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务礼仪中的交谈与馈赠礼仪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苏叶兰 詹莎 时间:2010-06-25
  [摘要]在涉外商务中,商务礼仪起着重要的润滑和促进作用。要卓有成效地开展涉外商务活动,必须掌握涉外礼仪知识,遵循礼仪规范,注重规避不合礼仪的言行,而交谈礼仪和馈赠礼仪是涉外礼仪的重要方面。娴熟的谈话技巧、适度的礼仪馈赠,有助于涉外商务活动取得成功。本文主要对商务礼仪中的交谈与馈赠礼仪及商务礼仪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论述:首先,商务礼仪的交谈应注意交谈的态度、称呼的使用与内容的选择。其次,商务礼仪中的馈赠礼仪要注意礼品的挑选、馈赠的方法以及礼品的接受。
  [关键词]商务礼仪;交谈;馈赠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商业竞争日趋激烈,跨国交往日益增多。在长期的国际往来中,仪表、体态、言谈举止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修养程度和精神面貌,是互相了解和交流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人们在对外场合的行为举止,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且会影响到本部门、本的形象,甚至国家的形象。因此,必须时时刻刻注意维护自身形象,掌握涉外礼仪知识,懂得礼仪规范,以期打开国际合作之门。
  
  一、商务礼仪中的交谈礼仪
  
  首先要注意个人形象,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服装等。要意识到自己代表自己的国家、民族、所在单位,言行应从容得体,不应表现得畏惧自卑,也不应表现得狂傲自大。认真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算数,许诺一定兑现。要把握好待人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否则,就会事与愿违,会使人厌烦或怀疑你别有用心。谦虚适当,一方面反对一味地抬高自己,但也绝对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轻自贱。尊重隐私,商务礼仪交谈中不要涉及收入支出、年龄、婚姻、健康、家庭住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等。商务礼仪中的交谈礼仪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交谈的态度。交谈的态度,指的是一个人在与别人交谈的整个过程中的举止表情,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个人修养和对待交谈对象的基本看法。从某种程度上讲,交谈的态度有时甚至比交谈的内容更重要。在涉外交往中,尤其是在与一个外国人初次打交道时,交谈的态度通常会更受对方的关注。对每一位参与涉外活动的人来讲,要想使自己交谈的态度符合要求,就必须注意以下3个基本要点:
  (1)注意语言。与外国人进行交谈时,选择何种语言,是大有讲究的。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通用语言或直接使用交往对象所在国的国语。而在正式的官方活动中,为了体现一个主权国家的尊严,则只能使用自己国家的国语,然后再通过译员进行翻译。有些时候,不一定非要精通交往对象所在国的国语,在非正式场合哪怕是现学上几句,也可以令对方倍感亲切。
  (2)注意神态。此处所谓的神态,特指交谈时的表情和动作。与外国人交谈时,在神态上既要亲切友善,又要舒展自如。在自己讲话时,要注意不卑不亢,恭敬有礼。在对方讲话时,则要专心致志,洗耳恭听。不论是自己说还是在听,都不要表现得心不在焉、敷衍了事,或是态度夸张、咄咄逼人。特别要注意自己的眼神和手势。不要举目四顾,双眼不敢与交谈对象对视,也不要张牙舞爪,指手画脚,对对方指指点点,拍拍打打。
  (3)注意语气。与别人交谈时,讲话的口气不可不慎,此即所谓语气问题。同外国友人交谈时,在自己的语气方面,一定要注意平等待人,谦恭礼貌。在交谈当中,在不故作姿态的前提下,应尽量多使用一些谦词、敬语和礼貌用语。既不要在交谈时表现得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装腔作势,对对方喝来喝去,也不宜在语气上显得奴颜婢膝、曲意迎奉,一味讨好对方,迁就对方,附和对方,而不顾自己的国格人格。
  2 称呼的使用。称呼,指的是人们交谈时所使用的用以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与外国人进行交往应酬时,尤其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应当选用的称呼主要有如下几种:
  尊称。它几乎用于任何场合,主要包括“先生”,“小姐”,“夫人”,“女士”。应当强调的是,在称呼一位妇女时,最好根据其婚否,分别以“小姐”或“夫人”相称。若一时难以判断,则可称之为“女士”。在有的国家。“阁下”这一尊称也可以使用,但只适用于对部长,将军以上高级官员。许多时候,尊称可与姓名,姓氏或行业性称呼分别组合在一起使用。
