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慈善捐赠的理论渊源与现状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军伟 郑小明 时间:2010-06-25
  [摘要]我国的慈善理论主要源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及“企业公民”理论等。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慈善捐赠无论在理念方面还是在捐赠水平和规模方面都还比较落后。目前,强化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弘扬“企业公民”理念、建立合理的税收优惠机制将对加快我国企业慈善捐赠事业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企业慈善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公民
  
  一、导言
  
  1911年,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建立了全球第一个企业慈善基金会——“纽约卡内基基金会”,开创了企业慈善事业的先河,奠定了现代企业慈善事业的基础。从20世纪20年代起,很多美国知名企业家如洛克菲勒、亨利·福特等纷纷效仿卡内基,在各自的企业内建立了慈善基金会,开始积极投身于社会慈善事业。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作为指导美国企业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应运而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企业慈善事业加速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及“企业公民”理论等一些与企业慈善相关的先进理论相继出现,推动企业慈善捐赠事业走上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截至2007年底,美国已经建立了8万多个企业基金会,企业捐赠总额接近GDP的0.2%左右。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企业慈善捐赠事业由于起步晚,基础比较薄弱,目前仍显得较为滞后,但是近年来发展速度极快。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之前,我国的企业慈善捐赠还几乎是一片空白。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企业公民”理论等在我国的广泛传播,我国企业慈善捐赠事业开始进人快速发展的时期。2005年,我国第一家企业慈善基金会一~中远慈善基金会成立。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经成立了335个企业及个人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这些慈善基金会在组织企业慈善捐赠、传播慈善理念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08年,我国企业慈善捐赠总额已经超过了300亿元,占当年全社会慈善捐赠总额近1/3。
  虽然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国在企业慈善捐赠方面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与美国等企业慈善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慈善捐赠无论在捐赠规模上还是在捐赠水平上都仍然显得比较落后。在当前,大力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企业公民”理论为指导,积极鼓励企业从事慈善捐赠活动,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企业慈善捐赠的理论渊源
  
