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提升”战略打造知识经济高地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 双提升 知识经济 知识城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世界经济进入重大结构性调整时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0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这是当前和今后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广州开发区按照广东省、广州市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区实际,实施“双提升”(即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战略,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广州开发区设立于1984年,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实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四区合一”的管理体制,经国务院批准的规划总面积为78.92平方公里。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依托广州开发区设立了萝岗行政区,辖5街1镇,面积393.22平方公里,目前总人口37万。历经25年的发展,广州开发区已经发展成为广州市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主要基地,成为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经济效益最好的开发区之一。
一、“双提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其鲜明特征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
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广州开发区以“双提升”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弯道超越”。2009年,广州开发区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三促进一保持”为主线,一手抓应对危机保增长,一手抓调整结构促转型,实施“双提升”战略,不仅超计划完成年初保增长的各项目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其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达33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82亿元,同比增长41%。广州开发区以不到广州市0.8%的土地面积,实现了占全市1/4的工业总产值、40%的工业利润和1/7的地区生产总值,全区经济增速在广州各区中位居第一。广州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涉外税收收入等6项经济指标居全国五十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之榜首。广州开发区还在权威机构组织开展的2009年政府整体绩效评价中名列广东省各区(县)第一名;广州高新区获全省2008年度唯一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全省各区县科技进步考核中名列第一。
广州开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进一步证明,自主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推动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具体有以下几点:
1.突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形成新的动力机制,必须推动“双提升”。
作为对外开放较早、早期以外向型经济带动为主要动力的地区,广州开发区比其他区域更早地感受到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依靠土地、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廉价劳动力等要素为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最早遭遇到“天花板效应”。近年来,国家优惠政策从区域优惠转向产业优惠和土地、环境的刚性约束日益趋紧,传统的发展动力日显不足。在此条件下,构建新的动力机制,增创发展新优势成为当务之急。这个动力机制必然是而且也只能是以“双提升”作为核心动力,实现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2.适应珠三角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率先实现转型升级,必须推动“双提升”。
发展经济学表明,一个经济体启动发展与在新的基础上持续发展截然不同,两个阶段发展的支撑要素和体制机制有着本质区别。在经济增长从启动阶段向持续阶段过渡时,面对发生变化的环境条件,必须着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集聚新的支撑要素,开展持续创新,增添新的发展动力,从而实现区域发展阶段转换的质的飞跃。否则,在经历了高速增长的启动阶段之后,有可能陷入长期停滞甚至衰退,“拉美陷阱”就是前车之鉴。珠三角地区在过去三十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但到现阶段,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也暴露出其传统发展模式的缺陷。虽然经济总量大,但发展方式仍然粗放,经济结构不够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握不多。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工业化主要动力来源于外需,生产要素主要依靠承接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工序性转移,内生根植性不强,如不及时转型,就有步入“无技术工业化”陷阱的危险。破解传统发展模式之困,创新发展模式,就必须以“双提升”为实现路径。
3.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要求,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推动“双提升”。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提出了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战略,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定位也要相应作出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引擎和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而要实现这一新的使命,根本的动力在于“双提升”。当前,国家的政策资源主要集中在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这既为广州开发区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开发方向,也为广州开发区推动“双提升”创造了良好机遇。
4.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抢抓后危机时代的战略机遇,必须推动“双提升”。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危”“机”并存,今后一段时间,能否在经济重新洗牌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很关键一点是能否抓住后危机时代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带来的重大机遇。这些机遇,有跨国公司对投资战略发生的新变化后,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总部、服务外包等高端产业链的重大机遇;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为我们“抄底”引进国际化人才提供的机遇;也有瞄准跨国公司在危机中无暇顾及市场空当,有针对性开拓海外市场的机遇;还有利用国外一些深陷经营危机,不失时机组织走出去并购的机遇。金融危机必然催生新的科技革命,而唯有科技革命才能从根本上化“危”为“机”。随着危机的蔓延与深化,原来的市场结构、利益格局被打破,全球产业链面临结构性重组,传统产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经济发展需要创新注入新的动力。当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在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信息、新材料等新的技术创新集群,发展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而也正是危机的冲击,在珠三角形成了一种“双提升”的倒逼机制,催生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广州开发区要充分利用好这种因危机而产生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倒逼机制和战略机遇。