  荣誉性称呼。在人际交往中,若交往对象拥有在社会上备受重视的学位,学术性头衔,专业性技术头衔,军衔,爵位。例如“博士”,“教授”,“医生”,“律师”,“法官”等等,均可使用作称呼。有时,这类荣誉性称呼还可以与姓氏、姓名分别组合在一起使用。例如,“乔治·马歇尔教授”,“黑格将军”。德国人、奥地利人很重视职衔的称呼,如果他们是博士、教授,应不厌其烦地使用这个称号,他会很高兴。
  公务性称呼。在公务活动中,一般可以直接以对方的职务相称。例如。可称其为“部长”、“总理”、“总裁”、“科长”、“主任”,等等。不过,有的国家并不习惯采用此类称呼。国外称行政职务的情况多见于高级职位,如总统、部长、市长等。而一般职务,如司长、处长、科长等,在西方很少能听到,特别是在企业、公司中,基本不称职务,平时此类公务性称呼,可以分别与尊称、姓氏、姓名组合在一起使用。
  一般性称呼。只称姓,还要加上先生等尊称。除非很熟,一般不直接称名。
  特殊性称呼。它主要是指对于王室成员或神职人员的专门性称呼,例如,“陛下”、“教皇”、“神父”、“牧师”、“阿匐”、“拉比”,等等。
  3 内容的选择。进行交谈时,最重要的当推其具体内容。与外国友人进行交谈时,特别是与其进行较为自由的非正式交谈时,必须对其内容斟酌再三。一般认为,与外国友人交谈之时适合选择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表示敬意的内容。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光荣的、优良的传统、独特的习俗、杰出的文化、突出的成就。与外国人交谈时倘若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无疑会令对方感到自豪和愉快。
  (2)欢快轻松的内容。有些时候,特别是在非正式场合跟别人闲聊时,往往不宜选择过于深奥、枯燥、沉闷的内容,以防曲高和寡,令人不悦。此时此刻,不妨谈论一些令人感到欢快的内容,例如,娱乐、休闲、时尚、影视、赛事烹饪,等等。有时,还可以天气作为交谈的内容。
  (3)交谈对象确有所长的内容。在交谈中直接向交谈对象进行讨教,不仅可以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而且还可以借机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敬意。只要讨教的内容确为对方之所长,通常都会令其倍感重视。   二、商务礼仪中的馈赠礼仪
  
  互送礼品是一种礼仪的体现,也是一种感情的传递,能使双方之间架起一个互通的桥梁。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送礼是必要的,是联络感情,广交朋友,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但是,送礼时的热情要适度,有时过分热情反倒适得其反。所以,在对外送礼上,主要应该防止这样几个问题:第一,防止过多。第二,防止过于贵重,使别人不敢轻易接受。第三,防止体积过大,以方便携带。一般而言,赠送礼品的礼仪主要包含礼品的挑选、馈赠的方法、礼品的接受这3个方面的内容:
  1 礼品的挑选。在礼品的挑选上,要对送礼对象的爱好、兴趣做些简单的调查,因人而异,投其所好。此外,还要注意对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了解一下对方基本的忌讳。如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不要送酒、猪皮产品。送花时,西方国家比较忌讳双数,喜欢单数,一般不送单一的花种,会让颜色搭配得更加丰富,看起来更漂亮。各国对颜色都有忌讳,一般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黑色是肃穆的象征;黄色是和谐的象征,而红色和蓝色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很多国家以黑色为葬礼的颜色。灵车用黑色。比利时人忌蓝色。巴西人以棕黄色为凶丧之色,认为人死好比黄叶从树上落下来。在馈赠行为当中,主角当然非礼品莫属。挑选赠送外国友人的礼品时,一般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恪守四项准则:
  (1)突出礼品的纪念性。在涉外交往中,送礼依然要讲究“礼轻情义重”。有时,“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往往更受对方欢迎。因为在许多国家里,都不时兴赠送过于贵重的礼品。反之,则很可能会让受礼者产生受贿之感。
  (2)体现礼品的民族性。有人曾说:“最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往往是最好的”。向外宾赠送礼品,其实也是一样。人司空见惯的风筝、二胡、笛子、剪纸、筷子、图章、书画、茶叶等。一旦到了外国人手里,往往便会备受青睐,身价倍增。
  (3)明确礼品的针对性。送礼的针对性,是指挑选礼品时应当因人,因事而异。因人而异,指的是选择礼品时,务必要充分了解受礼人的性格、爱好、修养与品位,尽量使礼品得到受礼人的欢迎。因事而异,则指的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向受礼人所赠送的礼品应当有所不同。比方说,在国事访问中,宜向国宾赠送鲜花、品。出席家宴时,宜向女主人赠送鲜花、土特产和工艺品,或是向主人的孩子赠送糖果、玩具。探望病人时,则宜向对方赠送鲜花、水果、书刊、CD,等等。
