问题的期望也是不对称的,在美国看来需要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例如市场、汇率和资本项目开放等问题,对而言,却是需要在长期改革中逐步解决的问题,中国不可能做出损害自身利益的让步。
  其次,美国国内政治复杂性的牵制。在美国的多元政治体制下,国内政治极为复杂,政党间、利益集团间的利益争斗从未停止过,众多的行为者都试图对相互竞争的目标进行妥协。美国的外交政策及行为,也必然受到政党政治、利益集团政治的影响。在美国的各政党与利益集团中,汇集着大批在对华贸易中的"受损者"(如劳工集团),强烈要求对华采取不合理的强硬政策。国内政治的纷争发生"溢出效应",必然影响到"高层政治",使得在双方对话中出现各种不和谐的声音,影响战略对话进一步加深。
  再次,构建战略互信存在问题。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维护和延长在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主导地位.维护和扩大在世界各地的战略和经济利益,继续向世界各国推广美式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中国的国家战略总目标是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是以和平、发展、合作为基本主题的自强发展战略。⑥其实,中美两国的战略目标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基本符合一致的。但由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导致了两国战略互信存在着不少问题。美国在经济、政治、安全、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都需要中国的合作,同时两国在这些领域又是相互竞争的。合作与竞争的交织,使得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双方难以互相信任。另外,中美两国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文化等多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双方并非通过短时间的沟通就能得以相互理解。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是会成为美国的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美国对此心存疑虑。美国与中国的合作,是真正将中国看作"利益攸关者"的外在表现,还是因为陷于反恐战争而不得不采取的缓兵之计?
  总之,由于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都存在着很现实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更是由来已久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所以,也不能期望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能迅速高效的解决所有问题,它也只是中美双方的一种特殊的沟通渠道,通过对话加强理解和沟通,进一步扩大双方的利益汇合面,但要解决中美关系间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中美双方在彼此发展中的作用,还需要中美两国从多方面、多层次上做出更大的和不断的努力。
  
  注释
  ① 王勇. 《中美经济关系:寻求新的分析框架》,载《国际经济评论》, 2007, 7:10-12.
  ② 张幼文. 《共同利益是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基础》,《国际经济评论》, 2007, 11:48-51.
  ③ 王杰主编:《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④ 罗伯特·佐利克. 《中国往何处去? 从正式成员到承担责任》, 2005年9月21日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演讲
  ⑤ [美]罗伯特·基欧汉.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 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P11.
  ⑥ 刘胜湘, 刘新华, 主编. 《国际安全热点分析:2007》, 湖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 P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