二、广州开发区探索“双提升”战略的实施路径
1.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实现优势转换,把外向型经济优势转换为自主创新优势,闯出一条开放型创新之路。
自主创新不等于自我创新,不可能在封闭的条件下关起门来进行,而必须在开放的环境里催生。广州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开放程度高,一方面经济外向依存度高,容易受国际市场的冲击;另一方面又在创新领域能够通过吸纳世界先进企业的溢出效应,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广州的独特优势,关键是如何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与自主创新的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三十年对外开放积蓄的能量转化为自主创新的新动力。一要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研发、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和价值链高端环节;二要着力促进已引进的跨国公司的技术、人才、管理等发挥溢出效应。近年来,广州开发区通过对大型项目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在没有新增土地的前提下,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又延伸了产业链,不仅引进了生产制造部门,还引进了核心研发部门。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已引进IBM、微软、三星、安利、3M等80多家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检测认证中心。为促进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广州开发区发起组建了平板显示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通过组织穗莞深30家盟员单位与韩国乐金显示公司“结盟”,进一步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打造上中下游配套齐全、全球重要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研发制造集群,提升广州乃至广东平板显示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广州开发区已建立类似七大产业联盟,通过大规模、广领域的协同创新,形成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机制,进而提升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的能力。正在推进的中新(广州)知识城项目,就是将开放优势转换为自主创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这个项目的建设,搭建起一个国际化的高端创新平台,形成开放型的创新生态体系,聚集全球高端要素,吸引全球精英人才,全方位、大规模地开展创新活动。
2.处理好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关系,推动环境再造,以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为主轴,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在创新驱动型经济中,投资环境的内涵已经不再仅仅是“七通一平”等硬件条件,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其核心是构建更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通过这一体系“育苗造林”,孕育与培植大批各种形态的创新型企业,持之以恒,使其中一批企业终成大树,成为世界级创新企业。按照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要求,广州开发区制定了“1+10”创新政策体系,对创新型企业提供从种子期到上市成熟期全过程的政策支撑,涵盖创业辅导、孵化器、加速器、公共技术平台、研发资助、创业投资、信用担保、知识产权保护、上市辅导等创新诸环节。目前已培育出19家上市公司以及近1000家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近三年,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出资资助了92项国家级、254项省市级研发创新项目,已建成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孵化器和科技企业加速器集群。设立10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撬动了近100亿元规模的创业投资基金。大力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集聚各类研发机构320家,与中科院合作设立了生命健康研究院等12个合作项目,并正筹划建设广东中科南方科技创新园和广东中科南方科技创新研究院,打造广东省与中科院战略合作的重要实现载体。
3.处理好集聚集群与创新创业的关系,加速高端聚集,以创新集群促进创新创业,抢占主导未来长期竞争优势的制高点。
高端要素聚集功能是作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也是广州开发区转型升级过程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大量高端要素的聚集,可以推动一个区域创新集群的培育和发展,而创新集群的生成与发育,又是一个区域催生创新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广州开发区通过加大政府对创新集群的投入,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发挥创新联盟作用,鼓励高层次人才创业就业,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企业快速集聚,逐渐形成信息、生物、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六大主导创新产业集群,成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成为引领整个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推进创新大业必先集聚创新人才。广州开发区为此制定了“人才金字塔计划”,即用5年时间,吸引百名领军人才,培育千名骨干人才,万名技能型人才。其中,对科技领军人才,每人给予最高资助总额1500万元。目前已评选出的9位领军人才,均为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的、在技术上有突破性建树的高层次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国内顶级专家。广州开发区作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将形成珠三角地区最具吸引力的人才高地。 4.处理好与《纲要》“对表”和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的关系,谋划重大项目,以实现创新驱动与内生增长为取向,培育推进的新增长极。
2009年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所列出的重点建设项目中,落在广州开发区的有6项,包括:广州科学城北区、广州国际生物岛、中科院广州生命健康研究院、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广州市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试验、广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科技园区。广州开发区转型升级,最直接的抓手就是要全面对照《纲要》提出的项目和要求,做出相关工作安排,加快落实。广州开发区在《纲要》发布之后,组织力量对《纲要》进行了逐条分解、全面对接,提出了推动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的50多项对策措施。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我们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现有优势产业基础,逐条梳理分析了广州开发区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切入点、实现路径和具体项目,初步拟定了“广州开发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重点在生物医药、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平板显示产业等领域200多个项目进行优先扶持、重点推进,以后逐年滚动发展。其中,发展基础较好的项目,争取纳入国家或省市重点培育计划;刚刚起步的项目,予以重点孵化。计划未来2-3年内,打造几个百亿级、千亿级的创新集群。在信息产业领域,广州开发区与韩国LG公司合作,同时吸引了20多家上下游配套厂商,最终可望形成年产值1000亿级的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平板显示产业集群;在生物医药领域,与省科技厅及相关研究机构合作投资10亿元建设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将其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新药育成平台。目前,广州开发区在基因诊断技术及其试剂产品的研制、再生医学材料及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研制、个体化医疗检测等10多个领域走在全国先进行列,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涌现了一批领航企业。
