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制糖业与中澳合作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4
一、澳制糖业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的食糖产量虽然曾在1997/98年度达到过创记录的近600万吨,但近些年来基本上保持年产500万吨水平,扣除国内消费120万吨,每年出口数量约380万吨。虽然受2009年初暴雨的影响导致部分作物受损,但整体降雨有利于作物生长,预计新的2009/10榨季产量与上榨季大致持平。
(一)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澳大利亚具有非常适宜甘蔗生长的条件,甘蔗种植主要分布在从昆士兰州(Queensland)北部的Mossman到南威尔士州(New South Wales)北部的Grafton长达2100公里、离海岸宽80公里的东部沿海多雨的平原和河谷地带,在西澳大利亚州(West-ern Australia)的Ord河流域也有少量蔗区。在昆士兰州,有51万公顷土地专门用于甘蔗种植,该州原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4%。澳大利亚的原糖出口全部来自于昆士兰州。
澳大利亚有6000多个甘蔗农场,农场规模30至250公顷不等,平均每个农场77公顷,正常年份每公顷可产甘蔗98.9吨,产糖13.75吨。蔗农的收入取决于交付的甘蔗重量和含糖率。全国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燃烧甘蔗收割法,但近年来环保的绿叶收割法已占主导地位约为65%,即收割时将甘蔗的绿叶落到地里变成有机肥料。自1979年以来,所有甘蔗收割实现了机械化或自动机械化,避免了高昂的劳动力成本,这是澳大利亚糖低成本优势的基础。其另一竞争优势是全国90%的甘蔗收割运输由连接田间至糖厂的窄轨铁路承担。澳大利亚糖厂经营着总长4190公里长的专用铁路。机信息处理的收割计划保证着收割后的甘蔗在最短的时间内运抵糖厂,维持甘蔗糖份和工厂24小时延续生产。目前,澳大利亚有生产原糖的工厂27个,其中昆士兰州23家,新威尔士州1家,新澳大利亚州1家。一般糖厂榨季期间日榨甘蔗10000吨,用工150名。
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榨季从每年的6月到12月,但食糖出口全年均衡,这主要得益于其世界领先的散装原糖存储能力。澳大利亚自1964年起彻底放弃了袋装原糖、实现了散装运输。由于化信息的周密安排,相当多的糖厂甚至没有自己的甘蔗原料堆场和原糖存储库,其生产的原糖直接通过窄轨铁路运输到港口码头,在接收站检验入库储存,在需要时再次检验后经传送带装船出口。在昆士兰州,所有的糖厂毗邻七个海运港口,具有明显的运输成本优势。这七个原糖码头已组建成食糖终端运输有限公司(Sugar Terminals Limit-ed),具有年存储、吞吐250万吨原糖的能力,相当于其产量的一半。
上的澳大利亚曾是食糖进口国,直到1924年,由于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和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过剩的食糖开始向海外寻求市场,如今已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稳定的食糖供应国之一。所有澳大利亚糖的对外销售,无一例外地遵循直销进口国家原则,不允许中间商倒买倒卖,出口合同全部都是CIF或CFR目的地港口成交条款。主要的出口目的地有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和,大多与这些国家的进口商签定有中长期贸易协议。澳大利亚糖由于质量优等、交货准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声誉,对远东食糖进口国更有运费上的优势。
(二)健全的管理体制
制糖业是澳大利亚的支柱产业之一,提供了一万个直接工作岗位和三万个间接工作岗位。高效率的制糖业建立在完备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基础上。国家制定有专项法律《制糖法(Sugar Industry Act)》并多次修订,最新修改于2005年。该法律对糖业管理机构的设置、职能、权利和责任有明确规定。各糖业机构都有内部的规章制度,这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的及偶然性因素对糖业的干扰。
澳大利亚的主要糖业机构有:
1.甘蔗种植者协会(CANE-GROWERS)。
以维护广大蔗农的利益为宗旨,所有种植者都是协会会员。协会主要提供种植信息服数据来源:德国里奇公司(F.O.Licht)务,协调与糖厂的关系,并对政府糖业政策提供建议。
2.澳大利亚糖厂协会(Aus-tralian Sugar Milling Council)。
代表糖厂的利益,主要向糖厂提供资讯、法律、税收、公关等服务,也是糖厂讨论糖业政策的,并与政府相关部门保持沟通,促进制糖工业不断。
3.糖业试验站管理局(BSES Limited)。
通过分布在各个蔗区的分支机构,调研甘蔗种植的必要条件,预防病虫害,全程指导甘蔗育苗、生长、收割、运输和加工的各个环节,其主要经费来源于向种植者和糖厂征收的税费,另有部分政府拨款。
4.昆士兰糖业有限公司(Queensland Sugar Limited)。
负责昆士兰州的食糖营销,由于澳大利亚的原糖出口全部来自于昆士兰州,因此也是澳大利亚原糖的出口供应商。在2006年以前,该公司是澳大利亚原糖出口的唯一渠道(Single Desk Selling),所有原糖统一由该公司对外销售,收入在扣除各项费用后按照大致种植者2/3、糖厂1/3的比例分配。
