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性主义之贝克尔的经济分析思想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论文摘要:美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贝克尔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中从经济分析的视角阐释不同背景和场合下的人类行为,他以这种独特的视角继续着长期以来统领西方的“理性主义”精神。从贝克尔分析人类行为的框架入手,阐述其经济分析的思想和理路,并在此基础上说明经济分析尚存的弊端以及其现实意义
一、引言
研究人类的行为一直是社会学家们关注的任务之一。在早期的社会学家耶里,杜尔凯姆坚持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摈弃主观臆想.坚持“价值中立”来研究非个体层次上的社会行动:而韦伯主张社会学对于行动的解释要从“观察行动者的主观思想状态做出理论上的解释”开始.并通过寻求隐藏在人们共同的行为方式中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来解释社会:近期的一些社会学家如科尔曼、贝克尔等人则坚持从“理性主义”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的一切经验、思想和语言都只不过是对某种本源性及其背后的耶种“逻各斯”(1ogos)的表达或再现,结合个体主义方法论和整体沦去弥合长久以来“二元对立”的不足但不管怎样.人类行为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学家存研究人类行为的时候不能遵循“精确性”的范式,这种“去确定性”也使得他们的研究只能是对“现实”的尽可能拟合。只有加里·S·贝克尔毫不犹豫地宣称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可以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不过后人并不赞成这一观点。被称为“后主义”的理论家们认为:“我们的一切经验、言语、思维和行动都是通过文字符号来进行的,我们能够言说和思维的不过是由文字符号构成的各种文本(text)而已;文字符号以及由其构成的各种文本也并非是对某种本源性存在的再现,而是一种自足性的存在。”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基于“理性主义”社会行动的解释但不可否认的是.贝克尔用经济分析的视角来研究人类行为不仅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学对人类行为研究的。
二、经济分析的方法论
新古典经济学其实是一门实证主义色彩鲜明的科学.贝克尔不否c人自己著作《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延伸和应用,但是他关注更多的是经济市场领域以外的人的行为,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去研究那些原本属于心、学和社会学等的研究对象,从而把新古典经济学转向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史上,自科学归纳法因其推论结果无法避免逻辑突兀性而饱受非难以来。经济学在研究方法论上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折:以彼特尔·奥本海姆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提出的“假定一推论”模式很快被认可并被奥本海姆认为是经济学进行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最合理的模式。这种模式的逻辑结构是:一般的再加上对有关的起始的或边界的条件的阐述,这规律和阐述就组成了阐释或前提.也就是得出规律前的假定;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就可以推论出待做的解释.即关于我们所要解释的事件的阐述。在这个推论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借助任何其他的帮助而只需要推理逻辑。
贝克尔坚信这种模式,他在研究美国社会白人对黑人歧视的社会现象时。先假定白人和黑人是两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社会”,白人代表资方。黑人代表劳方,然后利用纯粹的推理研究了各方因为歧视对收入的影响,得出了歧视对双方的收入都有下降,黑人作为“少数民众”其收入下降更为严重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他运用美国和南非国家的社会实际来检验其研究推论。类似地.贝克尔在研究犯罪现象的时候.认为人们的犯罪行为“用不着以道德的颓废、心理机能的欠缺和遗传特征等因素解释”,他先人为主地假定了犯罪行为是人们对犯罪成本和收益的理性权衡后的选择行为.这种选择行为应该遵循效用甬数的最大化;当一个人的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和其他资源用于非犯罪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他就会选择去犯罪。他的婚姻理论和犯罪理论也如出一辙。
实际上,贝克尔在进行理论检验的时候.不断地采用了证伪的思想,在其分析家庭收入和生育力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他巧妙地利用了达尔文的遗传学理论,认为“父母的主要兴趣在于存活下来的子女本身,而不是胎次”,因此否定了马尔萨斯关于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家庭规模扩大的结论。同样.由于“市场”上子女的成本是一定的,因此否定了社会压力与家庭规模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子女这种耐消费品由于数量和质量、收入弹性的不同而导致富裕家庭更加重视子女的质量。
当然,在贝克尔的著作中,最大的假设莫过于人们的理性选择行为是基于“稳定的偏好和效用最大化”这个核心假设.只是他本人对偏好是否稳定这个前提避而不谈罢了.因为他关心的是规律对事实的解释本身而不是对于前提的检验。这一点表明他受到了“如果A正确,那么B正确,因为B是正确的,所以A也是正确的”证实主义的影响,因此他也很难摆脱这种证实主义本身具有的推论上的逻辑谬误。
三、经济人假设
贝克尔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是经济人(EeonomicMan)假设。这种假设的内核是满足三个条件:稳定有序的偏好、稳定的市场和最大化原则。这三个条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前两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也就是说,只有人们的偏好是稳定的才有稳定的选择目标;只有市场是稳定的,才能保证人们的选择最大化。因此理性人就是在稳定市场的保证下去选择最适合自己偏好的“商品”的决策单位或个人。在贝克尔的《犯罪与惩罚》一文中,理性人就是实施犯罪的个人和量刑惩罚的公共决策单位;在其新家庭经济学中,理性人就是家庭等等。