5.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大学研发机构的关系,促进协同创新,以推动政-产-学研“三螺旋”创新为核心,建立有利于实现内生可持续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作为创新价值的实现者,是“主角”;大学研发机构是知识生产的载体,是“先导”;政府则是为企业、大学研发机构营造完善创新环境的“导演”和“保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必须自立自强、自强不息,但由于自主创新的过程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不仅需要较大投入,还涉及到创新技术的研发、经济信息的收集、创新的实验条件、创新的人才供给、创新成果的认定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种各样的配套条件。没有政府在这些配套条件上的支持,企业“孤军奋战”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尤其是处于创新创业初期“创新死亡谷”阶段的中小企业,更需要政府“雪中送炭”式的支持帮助。自主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又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因此,推动自主创新首先要推动制度创新,核心就是建立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在这种体制中,政府的职能要进行转变,要从管制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再进而提升为创新型政府。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要求构建创新型政府。我们近几年围绕构建创新型政府的要求,着重发挥管委会在制定创新政策、集聚创新资源、建设创新平台、提供创新服务、参与创新过程五个方面的作用,并进行了相应的组织创新,在开发区形成一种能够促进内生可持续的、稳定高效的、开放灵活的、推动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的“沃土”。
6.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绿色增长,以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核心,提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绿色增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体现生态文明的全新的发展方式,强调区域发展必须要统筹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资源能源的消耗,真正推动区域发展从产值增长向价值增长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广州开发区近三年来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每年平均下降近4%,收回或盘活闲置地与低效用地2.5平方公里,使全区平均投资强度迅速由500美元/平方米达到了1000美元/平方米以上,成为全国开发区土地产出效益最高的开发区之一。实现绿色增长,关键是要切实做好“加法和减法”的文章。做好“加法”,就是一方面要按照建设国际化生态型新城区的目标,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扎实推进水环境、空气环境治理,推进环境绿化、美化、化,建设体现岭南山水特色的绿带、绿道,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花园城市形态;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着力加快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为绿色增长提供技术支撑。做好“减法”,就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和国家生态园,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支持政策体系,提高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加强环保执法,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支持。要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合理用好每一寸土地,实施“三旧”改造,进一步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建设成为全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示范区。
三、以中新(广州)知识城作为实施“双提升”的战略引擎,打造知识经济高地
中新(广州)知识城是由中共中央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与新加坡领导人亲自倡导、亲力推动的粤新合作重要战略性项目,初步规划面积123平方公里。开发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是广州开发区未来二十年最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推动实施“双提升”战略的首要抓手。
1.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发展定位成为引领广州、广东乃至产业高端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汇聚全球精英人才的人才集聚高地,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成为中新战略合作的代表项目和杰出典范。
2.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发展策略在产业发展上,中新(广州)知识城将着力培育高端产业,打造知识经济高地。坚持高端化、集群化和国际化的产业发展原则,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创意、、研发服务、培训、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支柱产业,努力形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高附加值制造业为支撑、宜居产业为配套的产业结构,担负起促进广州市、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
在建设形态上,中新(广州)知识城将建设山水生态宜居城,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借鉴新加坡城市规划先进经验,借助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资源,制订实施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以轨道、快速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完善生活居住配套设施,尽快拉开发展框架。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发展低碳经济,最大限度保护现有生态环境,使山水、森林体系与城市环境完美融合,力争成为低碳城市建设和绿色增长的典范。
在体制创新上,中新(广州)知识城将坚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构建富有活力的发展机制。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管理理念,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力量有机结合,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支持,着力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开放政策、管理服务、开发营销策略等方面建立知识城管理与政策体系,打造对高端要素与产业活动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
[1]?成思危.成思危谈知识资本与知识经济.今日中国,2009,(10).
[2]?(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何帆等译.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3]?申蔚.知识经济产业发展与就业问题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09,(31).
[4]?王志章.全球知识城市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07,(3).
[5]?王志章.全球知识城市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路径(续)[J].城市发展研究,2008,(1).?
[6]?崔日明,赵渤.知识经济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上一篇: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增长金融支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