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资源”转化的思绪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论文摘要:这里的 “文化资源”,实际上只是指“历史文化资源”,也就是文化遗产,而非现实生活、当下文化。否则 ,便根本没有什么 “资源优势”和非 “优势”可言。 所以 “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强势”,其中优先考虑的是文化产业强势。文化产业的强弱与其他产业同样,一取决于的数量和规模 ,二取决于企业的赢利水平,即利润率的高低,亦即创造市场性文化价值的多少。而这些既与企业的管理有关,又与企业相关主创人员的创造能力及创作环境有关,“资源”的 “优势”与否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历史文化资源”,也就是文化遗产,可以直接转化成商业性的、盈利性很强的“文化产品”,并形成一种乃至更多的文化产业。如宫殿、寝陵、古城 (如平遥古城、荆州古城 )、寺庙、古县衙 (如河南内乡的古县衙 门 )等古建筑 、山西晋城的 “皇城相府”、安徽黟县西递村民居 、凤凰古城沿沱江两岸的 “吊脚楼”以及山西祁县 “乔家大院”为代表的大院建筑群民宅等,形成观光景点。这里也有代偿性文化产业 ,如深圳的锦绣中华 、民俗村 、世界之窗,香港的宋城等。这些人工仿造的、代偿性的文化产业都很成功,但它们并不能替代原形景点的本原性文化项目,倒可能扩大原景点的知名度,推动其产业化。
同样属于直接转化的还有民族歌舞 ,如《丽水金沙》、《纳西古乐》、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歌舞表演 ,以及其他许多 “原生态”歌舞演出。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这些歌舞已经脱离了原来的生活环境,不再是该族群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也就很难称之为原生态了;我们这里以 “原生态”称之,不过是姑且从众而已。独特的民俗风情表演、民间技艺也在直接转化为盈利 性 “文化 产 品”,如云 南大 理 的 “三道茶”、内蒙新疆蒙古族地区的向客人 “敬酒”礼仪 、中原汉族的抛绣球 “选婿”“抬花轿” 以及其他诸多民族的 “对歌”“选婿”“抢婚”“入洞房” 等喜悦仪式等;少林武术的表演、传授也在此列,甚至生活本身的某些部分,如乘竹筏行山涧水路转化为休闲的漂流等都属于 “文化资源”向盈利性文化产业的直接转化。他们都是现成的、不需要加工、至少不需要过多加工或重 新创作,也就是说不需要新的智力投入、甚至资金投入的文化项目。直接转化文化项目的共同之处 ,是它们均基本保持原有的文化形态;其中属于民族习俗、礼仪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则必须严格保持原有的形态,不容有丝毫改变。
直接转化文化项 目的共同特征,是具有独特性甚至唯一性,具有可观赏性、相当的趣味性 、一定程度的娱乐性 、大众的可参与性 ,以及可频繁重复(一天一次、甚至一天数场 )性。从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角度看,它的危险性也正在于,因取悦游客而失去信仰的虔敬和情感的真诚,流于游戏化 ,流于媚俗的做戏表演和拜金主义的油滑娱乐。从本质上讲 ,这其实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消解。因此,民族习俗、礼仪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旅游表演与它的传承保护,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决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更不可将后者的希望寄托于前者!这也正体现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直接转化的另一个特点是,进行文化产业转化的文化企业都产生在 “历史文化资源”的拥有地 、所属地,成为当地实力的组成部分,甚至成为 “支柱产业”。《丽水金沙》、《纳西古乐》之于丽江,凤凰古城文化游之于湘西凤凰县都是如此,福建武夷山旅游中的茶文化、“蛇文化”(这二者都还有极大的开发空间,例如后者还仅限于卖蛇药产品,少有融人旅游中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文化表演与介绍 )与竹筏漂流在其综合收入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
即使如此,能实现直接转化者仍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 “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并不具有上述特性 ,只能进行间接转化,既要有呈现形态的变化 、转换 ,又要有内容功能方面的变化转换;既要有大量的创造性的智力投入,还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例如大量历史题材的出版物、文学作品、舞台、影视作品、游戏等。在文化资源的间接转化中,也还有因程度不等而产生的区别。例如风光片、纪录片、文化专题片等,虽转换 了文化呈现形态 (或文化形式 ),却基本忠于原有的内容,可称之为 “简单间接转化”,是复杂的彻底转化的过度形态。属于此类转化的还有河南博物院等地的 “仿古乐舞”、西安的 “仿唐乐舞”、山西平遥县衙情景再现式的 “审案”等。但文学作品、舞台表演 、影视故事片等 ,不仅人物、故事、细节的虚构比比皆是,甚至会从观念、理念的基本走 向上,也迥异于作 为创作 素材的 “历史文化 资源”。甘肃 20世纪 8O年代初的舞剧 《丝路花雨》、后来的 《大漠敦煌》,陕西的《大唐盛世 》等 ;以 “荆轲刺秦”为题材的近 1O部影视剧情趣各异 、绝无雷同即是明证。在笔者看来,表现漓江岸边人家乡野生活的实景演出 《印象刘三姐 》,表现少林佛事活动及周边古代农家生活的实景演出《禅宗少林 ·大典 》,则是这两种转化的过渡性产物。这不仅因为它们没有情节虚构,也欠缺明显的文化理念的提升。上述事实还表明,意识理念跨度越大、呈现形态差异越大、创造虚构成分越多的转化 ,其生产与资源所属地的关联性越薄弱 ;如 “荆轲刺秦”影视剧之于前述其他文化产品。