  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1924年英国学者谢尔顿在美国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理论,指出企业不仅仅要承担经济责任,更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但是,由于当时的企业社会活动并不是非常活跃,因此并未十分引起学术界的注意。20世纪50年代,越来越多的美国学者开始对这一话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53年霍华德·R·博恩(Howard R,Bowen)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企业家“社会责任”理论。他认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就是他们在追求利润或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必须恪守条文、社会目标与社会价值”,企业家实现其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就是“要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捐赠事业”。1979年,阿奇B.卡罗(Archie B.Carroll)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提出了至今仍被广泛认可的“四维模型”定义。他认为,企业主要应承担四种社会责任:(1)经济责任,即企业要为股东创造利润;(2)法律责任,即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法律的规范;(3)伦理责任,即企业的经营决策要符合社会公正、正义的标准;(4)慈善责任,即企业要向社区中的、文化等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捐助。
  在卡罗所提及的四种企业社会责任中,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是所有企业都必须履行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伦理责任是社会对企业道德层面的规范,也是企业进行自我约束的内在动力。而企业的慈善责任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高境界,它既表明了企业对自身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清醒认识,也体现了企业对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卡罗认为,企业通过自觉地参与慈善活动,就可以建立起与社会的良好关系,从而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卡罗的“四维模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对于推动企业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朝着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研究方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过去主要借用伦与观点、偏重理论的范式研究方法转向到了更加灵活、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用研究上。在这种背景下,“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应运而生。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对整个社会所必须履行的经济、法律、伦理及慈善责任,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提出者弗里曼却在1984年出版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一书中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企业对股东等特定的利益相关者等必须履行的责任”。他所指的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Clarkson(1995)根据“利益相关者者”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类:主动的利益相关者和被动的利益相关者。前者指那些由于向企业投入了大量人力资本而不得不承担某种形式企业风险的个人或群体,包括股东、投资者、供应商等;后者指“那些由于企业的行为而使之被动地处于风险之中的个人或群体”,比如社区等。企业除了必须承担“主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之外,还必须承担“被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Clarkson认为,“主动利益相关者”由于利益范围明确、利益关系清晰,企业对他们的社会责任往往容易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满足,而“被动利益相关者”由于受影响的范围不确定,而且所受到的利益影响往往以隐性的形式存在,因此,他们的利益损失常常被企业忽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积极地参与社会性的慈善捐赠活动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被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损失进行补偿。通过这种方式,企业有效地协调了与各种社会群体的关系,从而降低了企业可能面临的社会风险,维护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他的理论受到了很多企业家的欢迎。   3 公民理论
  “企业公民”理论(corporate Citizenship Theory)是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以及“社会契约”理论中演化而来的,并于20世纪90年代迅速流行。从传统意义上讲,“公民”指的是“处在某一特定社区中的成员”,而“企业公民”指的是“处在特定政治区域内、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实体”。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一员,理所当然应该在享受各种权利的同时,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所不同的是,“企业公民理论”并没有从“伦理”和“责任”这两个外部因素来约束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而是选择了以“内部激励”的方式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看成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理应承担的职责与义务。
  2003年世界从广义上对“企业公民”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一个好的“企业公民”至少应该有以下4个数量少得可怜,企业慈善捐赠的金额更是微不足道。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制约我国企业慈善事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很多企业主动参与慈善事业的意识不强,对企业慈善捐赠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
  根据2007年《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慈善捐赠的整体参与度不高,表现平平;在慈善捐赠领域,总是少数的几个国有垄断企业,少见新面孔;而且企业参与慈善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政府倡导”。虽然每次国家发生重大的灾害事件后,总会有成千上万家企业参与慈善捐赠,但是捐赠表现较为积极、捐赠规模较大的每次总是少数一些企业,全国性的企业慈善行为鲜有出现。造成目前中国企业慈善事业比较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很多中国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仍然较弱,对于他们来说,发展壮大企业经济仍然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因此,他们并没有把参与慈善捐赠看成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其次,与国外企业慈善成熟的外部环境相比,我国的慈善捐赠环境尚需提高;企业慈善捐赠机制尚不健全;企业慈善捐赠的渠道过于单一;政府承诺的慈善免税政策在很多地方落实不到位。再次,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以及“企业公民”理论尚属于一种全新的理论,企业想要完全接受这些理论还需要一段时间。
  2 我国企业慈善捐赠的规模和水平较低,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基金会组织
  在美国等慈善事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非赢利“第三部门”极其活跃,大型企业一般都有自己专门的基金会来负责企业的慈善捐赠运作事宜。这些企业基金会在协助企业从事慈善捐赠、服务社区、协调企业与社会关系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据统计,美国现有8万多个基金会,其中有工作人员的基金会数量在3000个左右。我国自2004年开始实施《基金会管理条例》以来,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设立基金会1350个,个人或企业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仅有335个,基金会数量比起美国来远远不足。在企业捐赠规模方面,2007年美国的慈善捐赠总额为3063.9亿美元,占到了GDP的1.85%,其中,企业慈善基金会的捐赠额就达到了385.2亿美元,占所有捐赠额的12.6%。而2007年全年,根据《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的统计结果,中国国内企业及个人的慈善捐赠总额仅为223.16亿元,约占GDP的0.09%,其中来自企业的慈善捐赠总额只有60多亿元,与美国相比差距很悬殊。2008年,我国发生了南方冰雪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慈善捐赠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全年慈善捐赠总量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企方面的特征:(1)良好的治理和道德标准,主要包括遵守、现存规则以及国际标准,防范腐败贿赂等问题;(2)主动承担对人的责任,主要包括员工安全计划、就业机会均等,反对歧视、薪酬公平等;(3)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主要包括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对社会发展有广义贡献,主要指广义的对社会和经济福利的贡献,比如传播国际标准、向贫困社区提供要素产品和服务,如水、能源、医药、和信息技术等。
  国外的很多学者认为,狭义的“企业公民”理念实际上主要指的是企业主动地承担慈善捐助责任的行为。卡罗(1991)认为,“成为企业公民是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企业的慈善责任是‘企业公民’理念的核心”。企业积极从事慈善事业,服务社区,是企业进行社会投资的重要表现。通过支持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救助灾害、帮助残疾人和社会弱势群体,企业在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声誉资本”。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声誉资本”会转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三、我国企业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的文化传统,以民间或官方形式存在的慈善捐赠活动由来已久,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慈善捐赠却是在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之后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的企业慈善事业一直发展比较缓慢。但是,近年来,随着SA8000企业社会责任认证体系在我国的推行,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企业公民”理论等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企业慈善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企业参与慈善捐赠的次数越来越多,捐赠规模也越来越大,企业慈善基金会也越来越多。继2005年我国第一家由企业发起的慈善基金会——中远慈善基金会成立后,多家大型国有企业也都成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会,如国寿慈善基金会、宝钢教育基金会、南航“十分”关爱基金会、人保慈善基金会等。紧随大型国企之后的是中国的民营企业,2007年中国第一家由民营企业“奥康集团”成立的以其掌门人王振滔名字命名的“王振滔慈善基金会”也正式开始运作,该基金会以2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创始基金,主要用于宣传慈善事业、向社会贫困群体提供帮助、对为慈善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等方面。此后,相继有远东控股集团、万科集团、厦门建安集团、腾讯集团等多家民营企业也都建立了各自的企业慈善基金会。与上个世纪末我国企业慈善事业严重落后的局面相比,现在,我国企业慈善事业的确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拥有1000多万家企业的国家来说,企业慈善基金会的业捐款达600多亿元。即使如此,与美国发达的企业慈善事业相比,我国的企业慈善水平仍显不足。
  
