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构建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天睿 时间:2010-06-24
  【摘 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只有积极地合理地运用众多经济协调手段才能处置种种复杂的国际争端与摩擦。显然,努力探析这些具体运作所提供的经验和启示,如何化解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磨擦,是紧迫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国际经济 协调机制 WTO 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规模越来越大,联系越来越紧密,结构越来越复杂,矛盾和摩擦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制定各国共同遵守的国际规则,加强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以保证经济全球化的秩序和顺利发展。要参与经济全球化,也必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加强国内经济政策同国际规则的协调,遵守已经制定的国际规则。
  
  一、国际经济协调的概念及客观条件
  
  (一)国际经济协调的概念
  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在国际分工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为了解决涉及彼此间的国际经济利益中的矛盾与问题,保障世界经济以较正常的秩序运行,由各国政府出面,通过一定的形式,以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主体,在承认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条件下,针对汇率政策、贸易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在有关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协商和调整,或对国际活动采取联合干预、管理和调节的行为。
  (二)国际经济协调产生的客观条件
  国际经济协调是一个国家经济国际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本质上是国家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战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竞争必然引起矛盾和经济摩擦,世界各国为了缓和这些矛盾和摩擦,普遍采取了国际协调手段。从本质上看,国际经济协调是稳定和平衡国际经济的机制,是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动荡和失衡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进一步考察,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结构体系的演化则是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国际经济协调是生产国际化与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金流动等,必然引起各国之间的支付、兑换、储备资产供应及国际收支调节等一系列问题,这是国际经济协调产生的客观条件。
  
  二、中国建立国际经济协调体制的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3700亿美元,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1978年改革之初,中国进出口额206.4亿美元,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7%,1995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9%,增加3倍以上;2008年,我国进出口额更是超过了2.5万亿。由改革前几乎没有国际直接投资,到现在已发展到500亿美元以上的国际直接投资,在海外的各种类型的有10000家以上,增长速度极为惊人。如表1所示,中国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投票权比例逐年增大。
  
  
  十几年之间其经济发展速度和区域内合作都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想,区域内经济合作和相互依存度越来越紧密,区域内的贸易依存度已达70%以上,投资依存度也稳步提高,亚太地区的直接投资总额中,80%来自本区域之内,国际间协调的事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首脑会议1995年11月19日发表的《大阪宣言》同意实施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贸易与投资简便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的一整套根本性原则,即全面性、与世界贸易组织的一致性、可比性、非歧视性、透明度、维持现状、同时启动、持续推进及不同时间框架、灵活性与合作。亚太经合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合作组织,其人口占世界的41%,经济规模占世界的56%,其中美国、日本和中国是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前三名,贸易占世界的45%。1996年3月,亚欧首届政府会议在泰国举行,拉开了亚欧经济合作的序幕。   三、关于构建国际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国际经济协调的紧迫性
  首先,以博弈论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告诉人们,合作性竞争明显优于非合作性竞争。其二,世界各国在经济上互相联系与彼此依赖的程度越来越深,一切开放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受到了其他相关国家的制约和影响。第三,近年来我国已经面临大量的国外贸易壁垒,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而它们中的有些问题随时可能进一步演变为两国的贸易战。因此,我国面临众多贸易摩擦时,不宜简单地搞经济对抗,而应该积极主动地运用国际协调的思路和机制去解决问题,以推动自身外贸的健康。
  (二)从基本经济利益角度分析问题
  国际经济协调的有效实施,必须抓准我国与发达国家产生贸易纠纷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作为一种经贸摩擦,它的产生通常都是源于维护自身基本的经济贸易利益,其他考虑则放在第二位。从这个基本角度研究和解决贸易摩擦问题是基石。自1980 年代初以来,美国每年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多年来我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顺差国,而现在更是超过日本位于榜首。在这种贸易背景下,一般来说,美国发起各种贸易摩擦的基本动机都在于维护其相关的经济利益。同样地,发达国家在处理其他国际经贸事务中也立足于这个基本出发点。
  (三)需要对外经贸制度与宏观政策的有力配合
  国际经济的协调运作虽则离不开同贸易对手进行磋商和谈判,但是,它决不只是一个磋商或谈判的问题,而同样需要我国对外经贸制度和宏观政策的配合和呼应,即依靠后者的调整和改革来进一步理顺国际经贸关系。缺乏国内相关制度与政策的有力支撑,处在贸易谈判第一线的国际协调活动往往会无功而返。
  (四)积极进取的进攻型战略
  一国如果试图驾轻就熟地运用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以推进自身的贸易增长,它就不能对国际贸易纠纷与冲突采取消极被动的应付态度,而应当确立和实施积极进取的进攻型战略。这种所谓的进攻型战略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其一,它把这种国际协调主要看作为推动本国对外经贸活动的强大动力,而并不是什么被动的应付或沉重的负担。其二,它要深层次、广范围地思考和应对本国可能面临的国际经济协调问题。即决不能仅仅着眼于目前的贸易摩擦来研究它们,同时必须具有前瞻的眼光和深刻的思考,还要密切关注今后的发展趋势及其可能遭遇的新问题。其三,它要积极推动本国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尽快建立和完善。而这类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实施,要着眼于削弱和铲除相关经贸摩擦的产生根源,即要釜底抽薪,而不是扬汤止沸。
  (五)充分利用WTO 这个国际经济舞台
  要积极有效地开展国际经济协调,离不开WTO 这个大舞台给予我国的广阔空间。这是因为,我国已经正式成为它的成员,有能力把这个权威性的国际贸易组织当作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基本阵地,努力发挥我国居中的独特作用。再说,WTO 的有关规则和机制甚至这个谈判场所本身都是国际经济协调的产物。严格根据WTO 的重要原则与规则来处理各种贸易摩擦,既合理合法,又行之有效,它们应该是我国开展这类工作的有用工具。更何况,WTO 有关国际经济协调的精神及其规则还直接为我国提供了构筑这类机制的思路和内容。显然,我国从中可以受到不少的启示,有利于妥善处置与其它国家的经贸关系。
  总之,建立和完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是一个不断实践和试错的过程。国际经济协调本身就是个不断延续的过程。某个问题的国际协调固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断涌现新的贸易纠纷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协调精神与机制。必须强调的是,我国开展国际经济协调活动是一个不断实践的漫长过程,其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差错或失误。只要有关的指导方针和思路正确明晰,只要有关的决策能够实施民主化化的程序,那么,我们就应该大力支持和呵护才刚刚培育起来的国际协调精神及其机制,而不宜轻率地加以指责和反对。
  
  :
  [1]石广生.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孙振宇.WTO 多哈回合谈判中期回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WTO总干事顾问委员会. WTO的未来[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4]石士钧.构建我国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若干思考[J].社会科学,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