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企业合作发展态势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高光锐 时间:2010-06-24
改革开放以来,中韩之间的合作迅猛。在胶东半岛与亚洲四小龙的来往中,同韩国的业务量最大。在同韩国合作的约8000户企业中,有近4000户企业落户山东,而其中的90%落户胶东半岛。胶东半岛与韩国的贸易已经显示出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紧密经济伙伴关系。为了保持这种关系,双方经济管理界人士对此非常关注,在这种形势下,“韩国热”悄然在胶东大地兴起。 


一、 双方合作态势 

首先,得益于地理优势。在我国,胶东半岛与韩国的距离最近,只有100多海里,更难得的是双方都有很长的海岸线和良好的港口,这为贸易运输创造了条件。从胶东半岛的主要港口到达韩国仁川的海运时间基本在12个小时左右。众所周知,在国际贸易运输中海运是成本最低、最方便。流量最大的物流方式,这为双方顺利进行贸易打下了良好基础。胶东半岛的主要港口如青岛、烟台、威海等是我国的重要港口,近年来发展速度都比较快,不但能够满足大量的原材料散货运输,也能满足两地制成品流动集装箱的运输。保证产品门对门交货的集装箱,使高新技术产品、电器产品、大多数的机械产品实现了物流的保质、保量和保时完成,这为大多数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韩国独资企业及合资企业产品的周转与销售提供了方便。

其次,资源互补是两地合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韩国与胶东半岛相比在许多生产要素中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在高新技术方面和主要的机电产品生产方面却比胶东半岛的企业先进得多。这为双方的优势互补提供了可能。胶东半岛的另一个重要优势是劳动力丰富,山东是我国第二大人口省,加之来自于周围的几个人口大省如河南、河北、苏北等地的劳动力,使半岛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韩国企业通过在此建厂生产,达到产品成本的大幅减少,以此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再次,是两地文化相似。齐鲁大地,素称礼义之邦,孔老夫子的思想在此深有影响,但韩国人受孔子观念的影响也很深。在管理过程中,孔子等级观点影响着整个过程。

最后,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一个原因。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它正在从一个工业化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与其它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一样,它要淘汰那些生产要素投入大、浪费资源、成本高的行业,从而进行有利于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而我国,尤其是胶东半岛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正处于发展家向工业化国家前进的“起飞”阶段,所以他们的管理经验、产品、技术和设备也正是我们需要的东西。

经过10年的实践与探索,中韩合资企业合作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势头。双方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韩方在中国不仅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还将其产品推销至胶东大地,有效地抢夺了市场。胶东半岛的沿海城市也大量地引进韩国资金和设备,对地区经济进行了成功的开发,缓解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技术,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二、 中韩企业合作中的矛盾及管理冲突

(一)经济波动引发的矛盾

20世纪末的东南亚经济危机中,在胶东半岛投资最多的大宇集团已经正常运转的企业普遍减产、裁员、以至停业。正在投资兴建的企业也无法继续注入资金,大片未完工的厂房和等待安装的机器设备只好闲置,这给合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大宇集团迫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压力,对经营战略进行了“调整”,在放弃的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我国的合资企业,这使我方不得不自己承担投资的风险,为我国带来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

(二)管理方法的引进与冲突 

韩国的管理方法主要来自于美国和日本,再加上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风格。

1.企业文化建设方面 相比较而言,中韩合资企业注重CI的建立,许多企业肯投巨资请专家对其进行高水准的设计。他们的大多数企业更喜欢蓝色和白色,在许多企业的厂房、厂旗、产品包装、宣传册中多使用这两种色彩。在对外交往中,他们无论在名牌上还是在产品宣传册上都尽可能地在显要部位打印厂徽。工人的工作服及安全帽除在颜色上统一外,也注重企业形象的宣传,并对这些“视觉”形象的使用有明确的规定。在企业文化贯彻方面,他们强调行为的统一,诸如早班前的集体列队训话、升厂旗、唱厂歌,班前班中的集体操等等,以此增强集体意识,加强纪律,增加协同观念。在理念建设方面,他们注重职工的培训,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及整体素质,加强企业精神的培养,爱厂、爱岗的精神得到表彰和发扬等等。

