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扩展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徐敏 崔燕 时间:2010-06-25
  一、收入分配与增长——国外综述
  
  1955年库兹涅茨提出了“倒U假说”, 认为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收入差距扩大,但随着经济增长的推进,收入差距将逐渐缩小,即收入差距随着经济增长而呈现倒U型变化。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界围绕着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倒U假说”进行了研究和探讨。Paukert(1973)、Chenery和Syrquin(1975)、Ahuluwalia(1976)、Cline(1975)、Papanek(1973)和Kyn(1987)支持“倒U假说”;其他学者,比如 Fei、Ranis和Kuo(1979)、Deininger 和Squire(1998)、Anandh 和Kanbur(1986)则认为“倒U假说”缺乏经验支持。
  (一)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分析
  Alesina和Perotti(1996)提出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社会不稳定机制,他们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导致产权保护薄弱,从而妨碍经济增长。Murphy、Shleifer和Vishny(1989)提出了收入分配通过市场规模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他们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财富过于集中可能会限制市场规模从而妨碍经济增长。Perotti(1996)从个人—生育决策角度研究了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与人口出生率正相关,与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负相关。
  (二)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分析
  有关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目前理论界给出的分析结果是不一致的。一种观点认为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将产生正面的影响。Li和Zou(1998)、Forbes(2000)和Castello (2004)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广义矩估计方法证明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将产生负面的影响。Murphy, Shleifer和Vishny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富人需求高档消费品而穷人购买力有限,导致对国内品的需求不足,从而制约了国内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还有学者认为没有办法确定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
  
  二、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国内文献综述
  
  (一)关于经济是否存在着库兹涅茨 “倒U假说”的争论
  刘生龙(2009)利用拉姆齐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库兹涅茨 “倒U假说”的存在,并利用跨国横截面数据,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倒U假说”的存在。尹恒、龚六堂、邹恒甫(2005)研究财政支出兼有生产性和消费性时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验证了库兹涅茨“倒U假说”。杨俊、张宗益(2002)通过研究三部门劳动力(农业部门、国有经济部门、非国有部门)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变动趋势作出了解释,利用跨省数据对库兹涅茨 “倒U假说”进行了验证。陈宗胜(2000)在库兹涅茨 “倒U假说”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公有制经济倒U曲线”。李实、赵人伟等人(1999)收集了不同省份人均收入和住房收入数据,结果不支持库兹涅茨“倒U假说”。   (二)收入分配对增长的影响途径分析
  权衡等人(2002)利用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转型期城乡和地区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降低了居民消费需求,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杨俊、张宗益和李晓羽(2005)选取1995—2003年的样本区间,从人力资本角度对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陆铭、陈钊和万广华(2005)基于1987—2001年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收入分配不平等通过投资和对经济增长呈现出负的影响。尹碧波和郭金兴则通过收入流量与资本存量来分析收入分配不公平影响经济增长的有效需求机制,提出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比例失调是造成有效需求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钞小静、任保平、惠康(2009)构建了一个实现收入流量与资本存量均衡的国民经济核算模型来分析收入分配不平等影响经济增长的有效需求机制。
  
  三、收入分配与宏观经济波动——对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研究的扩展分析
  
  对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进行拓展,不难发现收入分配不仅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更是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重在逐渐下降,收入和政府收入在初次分配总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上升,这种不合理的国民收入格局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瓶颈。从《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我们发现,企业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19.06%上升到2005年的22.93%,政府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15.53%上升到2005年的17.48%,而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则从1992年的65.41%下降到2005年的59.59%。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中,企业收入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是投资需求的主要来源;政府收入除了少部分用于转移支付,绝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是形成投资需求的主要来源;居民收入是消费需求的主体。但居民收入占比在逐渐下降,而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占比却在逐渐攀升,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消费失衡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投资需求最终形成社会总供给,消费需求最终形成社会总需求,投资消费失衡在经济上行阶段表现为通货膨胀,但积累时间长了则一定会导致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并最终导致失业率上升。张桂文(2009)认为在收入差距过大的条件下,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少数人消费需求有限,大部分收入转化为投资形成新的产出;而大多数人收入水平低下,很难形成有效需求,因此消费需求增长赶不上投资需求的增长。并出现“投资需求过旺—经济快速增长—物价水平上升—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放缓—物价水平下降”这种周期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内需。调整收入差距,不仅要调整城乡收入差距、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更要调整我国目前不合理的国民收入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并调整政府收入的支出去向,使政府支出有利于消费需求的增长,这是目前我国扩大内需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