澳大利亚制糖业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性很强,而出口目的地绝大多数为非最惠国,依照国际市场价格随行就市,这就使得制糖业的收益基本上取决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近年来国际糖价的低迷对澳大利亚的生产和出口形成重大打击。虽然食糖产量短期内受气候和病虫害影响,但振兴糖业的出路还得取决于其糖业政策的调整和落实。面对来自其他出口国的竞争压力和国内资金的短缺,澳大利亚的糖业选择了变革的道路,以求糖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蔗地有限的条件下,增加产量的潜力就在于提高单产,新的种植技术在不断探寻之中。制糖集团不断资产重组、整合,数量呈现减少、规模扩大之势。另外,自2006年1月1日起,法律不再赋予昆士兰糖业有限公司市场垄断地位(deregulation),改为由糖厂在自愿的基础上委托代理销售机制。实际的执行情况是,绝大多数糖厂,占昆士兰州产量的95%,依然选择该公司作为销售代理。另外两家位于北部的Mulgrave和Mackay糖厂决定退出,采取了自行销售的市场策略,成为昆士兰糖业有限公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司的竞争对手。 二、中澳糖业合作机会
与世界上许多食糖出口国不同,澳大利亚政府对制糖业和出口基本没有补贴或价格支持;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国内食糖消费已处于饱和状态,大量食糖依赖出口,每年从食糖出口可得年收入约20亿澳元。这就使得澳方对全球食糖贸易自由化持非常积极的态度。
澳大利亚政府认为,许多国家的巨额农业补贴导致了世界食糖价格扭曲,国际糖价长期在低价位徘徊。2005年,澳大利亚联合另外两个食糖出口大国巴西和泰国上诉欧盟食糖补贴政策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并最终获胜,迫使欧盟不得不对原有的糖业政策大幅度改革,欧盟因此由传统的食糖净出口国转变成了净进口国,改变了世界食糖贸易格局。
2005年4月,中澳两国政府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目前仍在商讨中。澳方非常重视协定谈判,希望在农业方面有所突破,提出将食糖列入自由贸易协定的范围,并享受免关税的待遇。澳方为此多次组团来华解释、推动。澳方的主要观点是每年澳大利亚除去已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承诺后实际可供的食糖数量不多,不构成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反而可以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食糖需求量,双方具有互补性。中方有关部门担心澳糖大量进入影响国家糖业和食品加的稳定,特别是关系到几千万蔗农的重大利益。如果同意澳方要求,其他国家会效仿提出类似要求,产生放大效应。
实际上,澳大利亚在与美国布什政府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也力争将食糖列入商品清单,但最终因来自美国国内的压力,在2004年最后签署的协议中未能纳入。尽管如此,澳大利亚每年仍保留着向美国市场出口8.7万吨原糖的关税配额,由于美国国内食糖销售价格较高,澳大利亚每年都能完成配额数量。
我国相关食糖进口公司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与澳方出口公司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进入80年代后签定并执行过多个长期协定,平均每年进口澳糖18万吨。2003年以后,随着中国食糖自给能力的提高,实际进口量有所减少。
现阶段在食糖列入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尚有较大困难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双方仍然可以寻求其他方面的合作机会,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一)种植技术交流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制糖业成本居高不下,与低成本的澳大利亚制糖业尚有不小差距。在食糖价格构成上,甘蔗原料的成本占总成本的60-70%,提高中国制糖业国际竞争力需要从原料人手。澳大利亚可在育苗、田间管理和收割方面向中方提供帮助,双方相关机构可加强交流。
(二)炼糖技术合作
中国的糖厂一般不生产原糖,直接出成品白糖。实际上,除了原糖厂,澳大利亚的精炼糖技术也堪称世界一流。全澳有四家精炼糖厂,其中昆士兰州两家、新威尔士州一家、维多利亚州一家,设备先进,效率很高,值得中国糖厂学习。一些澳大利亚的机械设备制造公司出口机械设备和榨蔗技术,可以帮助中国糖厂更新装备。另外,澳大利亚的精炼白砂糖近来每年也有数千吨进入中国市场,是双方贸易合作的另一领域。
(三)投资机会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受全球危机冲击影响较小的发达国家之一,其基本面保持良好。澳方可利用中国市场对高品质精炼白砂糖需求呈增长趋势的机会,开拓对外投资领域。可与中方采取合资新建高端精炼糖厂或入股升级现有糖厂生产线的方式,采取更高层的合作方式,与中方糖厂分享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上一篇:对澳大利亚矿业投资:机会与策略
下一篇:危机之中孕育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