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新加坡及相关区域经济整合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高军波 叶昌东 时间:2010-06-25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广东层次的提高和对外经贸合作的升级,粤港、粤新之间传统的经贸合作模式难以继续维系。基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整合理论,本文在剖析粤、港、新经济和格局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粤港、粤新差异化经济整合模式、整合机制及主体内容,并进一步阐述广东在粤港新经贸合作中的优势及发展策略。
关键词:香港 新加坡 广东 经济整合 
        半个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亚太经济一体化日趋增强宏观背景下,香港、新加坡一直是亚洲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是主宰亚洲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基于经济全球化这一机遇,通过采取有效对策,广东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GDP)继在2000年超过新加坡之后又于2005年超过香港,社会、科技也同步发展,成为粤、港、新三地中最大的经济实体。随着广东经济层次的提升,粤港、粤新之间传统的基于市场自发性和制造业主导的“垂直分工”经贸合作模式将难以继续维系,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基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三方利益博弈新格局。本文在分析粤港新经济发展和格局演变的基础上,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探讨在新的经济格局条件下粤港、粤新经济整合模式、整合机制及主体内容,并进一步阐述广东在新时期粤港新经贸合作中的优势及发展策略。
        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整合
        全球化首先是指经济的全球化,广义全球化还包括、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由相互联系到相互融合,向全球经济一①体化发展的过程 。一般认为,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扩散引发,信息化与高新技术发展加速了资本、货物、人员、技术、信息、服务等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引起国际分工的深刻变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基于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经济全球化驱动下的跨国转移有利于发展家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制造业、扩大国际贸易、增加国内就业,实现跨越式②③发展 。目前,全球化已经成为对国家、地区和制定发展策略产生重要影响的④⑤因素之一 。中国内地市场开放始于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成为引领中国内地经济走向世界和世界经济体系延伸到中国内地的桥梁。中国内地尤其是沿海城市放手从境外引进资金和技术,接纳产业转移,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也逐步完成与世界经济体系的接轨。以中国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内地市场开始了全面开放时期,也意味着在WTO规制下,中国市场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区域经济整合本质上就是通过开放、自由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建立,充分发挥市场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尽可能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各地区之间产业分工、经济增长和共同发⑥展 。经济整合可分为两种形态:功能性整合和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是指某一区域内各经济领域实际发生的阻碍经贸活动因素的消除和经济的融合,主要是自发的市场力量推动和引导的结果,反映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具有不稳定性。制度性整合是通过区域内各成员签订协议,并构建特定的一体化组织管理机构按照明确制度安排加以指导的一体化过程。制度性整合反映了功能性整合的要求并将其制度化和法制化,使功能性整合的成果得到巩固并不断提高。因此,功能性整合和制度性整合可以看作是紧密联系、不断推进和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两个阶段。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整合的先导和基础;通过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功能性整合向制度性整合的过渡,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区域一体化。
        二、全球化下粤港新经济发展及格局演变
        (一)粤港新经济发展历程相似
        在20世纪50年代,香港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以出口为导向,大力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亚洲四小龙”中率先实现了化,并在20世纪60年代末,逐步成为亚洲地区轻工业制⑦造中心之一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亚洲后继的出口导向型国家和地区逐步崛起,香港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结构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随着自由贸易港的做大、做强,香港逐渐开始其中心的建设历程。到2006年,服务业已经成为香港经济的主要支柱,其产值占GDP总量的91.5%,全球船运能力一直高居世界前列。金融、航运、、商贸等现代服务性行业已成为香港标志性产。
        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开始利用外国资本发展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80年代中期,由于劳动力资源短缺、用工成本上升,新加坡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政府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走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道路;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加坡在发展经济上更加重视提升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中全球船运能力多年蝉联世界首位,并大力投入资金,着力培训未来高科技人才。2006年新加坡人均GDP达到30158.60美元,位于粤、港、新三地之首,也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1978年以来,广东经济取得实质性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初,广东依靠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资,接受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产业转移,发展对外贸易,新建工业体系,经济增长迅速。2003年以来,基于中国内地市场全方位开放的宏观背景,广东实施内外源经济共同拉动的经济发展策略,通过鼓励民营经济,广东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经济总量相继超过香港和新加坡,并预计在2008年底超过地区,进出口额也达到或超过香港、新加坡和台湾。但论人均GDP,广东仅是香港16%、新加坡的14%、台湾的27%,三产结构层次较低。