  (4)重视礼品的差异性。向外国人赠送礼品,是绝对不能有悖对方的风俗习惯。因此,务必要将此视为送礼之时的大事,此即涉外礼品的差异性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对受礼人所在国风俗习惯的了解,在挑选时,主动回避对方有可能存在的下述六个方面的禁忌:一是与礼品有关的禁忌;二是与礼品色彩有关的禁忌;三是与礼品图案有关的禁忌;四是与礼品形状有关的禁忌;五是与礼品数目有关的禁忌;六是与礼品包装有关的禁忌。这六个方面的禁忌,有时亦称“择礼六忌”。
  2 馈赠的方法。向外籍人士赠送礼品,不仅要重视具体品种的选择,而且一定要注意赠送礼品时的方法。根据礼仪惯例,注意涉外交往中馈赠的方法,具体是指在礼品的包装,送礼的时机、送礼的途径这3个方面,必须表现出中规中矩,不乱章法。
  (1)重视礼品的包装。以前,中国人送礼,只重货色,不重包装。不管多么高档的礼品,大都“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或者顶多用报纸一包,硬纸盒一装了事。这种做法,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在国际交往中,礼品的包装是礼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被视为礼品的外衣,送礼时不可或缺。否则,就会被视为随意应付受礼人,甚至还会导致礼品自身因此而“贬值”。有鉴于此,送给外国友人的礼品,一定要事先进行精心的包装,对包装时所用一切材料,都要尽量择优而用。与此同时,送给外国人礼品的外包装,在其色彩、图案,形状乃至缎带结法等方面,都要与尊重受礼人的风俗习惯联系在一起考虑。
  (2)把握送礼的时机。在涉外交往中,由于宾主双方关系不同,具体所处的时间、地点以及送礼目的不同,送礼的具体时机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千篇一律。依照国际惯例,把握送礼的最佳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并应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在会见或会谈时,如果准备向主人赠送礼品,一般应当选择在起身告辞之时。向交往对象道喜、道贺时,如拟向对方赠送礼品,通常应当在双方见面之初相赠。出席宴会时向主人赠送礼品,可在起身辞行时进行,也可选择餐后吃水果之时。观看文艺演出时,可酌情为主要演员预备一些礼品,并且在演出结束后登台祝贺时当面赠送。游览观光时,如果参观单位向自己赠送了礼品,最好在当时向对方适当地回赠一些礼品。为专门的接待人员、工作人员准备的礼品,一般应当在抵达当地后尽早赠送给对方。
  (3)区分送礼的途经。送礼的途径,此处是指如何将礼品送交受礼人。在涉外交往中,送礼的途径主要被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当面亲自赠送;另一种则是委托他人转送。这两种送礼的途径往往适用于不同的情况。有时,他们各自往往还有某些特殊的要求。在一般情况下,送给外国友人的礼品。大都可以由送礼人亲自当面交给受礼人。有些时候,例如,向外国友人赠送贺礼、喜礼,或者向重要的外籍人士赠送礼品,亦可专程派遣礼宾人员前往转交,或者通过外交渠道转送。如果有必要,礼品可以被提前送达受礼人的手中。通常,送给外国人礼品时,尤其是委托他人转送给外国人礼品时,应附上一张送礼人的名片,它既可以放在礼品盒之内,也可以放在一封写有受礼人姓名的信封里,然后再设法将这个信封固定在礼品的外包装之上。有可能的话,尽量不要采用邮寄的途径向外国人赠送礼品。
  3 礼品的接受。接受礼物时,西方国家的朋友喜欢当面打开,而且讲几句赞赏的话。在商务礼仪中接受外国友人赠送的礼品,大致上有如下3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1)欣然接受。当外国友人向自己赠送礼品时,一般应当大大方方、高高兴兴地接受下来。没有必要跟对方推来推去,过分地进行客套。在接受受赠的礼品时,应当起身站立,面含笑容,以双手接过礼品,然后与对方握手,并且郑重其事地为此而向对方道谢。在接受礼品时,面无任何表情,用左手去接礼品,接受礼品后不向送礼人致以谢意,都是非常失礼的表现。
  (2)启封赞赏。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受礼人在接受礼品时,通常大都习惯于当着送礼人的面而立即拆启礼品的包装,然后认真地对礼品进行欣赏,并且对礼品适当地赞赏几句。这种中国人以前难以接受的做法,现在已经逐渐演化为受礼人在接受礼品时必须讲究的一种礼节。在许多国家,接受礼品之后若不当场启封,或是暂且将礼品放在一旁,都会被视为失礼之至。在涉外交往中接受礼品时,对此无必要予以注意。
  (3)事后再谢。接受外方人员赠送的礼品后,尤其接受了对方所赠送的较为贵重的礼品后,最好在l周之内写信或打电话给送礼人,向对方正式致谢。若礼品是由他人代为转交的,则上述做法更是必不可缺的。以后有机会再与送礼人相见时,不妨在适当之时,再次当面向对方表示一下自己的谢意。或者是告诉对方,他送给自己的礼品,自己不仅十分喜欢,而且经常地使用。这种令对方感到他的礼品“物有所值”、备受重视的做法,会令对方极其开心。
  
  :
  [1]金正昆,商务礼仪简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1)
  [2]朱爱军,关于加强大学生礼仪学习与修养的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