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化管理与服务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晓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统筹城乡  社区化管理 
  论文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变,农村将何去何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借鉴较为成熟的城市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利用现有的农村社会管理服务基础,探索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之路,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有利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有利于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009年7月27日至8月10日,我利用暑期时间,来到重庆市永川区三教镇云龙村,担任“见习村官”,到村里观摩学习。在半个月的社会实践中,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生活中,我不断地被农村艰苦落后的环境所震撼着,被当地干部群众战天斗地、致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决心感染着,被农民群众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感动着。半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既是一次从身体到意志的磨砺,也是一次从思想到灵魂的洗礼。半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让我由衷地感悟:群众最可亲,群众最可信,群众最可敬。半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也引发了我对加强农村管理与服务、促进农村更好更快发展的深入思考。 
  在半个月的生活与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农民最盼望的是富起来,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出息,最大的愿望是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可现实生活中,农村的发展还较为落后,农民致富门路还不多,孩子很难接受到好的,农村各家各户分散居住十分普遍,文化生活相当贫乏。结合云龙村正在探索的农村社区建设,我认为,要实现国家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村的未来发展必须走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新路子。
   
  一、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符合发展方向
   
  半个月的社会实践,我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社会结构、人员成分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的管理与服务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变化。 
  一方面,从农民需求来看: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民对聚集居住、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他们的追求已不再停留在居有房、穿有衣、食有粮等基本消费层面上,而是逐步向人居环境追求舒适,人际关系追求和谐,居民发展追求个性,社会服务追求便捷,精神文化追求丰富等文明需求层面转变。[1]而这些恰好是他们羡慕的城里人的生活。当代农民追求新生活的内在需求和迫切愿望,为社区化管理与服务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另一方面,从农村发展来看:近年来,农村城镇化加速发展,撤乡并镇、撤村建居等行政区划调整加速推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技术向农村传播,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已成为农村发展的方向。推行社区化管理与服务,能促进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改变城乡之间传统的相对分割现状,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设想和模式 
   
