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建筑市场信用建设的问题
【摘要】本文剖析了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两大关键问题——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及推进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健康,提出了配合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设想。
【关键词】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失信惩戒机制信用信息服务
21世纪初的建筑市场发展中,信用体系建设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这是由中国的整体发展背景所决定的。如果要为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现状寻找一个参照系,则无论是对比理论上的最优市场经济状态,或对比西方发达国家业已达到的市场经济发展层次,中国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还都相当不足。而这种不足已不再体现在国家是否以经济建设为导向、是否意识到尊重和保护非国有产权的层次,也不再体现在经济主体是否具有自身财富、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动机的层次。如今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的最大不足和最大的非市场因素在于缺乏助推市场经济发展的信用体系,缺乏政府、、居民各主体共同遵循的诚信文化。
一、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尚处起步阶段
市场经济的主要驱动是微观主体的利益驱动,随着各主体利益空间的逐渐扩大与扩张,转轨经济(如中国经济)中主体间的利益冲突逐渐加剧,而市场经济的主要冲突恰恰就是利益冲突。西方国家经过数百年的市场经济实践,已经探索出了既能有效调整这种利益冲突、又不至于损及市场经济发展活力的机制。由信用体系和诚信文化构成的信用经济体制就是一种调整利益冲突、维系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模式。这里的信用体系指涉及征信机制、信用记录使用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的、法规体系,属于制度经济学中正式规则的范畴,作为本文探讨对象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即取此意;而诚信文化则相关于非正式规则范畴,指人们对诚实信用道德伦理的普遍接受与维护,如信用安徽等提法。
在经历了早期的报复性(相对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长期生产力压抑而言)、爆发性、粗放型增长后,9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经济深受信用体系和诚信文化缺失的羁绊,各行业、产业、市场的发展都严重受制,其中建筑行业、建筑市场的发展所受影响尤深。有鉴于此,在国务院加紧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建设部制定了《全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五年规划》、《建设领域信用体系的总体框架》、《建筑市场责任主体市场行为信用标准》等规划和实施方案,开始了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初步探索。两年来,这些探索已取得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初步成果,但这些成果尚属治标层面,要从根本上改善建筑市场的信用环境,必须在两个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即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推进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是实现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目标的保障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短期目标应是对由于信用体系和诚信文化缺失而失序的建筑市场加以整顿和规范,扭转信用环境恶化造成建筑市场主体经营风险和成本上升、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影响投资建设效益和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态势。而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长期与根本目标则应是建立以规范的、高度市场化的信用体系为支撑,在诚信文化氛围下的良好信用环境,促使建筑市场各主体自觉诚信交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配合与推动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1、失信惩戒机制的两个层次
无论上述短期或长期目标的实现,其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其惩戒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失信主体(加害人)就其失信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向受害方支付相应对价和(或)罚款。其二是失信主体由于其失信行为而降低了信誉度,因而在以后的市场准入判别中受到额度或期限上的部分或完全限制,如果失信行为特别严重,则受完全限制,即市场禁入。这一层次的惩戒对失信主体的影响是长期性或者很可能是致命性的。
2、失信惩戒机制的作用
现实的建筑市场存在诸多非诚信行为,建筑企业既可能是受害人也可能是加害者。一个常见的非诚信链条是地方政府、开发商等建设单位由于盲目建设、资金不到位,甚至出于恶意骗取施工单位垫资或拖欠工程款;施工建筑企业出于转嫁风险甚至恶意拖欠材料款、劳务款、银行贷款或者采取偷工减料、抢工期。在这些环节中不难发现,建立失信惩戒机制的主要难度在于如何有效遏制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GDP数字工程倾向及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如何建立政府失信事件中对责任官员的追究制度。而对建筑企业非诚信行为的惩戒机制则相对容易建立与操作。
三、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构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运行基础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信用主体识别、信用信息搜集与使用、失信惩戒机制等环节。其中涵盖了信用主体识别、信用信息搜集与使用的征信体系是一个关键的子系统,其实质是一个信用信息服务体系。