2.中韩合资企业注重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建设 他们强调各类档案资料的归类、整理和保存,韩方总经理不但制定了完善的办公管理制度,而且不厌其烦地检查雇员的办公桌,对其手把手地指导,如合同如何存档、来往传真如何保存、办公桌应如何清理等等。他们特别注意工作服的穿着,在工作期间一定要整齐地穿工作服,下班时间和出厂办公不穿工作服。他们还注重信息管理工作,除了认真地进行收集、整理外,在共享方面尤为突出,韩方总经理与市场部和材料部的联系最多的就是传递客户的有关信息。韩国人注重计量理化工作,他们宁肯付高出10倍的价钱也要购买欧美进口的计量器具,并抓住由于国产米尺每米短1毫米,导致12米长的产品短1.2厘米的质量问题大做文章,充分职工。

在对待管理程序方面,韩国人既抓ISO9000标准和制度的制订,又在经常地破坏这些制度,他们既不象欧美人那样循规蹈矩,也不是毫无章法,这也许就是德鲁克的“是否按正确的程序办事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将事情办好”观点的实践。

3.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韩国人对招聘的人员进行多次的考核,人事部门按照各部门的要求在人才市场上招到人员后,送到部门与部门管理者见面并对其进行业务方面的,部门管理者签署意见同意后,总经理要亲自面试。总经理的面试内容很广,包括:人员的外观形象、言谈举止、业务能力及经验、外语表达能力、以至对家庭人员状况都进行详细的了解,在业务和外语方面还要进行笔试。面试后总经理结出一个分数,这个分数代表了他对该人的意见与看法,人事部门根据分数再来处理聘用问题。 

对人员的培训也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合资企业中的总经理和技术主管人员经常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技术培训,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在一些必要的情况下还积极送一些人员去韩国学习管理、生产和技术知识。有些情况下,韩国的总经理还对个别人直接进行专门业务培训,例如在采购业务中,经常将某商品采购的业务主管人员“请到办公室”进行业务的说明与培养,手把手地指导怎样去联系开展业务。

4.企业家的差别 韩国的总经理每天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到生产经营的一线进行“巡视”,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对生产经营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及时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也与~线的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加强了沟通,掌握了基层人员的想法及需要,从而更有效地制定方针政策,对企业进行正确的管理。

三、进一步合作及发展潜力的预测

韩国与胶东半岛~水相隔,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从经济人的观点出发,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进一步合作的潜力很大。从韩国的角度来分析由以下几方面决定了它的这种趋势。

1.韩国的本土资源就其经济发展水平来说,相对缺乏韩国无论在发展重工业方面还是在轻工业及食品方面都缺乏资源,而这些正是胶东半岛最丰富的物产。韩国的面积与山东相仿,但可用于工业生产的初级产品却供不应求,可提供于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也显不足。在选择了贸易立国的方针后,中国就成为其首要伙伴,而胶东半岛是中国与韩国最近的省份,又有可供给的原材料,这种互补不仅仅是资源方面的,也是具有长期发展战略意义的。

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韩国已经进入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由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80年代后就开始了向发达国家前进的进程,它首先进行了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将~些利润、附加值低,应用劳动力、消耗资源多、浪费能源的产业向其它国家转移,而此时正好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吸引外资大量引进国外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韩国淘汰的行业就在中国落户。基于山东开放的力度较大,又借助于地理优势,其中大多数企业建立在胶东半岛,这也就形成了胶东半岛与韩国千丝万缕、日益增强的联系。

3.随着韩国的日趋成熟,创业的机会越来越少,家将资产投入第三世界国家,以降低成本取得更大的利润 韩国经过几十年的,对商人来说,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市场空间变得越来越窄,可获取利润的行业和机会变少。同时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也处于增长中的准备起飞阶段,市场潜力很大,各行各业都有许多机会。这使得韩国人不约而同地涌入中国尤其是胶东半岛来发展事业,无论是韩国世界级的大公司如大宇、,还是个人的小公司如生产领带、指甲刀的厂商等都已经涉足这块土地,双方都有比较好的合作愿望,对以前的成绩感到满意。

4.生产要素优势诱使韩国企业谋求在中国的发展 韩国的资源缺乏必然导致生产要素的昂贵,其结果是使产品价格上升,减少了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作为一个新兴化国家,它必须以贸易立国确定为自己发展的大略方针,而生产要素导致的高成本是其发展的重大障碍。根据国际贸易理论的要素赋予说,在生产要素方面没有太多优势的韩国在进行贸易中将不具有很大优势,将很难获得利益。但是它们采用的政策却是海外投资,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和品牌,再结合建厂处当地的各种资源要素优势,继续在国际市场上发展壮大。这一政策也是它选中胶东半岛投资的一个主要原因。