  3 我国大多数企业慈善活动缺乏长远规划,没有能够很好地把企业慈善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很多国内企业对于慈善捐赠只是理解为“企业在做好事”,并没有把企业慈善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根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曾经对部分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所做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跨国公司的捐赠动机属于“内部驱动力”型,即以基于企业经营策略而实施的慈善捐赠为主,其中87.5%的企业选择“教育科研”、“技术开发”等方面作为主要捐赠方向;国内企业大多属于“外部驱动力”型,即企业的捐赠意愿强度往往与政府官员的动员与劝捐强度相关,其中84%的企业选择“扶贫”或“赈灾”作为捐赠的主要方向。从预期的效果来看,跨国公司比较注重长期的智力型开发投资,如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推行的“大学生计划”,英国石油公司与世界基金会合作在中国共同实施的旨在提高1.97亿中国中小学生环境意识的“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玫琳凯公司与全国妇联协作设立的“玫琳凯妇女创业基金”等等。通过这些有计划的慈善活动,跨国企业既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又较好地在中国年轻一代的心目中树立起了企业的品牌形象,为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跨国公司比起来,国内企业的慈善捐赠活动缺乏长远的规划,慈善捐赠更倾向于“扶贫救济式”短期行为,缺乏能够有效整合慈善捐赠与企业品牌营销的战略规划。
  
  四、积极发展我国企业慈善事业的意义与建议
  
  积极发展企业慈善事业,无论对于企业或者社会来说都有很现实的意义。对企业而言,通过从事慈善事业,在企业内部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鼓舞员工的士气;在企业外部,可以大力改善企业的形象,取得顾客的好感与认同,从而促使企业更加有效地组织市场,整合社会资源。美国《策略管理报》曾经对469家来自不同行业公司所做的调查显示:公司的资产回报率和公司的社会公益绩效,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销售回报率和公司的社会公益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社会而言,企业的慈善活动可以帮助社会有效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针对目前我国企业慈善事业还比较落后这一状况,我们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提高我国的企业慈善事业。
  
  1 大力倡导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理念,积极鼓励企业做优秀“企业公民”
  要让企业认识到,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除了要为出资者创造利润、为员工提供安全生产条件、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外,还要积极地向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为社会积累财富,向社会弱势群体或者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慈善捐赠。企业只有在社会上树立起了自己的良好形象,才能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
  
  2 努力为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创造良好的法律、道德及文化氛围
  政府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企业慈善捐赠的先进事迹,要让企业慈善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同时,政府还要加快慈善立法的步伐,以法律来规范慈善事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颁布任何一部完整的《慈善事业法》。由于缺乏专门的法律对企业或个人的慈善捐款进行管理和规范,导致在全国很多地方慈善捐款被贪污、挪用的案例屡屡发生。
  
  3 从经济上对企业慈善捐赠事业进行褒扬和肯定,要切实落实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企业慈善免税的规定
  根据从2008年开始实行的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条款,企业用于慈善目的的捐款免税额已经由原来的3%提高到了现在的12%,这对于企业参与慈善捐赠的积极性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激励措施。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全国很多地方,办理免税的手续还比较复杂,设置的程序太多,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对企业免税的热情不高,导致税法规定企业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不能落实。由此可见,我国企业慈善事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1]Howard R,Bowen,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Businessman[M] New York:Harper and Row,1953
  [2]Archie B,Carroll,“A Three—Dimensional Cone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Academy 0f Manage—ment Review[J],1979,(4)
  [3]R·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Clarkson,M,A,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Academyof Management Review[J],1995,20(1):92—117
  [5]Arehie B,Carroll,The Pv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1991,(2)
  [6]张传良,中外企业慈善捐赠状况对比调查[J],中国企业家,2005,(6)