        (二)粤港新经济格局演变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80年代初,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使香港、新加坡制造业具有较强外迁势能,改革开放及随后经济特区确立为广东率先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提供了政策保障,大量廉价土地、丰厚劳动力资源及优惠政策支持使广东成为香港、新加坡制造业转移及资本投资的首选地,迅速构建了粤港、粤新传统制造业主导的“前店后厂”式的“垂直分工”经贸合作模式。这种传统的“垂直分工”的经贸合作模式极大的促进了广东经济的发展,也实现了港、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繁荣。
        经过30 年发展,香港、新加坡发展成具有完善的现代服务经济体系的国际服务业中心。广东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06年GDP总量达到3286.45亿美元,是1980GDP总量的20倍,也首次超过了港、新两地GDP之和;产业结构也趋向优化,三产比重由1980年的33.2:41.1:25.7调整为6.0:51.3:42.7,正努力构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经济体系。随着广东经济层次的提升,经济、技术实力的逐步增强,粤港、粤新之间经贸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传统制造业 “垂直分工”合作模式的基础发生变化。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国内地市场进入了全面开放时期,贸易和投资自由度进一步提高,影响粤港、粤新传统的经贸合作关系。外在投资环境及传统经贸合作基础的变化使“垂直分工”合作模式难以继续维系。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推进及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强的背景下,基于各方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及发展需要的不同,通过差异化的经济整合策略,建构粤港、粤新经贸合作新格局势在必行。
        三、全球化下粤港、粤新经济整合
        (一)粤港经济整合 
        1. 整合模式:确立制度性整合的主导地位,打造粤港经贸统一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与香港之间的经贸合作主要是一种功能性的整合,香港地区对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直接投资是占主导地位的合作形式,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融资功能弥补了珠三角地区经济起飞时期大规模投资所产生的资本积⑥累的需求 。广东经济实力提升改变了粤港经贸合作的传统基础,加入WTO使内地市场全方位开放,弱化粤港传统的经贸联系。CEPA出台目的是深化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关系, 充分发挥香港的自由港功能和香港现代服务业优势的制度安排;CEPA的实施将会使香港与中国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从直接投资发展到间接投资,从货物贸易发展到服务贸易,从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单向的流动走向双向的流动。从而标志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经济合作迈向了制度性整合和建立统一和开放的商品和要素市场的新阶段。因此,粤港功能性整合为主导的经贸合作将向功能性整合与制度性整合相结合、制度性整合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直接投资和货物贸易并进的合作模式将向建立开放和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转变,具体表现为从传统的“前店后厂”的“垂直分工”模式走向粤港“统一市场”的高水平“横向协作”。
        2. 整合机制:由“自发性合作”向“自觉性合作”转变
        自发性合作主要是由市场自发引导的合作,不涉及政府之间的制度性安排和为了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而对现有制度和法规的修改。因此,自发性合作又被称之为消极一体化。功能性的经济整合基本上是自发性合作模式。当功能性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制度性一体化的要求就会产生,通过对政府之间贸易投资的保护和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建构更加完善和广阔的市场。因此,制度性一体化⑥被称之为积极一体化 。粤港地缘相同,经贸合作由来已久。
随着粤港经济发展综合差距的缩小,传统基于市场自发性的区域经济功能性整合遭遇发展瓶颈,需要构建基于政府规制的区域经济制度性整合,通盘考虑粤港未来发展,谋求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打造“粤港经济共同体”。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相互协调、共同推动粤港经济发展目标。
        3. 整合内容: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合作向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综合协作转变
        在整合内容上,粤港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合作向以服务业为主体,涉及区域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协调的综合协作转变。首先,随着中国内地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基于直接投资方式构建的制造业领域垂直型的“厂”、“店”分工的模式将会出现多种替代形式,甚至出现厂、店合一的发展方向。但是粤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分工和合作架构不会改变。香港已经成为了一个以金融和贸易为主体的服务经济体系, 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粤偏制造、港重服务”的粤港经济格局仍将继续。其次,在大型基础设施上要统一协调与安排,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两地经济协同化发展趋势的深入,粤港应就两地可共用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电厂、自来水厂、网等)上进行协调,节约利用资金和土地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第三,在生态环境上统一规划与协调。粤港唇齿相依,水资源、大气环境实为一体。珠江三角洲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使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为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合作应该成为粤港合作的重要领域。         (二)粤新整合 
        1. 整合模式:提升功能性整合,推进粤新经贸互惠合作
        粤、新地缘相离,区位相近,理论上决定两者之间的不存在相互协调的问题,这有别于广东、香港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可以基于市场的自发调节功能,开展双边全方位的自由互惠合作。新加坡是国际服务业中心,其服务业、生物制药、化、业、海洋运输业(全球排名第1)在亚洲乃至全球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化工产值2005年达到312亿美元,占新加坡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达28%,是全球重要的石油炼制中心和乙烯生产中心。高新技术密集的电子业是新加坡经济中的三大支柱之一,产值约占新加[8]坡工业总产值的44% 。依托大陆,广东有着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市场,且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移和投资有较强的吸纳能力。随着广东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提升,基于双方较强的经济互补性,粤新之间经济合作应在较高层次实现功能性整合。因此,从整合模式来看,粤新经贸合作重在提升区域经济功能性整合,拓展直接投资和双边贸易,从传统制造业主导的“垂直分工”走向全方位的“互惠合作”。