贝克尔对于偏好的解释是:“偏好不是对市场上的桔子、汽车或医疗保健等具体产品或劳务的偏好,而是指选择的实质性目标”。一直以来,偏好是个极具争议的概念。有的人对偏好的稳定性给予了测量层次上的解释,他们把偏好分成内外两个层次,外层次的偏好具有偶然性,这种偶然性的长期性必然会导致一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就是偏好的内层次。这种解释显然抛开了偏好的内生机理而仅仅从统计学上予以定义,因而于平缓争议无益。贝克尔绕开偏好是否稳定这个话题,直接接受这种“内层次”的偏好,认为偏好来源于生活的根本方面。传统的经济人的偏好还必须满足信息的完备性,但贝克尔认为完备性会增加获取信息的成本,导致“理性人”不“理性”。因此他的“新经济人”概念是有别于传统的具有精于能力的“经济人”概念。 最大化原则的潜含假设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最大化动机,因此理性人是自利性的:而个体层次上的自利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加公共利益。贝克尔从分析的角度,在分析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时候.认为“社会”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庭”.家庭的利他主义普遍是因为可以给供给者带来收益,能够提高家庭成员抵御灾害和其他难以预测事件的能力:社会上的利他主义相对较少是因为利他主义很少带来收益,在时间的价值越来越高的社会.利他的供给量会更少。利他主义者实质上也是利己主义者。贝克尔认为经济分析并不需要决策者意识到他们最大化的努力或者能够条理清楚地描述他们的行为,他觉得这些应该更多地依赖于“潜意识”,从而试图从“有限理性”来完满“充分理性”的罅隙。
贝克尔信奉经济自由和市场均衡,反对国家干预。在《竞争和民主》中,他认为理想状态中的民主同自由的竞争相联系的自由制度相似。由于实际的民主政府和理想中的民主政府有很大的差别.那么政府干预并不会使得市场失调的情形得到改善。在贝克尔的著作中.他更多的是用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
“经济人”假设是一个概念模型.他简化了对复杂人类行为的解释.但同时也努力地最大化地去解释人类行为。面对这种解释的日益多元化.贝克尔用“万用”的方法来进行统一的努力可谓如履薄冰,随着他研究的深入,反对的声音也一浪高过一浪
四、批判的声音
翻开经济学史.贝克尔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子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他其实是在延续伏尔泰、卢梭、边沁等人的“理性精神”.因此他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的对于理性的批判。由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我们清楚地知道,社会系统是一个随机系统.人类行为也是变化无常的,而且观察者的主观介入也使得对被观察对象的研究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因此和不同,社会科学很难存在“中立的客观事实”。哥德尔的不完整性定理进一步说明了“不存在自我封闭的、自圆其说的公理系统”,这就说明不论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都是靠不住的;那么,贝克尔经济分析的前提自然也就难以成立。心理实验则从另外的角度阐述了作为经济分析前提的经济人假设是不合理的。实验证明决策者们经常不是理性地根据概率去评价不确定事件,也不是根据预期效用函数作决策。
在具体细节方面,最尖锐的批评莫过于布劳格了。他在分析贝克尔的婚姻理论的时候,认为婚姻收益函数的自由选择会使得家庭生产模型的阐述过于一般化,因此他把贝克尔的婚姻理论批评为“用大锤敲钉子”,而且考虑到时间价值的意义,贝克尔的婚姻理论只是分析那些有工作的妻子.那些没有工作的妻子就在无形中被排除了。由此得出的“空洞的结论”只能让别人很容易把贝克尔的理论当成“漫画讽刺的对象”。
五、经济分析的现实意义
反对者的理论,对于“年轻气盛”的行为经济学家来说应是不断和完善自身理论的动力。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贝克尔,充分说明了“经济分析”的瑕不掩瑜。特别是贝克尔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首次用传统的微观均衡分析方法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均衡模型,他认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与个人未来收入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在假设每个家庭(或个人)都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贝克尔证明了在人的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人力资本投资的均衡条件是其边际成本的当前价值等于未来收益的当前价值。比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入现值和成本的大小,就可以判断一项人力资本投资是否合算;比较人力资本投资与其他各项投资的内部收益率大小,可以确定人力资本投资与其他各项投资的优劣。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对分析当前这样一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是不无裨益的。
由于人口数量的过于庞大和劳动力市场的严重失衡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这就使得对人力资本投资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市场竞争Et益激烈、时间价值日渐提高的今天,贝克尔的理论告诉我们,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仅包括自身或子女身上的费用,还应该包括因为获得人力资本而失去的机会成本。贝克尔关于生育力的经济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了家庭收入与子女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只有家庭的收入增加了,父母才会越来越重视对于自身或者子女的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且质量对数量的替代会逐步减少人口数量,这可使贫困家庭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按照贝克尔的观念,传统消费观念认定的消费活动如教育、卫生保健、在职训练等,由于影响了未来的“产出”.应该视为是一种投资.从而厘清了长期以来关于消费和投资的模棱两可的关系。新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不应该是一个单向的消费个体.而应该是同时具有“生产”活动的消费者。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贝克尔研究消费者行为具有“生产”性质的方法.研究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者行为,从而完善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