5.文化背景相近是双方容易结合的基础 中韩文化的交往源远流长,早在中国的唐宋时期就有文化、和宗教的往来,双方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促进。在韩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中都能发现与中国人的相似之处。在文字中,韩国文字接受并保留了大量的汉字,这使得双方在今天的往来中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沟通的困难,可以达到心领神会、相互理解的境地,并为双方的精诚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企业管理方面,两国的文化没有引起太大的冲突,对对方行为与思维方式都有很好的了解,达到了良好协作。

就胶东的具体情况而言,对韩国企业也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1.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其它快速发展省和地区的影响与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烟台被列为国家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威海也于1991年被增列为开放城市,得益于政策的“天时”,促使胶东半岛的经济发展出现喜人的状况。但是就其实力来说,在与广东、苏南对比而言,确实还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无论对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对各企业都是压力。对政府有开放搞活力度不够、区域经济发展木大、没有很好地领导人民致富的责任;对企业则有不能加强国际经济协作、扩大对外贸易和加工、使人们充分就业、为社会创造价值、使经济迅速发展等社会责任。这使得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韩国的资金和技术都赋予很大关注,各种政治、经济的往来非常频繁,企业间的业务往来更如穿梭式地不停进行。这一点是胶东方面最主要的驱动力,也是保持双方在以后继续往来的基础。

2.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就业压力 山东的人口已逾990多万,而其土地面积只有15.3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约650人,这个密度远远高于全国的大多数省份和韩国的每平方公里400人。而山东又是著名的十年九旱之地,这使得劳动力的剩余大大超过其它地区。在改革开放以后,山东尤其是胶东地区,一改以农业为主的格局,致力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目前已经初见成效,不但解决了自身的就业压力,还为邻近省份分担了部分就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胶东与韩国的合资、独资企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是双方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之一。

3.生产要素与韩国的互补性 胶东地区不但有丰富的煤、石油这些重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还盛产小麦、棉花、水果、海产品等发展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基础产品,就其产量而言,这些产品只靠当地现有的人口和企业是不能完全消化的,它必须找到新的市场。根据前述分析,这些初级产品正是韩国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物质,而我们又对韩国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着很大的需求,从而资源的互补又增加了双方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4.各种优惠待遇的吸引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胶东半岛的各项优惠政策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在山东半岛不但建有多个国家级的开发区,还建有众多的省级、市级、县级开发区,在这些开发区中,不但已经投资建立了完好的配套设施,大多数还对建厂落户的经商者给予各种优惠待遇。如在进出口关税方面的减让,在国内税方面的减免,在土地使用期限和价格上的特别优惠,对水电、通讯等设施的使用优惠等等。这些措施有效地吸引了各国商人来此投资,当然与胶东一水之隔的韩国也不例外。

5.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顺序差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是很长,韩国在技术、管理方面一直走在我国的前面,尤其是对市场经济的适应与运行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东西要学。根据经济增长理论,韩国已经进入了经济成熟阶段,而我国目前还处于准备起飞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国正在进行的是高新产品的投资与生产,逐步淘汰的是原材料、能源消耗大,劳动力需求多的产品。而我国目前尚处于韩国70年代的水平,它曾经走过的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得出简单的结论,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应该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增长阶段相适应,当然我们不否认在某些产业可以直接进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应该说有相当~部分产业的发展必须考虑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国目前正在向外调整的产业及其设备,就有可能正是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的。也就是说我国尤其是胶东半岛对韩国20世纪末的技术存在着巨大的需求,这为胶东与韩国往来增加了更大的主动性。

6.两国管理方式、方法和文化思维的相溶性,有利于加强合作 在中韩合资企业的员工相处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管理方法的实施中,双方极易沟通和理解。相对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合资企业状况而言,文化及思维方式的障碍要小得多。在与西方国家企业合资的企业中,由于文化、语言、风俗习惯造成的人员不能近距离直接相处,经常不能保证工作有效正常地进行,甚至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和企业的发展。而在与韩国人的接触中,感受不到过多的“洋”气,这也是胶东人更愿意与韩国人共同开展事业并开展得比较成功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胶东与韩国的经济联系是有着良好基础和发展前景的,能够真正做到“绝对利益说”中的通过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的状态,也只有这样的往来才能够保证双方的合作持久发展下去,因此,胶东与韩国的企业合作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