1、信用信息征信与服务系统的建立是识别失信行为的前提
上文关于失信惩戒机制是实现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目标的保障的论证中,隐含了一个操作性假设,即假设建筑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是可以被识别且能够被反复多次识别的。失信行为的可识别保证了第一层次的惩戒,即对价与罚款支付的有效实施;而反复多次识别则保证了更具威慑力的第二层次惩戒,即市场准入限制作用的发挥。
现实中,对失信行为的识别尤其是多次识别,需要覆盖全国的、提供信用信息共享能力的信用信息征信与服务系统。必须指出的是,该系统的建立和运转是需要付出巨额成本的。从国际经验看,这种系统有两种形成途径与模式,即以欧洲大陆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公营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模式(以下简称公营模式),及以美国为代表的私营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模式(以下简称私营模式)。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种模式都包括政府层次监管和市场化运作两个方面,差别在于政府监管力度的深浅和市场化发育程度两方面。
2、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模式选择
公营模式主要依托政府推动与协调,其优点有三:其一,可以在信用体系发展滞后的国家,利用政府原有行业管理信息基础,相对较快地建立基础性的信息服务体系;其二,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制定全国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有利于尽早实现政府各行业管理部门的信用信息共享,并进一步整合为统一信用信息服务监管下的全国性公营信用服务体系;其三,以政府公信力为依托,公营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以获得信用增强效应,较易于被潜在信用信息服务需求者所信任和接受,从而降低了信用信息交易中的不确定性成本。
有鉴于此,对于信用体系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的中国建筑市场,在建设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早期,采用公营模式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这种模式的采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建设部的行业管理体系角度,在统一信用信息编制格式与平台的基础上,渐次建立从区域性到全国性的信用信息服务体系;第二层次是高度重视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衔接,积极配合全国性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整合。
但是,公营模式由于其固有的缺陷,不可能长期、经济、高效地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对信用信息服务的需求。其原因首先在于公营信用信息服务系统是从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色彩较浓而服务意识不足,这就决定了公营模式的市场化服务先天不足,其具体表现在信息平台陈旧、信息更新缓慢、信息服务限制过多等方面;其次,公营模式信息服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无法适应产权多元化背景下,经济主体对信用信息服务多样化、个性化、深层次的需求;最后,公营模式由于无法进行市场化、规模化的信用信息服务运作,难以形成的成本——收益机制评估,决定了该模式发展的不经济性,其在公营信用信息服务中的现实表现要么是将信用信息的无偿共享限制在极小范围内,要么就是索取高额的信用信息服务费用。
对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而言,一方面要认识到成熟的私营信息服务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竞争与整合。但更重要的是认清市场化的发展方向,采取切实措施,在早期公营模式发展与完善的同时,通过积极培育信用中介机构等措施,打下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市场化基础,为后期公营模式向私营模式的过渡创造条件,争取率先取得建筑市场市场化信用信息服务的初步成果与经验,推动全国性信用体系中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市场化进程。
四、解决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应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建设、以及信用信息服务模式由公营逐渐向私营过渡的过程中,建筑行业协会可以发挥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行业协会对于本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是由其自身三个重要特点所决定的:其一,行业协会的出现带有明显的市场经济印迹,是同行之间沟通信息、维护竞争秩序、保障共同利益的制度创新;其二,行业协会居于政府宏观管理和市场微观运作的中间层次,是政府管理职能市场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则更是官民沟通的重要桥梁;其三,行业协会所具有的自律监管机制具有灵敏性、针对性、实效性优势,是行业内信用信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与信用信息维护者。
总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既不可脱离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大环境,又不能消极等待。必须借鉴国际经验,从中国实际、建筑市场发展实际出发,本着“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着眼未来”的原则,深入探讨、扎实实践、逐步推进。
【】
[1] 美国信用服务体系考察组:美国信用服务体系的经验及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2005(1).
[2] 秦旋、张彩虹:信息不对称下建设市场的若干经济特征分析[J].建筑经济,2005(4).
[3]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