这就是说,“文化资源”与物质资源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既具有开发的无尽性 ,又具有非所属性。它不像煤炭、石油、铁矿石那样终有枯竭用尽的一天,也不是埋在谁的(国家、民族、地区)土地下、领海里 ,就归谁所有,不容他人染指 ,相反,它好像是国际性全人类的。美国好莱坞对荷马史诗、古罗马历史、“埃及艳后”,迪斯尼公司对花木兰等 “文化资源”开掘创作的电影大片,不是在全世界畅行无阻地赚钱吗?没有 、也不可能有谁去收他的 “资源占用税”。相反 ,作为开发的广告效应,资源地还窃喜这种免费广告呢!某 种意义上 ,这里又部分涉及文化掠夺 、民族文化安全问题。由此又带来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紧迫性问题。 还有无法或很难实现商品性转化的 “历史文化资源”,如思想、学说 、信仰等,它们已经化作我们民族文化观念、价值观的主体部分,或某一有机组成部分,化作我们民族性格及思维方式的重要基因。从量上看这部分资源恐怕会更占多数。诸如老子的 《道德经》、韩非子的法家学说、许慎的《说文解字》、朱载靖的天文学 、数学成就及其世界著名的乐律学 “十二平均率”等(这里说的是它们本身,而不是这些文化伟人的人生以及其学说、作品的发明创作过程 )如何实现产业化转化呢?恐怕很难、很难。 还有的,历史上曾经在市场上很红火过,至今仍有很精粹的遗产;但由于整个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型,其市场已萎缩殆尽 ,生存艰难 、濒临灭绝,也无法实现市场化、商品化的转化;只能加大投入精心呵护。如戏曲,古老精致典雅如昆曲、京剧 ;拥有世界级绝活技艺 (变脸 )、拥有 “鬼才”之称编剧魏明伦的川剧 ;唱腔柔美温软、演员青春亮丽如越剧、黄梅戏;武功超绝如河北梆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总体状况是 13子都不好过。豫剧以及其他地方戏亦皆如此。有句玩笑话 “领导要看谁不顺眼,就提拔他去剧团当团长”,足见剧团生存之艰难。 戏曲的消亡趋势还可以从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来理解 :近百年尤其 2O世纪30年代之后的戏曲改革 ,其结果是思想没有新突破,艺术没有创造出生活程式;几乎所有传统戏曲程式和艺术上的绝活如水袖 、髯 U、扇子功、帽翅功等,在表现现代生活时一概都用不上 。即使这一改革的“顶峰”—— “革命样板戏”也大抵如此。由此可见 ,戏曲作为一种艺术 ,在现时代 ,既没有空间,也没有生存空间。从文艺观念角度来看,这一点更不难理解 :无论娱乐、认知 、益智 (大众化、通俗化、乡土化使它的思想知识含量大为稀薄,有时甚至显得很幼稚 ),还是情绪宣泄 ,戏曲都没有优势 (影视更虚拟化、情感更饱满浓烈 ;对抗性互动式电视节目现场气氛更热烈、情绪更激越 )。明星崇拜需个性化 、时尚化、先锋、前卫乃至颠覆性;而敷衍内容的历史性、曲调唱腔的地方性 ,使戏曲于此也很难占优势。从消费成本及消费过程的舒适性而言,戏曲更比不过足不出户、彻底放松单次成本又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电视、节目欣赏。
《梨园春 》及许多省、市电视台的业余戏曲表演比赛栏 目确有较高的收视率 ,但它本质上是电视而不是戏曲;是大众娱乐而不是表演,是游戏而不是传统文化艺术的忠实再现。 所以,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推进,并不能一概而论。欧美的歌剧、交响乐 ,13本的歌舞伎等,也都 (至少主要 )不是靠市场化的商业演出生存的。 文化产品必须具有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的本质是信息 、知识 、见解、观念、理念和审美的新发现、新创造。从以上叙述不难看出,“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文化商品的转化 ,对创意、策划、创作,即文化大师、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强有力的广告推介,业的 ,科技复制技术四方面具有特别的依赖性。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创意、策划和创作 ,即文化大师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实现它的前提 则是社会对思维空间的允许度 、容忍度。所以,实现 “历史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商品的转化程度与速度,关键在于社会环境 ,在于社会怎样从制度上保障文化人 、艺术家们具有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形成全社会鼓励奇思怪想的风气。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有诗 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色烟柳满皇都。”以它来比喻 “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颇为贴切的。 “草色遥看近却无”,粗略看来 ,资源丰富、优势鲜明;静心琢磨 ,具体分析 ,还真是很难一下子找到即刻就能 “发文化财”的着力点、突破 口!这里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长到与我们脱贫致富的紧迫性极不相称的地步。但毕竟这里 “最是一年春好处”,只要我们找到了“芝麻开门”的金钥匙、阿里巴巴的神灯 ,抓住文化产业开发的关键环节——创意、策划 ,实现从 “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向文化实力强势 、文化产业赢利强势状况的转化是完全可能的;“绝色烟柳满皇都”的前景一定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