        2. 整合机制:市场“自发”调节为主,政府“自觉”引导为辅
        区域经济整合动力主要来自市场“自发”调节和政府的“自觉”引导,二者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涉及政府间制度性安排,取决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功能性的经济整合基本上是自发性合作模式。只有当功能性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制度性一体化的要求就会产生,通过对政府之间贸易投资协议,建构更加完善和广阔的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新加坡以直接投资的形式参与内地市场的开发,建构了基于广东廉价土地、劳动力与新加坡资金、技术相结合的“垂直分工”体系,体现出市场调节下的双方经贸功能性整合特征。随着广东经济发展,资金、技术实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为粤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构建高层次经贸合作提供条件。由于广东、新加坡地缘相离,归属不同的主权国家和经贸同盟区,社会、经济、文化联系密切程度远低于粤港,因此粤新经济整合机制仍将以市场“自发”调节为主,政府“自觉”引导为辅。
        3. 整合内容: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整合主体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是全球性现代服务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也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的主要目标。因而粤新之间存在广泛的产业合作领域,首先,粤新开展物流业特别是在港口运输方面的合作,将知识密集型的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技能相结合,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内的省区贸易提供一体化服务,逐步扩大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其次,在石油化工方面的合作。当前新加坡已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其技术、管理模式等都值得广东在进行现代重化工业建设中借鉴,特别是在南沙的石油化工基地建设和湛江沿海地区的石油开采、开发过程中可以与新加坡实现技术上的合作。第三,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合作。新加坡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也有突出成绩,而广东作为经济发展大省,资源有限且环境欠账太多,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所以在环保产业和环保技术上与新加坡存在广泛的交流和合作空间。最后,广东是新加坡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约占其海外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一。
        四、广东在粤港新经济合作中的优势及发展策略
        (一)广东在粤港新合作中的发展优势
        现阶段,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发展活力和势头猛劲。除了处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广东在三地经贸合作和区域经济整合中还具有以下几个方的发展优势。
        首先,以地理条件来说,香港和新加坡属于港口型城市,面积狭小、资源较为匮乏、本地市场容量小;而广东位于中国大陆内部,省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市场容量大,特别是拥有广阔的经济发展腹地和市场。
        其次,广东具有产业体系上具有比较优势。目前,新加坡侧重于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香港集中力量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港、新两地均构建了典型的海岛型城市经济体系,产业体系均不健全不完整,经济发展存在对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路径依赖,抵抗金融风险能力弱;而广东产业体系健全,三次产业比例逐步趋于优化,农、工、服务产业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健康运行。
        再次,港、新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比较高,其经济运行容易受到国际经济运行形势影⑨响 。基于国内丰富资源和消费市场,广东经济发展走内外源相结合道路,自身经济独立性强,受外来不利因素影响小,因而广东经济运行的平稳度高,可以保持经济长期、持续繁荣发展。
        (二)广东在粤港新经济合作中的对策
        根据广东在粤港新经济合作中的优势分析,今后粤港新经贸合作应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广东应利用港、新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培育和推动自身优势产业。一方面,广东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需求,应借鉴和引进港、新现代服务业,提升广东尤其是珠三角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港口城市,港、新两地的航运业、转口贸易等运输业比较发达,广东可以利用其产业优势和经贸平台,扩大对外贸易,加强棉纺、电子等行业产品的出口。
        其次,香港和新加坡有着成熟的现代资本运作市场,广东不仅要将香港和新加坡的资本引进来,还要积极探寻粤资进驻香港和新加坡的渠道,就地利用港、新两地的资金、技术等优势资源。
        第三,利用良好投资环境,广东可以在港、新中优选经贸合作伙伴。中国大陆经济环境稳定,是全球投资集中地之一,港、新两方也积极寻求在中国大陆的投资机会。广东作为港、新投资资本的理想着陆地,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来粤产业投资上促成港、新双方的良性竞争,确使广东的对外经贸合作走优质、高效之路。 
 
注释:
①?胡序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化[J].城市规划学刊,2007,170(4):53-56.
②?刘卫东,张国钦,宋周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研究[J].地理,2007,27(5):609-617.
③?刘卫东.论全球化与地区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被动嵌入[J].世界地理研究,2003,12?(1)?:?1~5.
④?Peter?D.?Global?Shift?(4th?edition)?[M?].London:?Sage?Publications,?2004.
⑤?Williams?O?E..The?Modern?Corporation:?Origins,?Evolution,?Attribute[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81,(19):37-68.
⑥?陈广汉.论中国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演进与转变[J].学术研究.2006,(2):61-67.
⑦?陈广汉.推动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研究[J].南方经济,2008,(6):42-47.
⑧?汪涛,曾刚.新加坡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3,12(4):9-16.
⑨?胡本达,黄润.东南亚区域发展与金融危机[J].经济地理,1999,19(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