  通过对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思考,我深刻地体会到,可以借鉴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成熟经验与模式,同时结合农村实际,作一些适当改进和完善。 
   (一)关于组织机构 
  一是应组建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领导机构。根据村民自治原则,依托现有的村支两委班子,组建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机构。如可通过村社干部兼任或村民代表会议自主推选等方式,产生以村社干部,致富能人及专业经济协会负责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且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人士组成的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领导班子,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二是应搭建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载体。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整合五保家园,村级教育、文体、卫生、警务机构等综合资源,组建农村社区居民中心。搭建村民自我服务、强化社会管理、延伸公共服务的活动平台,建成集居民天地、社会平台、政府窗口为一体的社区居民服务中心。 
  三是应成立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志愿组织。借鉴青年志愿者组织、民间义工团体等组织模式,组织发动辖区老模范、老干部、老教师、大学生以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分子为主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救助、自我服务志愿者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借鉴OPEC等行业协会模式,以产业大户、致富能人、驻社区代表为主,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实现致富增收。借鉴大学文艺社团等组织模式,围绕农村各类文化活动和农民精神生活追求,把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农民组织起来,组成钓鱼、棋牌、歌舞等爱好者协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强农民幸福感。 
   (二)关于服务内容 
  一是应延伸政府公共服务。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政府部门应当牵头。按照城市社区建设的模式,加快完善村级组织办公室、社区警务室、计生卫生室、科普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民政工作站、双拥工作站、综合服务社、村民学校、体育场等设施建设,形成以村民学校为主体的政策宣传、卫生计生知识宣传、农业技术培训阵地,以社区计卫室为主体的社区计生卫生服务,以社区警务室为主体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治网络,以民政工作站为主体的社会救助服务网络,以综合服务社为主体的农用物资、生活用品销售网络,延伸政府公共服务,实现“一站式”集中办公,确保社区居民“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方便群众办事。 
  二是应强化经济发展服务。科学的农村社区化管理,便捷的农村社区化服务,必将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2]可以依托致富能手、科技标兵等致富带头人,加快发展水产养殖、水果、蚕桑、劳务输出等农村专业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供生产技术培训指导、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销售等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向契约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转变发展。如组建返乡创业协会,促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周围群众就业;组建劳务输出协会,加强就业培训,推荐村民就业,实现劳务输出的组织化和规模化。 
  三是应引导村民自我服务。围绕社区居民需求,根据各自兴趣和爱好,组建红白喜事、互助救助、治安巡逻等自愿和爱好服务组织,定期开展环境卫生监督、民间纠纷调解、文体活动开展等各类自愿者服务活动。让社区居民成为参与村务管理和村民自治的主体,拓展村民自治领域;形成建设合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发扬农村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特点,形成互助互济的良好风气;开展丰富文体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增强社区群众幸福感;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调解民间纠纷,提升社区和谐水平。     (三)关于运作机制 
  一是应探索互动共建机制。加大城乡、校社、企社互动共建力度。围绕城乡互动,建立各级机关部门联系试点村制度,组织机关干部开展“回社区回”的“双回”实践活动,形成人往社区走,物往社区送,钱往社区投的良好局面。围绕校社互动,发挥大中专院校资源丰富的优势,一所学校帮扶一个村,学校为试点村送文化、送技术、送信息,农村社区为学校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围绕企社互动,建立健全“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等利益联接机制,向农村社区提供资金场地、设施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农村社区为企业打造生产基地。
  二是应建立多方投入机制。资金投入是确保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有效开展的源头活水。要着眼于建立财政投一点、镇街补一点、村社出一点、居民捐一点、低偿服务赚一点的协会资金筹集办法,促进社区服务组织向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同时,要注重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捐赠、投资方式兴办农村服务项目。[3]在农事服务过程中,可探索有偿服务的办法,如搞一些低偿服务。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会员主体、群众主动的农村社区建设多元投入机制。 
  三是应健全责任激励机制。实行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绩效评估和等级达标评定制度,把群众满意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量化指标,兑现奖惩,强化各级部门在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中的责任意识。以农村无职党员为重点,广泛开展“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活动,建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公开承诺制度,完善无职党员分片联系户制度,通过调整无职党员岗位、职责以及公开承诺内容,为无职党员发挥特长细化责任、提供舞台。制定专业协会、志愿者队伍表彰奖励办法,每年向村、镇(街道)、区推荐一批优秀志愿者(会员),激发志愿者(队员)工作热情,吸引普通群众积极参与。
   
  三、提高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关键 
   
  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是一定阶段、一定时期的产物,要保证其生命力,必须始终围绕农民群众的需求,切实能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得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农村社区化管理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在实施农村社区化管理中要充分考虑村级的财力情况,有多少财力,就办多大的事情。例如我到的永川区三教镇云龙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约为10万元,主要来自集体林场和集体煤矿租金。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5000余元。外出务工的1200余名劳动力年平均收入约为12000元,务工总收入超过1400万元。富裕起来的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对高水平管理服务的需要日益增长。只有当农民群众有了需求,我们因势利导开展社区化管理服务,才能事半功倍。 
  二是得循序渐进地完善管理与服务体系。实施农村社区化管理,着力点在于建立制度和机制,不断,完善提高,循序渐进。对于像云龙村这样的社区化管理服务尚未起步的村,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不应另起炉灶,而应在原有村支两委的体制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村级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机制,配强专职社工队伍,实行包片管理,实现在新的条件下的村民自治。针对云龙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实际情况,建立外出务工服务组织,搭建村民之间互帮互相的平台,帮助村民实行自我管理,急村民之所急,帮村民之所需,必将受到村民的欢迎。 
  三是得把解决实际问题,让居民得实惠摆在突出位置。农民最重实际,也最通情达理。在云龙村见习期间,我放弃休息时间,教会村民在互联网上练习驾校试题;往返与镇里与村社之间,帮助村民办理林权证;抛开城市女孩的骄气,帮助低保家庭晒稻谷……一件件小事,实事,迅速拉近了村民与我之间的距离。只要你为他们办实事,他们就把你当亲人看待。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也必须从农民的实际困难出发,真正为他们解难事,办好事,他们才会积极参与进来,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也才能真正获得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1]李水山,许泳峰.韩国的农业与新村运动[M].农业出版社,1995. 
  [2]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2002,(2). 
  [3]詹姆斯·斯科特著,程立显,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